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史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美国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史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戈登·S. 伍德 著,赵辛阳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革命
  • 美国历史
  • 独立战争
  • 殖民地
  • 政治史
  • 军事史
  • 18世纪
  • 美利坚合众国
  • 建国史
  • 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3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749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观察家精选
外文名称:The American Revolu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0
字数:97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美国革命》是美国*建国史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戈登·S. 伍德作品。以流畅、精要的语言介绍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美国国家制度的诞生,是该话题上一本蕞为精简的*史书。
2. 美国的国家优越感从何而来?美国为什么能用它的国家理念、用它的民主自由精神领导世界?这一切都要从美国革命说起。美国革命是历史上第—场成功的殖民地独立运动,是现代共和制、民主制、三权分立的历史源头,为大量后来建立的国家提供了借鉴。同样,这场革命也是《联邦党人文集》《论美国的民主》《常识》等政治名著的历史大背景。了解美国革命,是我们理解政治、理解现代社会绕不过的一环。
3. “新思·观察家精选”系列之6。“观察家精选”汇集具有当代回声的历史话题,旨在帮助我们收整见识的碎片,读懂现代世界的由来,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境况。书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页之间,外形精巧;这些*作者所讲述的既是各自*擅长的话题,也是同一个大时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过了解永不止步的时代变迁,增长对未来的远见。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精炼而*的美国建国史。18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收紧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殖民地居民感到英国的专制正在蚕食他们珍视的自由。日趋激烈的反抗*终引发了一场集军事、政治、社会和精神变革于一体的大革命。这场革命成了如今世界*强国的发端。
美国革命因为它特有的戏剧性和开创性,吸引了当时全世界的目光。临时组建的革命军,将领没有经验,士兵衣不蔽体,却击败了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英国军队。美利坚人急切要摆脱专制与压迫,而在广袤如北美的大地上建立共和国,当时鲜有历史先例或思想先哲为他们背书。但美国的国父们却成功了,为后世建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政治理念。
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没有贵族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力来自人民——绝大多数人类成员此前从未想象过的图景,却被美国革命实现了。美国革命创造的奇迹,让美国人逐步摆脱了身居西方世界边陲荒野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的祖国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北美大陆的广阔天地,是人们享受天赋权利、实现政治梦想、发扬实干精神的天命之地。

作者简介

戈登·S. 伍德,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建国史领域的*学者。伍德于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威廉玛丽学院、密歇根大学、布朗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并长期担任《纽约书评》和《新共和》的撰稿人。他讲述美国革命的重要作品《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于1970年获得美国史学界*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1993年,伍德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获得普利策奖。

精彩书评

“对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精彩、简要而发人深省的介绍。”
——《星期日泰晤士报》

“蒂莫西·布莱宁非常合适来讲述欧洲舞台上浪漫主义革命的降临。他文字中的热情、广度与*性,*了任何的期待。”
——《国家评论》

目录


前言 / i
年表 / v
地图 / x i
美国政府结构示意简图 / x x i
【*章】 源起 / 001
  003 /  人口的增长和流动
  013 /  经济扩张
  019 /  英帝国的改革
【第二章】 北美的抵制 / 029
  033 /  英国的反应
  036 /  不断加深的危机
  044 /  帝国辩论
【第三章】 革命 / 053
  054 /  独立之路
  060 /  《独立宣言》
  066 /  自由的庇护所
【第四章】 宪法制定与战争 / 075
  076 /  州宪法
  081 /  《邦联条例》
  086 /  为独立而战
【第五章】 共和主义 / 103
  104 /  对美德的需求
  109 /  蒸蒸日上的美国
  114 /  平等
  122 /  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
【第六章】 共和主义社会 / 127
  128 /  战争的影响
  132 /  革命的影响
  138 /  共和主义改革
143 /  反奴隶制
  147 /  共和主义宗教
【第七章】 联邦宪法 / 157
  158 /  危急时刻
  171 /  费城制宪会议
  180 /  联邦主义者与反联邦主义者的辩论

