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

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海桥,李锐 著
图书标签:
  • 空气净化
  • 空气质量
  • 室内空气
  • 污染物控制
  • 过滤技术
  • 吸附技术
  • 光催化
  • 消毒技术
  • 通风系统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48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013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空气洁净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空气污染和洁净室室标准,空气洁净设备及其应用,空气洁净原理,洁净室设计,洁净室的检测与认证,洁净室的运行管理。全书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简洁实用,同时注重实用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典型洁净室设计实例。附录列出了空气洁净技术常用术语。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空气洁净的概念1
1.1.1洁净空气与空气净化1
1.1.2洁净室及空气洁净技术1
1.1.3空气洁净度等级1
1.2空气洁净技术的发展历史2
1.2.1空气洁净技术的由来2
1.2.2空气洁净技术的发展3
1.2.3我国空气洁净技术的发展8
1.3洁净技术的应用8
1.4洁净室的特点10
1.5洁净室建筑特点10
1.6洁净空调与一般空调的区别11
1.7实现洁净的途径11
思考题12
第2章污染物与洁净室13
2.1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源13
2.1.1污染物种类13
2.1.2微粒的分类及粒径分布13
2.1.3空气微生物14
2.1.4污染源16
2.2污染物传播途径22
2.3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22
2.3.1大气含尘浓度22
2.3.2大气含菌浓度25
2.3.3室内含尘浓度与含菌浓度的
关系26
2.4洁净室分类28
2.4.1按用途分类28
2.4.2按气流流型分类29
2.5洁净室标准29
2.5.1国际洁净室标准29
2.5.2我国的洁净室标准33
2.6洁净室噪声控制要求37
思考题38
第3章空气洁净设备及其应用39
3.1空气过滤器39
3.1.1空气过滤器的性能与分类39
3.1.2化学过滤器44
3.1.3空气过滤器效率的试验方法44
3.1.4典型空气过滤器结构原理46
3.1.5几种常用的空气过滤器简介47
3.1.6空气过滤器的选用48
3.2过滤器送风口及风机过滤器单元50
3.3洁净工作台51
3.3.1结构原理51
3.3.2分类52
3.3.3洁净工作台的选用原则52
3.4自净器53
3.4.1结构原理53
3.4.2分类53
3.4.3自净器的应用53
3.5洁净层流罩53
3.5.1结构原理53
3.5.2分类54
3.6净化单元54
3.6.1结构原理54
3.6.2分类54
3.7装配式洁净室55
3.7.1结构原理55
3.7.2分类55
3.8空气吹淋室55
3.8.1空气吹淋室结构原理55
3.8.2空气吹淋室的分类56
3.8.3空气吹淋室性能和要求56
3.8.4空气吹淋室的选用56
3.9传递窗56
3.9.1传递窗结构原理56
3.9.2传递窗的分类57
3.10余压阀57
3.10.1余压阀结构原理57
3.10.2余压阀的性能58
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目录3.10.3余压阀的选择应用58
3.11洁净空调机组58
3.11.1柜式净化空调机组58
3.11.2组合空调机组59
3.11.3净化新风机组59
思考题59
第4章空气洁净原理61
4.1洁净室气流组织61
4.2单向流洁净室气流组织及其主要
形式61
4.2.1单向流洁净室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指标61
4.2.2单向流洁净室气流组织的主要
形式65
4.3非单向流洁净室气流组织及其主要
形式70
4.3.1非单向流洁净室的基本原理和
特性指标70
4.3.2非单向流洁净室气流组织的主要
形式71
4.4辐流洁净室气流组织及其主要形式73
4.4.1辐流洁净室气流组织的基本
原理73
4.4.2辐流洁净室气流组织的特点73
4.4.3辐流洁净室的设计参数73
4.5洁净室压差控制74
4.5.1洁净室压差控制的作用74
4.5.2维持静压差风量计算74
4.5.3洁净室压差控制76
4.6洁净室缓冲与隔离77
4.7洁净室流场数值模拟78
4.7.1洁净室流场数值模拟的意义78
4.7.2洁净室流场数值模拟的主要
步骤79
思考题88
第5章洁净空调系统设计89
5.1洁净空调系统设计特点89
5.2洁净空调系统的分类90
5.2.1集中式洁净空调系统90
5.2.2分散式洁净空调系统92
5.2.3洁净室送风系统93
5.2.4洁净室排风系统95
5.2.5新风处理系统98
5.2.6洁净室的防排烟99
5.3洁净室设计的一般步骤99
5.3.1洁净空调系统的划分99
5.3.2洁净空调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100
5.3.3室内的温度和湿度100
5.4洁净室负荷计算101
5.5洁净室新风量、送排风量计算102
5.5.1洁净室新风量计算102
5.5.2洁净室送风量计算102
5.5.3计算实例分析105
5.6净化空调设备及系统的选择107
5.6.1空调设备的选择107
5.6.2洁净空调系统选择109
5.7洁净室净化系统设计114
5.8电子行业FFU设计115
5.8.1电子行业洁净室的特点115
5.8.2FFU洁净空调系统116
5.8.3FFU洁净空调系统设计117
5.9值班风机系统及消毒灭菌系统设计120
5.9.1值班风机系统设计120
5.9.2消毒灭菌系统设计121
5.10人员净化设计122
思考题124
第6章空气洁净系统设计实例126
6.1实例1某医疗洁净手术室设计126
6.1.1工程概况126
6.1.2主要设计参数128
6.1.3建筑平面布置129
6.1.4洁净空调系统设计计算130
6.1.5洁净空调系统的划分和设备
选择134
6.1.6设计图样135
6.2实例2某制药原料车间洁净空调
设计141
6.2.1工程概况141
6.2.2主要设计参数141
6.2.3空调设备、方式及系统141
6.2.4车间主要设备表及设计图样142
6.3实例3某磁头生产线洁净空调系统
设计153
6.3.1工程概况153
6.3.2主要设计参数153
6.3.3洁净空调系统设计153
6.4实例4某硅晶片厂洁净空调系统
设计158
6.4.1设计概况158
6.4.2生产工序环境控制要求158
6.4.3洁净空调系统158
6.4.4洁净系统的空调自动控制165
第7章空气洁净系统安装166
7.1施工安装要求166
7.2洁净风管制作及质量要求167
7.2.1制作质量

前言/序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和现代化科学实验活动对室内空气洁净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微电子、医疗、化工产品生产、生物技术、药品生产、食品加工、日用化学品等行业都要求有微型化、精密化、高纯度、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的室内环境。空气洁净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医疗和科学实验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空气洁净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员应掌握的主要专业技术之一。本书就是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系统学习“空气洁净技术”课程而编写的。
