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世纪第3版 供供中药学、药学类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世纪第3版 供供中药学、药学类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嘉丽,刘永琦 编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免疫学
  • 中药学
  • 药学
  • 医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新世纪教材
  • 十三五规划教材
  • 基础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1670
版次:3
商品编码:121553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4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面向全国高等医药及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类专业的规划教材,从细胞、分子水平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主要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拓展性和精炼性等特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世纪第3版 供供中药学、药学类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为三篇:第1篇为微生物学概述,主要介绍与医药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临床诊疗原则;第二篇为免疫学基础,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免疫异常所致的病理损伤,免疫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第三篇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应用,主要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药品生产、检验中的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微生物学概述
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生物的类群划分与微生物分类
二、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三、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微生物与医药学
第二节 微生物与微生态学
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二、人体微生态系统
三、人体微生态与中药调节
第三节 微生物的控制与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
二、微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三、微生物控制的影响因素
四、生物安全
第二章 医学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一、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三、病毒变异的医学意义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一、病毒的感染
二、抗病毒免疫
第三章 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 日NA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冠状病毒
三、其他常见致病RNA病毒
第二节 DNA病毒
一、疱疹病毒
二、其他常见致病DNA病毒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
一、乙型肝炎病毒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四章 医学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二、细菌增殖的方式与生长曲线
三、细菌的代谢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细菌的变异机制
三、细菌变异的医学意义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感染
二、抗细菌免疫
第五章 常见致病细菌
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菌
一、链球菌属
……
第六章 医学真菌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第七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
第八章 免疫系统
第九章 免疫应答
第三篇 微生物药学与免疫学应用
第十章 微生物与药物
第十一章 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控制
第十二章 微生物检测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免疫学的药学应用

附录:药品微生物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前言/序言

  本教材的前身为《微生物学》,供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类等相关专业使用。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十余年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免疫学知识占比较少,随着免疫学科的发展,免疫预防药物、免疫诊断试剂、免疫治疗药物已经成为药企和临床药师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有鉴于此,编委会申请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的批准,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时,将《微生物学》更名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面向全国高等医药及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类专业的规划教材,从细胞、分子水平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主要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拓展性和精炼性等特点。教材分为三篇:第一篇为微生物学概述,主要介绍与医药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临床诊疗原则;第二篇为免疫学基础,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免疫异常所致的病理损伤,免疫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第三篇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应用,主要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药品生产、检验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世纪第3版)》图书简介 一、 课程定位与教材特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世纪第3版)》是一部面向中药学、药学及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的高等教育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在继承前两版优秀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技术药物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原版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修订。教材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基础,培养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医药研发、生产、检验、临床应用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高度的“双性”——即学科的交叉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大学科,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在体系构建上,充分体现了这两大学科的内在联系,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遗传变异、致病性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及其调控等核心内容。同时,教材紧密结合中药学和药学专业的特点,在内容选取和编排上,突出与药物研发、天然药物、中药药理、感染性疾病防治等相关联的知识点,例如,重点介绍与中药抗感染、免疫调节作用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免疫机制,以及药物(包括中药和化学药物)对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影响。这种“双性”特色使教材既具有学科前沿性,又具备鲜明的专业导向性,能够有效满足中药学、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内容体系与章节设置 本书共分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大模块,并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进行了细致的章节划分。 第一篇 微生物学 本篇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第一章 微生物学总论:本章对微生物学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简史、研究意义及方法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详细介绍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细胞器等)的超微结构及功能,以及细菌的分类原则和主要类群。 第三章 细菌的代谢:系统阐述了细菌的营养、能量代谢(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等)和合成代谢,强调微生物代谢的独特性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死亡:介绍了细菌的生长曲线、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灭菌、消毒、抑菌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与药物的杀灭和抑菌作用紧密相关。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重点讲解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包括转化、转导、接合)等内容,为理解微生物的进化、耐药性产生及基因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第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防御机制:阐述了细菌的致病性概念、致病物质(毒素)的类型与作用机制、细菌的侵袭力以及机体对细菌感染的防御机制。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本章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初步结合,介绍了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机体针对细菌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第八章 病毒学总论:介绍了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复制周期,以及病毒的分类。 第九章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阐述了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以及机体针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第十章 其他微生物:简要介绍了真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其他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 第十一章 免疫学总论:本章为免疫学的总起,介绍了免疫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及免疫学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详细介绍了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如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及其功能,以及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如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形态、来源、功能和活化过程。 第十三章 免疫活性分子:系统阐述了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重要的免疫活性分子。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详细介绍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这两类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协同作用。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解释了免疫耐受的概念、类型(中枢性耐受和外周性耐受)及其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六章 免疫与疾病:本章深入探讨了免疫系统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过敏反应)以及移植物排斥反应等。 第十七章 肿瘤免疫:介绍了肿瘤抗原、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免疫应答,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十八章 免疫学应用:本章重点介绍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如血清学诊断)、疫苗研制、免疫治疗、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尤其关注与药学、中药学相关的应用,如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抗体药物、疫苗等。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析 微生物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健康、疾病的关系。其中,细菌的代谢、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防御机制是难点,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微生物复杂的生化过程和作用机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也是理解病毒致病性与免疫的关键。 免疫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系统的分级调控、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活性分子的信号传导等是教学难点,需要学生掌握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同时,免疫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的原理,也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深入理解的内容。 四、 与中药学、药学专业的结合点 本书的编写紧密围绕中药学和药学专业的培养需求,强调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感染性疾病防治:中药和西药在对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为理解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例如,在讲解细菌的耐药性时,可以引申到如何通过中药复方或新型药物来克服耐药性。 中药药理与免疫调节:许多中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或抑制过度免疫反应。本书中关于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应答的调控以及免疫与疾病关系的内容,能够为理解中药的免疫药理学机制提供理论框架。例如,可以结合本书关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功能的介绍,来阐述某些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生物技术药物研发: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等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本书中关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以及免疫应答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生物技术药物的作用原理和开发过程。 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免疫系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免疫抑制或过度的免疫反应。本书中关于免疫系统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这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微生物检测与鉴定:在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至关重要。本书中关于细菌形态、结构、分类及培养等内容,为理解相关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健康与疾病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视角:本书从更广阔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健康、疾病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五、 学习方法与建议 掌握基础概念: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务必理解其定义和内涵。 理解内在联系:微生物与免疫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学习时要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其诱发的免疫应答联系起来。 注重图文结合:本书配有丰富的示意图和实物照片,是理解复杂结构和过程的重要辅助。 联系实际应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其在药物研发、临床诊断、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利用辅助资源:可以查阅相关文献、专业书籍、网络资源等,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六、 结语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世纪第3版)》作为一部面向中药学、药学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专业应用的导向性。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理解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开发创新药物的关键理论基础,为他们未来在医药领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而牢固的根基。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相信广大师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微生物和免疫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总是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比如,一开始介绍微生物的“前世今生”,包括它们的起源、进化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让我对微生物的世界有了宏观的认识。接着,对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它们的形态、遗传物质、代谢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最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一个微生物类型时,都会穿插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例子,比如某些真菌是某些中药材的“宿主”,或者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中药的有效成分。免疫学部分更是把我从“云里雾里”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它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插图,解释了免疫细胞的“分工合作”,以及免疫系统是如何抵御外来入侵者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讲解,不仅阐述了其发病机制,还结合了中医的“正气不足”、“风邪侵袭”等理论,让我对这些复杂的病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本书的学习体验,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的指导下,一步步解开身体的奥秘,非常踏实,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尤其是在我目前学习的中药炮制环节,给予了我莫大的启发。我们知道,很多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微生物的作用,比如发酵、霉变控制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功效。这本书在微生物学部分,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与中药炮制相关的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等,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规律以及对药材成分的影响。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生物转化”的章节,详细解释了微生物如何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从而提高药效或者降低毒性。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些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法,比如“炒”、“蒸”、“煨”等,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微生物学原理。而免疫学部分,虽然乍一看与炮制关系不大,但书中关于“中药免疫调节”的论述,让我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药的疗效。比如,一些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中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免疫通路有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看似独立的两个学科,用一种非常融洽的方式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药的本质和应用。我甚至开始思考,未来是否可以通过优化炮制工艺,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来“定制”具有特定免疫调节功能的中药。