精彩书摘

【*章 源起(节选)】
美国革命的渊源的确深藏于美利坚的往昔岁月中。英国的新大陆殖民地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繁衍生息,传统的欧洲制度和惯常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让许多殖民地的人相信他们真的在背离文明的欧洲生活准则。与繁荣而强大的宗主国英国相比,18 世纪中叶的美利坚显得像是个原始又落后的地区:动荡不安,没有真正的贵族阶层,也没有威严的法庭和大的城市中心。实际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文明世界的特质。这导致了殖民地居民时常深感有必要为其社会的野蛮、文学和艺术的微不足道以及他们事业的琐碎表达愧意。
18 世纪60 年代,大不列颠帝国突然开始全面控制这个正在变化的新大陆,殖民地居民在这之前的一个世纪中未曾感受过这样全面的控制,此举在一个组织松散的帝国内酿成了一场危机。美利坚的抵抗变成了起义。但是随着殖民地居民摸索出他们社会的特殊性,起义成了对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意中逐步形成的美利坚生活的辩护,同时也使美利坚的生活理想化了。美利坚人突然将自己视为一个践行共和主义的理想社会,而非历史的逆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所言,“战争开始前,革命就产生影响了”。这是场发生“在人民的思想和心中”的变革。
但是这样的变革并非美国革命的全部。革命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对业已存在的社会现实的认可;它是美国进入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宏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美利坚在1760 年时已经是与欧洲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它仍然保有许多传统的君主制里的习惯以及依附式的社会关系,男子还穿戴着假发和套裤。革命粉碎了传统生活模式的残余,为接下来的更富有流动性、充满活力和更个人化的社会开辟了道路。
变革是显著的,它带给美国人民未来的图景,他们的视野之广阔,不输给任何时代的人。美国人不仅仅将他们的新国家视为一场推崇共和主义和自由权利的世界革命的领导者,而且他们相信*卓越的艺术与科学将会在此百花齐放。起初只是文明世界边缘的一场殖民地起义变成了一起惊天动地大事件—正如一个牧师所言,这起大事件试图“从一个正在衰败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富有朝气的世界,一个不计其数的人生活的世界,而虔诚在这里将会随处可见”。



【第二章 北美的抵制(节选)】
对于英国政府改组帝国的*初尝试,殖民地始终抱着一种无法接受的心态。早在18 世纪60 年代,随着战时花销的削减,早前的商业繁荣一去不返。1760 年到1764 年间,美国市场里充斥着滞销的货物。同时,大量的烟草作物(部分是因为独立生产者的增加)迫使烟草价格下降了75%。这种经济下滑威胁到了整个大西洋信用体系,从伦敦和苏格兰的商业机构到殖民地的小农场主和店主纷纷受到波及。结果,四处尽是商业失败和破产。
经济崩溃的受害者们试图将他们消失的财富归咎于远在英格兰的政府,这一点都不令人讶异。对北美人民而言,英国政府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实在是笨拙和恼人得无以复加。1764 年,议会通过新的《货币法案》,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作为法定货币。这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做法,只是这些年中英国政权将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根深蒂固的对立表面化的众多情况之一。
《糖税法》的出台恰逢这次战后萧条,给那些仰仗与法属和西属西印度群岛贸易的人带来极大的难题。殖民地居民担心对外国糖浆强行征税会葬送北部的朗姆酒业,转而会削减向加勒比海地区的鱼、食品原料和非洲奴隶的出口,从而危及北美购买英国进口货物的能力。种种这些恐惧,再加上伴随《糖税法》而来的所有新贸易规章在殖民地引发的敌意,挑起了敌对情绪,并且激发了*次殖民地间有组织的联合抗议。1764 年,八个殖民地的联合大会制定并签署了正式请愿书,申明《糖税法》造成的经济损害,并且将请愿书送往英国的王室当局。
王室当局不但对请愿书置若罔闻,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殖民地反对声中继续推出了1765 年《印花税法》。这一举动激起的不单单是一个殖民地的抗议,而是一股以惊人之势席卷了整个北美的反对浪潮。这次议会所推行的税收,无论就财政而论显得如何合理,都对北美的自由和自治构成了明显的威胁,他们再也不能把他们的反对限制在传统的抱怨和游说疏通的渠道中了。
议会通过了《印花税法》,甚至完全没有考虑一下反对它的殖民地请愿书,当这样的消息传到北美时,殖民地居民愤怒地做出回应。主要港口的商人组成抗议联盟,并且许诺停止进口英国货物以向英国政府施加经济压力。众多报纸和小册子在北美以前所未有之势发泄着愤怒,怒火直指一个纽约人所说的“这些居心险恶的弑亲者”,他们要“邀请专制统治跨越大洋,在这片曾经快乐的土地上安家落户”。镇、县和立法大会匆匆召开会议,殖民地居民不可遏止的愤怒都化入言辞激烈的宣言中。
洪水般的暴怒言辞不可避免地令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在宪法上的关系受到质疑。1765 年的春天,弗吉尼亚的众议院(House of Burgesses)正式通过一系列的决议,公开指控议会所征的税收,断言在殖民地只有他们所选举的代表才具有征税权。这些决议由帕特里克·亨利提出,他刚刚被选入这一立法机构,时年29 岁。在庄严的众议院环境中,帕特里克·亨利敢于重复他之前在牧师案中对国王*的质疑。就像尤里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会遇到布鲁图斯(Brutus),或国王查理一世会遇到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一样,他毫不怀疑一批北美居民现在将会站起来反抗新的暴政专制。议院的议长因为亨利流露出的叛国罪倾向中断了他的发言;而他的一些决议(包括宣告只要不是弗吉尼亚议会所制定的法律,弗吉尼亚人可以不遵守)煽动性太强,所以没能被立法机构接受。可是,殖民地的报纸刊行了这些决议,浑似弗吉尼亚议会已签署了所有决议。许多北美居民开始相信弗吉尼亚真的主张他们的立法机构应该独立于大不列颠。
亨利的魄力是传染性的。罗得岛议会宣布《印花税法》“违宪”,并且准许殖民地官员无视法案。1765 年10 月,九个殖民地的37 位代表齐集于纽约的印花税法会议,起草了一系列正式宣言和请愿书,否认英国议会向他们征税的权力。但是和这次史无前例的殖民地联合展示一样引人注目的是,印花税法会议公开承认“对尊贵的大不列颠议会机构无论如何都应有的隶属地位”,没有完全表达出北美的敌意。
*终是民众暴动摧毁了北美的《印花税法》。1765年8月14日,一群民众彻底查抄了马萨诸塞的印花税票代销商安德鲁·奥利佛(Andrew Oliver)的办公室,而且破坏了他的住宅。第二天奥利佛承诺不会再推行《印花税法》。暴动的消息传到了其他殖民地,随之而来的是相同的暴动和暴力威胁。从罗得岛的纽波特到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各地都有组织起来进行抵制的团体。在许多地方,军火和火炮公司、工匠协会和其他一些兄弟会团体,构成了地方上新出现的抵制团体的组织基础,这些抵制团体通常称自己为“自由之子”。而它们的领导成员大多处于中间等级—店主、印刷商、技工师傅和小商人—这些自由之子烧毁王室官员的肖像画,强逼印花代销商辞职,迫使商人和法官不要使用印花,建立起一个殖民地间的通信网络,全面推行对英国货物进口的抵制,并且管理殖民地全境的反印花运动。

