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道安

“大家精要”丛书:道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涛 著
图书标签:
  • 道安
  • 佛教
  • 魏晋南北朝
  • 译经
  • 三论宗
  • 精要
  • 大家丛书
  • 历史人物
  • 宗教哲学
  • 中国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87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2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高僧道安十二岁出家,事佛图澄为师,是著名佛教学者、。他集禅法与般若学之大成,被尊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他搜集整理佛教经典并主持译经百余万言,提出翻译文体问题和“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为后世译经提供了范本。他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延用至今。他对佛学的贡献实让人佩服。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道安》以时间为线索勾勒东晋、前秦时高僧、“般若学六大家”之一道安致力于弘扬佛法的一生。道安是禅法及般若两系学说集大成者,本书着重叙述了他撰写佛经目录,自觉整理佛经典籍,监译出《阿毗昙》等经百余万言,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并整饬戒律,为遵行等对佛教传播及本土化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事件。


作者简介

  崔涛,1974年生,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任教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目录

第1章 苦命少年的佛法缘

离乱的时代

悲苦的童年

拜师学佛

第2章 邺城中寺拜师修行

游学寻师

神通大和上佛图澄

邺宫寺拜师

扬名邺宫寺

从格义到游学

第3章 在北方辗转的弘法道路

乱世受命

潜修濩泽

飞龙山会法友

恒山立寺弘法

邺城受都寺弘法

第4章 襄阳弘法十五年

新野分遣众徒

襄阳显“风度”

大破“心无义”

书信通江东

兴造檀溪寺

名播大江南北

综理群经——研读缘起法

综理群经——研读般若学

综理群经——佛学研读方法

烽烟起襄阳

再次分遣众徒

第5章 弘化长安

入住五级寺

统一佛门姓氏

主持译经道场——招揽译经人才

主持译经道场——组织翻译佛经

主持译经道场——探讨翻译理论

整饬僧团戒律、仪轨

金舆谷会法友

劝诫苻坚

往生弥勒净土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统一佛门姓氏

  道安法师在长安五级寺做了一件对中土僧人影响很大的事情,就是统一了佛门姓氏。这件事其实倒不是他有意为之。平日也偶尔会有弟子向道安法师问起沙门的姓氏,尤其那些刚刚剃度出家的沙门。道安通常都会一一解答,也并未在意,毕竟姓氏对一个出家人而言不过是一个称呼罢了。

  一次,寺中有一个小沙弥又向道安法师问起了这个问题,他问道:

  “师父,我们出家人是方外之人,也有姓氏吗?”

  “有,不过姓什么不重要。”道安法师回答说。

  “那我们都是跟师父姓吗?”

  “照例都是这样,师父的师父是天竺人,所以,人家称他竺佛图澄,我也便姓竺,自称竺道安。”

  “可是,人家都叫师父释道安啊,您不也自称释道安吗?怎么回事呢?”

  出家人需要有姓氏吗?这还真是个有趣的话题。释迦牟尼佛陀在出家前俗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是释迦族人,“释迦”是他的俗姓,属刹帝利种姓,“牟尼”是圣人的意思,后来他证悟成佛,被尊为释迦牟尼,这大致上相当于中土儒家尊孔子为“孔圣人”,看来佛祖也不认为姓氏是个多大的问题,别人沿用俗姓称呼他,他也随缘自便。那个时候,很多的出家人都是这样,佛陀的弟子们像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等尊者,在出家后也都仍然沿用俗名俗姓。最初中土的一些沙门其实也是这样,像严佛调、朱士行等,他们虽然出家,也还是沿用俗家姓名。

  中土人一向注重姓氏,初见某人,相互问好,也总爱问对方贵姓,以示尊重。当时有不少西域沙门来中土传法,大概都没少被问及这类问题。不过,那些沙门都是外国人,姓氏和中土并不一样,他们的俗姓即便说了,一般人怕也记不住,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外国沙门大多没有使用自己的俗家姓氏,而是另立姓氏,大致情况有两类。

