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领读文化)

鲁迅传(领读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寿裳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领读文化
  • 中国现代文学
  • 思想家
  • 文学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2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01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17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更多优质好书请点击:


编辑推荐

  


★许寿裳不仅是鲁迅的同乡,更是鲁迅情逾兄弟的挚友,两人自1902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此后35年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撰写鲁迅传记的不二人选,因此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作者许寿裳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内容详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醇厚,对于传主的各个生活侧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力图描述一个真实的鲁迅。

  ★原汁原味,未删节经典版。作为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的鲁迅传记,该书曾遭到删削修改,比如鲁迅关于“革命要先革心”,又比如作者对鲁迅寂寞心境的剖析,等等,此次我们一律据原刊或初版本付排,以显示历史原貌。

  ★用著名版画家刘春杰先生的作品《勇气》作为封面设计主图,聆听大先生的心跳,体悟民族脊梁的纯粹与勇气。

  ★大师写大师、名家写名家的传记经典。在许寿裳的学术成就中,公认极具价值的是传记文学研究和协作,他认为成功的传记文学描写入神,巨细毕现,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时代和人物的相互影响。他的《章炳麟》和关于鲁迅的两部回忆录忠实地体现了他对传记文学的理解,是中国现当代传记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书中收录了许寿裳根据鲁迅日记及其他资料亲自编纂的“鲁迅先生年谱”,同时也收录了作者发表于鲁迅逝世一年后品评传主旧体诗的《鲁迅古诗文的一斑》文章,评价公允深刻,是研究和了解鲁迅生平及诗文作品不可多得的珍稀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鲁迅传》是许寿裳回忆挚友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完整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

  作为鲁迅精神当之无愧的深刻的理解者,许寿裳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力图描述一个真实的鲁迅。

  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作为鲁迅35年的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文章,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传记文学家、鲁迅研究专家。

  1902年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协和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许寿裳主持台湾省编译馆,不久编译馆裁撤后并入教育厅管辖,转往台湾大学任教。

  与鲁迅相识于东京弘文学院,成为终身挚友。他曾先后介绍鲁迅到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育部工作。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承担起了整理亡友鲁迅文字的重任。

  鲁迅与许寿裳的关系,不仅是乡情、同窗之谊,更是鲁迅情逾兄弟的挚友,许广平当时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目录

上亡友鲁迅印象记

003小引

004一剪辫

007二屈原和鲁迅

012三杂谈名人

016四《浙江潮》撰文

019五仙台学医

023六办杂志,译小说

027七从章先生学

031八西片町住屋

034九归国在杭州教书

037十入京和北上

041一一提倡美术

044一二整理古籍和古碑

049一三看佛经

052一四笔名鲁迅

055一五杂谈著作

059一六杂谈翻译

064一七西三条胡同住屋

067一八女师大风潮

072一九三一八惨案

076二○广州同住

080二一上海生活——前五年

087二二上海生活——后五年

096二三和我的交谊

102二四日常生活

108二五病死

117读后记

下我所认识的鲁迅

123我所认识的鲁迅

127怀亡友鲁迅

140鲁迅的生活

——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163怀旧

169《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174关于《弟兄》

179《鲁迅旧体诗集》序

181《鲁迅旧体诗集》跋

183回忆鲁迅

188鲁迅的几封信

195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200鲁迅的精神

208鲁迅和青年

214鲁迅的德行

219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228《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自序

231鲁迅的避难生活

238鲁迅的游戏文章

249附录一鲁迅先生年谱

265附录二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精彩书摘

  一七西三条胡同住屋

  鲁迅爱住北平,但是他的西三条胡同住屋,是出于不得已而经营的。他原来在一九一九年把绍兴东昌坊口的老屋和同住的本家公同售去以后,就在北平购得公用库八道湾大宅一所,特地回南去迎接母太夫人及全眷来住入,这宅子不但房间多,而且空地极大。鲁迅对我说过:“我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的游玩。”我答:“诚然,简直可以开运动会。”鲁迅那时并无子息,而其两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钟爱侄儿们,视同自己的所出,处处实行他的儿童本位的教育,《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中所云,(全集卷一《坟》)“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便是他的儿童教育的意见。他对于侄儿们的希望很大,很想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最适宜于发育的环境,所谓“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呐喊·故乡》)

  鲁迅对于两弟非常友爱,因为居长,所有家务统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烦两弟。他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我在拙著《关于〈弟兄〉》一文已经提及。一九一七年,他和作人还同住在绍兴会馆的时候,北平正流行着传染病猩红热,作人忽然发高热了。这可真急坏了鲁迅,愁眉不展,四处借钱,为的要延医买药。后经德国医师狄普耳诊断,才知道不过是出疹子,于是他第二天到部,精神焕然地笑着对我说:“起孟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倘若母亲在此,不会使我这样着急了。”接着又述昨夜医师到来的迟缓,和他诊断病情的敏捷,但是我看见他的眼眶陷下,还没有恢复呢!又记得一九二一年,作人养疴在香山碧云寺,因为费用浩大,鲁迅又四处奔走,借贷应急,并且时常前往护视。

  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我虽竭力解释开导,竟无效果,致鲁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厅而他总不觉悟,鲁迅遣工役传言来谈,他又不出来,于是鲁迅又搬出而至砖塔胡同了。从此两人不和,成为参商,一变从前“兄弟怡怡”的情态。这是作人一生的大损失,倘使无此错误。始终得到慈兄的指导,何至于后来陷入迷途,洗也洗不清呢?