前言/序言


历史的洪流:探寻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冲突 一部宏大叙事,勾勒出从古典时代到近现代的磅礴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民族国家形成或某一次特定的政治变革,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演进的宏观轨迹,深入剖析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性力量、思想的碰撞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技术革新与社会重塑的史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类集体经验的广阔框架。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早期结构 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和尼罗河畔的法老统治开始,考察最早的城市、复杂的灌溉系统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神权和官僚体系来维持早期帝国的稳定。重点分析了农业革命如何催生了剩余产品、阶级分化以及早期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随后,本书将转入对古希腊城邦文明的细致考察。不同于集权制的东方帝国,雅典的民主实验、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以及哲学思辨的兴起,如何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石。我们不仅探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更关注公民身份的界定、奴隶制度的结构性作用以及地中海贸易网络对文化交流的推动。 紧接着,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被置于聚光灯下。本书剖析了罗马法系的精妙之处,其军事机器如何有效地整合了广阔的疆域,以及共和制理想与军事独裁之间的内在张力。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的事件,被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古典异教文化与新兴一神论宗教之间权力交接的开始,为中世纪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秩序 中世纪并非一片黑暗,而是一个由信仰、封建义务和区域性权力中心构成的复杂拼图。本部分着重研究了查理曼帝国的短暂统一及其解体后,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从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土地契约到庄园经济的运行模式。 教会的权力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我们探讨了教皇权力的巅峰,比如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旷日持久的“授职权之争”,这实质上是世俗权威与精神权威之间权力边界的反复拉锯。同时,本书也深入考察了伊斯兰文明在同一时期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阿拔斯王朝在科学、数学和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无可比拟的成就,及其与西方世界的知识互动。 十字军东征的分析,不再仅仅关注军事行动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贸易路线重塑的复杂产物。随后,瘟疫的爆发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毁灭性影响,如何意外地促进了劳动力的价值提升,并加速了封建体系的瓦解。 第三部分:重塑世界的变革 文艺复兴运动被视为对古典价值的重新发现,它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本书分析了美第奇家族等赞助人如何推动艺术与科学的繁荣,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如何开始挑战教会对知识的垄断。 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对教义的质疑如何演变成一场席卷欧洲的政治和社会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宗教版图,并催生了新的国家观念——主权国家的前身。 地理大发现是另一条重要的时间线。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行,揭示了世界之间前所未有的联系,但也带来了残酷的殖民主义。本书详细阐述了“哥伦布交换”对全球生态、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永久性改变,以及由此开启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深层伦理和经济根源。 第四部分:启蒙与革命的时代 17世纪的科学革命被视为人类理性力量的觉醒。牛顿的物理学定律如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被量化的宇宙观,并深刻影响了随后的政治哲学家。 启蒙运动将这种理性精神应用到人类社会治理上。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理论——关于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社会契约——是如何系统性地挑战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这些思想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引发社会剧变的燃料。 本书最后聚焦于18世纪末期一系列标志性的社会动荡。我们考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蒸汽机、纺织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家庭结构和城市化进程。同时,本书对比分析了欧洲大陆和北美殖民地爆发的社会重构事件,探讨了它们在思想渊源、社会阶级参与度以及最终建立的政治体制上的异同,分析了这些动荡如何彻底终结了旧的君主制与贵族等级制度,开启了现代政治的序幕。 总结:持续的张力 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在秩序与混乱、信仰与理性、集体与个体之间永恒的张力中向前推进。理解过去,就是理解这些长期存在的矛盾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这部作品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人类在追求意义、组织权力与适应环境过程中的所有辉煌与悲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并非那种只供专业人士研读的枯燥文献汇编,其行文流畅,语言富有感染力,即便是对美国建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然而,这种流畅绝不以牺牲事实为代价。书中对英国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北美军队后勤补给的混乱不堪、以及邦联体制初期在解决州际贸易争端时的无力感,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战争的经济成本,作者没有回避革命胜利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这种对历史的“去浪漫化”处理,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它成功地将一场被美化了太久的“神圣战争”,还原成了一场充满偶然性、资源匮乏和政治博弈的艰苦斗争。读完后,我对美国宪法之所以最终被制定出来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是一个光荣的结局,而是一个避免彻底崩溃的必要止血措施。