  一种情况是以沙门所出国度作为姓氏,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到中土最多被问到的除了姓什么就是来自哪里吧,所以久而久之,以国为姓也就成了称呼外国沙门的惯例,比如天竺来的,就称他“竺某某”,像竺法兰、竺佛朔等;康居国来的,就称他“康某某”,像康僧会等;月支国来的,就叫他“支某某”,像支娄迦谶、支谦等;安息国来的,便称他“安某某”,像安世高、安玄等。另一种情形是用佛、法、僧三宝作为姓氏,像佛驮跋陀罗、佛图罗刹等,是以佛为姓;昙摩罗刹、昙摩持、昙摩难提等,是以法为姓;僧伽跋摩、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等,又是以僧为姓。这很可能是那些沙门觉得自己本国俗姓与中土差异太大,既然是出家人,就不妨以三宝作为姓氏,其实这多半也是为了方便与中土人打交道。不过,中土人似乎更多的还是喜欢以国家作为外国沙门的姓氏,比如道安法师的师父佛图澄以佛为姓,但因他是天竺人,别人也叫他竺佛图澄;昙摩罗刹,是月支人,本姓支,他以法作为姓氏,称昙摩罗刹,中土人也叫他竺昙摩罗刹,这样的例子很多。

  道安法师的时代出家沙门通常都是跟随师父的姓,他的第一个师父叫什么无法知道了,后来的受业师父是竺佛图澄,自然也就跟着姓竺了,照例应该叫竺道安。他的同门师兄弟,像竺法汰、竺法祚也都是跟着师父佛图澄姓竺的。不过,当时的确很多人都称道安法师为释道安,这样就很容易混淆。据《高僧传》记载,有一部书就说河北有一个竺道安,和释道安齐名,并且说,习凿齿曾经给这位竺道安写过信。《高僧传》的作者释慧皎纠正了这个错误,因为习凿齿写信邀请的就是释道安,他与河北竺道安是同一个人,道安法师本来姓竺,后来才改姓释。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呢?

  道安法师被那小沙弥一问,倒觉得这还真是个问题。他解释说:“自依止大和上佛图澄,为师一直就姓竺,称释道安那都是因为习居士的缘故……”道安法师只好将当年在襄阳会见习凿齿的事情又讲给弟子听。当年习凿齿到白马寺见道安法师,自称“四海习凿齿”,习凿齿辩才凌人,出语不凡,道安法师觉得自己既是出家弘法之人,自然称释迦弟子才大气,便借用习凿齿书信中提到的“弥天之云”造句,自称“弥天释道安”。这一对对出了气势,折服了习凿齿,也在江南士人中间一时传为美谈,“释道安”之名从此也便代替“竺道安”,成了道安法师最常用的名号。

  “不过,为师还真没有想过,其实沙门的确应该以‘释’为姓啊。”道安法师一边向弟子解释,一边若有所思地说道。

  道安法师想到自魏晋以来,中土沙门多随师父取姓,各不相同,其实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宗释迦牟尼佛为师,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全部以“释”为姓,这样就不会混乱不清了。于是他便召集五级寺中的僧众们交代说:“我们出家人都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弟子,既然惯例弟子跟师父姓,那我们应该都以‘释’为姓才对,这样也就不会混乱了。”

  从此,五级寺的沙门就都以“释”为姓了。因为道安法师德隆位尊,是海内佛门泰斗,他在所住五级寺实行这个规定后,天下不少寺院僧众也纷纷效法,改姓“释”了。不过,当时还是有不少沙门对此持保留意见,并未立刻更改姓氏。

后来,《增一阿含经》传入中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佛对比丘说:‘四大河入海后,就不再拥有原来的名字,只叫作大海。同样的道理,有四姓,哪四姓呢?刹帝利、婆罗门、长老、居士种,他们到如来这里剃除须发,穿上三法衣出家学道,也不再拥有原来的种姓,只称自己是沙门释迦的弟子……凡谈到生子之义,应当自称沙门释种子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凡出家修行的人沙门都由我而生,从佛法起,从佛法成。’”

