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沙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期间,长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和发掘了不同时期长沙古城遗迹。该书汇集长沙古城址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包括各时期的古城墙、护城河、官署、水井、墓葬的考古资料),并加以详细整理,准确而完整地解释了古代长沙各时期的真实面貌,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长沙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嬗变进行了综合阐述。
黄朴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直从事考古工作,先后参加了城头山遗址、西汉渔阳王后墓、走马楼三国吴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大型考古发掘项目。
上编 考古发现
第一章 古城墙及护城河
第一节 战国时期
第二节 两汉时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时期
第五节 五代时期
第六节 宋元时期
第七节 明清时期
第二章 宫署及其他重要遗址
第一节 王府宫署
第二节 官署治所
第三节 津城与戍城
第四节 其他重要建筑遗址
第三章 水井与墓葬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 两汉时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节 宋元时期
第六节 明清时期
下编 城址研究
第四章 长沙历史简况及建制沿革
第一节 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
第二节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
第五章 各时期城址位置范围考析
第一节 春秋战国秦时期
第二节 两汉时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时期
第五节 五代北宋时期
第六节 南宋元明清时期
第六章 长沙城规模格局之演变
第一节 长沙城的始建期——春秋战国
第二节 长沙城的拓展期——西汉
第三节 长沙城的发展期——唐代
第四节 长沙城的鼎盛期——五代
第五节 长沙城的整固期——明清
第七章 长沙城功能地位之嬗变
第一节 邑城——早期的封邑及县邑
第二节 王城——诸侯王的宫苑府邸
第三节 郡城——沿袭千年的地方行政治所
第四节 州城——南方军事中枢的湘州州城
第五节 都城——马楚王朝的国都
第六节 省城——湖南地区的省会中心
后 记
作为一个对古代城市规划特别感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空间叙事上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堆砌冗长的文字描述,而是大量运用了精确的测绘图、复原效果图以及三维建模的想象图,将一座古代城市从它的萌芽期到鼎盛期,再到最终被历史遗忘的过程,立体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比如居住区、手工业区、祭祀区的相对位置和规模比例,都通过清晰的图例直观地展现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城市防御体系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城壕深度、角楼分布密度的分析,揭示了该古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类型。这种“看图说话”却又不失深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建立起对古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直观认知。读完后,仿佛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那座失落城池的完整蓝图,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是单纯阅读文字难以比拟的。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城市考古的书籍,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身走访那些尘封已久的遗址。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每一个陶片、每一处夯土,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清晰的历史脉络。作者不仅展示了考古发掘的硬核技术,更融入了对古代社会生活、制度变迁的深刻洞察。比如,关于早期城墙建筑材料的演变,就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背后所反映的中央集权强弱的变化。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在那个年代,这些宏伟的工程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书中对出土文物——特别是那些精美的礼器和生活用具——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不只是简单的图录式介绍,而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去理解其功能和象征意义。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冰冷的考古数据,转化成了一部有血有肉的古代城市兴衰史,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早期城市文明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可比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态度。书中大量引用了最新的地层学、类型学研究成果,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年代划分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清晰地列举了支持和反对的证据链,最终给出了自己基于材料的审慎判断。这种平衡的学术立场,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聚落形态演变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布局的描述上,而是引入了环境考古学的视角,探讨了河流变迁、气候干燥等自然因素如何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轨迹与衰落命运。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整部著作的立论更加坚实,视野也更为宏大。对于那些对历史学、考古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的重量级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案例,去理解一门学科是如何在不断的实证和辩论中前进和完善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学术火花。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社会阶层与物质文化的关联性探讨。以往很多考古报告侧重于宏观的城池结构,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于微观的“人”。作者通过对不同墓葬规格及其随葬品的对比分析,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内部的财富分配不均和权力等级的固化。比如,某个时期的精美玉器和青铜器集中出现在特定区域的墓葬中,而普通居民的墓葬则相对简陋,这种反差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森严。更进一步,书中还探讨了这些物质符号如何被统治阶层用以维护其合法性,以及普通民众对这些符号的理解和反应。这种从“物”到“人”的解读路径,使得原本冰冷的考古数据变得有人情味和温度。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石头和泥土的记录,而是关于一群古人如何生活、如何相互作用的鲜活历史。这种深入骨髓的人文关怀,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触及到了文明的本质。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书的编排和设计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从书籍的装帧质感到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特别是在引用古代文献和一手发掘报告时,作者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标注系统,使得读者在需要追溯原始资料时,能够迅速定位,极大地便利了深入研究的需求。而且,全书的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意外地流畅自如,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特有的晦涩难懂的通病。作者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考古学概念,比如将地层叠压关系比作一本倒扣的书,使得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领会其精髓。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艰深的专业研究与广大的历史爱好者群体,让晦涩的学术成果得以被更广泛的社会所理解和欣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