  本书既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也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空气洁净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空气污染和洁净室标准,空气洁争设备及其应用,空气洁净原理,洁净空调系统设计,空气洁净系统安装,洁净室的检测与认证,空气洁净系统的运行管理等有关内容,并给出四种典型的空气洁净系统设计实例。附录列出了空气洁净技术常用术语及部分行业对洁净室空气洁净度的要求,供学生查阅。
  本课程计划教学课时为30学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其主要专业基础课为“空调用制冷技术”“通风工程”“空调工程”等。全书共9章,第1、2、6(部分内容)、7、8章及附录由湖南科技大学王海桥、陈世强编写,第3章由南华大学李向阳编写,第4(部分内容)、6(部分内容)、9章由北京建筑大学李锐编写,第4(部分内容)、5章由湖南科技大学张登春编写。全书由王海桥教授统稿,王汉青教授担任主审。湖南科技大学李轶群老师为本书的编写做了部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学者的专著,参阅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科技文献及相关的现行规范。在此,特向作者们表示感谢。
  本书是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空气洁净技术”课程的第一本教学用书,因无类似教材可以借鉴,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12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供应”专业进行调整、拓宽而组建的新专业。专业的调整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学科科研与技术发展,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赋予了这个专业新的内涵和新的元素。创造健康、舒适、安全、方便的人居环境是21世纪本专业的重要任务,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这个专业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们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科科研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不可忽视。
  作为一个新专业的组建及其内涵的定位,它首先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也是和社会经济状况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关的。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人才,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符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多规格的专业人才以满足需要,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
  机械工业出版社本着为教学服务,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为培养工程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做贡献的愿望,积极探索本专业调整和过渡期的教材建设,组织有关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
  这套系列教材的编写以“概念准确、基础扎实、突出应用、淡化过程”为基本原则,突出特点是既照顾学科体系的完整,保证学生有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又重视工程教育,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环节,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满足21世纪我国建设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深信,这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将对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会为我国建设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陈在康于长沙

《空气净化:原理、技术与应用》(第二版) 概述 在日益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的今天,《空气净化:原理、技术与应用》(第二版)深入剖析了空气净化的核心科学,系统阐述了各类净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效能评估以及实际应用。本书面向对空气净化技术感兴趣的工程师、科研人员、设计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掌握有效的净化策略,并做出明智的技术选择。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空气污染与健康 1. 室内外空气污染现状: 室内空气污染物: 详细介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PM2.5、PM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甲醛、苯系物、氨、氡、过敏原(花粉、尘螨、霉菌孢子、宠物皮屑等)、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分析其来源,如建筑材料、家具、清洁剂、香薰、吸烟、烹饪、人体活动等。 室外空气污染物: 梳理室外主要空气污染物(如SO2、NOx、O3、CO、PM2.5等)的来源、传输过程及其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肺癌)、心血管疾病、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生殖系统问题以及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引用权威研究数据和案例,强调空气净化对于提升生活品质和维护公共健康的重要性。 2.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与标准: 国内外主要空气质量标准: 介绍中国、美国(EPA)、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关于室内外空气质量的现行标准和指导值。 