  佛陀在这里讲的四姓是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也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增一阿含经》所讲略有变化。婆罗门是梵种,是婆罗门教僧侣阶层,地位最高;刹帝利是王族及士族阶层,也称王种,佛经中刹帝利种姓多被列为第一;吠舍是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也称居士种,居第三位;首陀罗是最下层的奴隶阶层,又称恶种。印度种姓制度森严,不同种姓拥有不同的权利地位,不能随便逾越,可是佛陀主张众生平等,说不管原来是哪个种姓的人,只要出家到了他门下,就是他的弟子,一律平等,没有差别,因为凡出家到佛门修行的人都因皈依三宝而获得新生。

《增一阿含经》所讲种姓的姓并不是一般的姓氏,而是种姓制度的种姓,不过,这里所讲凡出家沙门都应称释迦弟子,他们因信仰三宝获得重生,应当称“沙门释种子”,这些说法都从某些方面为道安法师以“释”为沙门姓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所以,《增一阿含经》一出,中土沙门纷纷叹服,从此出家沙门姓“释”在中土也就成了规矩,正如我们看到的,自东晋以后,中土沙门就都自称“释某某”了,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今天。



“大家精要”丛书:佛学基础与禅宗要义 丛书主旨: “大家精要”丛书旨在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思想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既深入又易于理解的入门指南。丛书精选历代高僧大德的圆满教诲,侧重于提炼其核心思想与实践方法,力求以简洁精炼的文字,勾勒出宏大佛法的精神脉络。本丛书并非是对某一特定宗派或祖师的全面学术研究,而是侧重于将复杂的佛法概念,转化为可供现代人日常体悟和修持的精要。 本书焦点:阐释佛教核心概念与禅修入门 本册《佛学基础与禅宗要义》,作为“大家精要”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视角聚焦于构建一个稳固的佛学认知框架,并深入探讨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精髓所在。 第一部分:佛学基石——构建认知之塔 这一部分致力于为读者打下坚实的佛学基础,帮助读者理解佛教哲学的基本逻辑和世界观。 一、缘起性空:世界的真相 缘起论的剖析: 详细阐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因缘法,解释万事万物依存、相续的运作规律。重点讨论缘起如何消解“永恒实体”的观念,为理解空性奠定前提。 性空的辨析: 深入浅出地解释“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缺乏自性(固有、独立不变的本质)。通过经典实例,说明“空”是通达事物的真实相貌,是开启智慧的门户。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般若思想融入日常观察。 二、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实践价值 苦谛的深度认知: 不仅限于生理上的苦,更深入探讨“变坏苦”与“行苦”——即对无常事物的执着所带来的精神煎熬。引导读者正视生命的本质困境。 集谛的根源探究: 明确“集”即是惑(烦恼)与业(行为),重点分析“贪、嗔、痴”三毒如何在心田中滋生,形成轮回的动力。 灭谛的究竟指向: 阐述涅槃的真正意涵,即熄灭烦恼,达到究竟安乐的境界。强调涅槃不是死后的去处,而是当下的觉醒状态。 道谛的修行路径: 详尽介绍八正道作为实现灭谛的实践纲领,将其拆解为戒、定、慧三个层次,为后续禅修打下方法论基础。 三、心性论的初探:三界唯心 识蕴的复杂性: 简要介绍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构成,着重分析“识”如何成为经验的汇集和分别的主体。 万法唯识的初步理解: 介绍“心”是宇宙万法的根源,一切现象皆是心识变现的结果。此为理解后续禅宗如何直指人心提供了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禅宗精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本部分将从禅宗的独特视角,阐释如何跳脱文字语言的藩篱,直达觉悟的核心。 一、禅宗的缘起与独特风格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探讨禅宗何以强调超越经典字句的局限性,探究语言在传达终极真理时的内在矛盾。 明心见性,直指本源: 解释“本性”或“佛性”的含义,即众生本具的清净觉知能力,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回归此本性。 二、定慧双修:禅定的实践要领 “定”的建立: 介绍禅修中关于调身、调息(呼吸)的基本方法。强调“静坐”并非僵硬的姿态,而是对身心状态的整体整合。 “慧”的生发: 阐释禅定中如何观察妄念的生灭,而不去参与或评判。重点在于培养“不着”的心态,使观照的智慧自然透显。 三、机锋与公案:临济与曹洞的对话 公案的运用: 选取若干经典公案(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担死人”等),分析其打破逻辑思维、激发“大疑团”的作用。公案是训练悟性的工具,而非需要解释的谜题。 临济的棒喝: 解析临济宗“棒”与“喝”的教育方式,理解其强制性地切断学人攀缘、使心神猛然警觉的作用。 曹洞的默照: 探讨曹洞宗“只管打坐”的深层内涵,即在全然的安住中,体悟“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圆融境界。 四、生活中的禅:行住坐卧皆是道场 日常用功: 阐述禅宗强调的“搬柴运水皆是禅”,将修行的场所从禅堂延伸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心物一元: 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说明心与物之间并无二致,觉悟者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和应然的自在状态。 本书特色: 本册力求在概念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平衡。全书采用清晰的结构和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避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旨在让初学者能够快速掌握佛教修行的核心要义,并对禅宗的独特智慧有一个初步而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深入探讨印度本源佛教的专著,而是专注于如何在东亚文化背景下,实践和体悟佛陀觉悟精神的指南。 (注:本书为“大家精要”丛书之一,其内容侧重于佛学基础理论与禅宗实践方法论的提炼与概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手里这本《大家精要》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论述,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比如,在介绍某个思想流派的兴起时,作者会先描绘当时社会动荡的图景,将思想家的诞生置于一个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让读者立刻就能理解为什么那样的思想会应运而生。随后,才是对核心观点的深入剖析。这种“先声夺人”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甚至会产生一种与那位“大家”隔空对话的错觉。尤其是一些关于伦理和治理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光芒。我甚至会停下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批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意思,它选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不会过于油腻,很适合长时间的沉思和阅读。

