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提醒的是,阅读这本书尤其需要放下你的先入之见。作者对李清照生平、创作及接受史的研究,正欲破除古往今来人们对李清照的种种先入之见,没有故作惊人之语,却颇具颠覆性。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有关李清照的评论系统,再现了历史上所有的有关李清照的争论,作者梳理了这个评论系统,并挖掘各家认识根源,然后重构或还原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中的李清照形象。在这里,如同在朋友圈或微博,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人们对待李清照的各种态度与评价,无论是嘲笑、贬抑甚至谩骂,还是维护、辩解以致偏爱,都不稀罕。不同的是,当你阅读这本书后,你可能会对李清照获得全新的认知。
不同角色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各取所需:
如果你是相关研究者,你可以由此了解自宋以迄清代的李清照接受史以及近现代研究史,各种历史观点与评价、当代研究成果,作者几无遗漏,可将此书作为李清照研究之门径。无论你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由于作者清晰地展示了自身思辨论证的方法与逻辑,你大可由此与之展开认真而严肃的学理探讨。
如果你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你可以由此获得了解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的线索,并由此建立较高层次与比较可靠的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基础。书末两章作者还着重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
如果你是李清照的忠实倾慕者:你也许会认为作者破坏了惯常对李清照的认知,不过你将知道,作者同时还原或重构了一个全新的李清照形象,而无损李清照的魅力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一分一毫。
如果你是女性:透过作者的研究,你会发现历史上对李清照的评价多半都基于男性的价值观,人们对她的贬抑与维护甚至是基于同一立场,你可能由此对李清照的身世和她在男性世界争取自身地位的努力给予更多的同情。
如果你是男性:不妨看看历史上的男性是如何不惜通过篡改或曲解史料,来塑造各自心目中的李清照形象的,由此认知与反省历史所造就的人性之灰暗,从而对自身可能由此书获取的提升感到欣喜。
如果你不愿从属以上角色,纯粹是话题爱好者,你可能对以下问题有兴趣: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关系是否始终恩爱?为什么赵明诚不给李清照写家信?赵明诚有妾室或情妇吗?李清照有否再嫁与离婚?李清照如何评价前代词人大佬?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李清照其人和她的作品?宋元明清时期寡妇再嫁情况如何? 20世纪的研究者如何就李清照是否再嫁展开激烈论战的?看似是仅资言谈的问题,作者却通过爬梳史料,展开推论,给予认真的解答。
学者评介:
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认为:“艾朗诺的新著是目前对中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为出色的研究成果。”(宇文所安英文书评原载《哈佛亚洲学报》2014年第2期)
本书英文原书获学界高度评价:
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认为:“艾朗诺的新著是目前对中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为出色的研究成果。”(宇文所安英文书评原载《哈佛亚洲学报》2014年第2期)
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认为:“艾朗诺关于中国*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新著无疑是一部杰作。”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被评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度典籍学术十佳,2017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学术·文化15种)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艾朗诺(Ronald Egan),现任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曾获得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研究员资格,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精于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曾将钱钟书《管锥编》选译为英文。即Limited Wews:Essays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出版专著包括:《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Works ofOu-yangHsiu,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 Image, and Deedin the Life of Su Shi,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m Song Dynasty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13)。
图表目录
缩写形式及文献版本说明
导论
第一章 宋代的女作家
歌妓文人
闺阁文人
名媛文人
第二章 写作与争取认可的努力
李清照对读书习文的看法
针对李清照的早期评论
李清照的诗及其阳刚风格
《词论》
第三章 易安词的相关预设
真伪问题
自传体解读的困境
为什么女词人被这样解读?
为什么赵明诚不给李清照写家信?
第四章 守寡,再嫁,离异
逃避金兵与赵明诚之死
再嫁与离异
更深远的话题
第五章 巨变后的写作
题献给使臣的诗作
“打马”主题作品
第六章 《金石录后序》
着眼于文本之外
其他目的和考量
第七章 “李清照”形象的开端:南宋至元代的接受史
晚年的不幸
赵明诚的贤内助
外传里的故事
孤独女性的写照
早期词选中的情况
第八章 维护寡妇形象,否认再嫁事件:明清时期的接受史
女性写作在明清的兴起
作为偶像的女词人
王士禛的“和漱玉词”
才女与“真言”
元明清时期的寡妇再嫁情况
对李清照的道德谴责
怀疑与恼怒
否认再嫁
晚清重构的“李清照”形象
第九章 现代主义、修正主义、女性主义:现当代的接受史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史
关于再嫁的论战(1957-2010)
妾室或情妇之谜
第十章 易安词(一)
改写成句
户外郊游词
独有的情怀
男词人笔下的女性形象
第十一章 易安词(二)
调情之作
其他的晚出词作
词中心曲和先入之见
结语
附录一 易安词序号及索引列表
附录二 近人关于易安诗词中妾室隐喻的阐释
征引书目
索引
李清照的一生好比一名女子不断遭遇挑战并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这一点意义非凡:如果我们能将个体生命的内涵从笼统的文化史符号中抽离出来,那么李清照的个案显然有其独特之处。这并非源于她的传奇身世,尽管亲历如此多的磨难也实属罕见--如避难南渡,丧夫守寡,年近五十而膝下无子,守护几成累赘的书画藏品,陷入一场投机性的再嫁风波,遭受继任丈夫的虐待,她的反抗及随后的审判与拘禁,最终蒙受羞辱、沦为笑柄--但真正使之独一无二的是她用文字记下了自身经历和感受。
与流行的形象相比,李清照的真实面貌更为有趣,也更难以捉摸。然而,要摆脱"千秋"以来积淀的先入之见对我们而言太困难了,所以在欣赏她最为人所知的词作之前,我们最好先处理充满层次纹理与内在张力的历史积淀。任何对中国历史略有所知的人,在阅读李清照的词作时,若自以为能够完全摆脱相关预设与假定,就未免太天真了。更可取的方式是理解这些先入之见,看看它们由何产生,投合了哪种需要,其中当然有许多与易安作品的原意相悖。完成这一工作后,当我们再回到李清照的作品时,希望能以更为客观的立场来赏析它们。
第二段: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而内容更是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李清照生平或词作的普及读物,但它所探讨的“接受史”是一个极为宏大且深刻的课题。作者通过梳理历代文人对李清照作品和形象的解读,揭示了“才女”这一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建构。从宋代文人的欣赏,到明清时期对女性才情的压抑与有限的认可,再到近现代对女性解放的呼唤中对李清照的重新发现,每一个阶段的解读都充满了时代印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分析了某些解读如何有意无意地“简化”或“标签化”了李清照,将她局限于某种刻板印象之中,这让我反思,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理解,是否也同样受到了“接受史”的影响。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文笔却十分生动,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能从中获得一种智慧的启迪。它不仅仅是关于李清照,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如何理解文化传承的一面镜子。