  鲁迅搬出以后,就借钱购得西三条的房子,是一所小小的三开间的四合式。北屋的东间是母太夫人的房,西间是朱夫人的房。太夫人谈锋极健,思想有条理,曾用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朱夫人是旧式的女子,结婚系出于太夫人的主张,因而“瑟琴异趣”,鲁迅曾对我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北屋的中间,后面接出一间房子去,鲁迅称它为“老虎尾巴”,乃是他的工作室,《彷徨》的全部以及其他许多的译著,皆写成于此。这老虎尾巴将永久成为我国国民的纪念室。它的北窗用玻璃,光线充足,望后园墙外,即见《野草》第一篇《秋夜》所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南屋是他的藏书室。说起他的藏书室,我还记得作人和信子抗拒的一幕;这所小屋既成以后;他就独自个回到八道湾大宅取书籍去了。据说作人和信子大起恐慌,信子急忙打电话,唤救兵,欲假借外力以抗拒,作人则用一本书远远地掷入,鲁迅置之不理,专心检书,一忽儿外宾来了,正欲开口说话,鲁迅从容辞却,说这是家里的事,无烦外宾费心。到者也无话可说,只好退了。这在取回书籍的翌日,鲁迅说给我听的。我问他:“你的书全部都已取出了吗?”他答道:“未必。”我问他我所赠的《越缦堂日记》拿出了吗?他答道:“不,被没收了。”

  鲁迅毕竟是伟大的,他受了种种的诬蔑委屈,搬出了八道湾住宅,又生了一场病,对于作人和信子的事,日记上却一字不提,这是我在他死后数个月,为的要赶撰年谱,翻阅他的日记才知道的。

  ……


前言/序言

  《鲁迅传》出版说明

  在现存的鲁迅回忆录中,鲁迅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最为真实,因而最具权威性。他所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真挚,文笔醇厚,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首选入门书。

  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由于某些原因,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曾被错误的删削修改,比如鲁迅关于“革命先革心”的观点被删去了,他对鲁迅寂寞心境的剖析也被删去了。为呈现历史原貌,此次我们所收录许寿裳的鲁迅回忆录,一律据原刊或初版本付排,比如《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就依据1947年10月峨眉出版社版本排印,未作删节修改。因而,书中的古字、异体字一仍其旧,如“沉默”用“沈默”、“沉痛”用“沈痛”、“预科”用“豫科”等等,另有多处顿号使用了逗号,保留了原刊或初版本的原貌。另外,在得到国内鲁迅研究大家陈漱渝先生的首肯后,本书也参考了陈先生于1998年所主编出版的《现代贤儒——鲁迅的挚友许寿裳》一书的部分内容,在此也谢谢先生的许可。

  特此说明。

  鲁迅传小引

  鲁迅逝世,转瞬快到十一周年了。那时候我在北平,当天上午便听到了噩音,不觉失声恸哭,这是我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鲁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竟不幸而先殁,所谓“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因此陆续写了十多篇纪念的文字,如《怀亡友鲁迅》《怀旧》《鲁迅的生活》《回忆鲁迅》《关于〈弟兄〉》《鲁迅和民族性研究》《〈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鲁迅诗集〉序》《鲁迅的几封信》等,都是“言之未尽,自视欿然”。近来,好几位朋友要我写这印象记,我也觉得还有些可以写的。只是碌碌少暇,未能握笔,最近景宋通信也说及此事,有“回忆之文,非师莫属”之语;我便立意随时写出,每章只标明目次,不很计其时间之先后。可惜现在身边没有《鲁迅全集》,有时想找点引证,多不可得,这是无可奈何的!



