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崇正 著
图书标签:
  • 写作
  • 作文
  • 阅读
  • 思维
  • 方法
  • 技巧
  • 学习
  • 教育
  • 提升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5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1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问答式互动,层层推进,构建写作入门的桥梁,  从写作文到写作,总有一个问题是你感兴趣的。  问答式互动,层层推进,构建写作入门的桥梁,  从写作文到写作,总有一个问题是你感兴趣的。

内容简介

  《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是一本填补从“写作文”到“写作”之间经验空白的工具书。它采用问答式互动,层层推进,为大、中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解答写作入门的一些问题。从中学作文课到大学中文系,很少有人去构建写作入门的桥梁,也很少有人会提供一些写作基本问题的答案,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些写作经验的空白。


作者简介

  陈崇正,1983年生于广东潮州,著有《半步村叙事》《我的恐惧是一只黑鸟》等作品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东莞理工学院创意写作讲师;现供职于《花城》杂志社。

内页插图

目录

CONTENTS

自序

茫茫黑夜漫游

Part1

写作准备篇

01 | 你真想成为作家吗? 002

02 | 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004

03 | 很想写,但写不出来怎么办? 006

04 | 如何给自己取笔名? 011

05 | 应该选择怎样的环境写作? 015

06 | 需要为写作做什么准备工作? 018

07 | 不建议从散文入手,那能不能先写散文诗? 021

08 | 写散文是不是都要形散神不散? 024

09 | 喜欢写小说,能否推荐几本必读书? 027



10 | 怎样才能拥有好文笔? 034

11 | 如何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 043

12 | 如何防止出现才思枯竭的情况? 050

13 | 人生经验如何转化成写作资源? 056

14| 为何刻骨铭心的爱情写下来却很苍白? 062

15 | 想写过去的生活为何那么难? 067

16 | 怎样把自己没经历过的事写得很真实? 072

17 | 什么是无效的难度? 076

18 | 一个作家能不能为了稿费而写作? 080

19 | 总是被退稿是不是不适合写作? 083

20 | 屡屡被退稿应该怎么做? 086

21 | 小说如何开头? 090

22 | 如何在故事中制造悬念? 093

Part2

写作进阶篇

Part3

小说心得篇

II |

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23 | 如何让读者产生故事代入感? 099

24| 写小说选择第几人称比较好? 105

25 | 性描写如何把握分寸? 111

26 | 怎样看待小说中的时间? 115

27 | 常见的小说结构有哪些? 124

28 | 人物角色的功能承担如何分配? 132

29 | 怎样写好小说中的对话? 135

30 | 如何提高小说的完成度? 151

31 | “只要能使用回车键就能写诗”,你怎么看? 162

32 | 刚学写诗歌,什么毛病*常见? 164

33 | 一首诗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169

34 | 总觉得自己写的不是诗歌,怎么办? 171

35 | 诗歌中刻意的表达为何不好? 182

36 | 以前会写情诗,为什么现在不会写诗? 192

37 | 诗歌中情景对举如何运用? 196

Part4

诗歌心得篇

| III

目录.



38 | 经典作品谁说了算? 202

39 | 为何那么多诗人选择自杀? 205

40 | 死亡对于写作意味着什么? 208

41 | 想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要注意什么? 211

42 | 如何从赛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218

43 |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228

44 | 如何评价一本没读过的书? 247

45 | 荒诞感在小说中如何生成? 253



问答林培源 258

问答文 珍 263

问答王威廉 267

问答郑小驴 270

问答郑小琼 273

Part5

文学议题篇

附录

问答朋友圈

精彩书摘

  Part1

  写作

  准备篇

  写作准备篇

  002 | 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你真想成为作家吗?