关键评价指标: 详细解释PM2.5、PM10、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CCM(累计净化量)、能效等级、噪音等级等核心评价参数的含义、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 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行业认证: 介绍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标准(如GB/T 18801、AHAM AC-1等)和行业认证体系(如中国CQC认证、美国AHAM认证、欧盟CE认证等),以及其在产品选择中的参考意义。 第二部分:空气净化技术原理 1. 过滤技术: 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 详细阐述HEPA过滤器的结构、过滤机制(惯性碰撞、拦截、扩散)、不同等级HEPA(H10-H14)的过滤效率及其适用范围。探讨HEPA材料的发展和改进。 活性炭吸附: 解释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吸附容量、吸附速率以及影响因素(如比表面积、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分析其对VOCs、异味等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探讨活性炭的再生和失效问题。 初效过滤网: 介绍初效滤网的作用,主要用于拦截大颗粒物(如毛发、絮状物),保护后续更精细的滤网,延长其使用寿命。 其他过滤材料: 探讨如静电过滤、抗菌过滤、光触媒过滤等特殊过滤材料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吸附技术: 物理吸附: 详细介绍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等吸附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吸附机理,分析其对不同分子量和极性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化学吸附: 探讨通过化学反应捕捉有害气体的吸附剂,例如用于去除NOx的氨基沸石等。 3. 催化分解技术: 光触媒技术(TiO2): 深入讲解TiO2等光触媒在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下,通过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如·OH、·O2-)催化分解VOCs、甲醛、细菌、病毒的反应机理。分析影响光触媒活性的因素(如纳米尺寸、晶型、表面修饰)及其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低温催化氧化: 介绍在较低温度下,利用催化剂(如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将VOCs氧化分解为CO2和H2O的技术。分析其能耗优势和应用前景。 臭氧催化分解: 探讨臭氧(O3)作为氧化剂,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分解污染物(如VOCs、异味)的机理,并讨论臭氧的生成与安全控制。 4. 杀菌消毒技术: 紫外线杀菌(UV-C): 详细介绍UV-C紫外线对细菌、病毒DNA/RNA的破坏原理,不同波长UV-C的杀菌效果,以及在空气净化器中的应用方式(如内置UV灯)。强调UV-C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等离子体技术: 阐述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如冷等离子体)产生高能粒子和活性自由基,从而杀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分析等离子体技术的类型(如介电阻挡放电DBD、辉光放电等)及其在空气净化中的优缺点。 负离子技术: 介绍负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吸附、沉降空气中的颗粒物,并可能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的机理。探讨其对空气净化的实际贡献和潜在争议。 电晕放电技术: 介绍通过电晕放电产生高压电场,使空气电离并产生臭氧、自由基等,从而净化空气和杀灭微生物的技术。分析其净化效率和臭氧副产物的控制。 银离子、铜离子等抗菌材料: 介绍将银、铜等金属离子掺入过滤材料或表面,利用其抗菌、抑菌作用的原理。 5. 其他净化技术: 湿式洗涤技术(水洗): 介绍利用水作为介质,通过喷淋、雾化等方式将空气中的颗粒物和部分气态污染物溶解或吸附的原理。 静电除尘技术: 讲解静电除尘器通过高压电场使颗粒物荷电,然后在电场作用下被集尘极捕获的原理。分析其在大型空气净化系统中的应用。 生物过滤技术: 介绍利用微生物降解空气中有害物质(如VOCs、硫化物)的原理,及其在工业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空气净化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1. 空气净化器核心设计要素: 风机系统: 探讨风机的类型(离心风机、轴流风机)、风量、风压、能耗、噪音等参数对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及风道设计的重要性。 滤网布局与更换: 分析多级滤网的组合方式、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滤网寿命预测与更换提醒机制。 控制系统与人机交互: 介绍智能控制模式(自动模式、睡眠模式、手动模式)、传感器(PM2.5传感器、VOCs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的应用、用户界面设计(LCD显示屏、App远程控制)和智能互联功能。 能效与噪音控制: 探讨如何优化设计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噪音要求。 2. 空气净化器性能评估与选型: CADR与CCM的解读: 详细解释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如何反映净化速度,CCM(累计净化量)如何指示滤网寿命。 适用面积的计算: 基于CADR值,介绍计算空气净化器适用房间面积的公式和方法。 能效等级与噪音等级的意义: 强调在选购时应综合考虑净化效率、能耗和噪音,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不同场景下的选型指南: 提供针对卧室、客厅、办公室、儿童房、过敏体质人群等不同使用场景的选型建议。 3. 空气净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家用空气净化器: 详细介绍家用空气净化器在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缓解呼吸道疾病、去除异味等方面的作用。 商用及工业空气净化: 探讨空气净化技术在医院手术室、无尘车间、食品生产、精密仪器制造、档案馆、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的应用,以及特殊净化需求(如去除特定化学污染物、生物气溶胶)。 汽车空调净化系统: 分析汽车内部空气污染的特点,以及车载空气净化器或空调系统的净化技术。 