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容闳 著,徐凤石,恽铁樵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近代史
  • 西学
  • 东渐
  • 文化交流
  • 文献
  • 清末
  • 民初
  • 历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39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27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7
字数: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容闳晚年在美国用英文撰写的自传回忆录《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直译为《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zui早的中译本由徐凤石、恽铁樵合译,题名《西学东渐记》,民国四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容闳从西塾到后来留学美国,整个思想教育体系都是系统而纯粹的资产阶级教育,他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他的救国计划力图用西方先进的教育来变革中国,“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这部用近代流行文体“新民体”写成的自传,记录了“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中国di一批官派留美幼童的历史,记述了作者坐言起行,实践教育救国,投身维新改良运动,参加民主革命……为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的实施呕心沥血,为祖国的富强鞠躬尽瘁的一生,本书堪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为容闳晚年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书中回顾了容氏一生以“西学东渐”之志,寻“维新中国”之路,却屡遭曲折磨难的生命历程,饱含着他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忧心瞩望。作者纵横四海,遭遇众多世界大事,对祖国的忠诚却始终不渝,加之其在西学东渐与维新自强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触目所在,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丰富细节,《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堪称中国近代目前的名著。

作者简介

  [清]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靠前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直由西方文明作为例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在一个东方人内心产生作用,使他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感到自己倒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话,岂不是怪事吗?这正是我个人的情形,然而我的爱国心和对同胞的热忱却并未因此衰减,反而更加强烈了……我完全谈的是怎样推行我的教育计划,这是我对中国的不可磨灭的热爱的表现?同时也是我认为的使中国走向改革和复兴的适宜的办法。

★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此目的成为我一展雄心大志的引路明星,我尽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这个目标。

——容闳


目录

第一章 幼稚时代
第二章 小学时代
第三章 初游美国
第四章 中学时代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第六章 学成归国
第七章 入世谋生
第八章 经商之阅历
第九章 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
第十章 太平军中之访茶
第十一章 对于太平军战争之观感
第十二章 太平县产茶地之旅行
第十三章 与曾文正之谈话
第十四章 购办机器
第十五章 第二次归国
第十六章 予之教育计划
第十七章 经理留学事务所(派送第一批留学生)
第十八章 秘鲁华工之调查
第十九章 留学事务所之终局
第二十章 北京之行与悼亡
第二十一章 末次之归国
第二十二章 戊戌政变
近代中国文化变迁的深度剖析:多维视角下的思想碰撞与社会转型 一、 绪论:历史的十字路口与思想的激荡 本书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献考辨,梳理并深入解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清末民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型时期,中西文化、思想、制度如何在剧烈的碰撞与复杂的交融中,催生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单一的“西学”输入,而是整个知识体系、社会结构乃至国民心性层面所经历的、全方位的“重塑”过程。 本研究致力于超越传统的“器物引进”叙事,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展现出的精神困境、理论探索与实践努力。通过对海量一手史料的系统梳理与比较研究,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近代中国文化地图,揭示不同思潮如何相互渗透、竞争与融合,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貌。 二、 西方知识体系的本土化与理论建构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挑战。不同于以往的朝贡体系下的有限交流,此次面对的是一个在科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全面领先的西方文明。 2.1 科学与哲学的冲击:从“格致”到“科学精神” 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传教士、维新派士人以及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推动者们,是如何艰难地翻译、介绍和消化西方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的。我们不只关注术语的对应,更关注其背后蕴含的世界观的转变。例如,“力学”如何挑战了传统天人感应的观念;“进化论”的引入,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伦理的绝对性,并迅速被应用于社会批判与政治斗争之中。我们着重分析了严复在翻译赫胥黎、斯宾塞等大家时所采取的“信、达、雅”原则的实践困境,以及这些翻译文本如何迅速成为革命话语的理论基础。 2.2 政治学说的本土演绎:国家观念的重塑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再到梁启超对卢梭、孟德斯鸠思想的阐释与改造,本书系统追踪了“主权在民”、“宪政”、“民族主义”等核心西方政治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变异”与“落地”。研究发现,这些理论的传播往往是高度选择性、功能性的,它们被精英们用来服务于救亡图存这一核心目标。例如,“民族主义”在中国语境下,如何迅速超越了西方的公民民族主义框架,与传统血缘/文化认同深度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叙事。 三、 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重塑 文化变迁并非仅仅发生在精英阶层的书斋之中,它深刻地渗透到了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肌理。 3.1 教育体制的革命与知识群体的分化 废科举、兴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根本的制度变革之一。本书详细分析了新式教育体系(从京师大学堂到地方学堂)的建立过程及其对传统士绅阶层的冲击。新式知识分子(学生、教员)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我们考察了早期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回国后的职业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新式教育机构作为思想传播的阵地。 3.2 城市空间与新的生活方式的诞生 城市,特别是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汇的试验田。本书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如报刊杂志、新式茶馆、西式服饰、新的家庭模式)如何出现,以及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性别规范。婚姻制度的改革、女性受教育权的争取,都是这一文化重塑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四、 思想界的内部对话:传统儒学的自我调适与再生 近代化的进程并非是单向度的“西化”,而是一场艰难的“中西对话”。本书特别关注儒学这一中国文化的主干如何在冲击下进行自我反思、辩护与调适。 4.1 对儒学的批判与重估 从早期的排斥(认为儒学是“落后之源”)到后来的反思(如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家店”的讨伐),我们梳理了知识分子对儒学“体”与“用”的争论。重点分析了梁启超晚年对儒学价值的重新定位,以及“新儒家”先驱们(如梁漱溟)试图在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之间架设桥梁的努力。这显示了传统思想资源在构建现代性过程中并未完全缺席,而是以一种被重新诠释的形式参与了进来。 4.2 宗教与信仰的变迁 本书也涉及了西方宗教(如基督教)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入,更是带来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组织形式和社会服务模式(如医院、慈善机构)。我们考察了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态度——从警惕到有限的借鉴,以及它在社会救助和女性解放议题上扮演的角色。 五、 结论:现代中国的文化基因与未竟之业 清末民初的文化变迁是一场极其痛苦的“分娩”。本书最终认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基因,正是建立在这一复杂、充满张力的融合过程之上:它既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理性与民主思潮,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身历史经验的烙印,特别是对“整体性”、“集体主义”和“政治伦理”的强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最终没有完全导向一个成熟稳定的现代社会形态,而是留下了诸多未竟之业和潜在的矛盾(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断裂、救亡与启蒙的张力等)。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在文化身份构建、制度转型中所面临的深层历史遗产。本书为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期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光是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代浓缩的历史。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很关注,特别是那些记录了中国如何在新兴的世界格局中寻找自身定位的文献。 书中关于晚清民初对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内容,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读到了关于中国派遣外交使节、参与国际会议、签订条约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关于中国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外交策略的研究和讨论,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改革图强的积极探索。 我特别留意到,书中也记录了一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被误解、被歧视,以及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方面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这些内容让我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外交之路充满坎坷,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成熟和坚韧的品格。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为国家争取尊严和权益的外交官们的身影。这套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智慧与勇气,而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照亮未来前行的重要明灯。