  我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

  听到这个问题,一些人开始跃跃欲试,觉得不给出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志、信心和决心;而另一些人则沉默了,他们是模糊的,摇摆的。许多人对自己能做好什么一直都是犹豫的、不确定的(包括我)。是不是声音大、口号响就能走到*后?不是的,只有想清楚的人才能走到*后。一个犹犹豫豫的人,说明他内心一直在思索,反而能走得更远;而写作是一条多么遥远的路。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对作家,这里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作家当成一个职业;另一种是将作家当成一种兴趣。无论你将作家当成职业还是当成兴趣,我都要泼泼冷水:期刊阵地衰败不堪,稿费低开,部分期刊只能迎合学术腐败以收费发论文维持生存。图书出版追逐利润,纯文学小众没有市场。网络平台庸俗化,后宫穿越流水线生产,快餐速食。评奖体系早已倾颓,面对成名作家的二次认定引不起阅读冲动,面对文学新人承担发现功能的奖项几乎没有。没有蛋糕可分——这是当下纯文学作家面临的共同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我目力所及已经找不到一个专业作家。我身边没有一个年轻人能依靠严肃文学写作获得收入而生存(部分被体制养着的作家除外),他们更多是编辑、记者、商人、职员、教师、公务员、工人……为工作便利有些人甚至需要隐匿作家的身份——假如作家还算是一种身份的话。我经常安慰自己:卡夫卡也不过是一个小职员,他也是业余作家。对于我而言,专业指的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心态。对于一个业余作家来说,如果你还以业余的心态对待写作,那就更不可能结出专业精湛的果实。在中国,作家已经不是一个职业——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必须承认的事实。

  所以,你要追问自己,你真的想成为作家吗?那意味着你要承担,你要走一条比别人艰辛的路,你要以专心的心态去做非专业的事情。如果想清楚了困难,你从信心满满变得犹豫不决,那我只能说:“绕道吧。”

  然后旁边有一个弱弱的声音响起来:“我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

  好吧,那我们继续。

  004 | 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性格缺陷,然后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写作会无数次模仿人生,会与不同的角色相遇,会与你笔下的人物易地而处、感同身受。所以,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性格缺陷,然后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许多人的人生道路已经提供了一种证明,成功是因为知识结构(这千差万别),但失败往往是因为性格缺陷(这趋于一致)。写作与其他事情的不同之处在于,你的心既是道场也是工具,这注定是一场修炼。

  也就是说,要将检查和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放到与学习专业知识一样重要的位置上来。假如你要做一个文字客,那么无论你以后是作家、记者、编辑、教师、文员、秘书、官员、编剧或者打杂的,有意识地去打磨自己的精神气质是非常重要的,尽量让自己犀利、敏锐、果敢、坚忍、卓尔不群,克服内心的怯弱、犹豫和空白,克服性格上的拖延和懒惰,克服负面情绪对明净内心的伤害,在内心深处培植善意。但在外在气场上则必须具有质疑的精神,这样才不至于盲从,成为傻傻的老好人。

  这些话说起来好听,但做起来很难。一个人要在内心安装一款适合自己的杀毒软件,定期体检,修正错误,时时反省,真的很难。性格缺陷几乎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可以消除那些致命的部分。我们年轻的时候会讨厌很多人,这些人啰唆、平庸、爱卖弄、没创造力,然后,长大了我们就发现自己也会慢慢变成他们。一切都因为我们的性格缺陷与他们渐渐趋于一致,而这些是在岁月中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

  与消除性格缺陷同样重要的事——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无论你以后是否从事专业写作,但既然你喜欢写作,就应该在内心将自己当成专业作家(再次强调心态,千万别到处说你是作家),你要练好一支笔。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大学中文系都声称自己不生产作家,这是一个巨大的谬论。教育工作者将*难的一部分职责巧妙地推卸掉了——首先强调作家是需要天赋的,然后强调教授们只负责学术研究的部分,创造的部分一概不理。这无疑是先拔高再一脚踢开,中文系出不了大作家,但应该有责任培养一批写作者。而据我所知,许多高校中文系的写作课基本都成为写作研究课,专讲理论,天马行空。其实,写作能力的确是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提升的,所谓的天赋当然很重要,但一味强调天赋是很扯淡的事,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你内心有想法,这本来就是潜能激发的必要条件。

  006 | 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很想写,但写不出来怎么办?

  不能盲目动笔,也不可消极等待。

  *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wxccz928)里被询问得*多的问题是“写不出来怎么办”。这个问题包含好几种情况,我无法一一回答,只好集中在这里解答。

  “写不出来”是一个老问题,不但初学者有这种情况,大作家又何尝没有?就比如作家余华,他在论述长篇小说的写作时,描写了一种“写不下去”的极端情况:“平庸的细胞在长篇小说里一旦扩散,其速度就会像人口增长一样迅速。这时候作家往往会自暴自弃。对自己写作的不满,而且是越来越不满,接下去开始愤怒了,开始恨自己,并且对自己破口大骂,挥手抽起自己的嘴巴,*后是凄凉的怀疑,怀疑自己的才华,怀疑正写作中的小说是否有价值。这时作家的信心完全失去了,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被语言、被结构、被人物甚至被景色,被一切所抛弃。他觉得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往垃圾上倒垃圾,因为他失去了一切对他而言的爱,同时也背叛了自己的爱。到头来他只好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声苦笑,心想这一部长篇小说算是完蛋了,这一次只能这样了,只能凑合着写完了。”