公共场所空气净化: 讨论空气净化设备在学校、酒店、电影院、商场等公共空间的部署与管理,以保障公众健康。 第四部分:空气净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1. 智能化与集成化: AI与大数据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探讨利用人工智能预测空气质量变化、优化净化策略、实现设备联动控制。 多功能集成: 展望集空气净化、加湿、除湿、香薰、空气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家居设备。 2. 新型净化材料与技术: 新型吸附材料: 研发更高吸附容量、更强选择性、更低再生能耗的新型吸附材料。 高效催化剂: 开发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分解VOCs、去除PM2.5的催化剂。 低能耗杀菌技术: 探索更节能、更安全的杀菌消毒方法。 3. 可持续性与绿色净化: 可再生、可降解的过滤材料: 关注环保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减少净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低能耗设计: 持续优化设备结构和控制算法,降低运行能耗。 滤网回收与处理: 探讨废旧滤网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方案。 4. 政策法规与市场监管: 完善空气质量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 推动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和产品认证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教育: 打击虚假宣传,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提高公众对空气净化重要性的认识。 结论 《空气净化:原理、技术与应用》(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承诺。本书通过详实的理论阐述、丰富的技术解析和前瞻性的发展展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掌握和应用空气净化技术的全面视角。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道路上,本书将成为您不可或缺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文化和古迹保护充满敬畏的普通爱好者,最近我开始关注古建筑的内部环境,尤其是文物储存空间。《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科技联系了起来。书中关于“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洁净环境要求”的章节,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静止的文物,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洁净的环境来保存。我了解到,空气中的粉尘、微生物、酸性气体等污染物,都会对脆弱的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温湿度、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延缓文物的衰败。我开始想象,如何将现代的洁净技术,巧妙地应用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中,例如,为重要的文物库房设计一套低干扰、高效率的空气净化和监测系统,既能保护文物,又不破坏古建筑的原有风貌。书中对“洁净室的负压设计”理念,让我联想到在一些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区域,如何利用负压来控制空气流通,防止外部污染物进入,同时又能保护内部的脆弱环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我对未来文物保护新方式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书籍,但实际上它以一种非常直观和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空气洁净技术。作为一名对室内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出发,比如雾霾天气如何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如何正确安装和维护,以及不同类型的空气净化技术(如HEPA、活性炭、负离子等)的原理和优缺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新风系统”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新风系统如何将室外新鲜空气过滤后送入室内,同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有效解决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的问题。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场所,如家庭、办公室、医院等对空气洁净度的不同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受益于书中关于“如何评估室内空气质量”的部分,它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书中提到的“开窗通风”并非万能,在PM2.5爆表的日子里,反而可能引入更多污染物。这让我对以往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颠覆。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和图表,生动地展示了空气洁净技术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显著效果。这让我更加确信投资于空气洁净技术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空气质量束手无策的普通人,而是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负责企业厂房建设和维护的工程师,我对《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对于精密制造、电子产品、制药等行业,洁净度的要求是硬性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易于理解的指导框架。