评分

这本书对于深入理解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作为一名对中医药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为何某些中药在一起使用时能够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或者能够减轻毒副作用的理论依据。微生物学部分,在讲解病原微生物的生态位和相互作用时,穿插了大量关于微生物与中药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例如,某些中药材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微生物群落,而这些微生物在药材的生长、炮制乃至药效发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微生物如何影响药物的代谢和体内分布,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药视为惰性物质,它们的疗效往往是中药成分与体内微生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免疫学部分,更是为理解中药的“扶正祛邪”理论提供了科学解释。书中详细介绍了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以及如何维持机体的稳态。这让我明白,许多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例如,书中关于“补益类”中药如何通过增强吞噬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因子分泌等方式来提高免疫力的论述,让我对传统中医的经验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这本书打破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壁垒,用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方式重新解读了中医药的奥秘,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清晰阐述药物作用机制,并且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的教材。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的预期。在微生物学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致病微生物的致病特点,以及它们对人体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这为我理解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时,我不仅能理解它们是如何杀死细菌的,还能从微生物学的角度了解到为什么某些细菌会对某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及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耐药性的产生。而免疫学部分,更是为我深入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许多药物的作用,都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息息相关,比如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以及一些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这本书详细解释了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药物是如何干扰或调节这些过程的。书中对“免疫耐受”、“过继免疫”等复杂概念的阐释,配以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迅速掌握。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纯粹的理论讲解,而是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与药物的开发、筛选、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我未来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觉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这两门课是打开中药药理、炮制以及疾病发生机制大门的钥匙,但以往接触到的教材要么太过艰深,要么与中医药结合不够紧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清晰的逻辑,系统地梳理了微生物的种类、结构、生长繁殖以及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非常巧妙地将这些知识点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比如,在讲解细菌致病机制时,书中不仅介绍了病原菌的毒力和侵袭性,还联系了中医的“邪气”、“疫毒”等概念,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免疫学部分更是精彩,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类型,到疫苗接种的原理,书中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并且不乏对中医药在调节免疫、扶正祛邪方面的论述,这让我对传统医学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特别是书中列举的大量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对中药复方的选择和应用,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一些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中药中的对应应用,这让我觉得自己不仅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门实用的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