  其实不但余华如此,写出了《老人与海》的海明威也是如此。他在一本回忆年轻时候在巴黎生活的小书《流动的圣节》(也译作《流动的盛宴》,推荐大家读一读)里头描写了他写不出来时候的困境,他说:“在我动笔写一篇新的小说时常常开不好头,这时我就坐在炉火旁边用手挤小橘子皮,让汁液滋进火苗外缘,看那蓝色的火焰噗噗地蹿起来。然后,我站起身,俯视着巴黎城里各种建筑物的屋顶,心想:‘不要着急,过去你都能写成功,现在也同样能写下去’。”这时候20多岁的海明威还不知道他30年后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写作刚刚起步,没有人知道他面对的困难,生活上的和写作上的。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大部分人都是困顿的,都是缺钱的,但这里头有的人成为传说,有的人成为笑话,其中的区别是面对同样的困难,有不一样的付出。在*困难的时候,海明威对自己说:“*的要求就是写一句真实的句子。写上一句你所知道的真实的句子。”他这么做了,然后他有一丝宽慰:“这样一想,我就能想出一个真实的句子,然后继续往下写。这并不难,因为我知道,或者见过,或听别人说过的真实句子总是有的。如果开头我写得过于雕琢,或者像在介绍和推荐某种东西,这时就能把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剔出来扔掉,从*句简单而真实的叙述性句子开始往下写。”

  其实海明威在面对“写不出来”这种情况的时候,他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在*流畅的时候停笔。也就是说,在写得*顺利的时候,*有想法的时候,停下来不写,为下面的内容预留空间,那么就能

  008 | 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

  保证第二天在开始提笔继续写作的时候,不会感觉太苦涩,能够很快就进入状态。另外,这种做法也有效地避免了“得意忘形”的情况。有时候下笔太顺,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好,回头看看会懊恼。这就是余华所谓的“平庸的细胞”,它是写作的致癌物。

  上面所述的情况,是成名作家的“写不出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是明白要写什么的,他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他主要在于如何避免平庸如何变得更好上面出现选择的苦恼。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比较高级阶段的“写不出来”。

  而中级阶段的“写不出来”,一般出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灵感,但一落笔,就感觉跟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似乎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是一个不会做菜的厨师,有很多非常好的食材摆在他面前,但是他还经常把菜给烧焦炒煳了。这常见于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初学者。对于这种情况,鲁迅在大约90 年前发表过一个小说,叫《幸福的家庭》,他用嵌套的笔法写了一个青年为了赚点稿费,幽居一室之内冥思苦想一篇叫《幸福的家庭》的小说,*终因为家庭的聒噪而失败。所以,面对写不出来,鲁迅的观点是写不出来就“不硬写”。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写不出来,说明你还找不到表现这个题材的*恰当的角度和语调,如果贸然下笔,往往会浪费食材。那么是不是安静等待,等到有一天灵感来临才动笔?不是的,至少台湾的李敖大师不会同意。李敖有句很有名的话:“妓女不靠性欲接客,我不靠灵感写作。”对他而言,盲目的等待只会让优秀的食材失去新鲜度,所以他说:“我不能靠有灵感才能写作,要靠习惯,只靠灵感绝不能成为好作家。”无数作家都强调了创作习惯的重要性,也就是规律的写作。他们在长年累月的书写中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台湾有个作家唐诺,他说自己每天没什么事就到咖啡馆里,只写五百个字左右,不多不少。这种规律而节制的写作,往往能走得更远。

  好了,有些朋友开始会感到迷惑:讲了这么多,那你说的究竟是不硬写还是不等待?

  不能盲目动笔,也不可消极等待。还是用做菜来打比方,面前放着一盆海鲜,你不能等到几天后几个月后才开始做菜,一味地等待当然是不行的,这个时候应该主动出击,虽然不急于动笔,但有那么一段时间,几天或几个星期,你的整个身心一定必须开启一种“寻找模式”,就像手机搜索WIFI信号一样,随时等待着被激活。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讲的就是这么一种冥思苦想的状态。这是每个初学者都必须经历的状态,如果不经历这样的焦灼,如果不经历一次次的搜索,你很难有进步。在这个搜索思路的过程中,你可以阅读、旅行、跟有意思的人交流,做一些相对比较“慢”的事情,要让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故事之中,也就是频道要对。假如没有思路就换频道,心不在焉,忘记自己在写作,那不可能获得好的思路。