书中关于“洁净室的分类和设计原则”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洁净等级对应的建筑结构、材料选择、设备配置等要求,这为我们进行前期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气流组织”的讲解,如层流、紊流、局部洁净等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直接影响到洁净室的整体效果和能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过滤器的选型、安装和维护”,包括初效、中效、高效等不同等级过滤器的技术参数、更换周期以及性能监测方法,这些都是保障洁净室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此外,书中关于“温湿度控制”的章节也至关重要,很多生产过程对温湿度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本书给出了科学的控制方法和设备选型建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洁净室的运行管理和维护”部分,它强调了人员培训、操作规程、清洁消毒等日常管理的重要性,这往往是决定洁净室效果的关键。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我是一位曾经在医院工作多年的护理人员,深知医院环境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尤其是空气质量。当我阅读《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我仿佛重温了那些关于无菌操作和感染控制的知识,但这本书更加系统和深入。书中关于“医疗洁净室的特殊要求”的章节,让我对医院中的手术室、ICU、隔离病房等区域的空气洁净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详细阐述了这些区域对粒子数、微生物数量、压差等方面的严格控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了解到,不仅仅是手术室,普通的病房也需要一定的空气洁净度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书中关于“空气消毒技术”的介绍,让我理解了紫外线、臭氧等消毒方法的原理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它们。这对于在医院环境中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空气净化设备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它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设备选型和合理布局,有效降低医院内的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空气质量不仅仅是舒适,更是保障生命健康的关键。它也让我对未来医疗环境的改善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新兴科技充满好奇心的技术爱好者,一直关注着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AI和IoT与空气洁净技术结合的广阔前景。书中关于“智能化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我了解到,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AI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时、多维度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设备的运行模式,达到最优的空气洁净效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远程控制,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决策。例如,AI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并提前进行预警和干预。书中还提到了“基于AI的空气净化器故障诊断和维护预测”,这能够大大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我还对书中关于“物联网技术在大型洁净空间管理中的应用”的探讨很感兴趣,通过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IoT平台,可以实现对整个洁净空间内各种设备的状态进行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便捷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未来空气洁净技术发展的方向,AI和IoT的深度融合,将为我们带来更加智能、高效、个性化的空气洁净体验。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充满热情的设计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健康”和“可持续”融入到城市和建筑的设计理念中。《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它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容器,更是影响其中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书中关于“建筑设计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的探讨,让我意识到,从建筑选址、材料选择到通风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空气的洁净度。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绿色建筑与洁净空气”的结合,它强调了如何通过自然通风、绿色植被以及低挥发性材料的使用,来提升建筑的整体空气质量。书中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及传播机制”的介绍,也为我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空气污染的根源,并尝试在设计中规避或缓解这些问题。我了解到,合理的城市绿化和开放空间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此外,书中关于“智能建筑与空气质量监测”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控室内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设计师有责任为人们创造一个呼吸更自由、更健康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环境工程的博士生,我对《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而是对空气洁净技术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总结。书中关于“气溶胶动力学”和“颗粒物迁移”的章节,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中颗粒物的行为。我对书中关于“气流组织优化”的探讨尤为感兴趣,其中介绍的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在预测和评估洁净室气流分布方面的应用,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书中对“高效过滤器的选型和性能衰减”的分析也非常详尽,包括不同材质、不同结构过滤器的过滤效率、阻力特性以及寿命评估方法。