评分

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对“启蒙思想”与“地方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学说视为革命的直接蓝图,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殖民地独特的法律传统和地方自治经验中被“本土化”和“挪用”的。例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公会议传统如何为后来的代议制提供了现成的模式,而弗吉尼亚的庄园主文化又如何影响了对“个人财产”的神圣化理解。作者巧妙地穿梭于欧洲哲学思辨和北美殖民地琐碎的田野调查之间,展示了思想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与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利益紧密交织、相互塑造的结果。这种对思想史与社会史交叉点的精准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让人不再把《独立宣言》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理解它如何根植于北美这片特殊的土壤之上。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便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源于对独立战争激烈场面的描绘,而是源于对决策者们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困境的深刻洞察。作者对于1783年和平条约签订后,革命者们如何面对“胜利后的疲惫”着墨甚多。一方面是民族自豪感的爆棚,另一方面是迫在眉睫的国家债务、未能解决的奴隶问题以及与原住民土地边界的冲突。这种胜利后的“现实冲击”是许多同类著作常常一带而过的地方,但这本书却将其作为后半段叙事的核心矛盾。它细致地展示了革命者们如何从理想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务实的政治家,如何在维护新生共和国存续的压力下,做出了许多充满争议和妥协的决定。这迫使我思考:一场伟大的革命,其真正的挑战是否恰恰在于革命成功的那一刻?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发人深省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史诗般的叙事,将18世纪后半叶北美大陆的风云变幻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革命”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它绝不仅仅是火枪和旗帜的简单更迭,而是一场思想、经济结构乃至社会契约的彻底重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波士顿港口那股咸湿的海风,感受到殖民地人民在面对日益苛刻的母国政策时,内心那股从不满到愤怒,最终迸发出不可遏制的反抗之火的转变过程。作者对早期殖民地政治精英——那些律师、商人和农场主——的心理描摹极为细腻,他们如何从最初试图争取“英格兰人的权利”,一步步滑向彻底独立的深渊,这种思想上的挣扎与逻辑的推演,被展现得如此清晰和引人入胜。书中对一些关键时刻的叙事张力处理得恰到好处,例如萨拉托加的转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像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一次洗牌,为接下来的法国援助铺平了道路。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框架,理解美国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诞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成熟,它没有陷入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年代记录,反而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知道何时该聚焦于微观的人性挣扎,何时应该拉远镜头展示宏观的历史洪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普通民众参与度的刻画。以往的史书总爱把笔墨集中在华盛顿、杰斐逊这些伟人身上,但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没有留下太多记载的工匠、妇女,甚至是逃亡的奴隶,他们在革命中的复杂角色。比如,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可能与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大相径庭,这种底层视角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民”的理解,让这场革命不再是精英阶层的辩论,而是全民的、充满矛盾的社会运动。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通讯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殖民地之间形成统一的政治意志的?作者通过对秘密信件、小册子传播的分析,巧妙地解答了这一谜团,展现了早期美国社会强大的公共舆论构建能力。

评分

好书好书真是一本好书啊!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这一套书简单,可读性好

评分

不错的入门书,值得读一读。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评分

okokokokokokok

评分

非常好,小孩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

这真是一本好书啊真是一本好书。。。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