  当然,你也可以尝试着把你的思路整理下来,就如海明威所说的那样,先从一个句子入手,慢慢打开。海明威说:“自从我开始彻底改变创作方法,摒弃一切技巧以来,我力求以塑造代替描述,写作便有了无穷乐趣。”海明威在告诉我们,用自己*拿手的写作方式进入状态,能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鲁迅在“不硬写”这条告诫之外,还说过一句话,他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也就是菜炒煳了只能扔掉,但文章写坏其实可以修改或重写。修改和

  010 | 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重写当然比较痛苦,但是许多人都是从一次次痛苦的教训之中走过来的。“眼高手低”有时候也很重要,总比“眼低手低”要好,慢慢

  再从“眼高手低”转为“眼高手高”,不就成功了么?

  写到这里,想必有些朋友会问,你刚才讲了高级阶段和中级阶段,那么初级阶段怎么办?所谓初级阶段,就是说他有想写的心,但不知道该写什么,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这种一片空白的朋友,诚恳的建议有两条:一个是多读书;另一个是从自己的故事开始吧。因为你只有你,才是你的世界*的标本;只有从面对自己入手,才有可能找到写作的钥匙。

  ……


《心海拾珠:阅读的深度与表达的广度》 简介: 《心海拾珠:阅读的深度与表达的广度》是一本致力于引导读者在浩瀚书海中寻觅真知、涵养智慧,并最终将这份内化所得转化为清晰、有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的指南。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邀您踏上一段探索心智与文采的奇妙旅程,从理解阅读的本质,到掌握写作的精髓,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生命的充盈,每一次书写都成为一次思想的绽放。 第一章:点亮心灯,走进阅读的殿堂 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更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沃土。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浅阅读的泥沼,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挟,难以深入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心海拾珠》的第一部分,将带领您重新审视阅读的意义,唤醒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为何而读?——重塑阅读的初心: 我们将一起探讨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消遣娱乐?还是为了理解人生、超越自我?本书将帮助您厘清阅读的多元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动力,告别盲目跟风,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策略,无论是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深邃,文学的婉约,还是科学的严谨,都能在您的指尖下徐徐展开。 如何读得更深?——解锁阅读的秘钥: 浅尝辄止的阅读如同隔靴搔痒,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心海拾珠》将为您揭示深度阅读的奥秘。我们将教授您如何进行主动阅读,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提取核心观点,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将引导您学会做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抄,更是思考、梳理、连接的过程。我们将分享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等工具,将零散的阅读心得系统化,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读出“我”来——从“读”到“悟”的飞跃: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悟”,是为了将书本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心海拾珠》强调的是阅读与个体的连接。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印证,如何通过阅读拓展视野,挑战固有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将鼓励您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对话,反思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处境,最终实现阅读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第二章:挥洒墨迹,驾驭表达的艺术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流露,更是沟通的桥梁。《心海拾珠》的第二部分,将为您打开通往写作世界的大门,让您从一个阅读者,蜕变为一个自信而有力的表达者。 写什么?——捕捉灵感的泉源: 许多人常常抱怨“无话可说”,感觉灵感枯竭。《心海拾珠》将为您揭示生活中隐藏的写作素材。我们将引导您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细节,倾听内心。从一次感人的邂逅,一次深刻的感悟,到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成为激发写作灵感的火花。我们将分享如何进行头脑风暴,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文字的萌芽。 怎么写?——构建文字的骨架与血肉: 写作并非天马行空的涂鸦,而是需要结构、逻辑和技巧的艺术。《心海拾珠》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的写作方法论。我们将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解析不同文体的组织方式,如叙述的起承转合,议论的层层递进,抒情的婉转跌宕。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锤炼语言,如何使用恰当的比喻、象征,如何让文字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同时,本书也将强调清晰的逻辑性和严谨的论证,让您的观点掷地有声,令人信服。 写得好,还得写得“对”——理解写作的边界与伦理: 写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时也伴随着责任。《心海拾珠》将引导您认识到写作的伦理和边界。我们将讨论如何尊重事实,避免传播虚假信息;如何恰当处理个人隐私;如何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何理解并运用法律法规,避免侵权行为。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用文字传递正能量,为社会贡献价值。 第三章:融汇贯通,书写生命的精彩 阅读与写作,并非孤立的两个环节,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滋养生命的有机整体。《心海拾珠》的第三部分,将带领您将阅读的深度与表达的广度融为一体,书写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篇章。 从“阅读者”到“写作者”的蜕变: 本书将详细解析阅读经验如何转化为写作能力。我们将分析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并引导您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模仿、创新。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您将看到阅读如何为您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语言。 让文字“说话”——情感与思想的共振: 好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碰撞。《心海拾珠》将指导您如何在写作中注入真挚的情感,如何用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渲染,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本书也将强调思想的深度,鼓励您在写作中展现独特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启迪。 探索多元的表达空间: 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一篇短小的随笔,到一篇深刻的评论,再到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是博客、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心海拾珠》都将为您提供指导。