评分第三段: 一直以来,我对于李清照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她婉约的词风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戚情怀。然而,《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精妙且颠覆性的方式,重新审视了这位千古才女。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分析她的词句,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接受”二字上。我惊叹于作者对大量史料的驾驭能力,通过对历代文人、学者笔记、文学评论等文献的细致梳理,展现了李清照的形象是如何被一代代人所“再创造”和“再定义”的。从早期的赏识,到后来的争议,再到近现代对其“才女”身份的复杂解读,每一个层面的分析都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我之前想象中更为立体、更为复杂的李清照。书中对于“才女”这一标签的“累”的阐述,尤其令人深思,它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才华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被符号化的命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
评分第五段: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李清照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李清照已相当熟悉,读过她的词,也了解她的人生片段。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李清照这样被赋予了诸多光环和情感寄托的女性,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其作品和生平的表象。作者以“接受史”为切入点,极其深入地剖析了历代文人对李清照的解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日所见的“才女”形象的。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李清照文学成就的评价,更是一次对历史文化建构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于“才女”这一身份如何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被审视、被解读、甚至被“利用”的分析,让我对女性才华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敏锐,在梳理庞杂史料的同时,又不失对人物情感的洞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话,感受着人们思想的演变和对同一位女性的不同投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更了解李清照,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历史,如何去辨析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真相”。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李清照认知的新世界!一直以来,我印象中的李清照,都是那个婉约词宗,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女子。但《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本书,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不再仅仅是聚焦于她的词作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才女”这个标签如何成为李清照身上的一种“累”,以及历代文人、学者是如何解读、塑造、甚至“发明”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这位李清照的。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如同一位侦探,层层剥茧,揭示出不同时代对李清照的“他塑”,以及这种塑形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读完后,我才意识到,我们所爱的那个李清照,可能也掺杂了太多后人的想象和期待。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流畅,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李清照怀有深厚感情,又想更深入了解她复杂人生和文学地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会颠覆你固有的认知,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评分第四段: 读完《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所熟知的李清照,其实是经过层层“滤镜”的。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深入探究了李清照的“接受史”,也就是说,历代的人们是如何解读、评价、甚至“塑造”李清照这位女性的。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李清照”,有多少是她本身的特质,又有多少是后人赋予的意义?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李清照“才女”身份的解读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看到了“才女”这个标签如何成为一种赞誉,又如何可能成为一种束缚。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引证详实,但语言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史料的解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李清照,或者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一本关于人物形象的书,已经有了制造路易十四、制造汉武帝,期待更多的书
评分当当都断货了,书应该很好吧。
评分不错的视角,启迪良多
评分从清晨之幕里滴下来,
评分活动时购买价格不错,我想要的是京豆,我要京豆,京豆,豆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书非常棒。
评分洪业(1893—1980),号煨莲(William)。福建侯官人。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先后就读于卫斯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协和神学院,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神学学士等学位。1923年回国,被聘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任大学文理科科长,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导师等。创办《燕京学报》,并以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主任总纂哈佛—燕京学社《引得》64种。1946年春赴美讲学,1948至1968年兼任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员。1980年在美国去世。其学术名篇有《考利玛窦之世界地图》、《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杜诗引得序》、《<蒙古秘史>源流考》、《破斧》等。所撰《礼记引得序》于1937年获法国巴黎茹理安(一作儒莲)奖金。主要著述见《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TuFuChina'sGreatestPoet(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
评分现在习惯在京东购物,速度已没话说,书籍的纸质、包装都很好。忙碌的人,近来书读得少了点,趁着搞活动多订了些,有了这么多书的陪伴也暂且可以歇歇脚了……
评分塑封全新,没有破损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