评分

《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我一直对晚清民初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深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变迁的文献。 书中关于社会生活和观念演变的记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读到了关于西方服饰、饮食、娱乐方式如何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一些城市地区引起模仿和接受的记载。还有关于婚姻制度、家庭观念、妇女地位等方面的讨论,这些都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吸收西方思想影响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我甚至看到了,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是如何被赋予新的含义,或者演变出新的形式。 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变化的描述所吸引。随着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些沿海城市逐渐展现出新的面貌,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传播速度、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新事物时的困惑、新奇、以及适应过程。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古老的农业社会,正缓慢而坚定地向现代社会转型。这套书让我看到,社会变革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是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评分

这套《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一直对晚清民初那个承前启后、中西碰撞的时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记录了思想、文化、科技如何从西方涌入中国,并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激荡出新芽的文献。翻开这套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沉睡已久的宝藏。那些泛黄的纸张,古朴的印刷,都散发着历史的温度。 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科学技术传播的篇章所打动。那时候,中国人面对着从未见过的火车、轮船、电报,那种惊叹、好奇、甚至是畏惧,都跃然纸上。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早期的翻译家、教育家,在灯下苦读,试图理解和传达那些深奥的西方概念,他们不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移植思想的种子。那些关于近代科学原理的介绍,比如物理、化学、天文学的知识,是如何被首次引入中国,又是如何被当时的士人所接受、所讨论,甚至是被质疑和排斥,这些过程都记载得极为详尽。我甚至能感受到,在那些文字背后,是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族前途的思考,以及对知识的无限渴求。这套书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那段历史活生生的见证,它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为民族振兴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刚收到这套《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这不是那种速食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思想文化交流的部分。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思想界经历巨变的关键时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思想体系的传入,如同投入一池春水,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如何吸收西方政治思想,并试图将其融入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讨论。还有关于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如何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影响了后来的革命思潮。这套书让我看到了,西学东渐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中,既有全盘接纳的冲动,也有审慎辨析的考量,更有融合创新、为我所用的努力。 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包括当时报刊杂志的评论、读书笔记、个人通信等,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思想传播的路径和影响。我能想象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一份新思想的译著,是如何在知识圈层中被反复传阅、讨论,甚至是争论不休。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段思想解放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这套《西学东渐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光看名字就觉得内容一定不凡。我一直对近代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新式学堂建立、课程设置、以及中西方教育理念碰撞的记录。 书中关于教育变革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晚清政府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那些关于选派留学生、聘请外国教员、翻译西方教科书的记载,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教育改革的艰辛与决心。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当时涌现出的各种新型学校的介绍,比如那些侧重于军事、工业、医学、法律等专业技能的学堂,以及它们在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我很有兴趣地读到了关于教育内容调整的细节,比如西方自然科学、代数、几何、逻辑学等课程如何被引入,以及这些新知识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带来的冲击。书中也记录了,中国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如何努力结合中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教育道路。我从中看到了,教育的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基石,而知识的引进与融合,更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