评分

对于深度阅读爱好者来说,一个好的注释系统是衡量一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这套“大家精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堪称典范。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清晰的脚注和页边注系统,对于那些生僻的古词、专有名词,甚至是一些文化典故,都会给出简明扼要的解释,而且注释的文字本身也写得十分精炼,绝无画蛇添足之感。更难得的是,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词典式解释,而是深入到了语境之中,帮助读者理解该词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确切含义。我翻阅了几个关键章节的尾注,发现不少地方引用了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使得读者在理解基础内容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争论焦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想要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隐藏的参考书目。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慢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和即时反馈,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品味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出味的文字。而这套《大家精要》就是一本鼓励慢下来的书。它的排版疏朗有致,留白恰当,给予读者足够的喘息空间去消化吸收。我发现自己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放下书本,望向窗外,让那些关于“道”与“德”、“正义”与“秩序”的思考在脑海中自然发酵。这种强迫自己慢下来的过程,反而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满足感。它不是在教你“怎么想”,而是在启发你“如何去思考”那些永恒的议题。对于那些渴望在喧嚣生活中寻找一处精神庇护所的求知者来说,这套丛书无疑是值得珍藏的良伴。

评分

这套“大家精要”丛书,光是听到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最近淘到了一本,是关于某个古代哲学家的精选语录和思想精粹,装帧朴素却内蕴深厚。初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古朴的字体,虽然是印刷体,却仿佛能触摸到先贤们当年伏案疾书的场景。这本书的编排极其用心,它没有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很巧妙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段落进行了现代化的白话注解,但又不失原意的精准。对于我们这些现代读者来说,理解古代典籍往往是最大的门槛,而这套书恰好跨越了这个鸿沟。它像一位和蔼的向导,领着我们在浩瀚的古代思想海洋中航行,精准地指出了那些最值得驻足欣赏的风景。读完其中几章,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打磨得更加锋利了些,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开阔和深刻。那种被知识的洪流温柔地冲击,然后又逐渐沉淀下来的感觉,是阅读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它对背景资料的补充说明,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对某些古代哲学流派是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的,觉得它们高深莫测,遥不可及。但这套“大家精要”丛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它对于“人”的关注。它没有把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也会经历困惑和挣扎的普通人,只是他们的思考维度更高远罢了。书中的选篇很有讲究,专门挑选了一些体现思想家内心挣扎和人生抉择的部分,读起来非常有人情味。比如,当阐述到某个关键概念时,作者会穿插引用该思想家写给友人的书信片段,那些真诚的文字瞬间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这种“去魅”的处理,使得原本冰冷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内化。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觉得,自己似乎又多了一个思考世界的全新维度,不再局限于日常的琐碎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