我们将鼓励您大胆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体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您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让您的思想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 持续的精进之路——阅读与写作的永恒循环: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心海拾珠》将为您指明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我们将鼓励您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阅读新的书籍,关注新的思想,并将其融入您的写作实践中。本书将为您提供持续写作的动力和方法,让您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心海拾珠:阅读的深度与表达的广度》是一份献给所有渴望提升自我、丰富生命的心灵的礼物。它将陪伴您在阅读的海洋中航行,在文字的星空中闪耀,最终,用您独有的光芒,点亮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您是初涉文坛的新手,还是寻求突破的写作者,抑或是仅仅想让自己的阅读体验更上一层楼,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伙伴。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汲取养分,在写作中抒发情怀,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我心中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写作。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笔下的文字,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作文”,是为应付考试、完成任务而生的。它缺少那种灵动、那种思想的深度,那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力量。“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这个名字充满了亲切感和承诺感,仿佛有人愿意放慢脚步,耐心地陪我一起,把写作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明明白白。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正解”究竟是什么?它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写作,是侧重于技巧的讲解,还是更偏向于思维方式的引导?我尤其想知道,它会如何将“作文”的基础,转化为真正意义上“写作”的内涵,让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走出写作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让我的文字从此拥有更多的生命力,更强的表现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淡淡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纸墨的清香。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它的,当时就被书名吸引住了——“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这个名字给我的感觉很亲切,像是有一个温暖的声音在耳边低语,说“别担心,我在这里陪你,我们一起把写作这件事弄明白”。我一直对写作抱有一种又爱又怕的情感,爱它能够承载思想、表达情感,却又常常因为无从下笔、思路混乱而感到沮丧。这本书似乎就抓住了我这样的痛点,它承诺的“正解”让我觉得,也许真的能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从写作文到写作”的过渡,因为我总觉得学生时期的作文训练和真正的写作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我迫切想知道如何跨越它,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更有生命力,更具感染力。我喜欢那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带领我解开写作的密码,最终能够自信地拿起笔,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得知这本书的,她当时语焉不详,只是说:“你不是一直想把写作学好吗?这本书或许能帮到你。”“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这个名字虽然直白,但却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内心。我从小到大写了不少作文,考试成绩也算过得去,但总感觉那是一种模式化的产物,缺乏个性和思想的火花。我一直渴望能够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写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但却常常陷入一种迷茫:是应该死记硬背那些写作技巧,还是应该多读书,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这本书的“正解”二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仿佛在说,不必再焦虑,这里有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作文”和“写作”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又会如何引导读者从前者自然地过渡到后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让我们不仅能写得“对”,更能写得“好”,写出有灵魂、有深度的文字。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翻阅着,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点燃我写作灵感的书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书名“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让我驻足。我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与写作有关的困惑:我的遣词造句总是显得生硬,缺乏灵动感;我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即便有了想法,也无法将其流畅地表达出来;尤其是,我总感觉自己的文字停留在“写作文”的层面,离真正有深度的“写作”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信号,让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是如何“正解”写作的,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还是分享了大量实用的技巧?我更在意的是,它能否真正地帮助我提升文字的内涵和表现力,让我的表达更加精准、有力量,不再只是堆砌词藻,而是能真正地触动人心。这本书的名字里带着“陪你”,这让我感到一种陪伴的力量,仿佛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会孤单。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刚经历了一次不太愉快的写作经历。那是一篇需要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但我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却显得空洞乏味,缺乏说服力,甚至有些词不达意。这让我深深地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度想要放弃。然而,当我看到“陪你读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翻开了它。书名中的“正解”两个字,对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预示着我可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一直以为写作是一门天生的才能,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它也是一门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技能。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从写作文到写作”这一过程的深入剖析,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解释这个转变,会提出哪些具体的指导方针。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不丢弃基础的情况下,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让我的文字不再只是应试的工具,而是能够真正地传递情感、分享智慧的桥梁。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评分

挺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