这对于设计和维护高性能洁净系统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消毒与灭菌技术”的章节,详细介绍了紫外线、臭氧、过氧化氢等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这对于生物医药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洁净室的设计标准与规范”的详细解读,包括ISO 14644系列标准、中国的GB/T 16292等,这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书中还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使得内容既具有前沿性,又贴近实际应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方向,我将在接下来的学术研究中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在半导体行业从事多年的工程师,我对“空气洁净技术”这个领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更多的是从工艺和设备层面去理解。而这本《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高科技洁净室的设计和运行,更是将洁净技术的核心理念——“控制污染物,保障产品和人员安全”——进行了非常全面和系统性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洁净度等级”的划分和不同等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要求。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从ISO 1级到ISO 9级(旧标准)洁净度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微电子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中的重要性。书中对“粒子分布”和“气流组织”的分析也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和优化洁净室的性能至关重要。我了解到,仅仅是简单的层流或紊流,其控制污染物的效果就大相径庭。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静电控制”在洁净室中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半导体行业尤为关键,因为静电放电(ESD)会严重损坏精密的电子元器件。此外,书中对于“洁净室的验证和监测”部分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如何进行风速、温湿度、压差、粒子数等参数的测量和记录,以及定期的洁净室性能评估。这对于确保洁净室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无尘”,更是关于“可控”。它教会我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将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

评分

我是一名对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极致追求的健身达人,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运动环境的空气质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让我对“洁净空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没有灰尘”,更是“对身体有益的空气”。书中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物对运动表现的影响”的讨论,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空气质量差不仅会影响呼吸道的健康,还会降低运动时的供氧效率,进而影响运动表现。我开始关注我常去的健身房的空气状况,并开始思考如何在家中创造一个“运动级的洁净空气”环境。书中关于“新风系统与空气净化器的协同作用”的章节,让我明白单靠空气净化器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新鲜空气,并有效地排出室内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家庭空气净化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负压洁净室”的设计理念,虽然在家庭环境中使用可能不那么直接,但其控制气流方向、防止污染物扩散的原理,让我联想到如何在家中创造一个“微负压”区域,专门用于运动或深度工作。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健康的不懈追求。我开始尝试在家中进行更科学的通风和空气净化,并明显感受到身心状态的改善。

评分

我是一位热爱生活,追求健康品质的普通用户,一直以来都对家里的空气质量感到忧虑,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空气洁净技术(第2版)》,这本书真的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让我感到压力,反而让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解决家里空气问题的“说明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污染物来源及控制方法”的部分。它不仅仅说了PM2.5,还详细讲到了甲醛、苯、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室内装修污染物,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危害。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去除方法,比如针对甲醛,它会推荐使用活性炭吸附,或者进行专业的光触媒处理,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开窗通风”。我还学到了如何区分空气净化器不同技术指标的意义,比如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和CCM(累计净化量)。书中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专业术语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房间大小和污染物类型来选择合适的净化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负离子”、“等离子”等空气净化技术的原理和潜在的负面影响,这让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误区。它鼓励我理性看待空气净化产品的宣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污浊空气”,而是有能力去主动改善和控制家里的空气环境。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