华夏文脉的恢弘史诗:一部跨越时代的文化群像 主题: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自晚清至当代中国近百年间,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巨变中的精神图景与文化担当。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成为中国”的宏大叙事,探讨了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个体命运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复杂纠葛。 内容梗概: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梁启超、陈独秀等先驱在思想领域的筚路蓝缕开始,逐步铺陈开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廊。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内忧外患,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思想的萌芽(晚清至五四前夜) 本篇着重分析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面临的信仰危机与身份重塑。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政治事件,而是深入到书斋、学堂、以及早期留洋学生的精神世界。 思想的引渡人: 重点探讨了早期翻译运动的艰巨性,以及西方思潮如何以碎片化的形式渗透进中国知识界的肌体。例如,功利主义、达尔文主义、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期碰撞与误读。 学堂的革命: 通过对京师大学堂、各省新式学堂的描绘,展现了教育体制改革如何成为思想解放的温床。这不是简单的课程替换,而是价值观的根本性转移。许多后来的文化巨匠,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经生”到“新民”的蜕变。 第二部分:风暴中的抉择——“五四”的遗产与文化阵营的形成(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五四”被视为一个爆发点,但本书更关注其后十年间,文化力量如何从街头走向田野,并最终分化出不同的文化谱系。 文学的担当: 详细考察了新文学运动的内部分化。从白话文的推广、新诗的探索,到小说、戏剧在社会批判中的作用。我们关注的是作家们如何运用新的语言工具去摹写一个破碎的现实。 “乡土”的回归与反思: 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而是延伸至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深度关怀。如何描绘农民、工人,如何将“科学”与“民主”的理念植入到最古老的文化土壤中,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的巨大难题。 文化派系的角力: 剖析了新月派、语丝派以及早期左翼文学思潮之间的辩论,这些辩论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争执,更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路线之争。他们之间的观点碰撞,塑造了此后数十年的文化基调。 第三部分:烽火中的坚守与创造(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战争的残酷性,极大地压缩了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但也迫使他们进行更深刻的文化整合与精神凝聚。 迁徙与坚守: 详述了文化机构和教育资源如何随战火西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学者们如何维持学术研究的火种。例如,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不仅仅是学术的延续,更是对文明不灭的信念的实践。 文艺的“战士”身份: 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普遍承担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艺作品被赋予了更多的动员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本书着重探讨了这种“工具理性”与“艺术独立性”之间的张力。 观念的融合: 分析了在民族解放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被重新审视和利用,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一些看似对立的思潮,在实践中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视野——当代文化的重塑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复兴,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新环境。 “寻根”与“反思”: 考察了八十年代兴起的对本土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度挖掘的热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既有叙事的全面质疑与修正。 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分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分子如何重塑其公共影响力,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如何保持其批判精神和独立立场。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名人传记”模式,它关注的不是某一个光环下的个体,而是思想的河流与时代的风向。我们通过对大量史料、书信、早期期刊的爬梳,力图还原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存亡、思想启蒙时的复杂心路历程。全书结构宏大,细节考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立体化视角。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寻求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精神代价,以及那些不灭的求索之光。本书献给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精神史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不是那种浮夸的华丽,而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恰如鲁迅先生本人给人的印象。领读文化在文化类图书的包装上,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总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内容的精神内核。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但可以想象,这本书一定承载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鲁迅先生思想转变过程的阐述。他的一生经历了如此多的社会变革和个人挣扎,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演进的,这是最吸引我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的呐喊和思考是如何产生的。有时候,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而了解鲁迅,更是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本书给我的预感是,它会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探索之旅。

评分

读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书,总会让我陷入一种深深的敬畏之中。领读文化这次推出的《鲁迅传》,虽然我还在期待能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从书的整体气质来看,它显然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传记。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如何去挖掘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那些看似尖锐的笔触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忧虑、怎样的坚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一面,他如何用笔杆子与黑暗搏斗,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他的人性光辉和内心矛盾。领读文化出品,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引发我们对当下和自身的思考。

评分

这本《鲁迅传》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领读文化向来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思想洞察而闻名,所以对于这本书,我充满了极大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而是能够深入剖析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他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是如何源源不断地从那个时代汲取养分的。一本好的传记,应该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人物的呼吸,去理解他内心的呐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样的体验,让我更深刻地认识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惊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那种对鲁迅先生一生轨迹的梳理,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细腻的捕捉。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很感兴趣,比如鲁迅先生在求学时期的生活琐事,或是他早年创作时的心路历程。领读文化出品的书籍,向来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有独到之处,这次想必也不会例外。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更立体、更鲜活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那个严肃形象,而是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存在。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方式,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一点点地去感受一个时代的脉搏,以及其中某个重要人物的坚韧与思考。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相信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即使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仅仅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鲁迅传》(领读文化)所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领读文化出品的书,总是有种特别的质感,让人觉得里面承载的是真材实料。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鲁迅先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他的作品的解读上,更需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思想演变,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鲁迅形象,不仅仅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也包括他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忧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震撼,让我重新审视这位伟大的先行者,也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评分

好书,好版社,推荐。。。。。

评分

初识鲁迅是在小学。当时并不是在课文里认识的他,而是自己买了一本《鲁迅文集》。说来惭愧,当时并没有版权意识,而且还真是因为没钱。所以买的是一本盗版书,很多内容都是重影的,还有的是重复的。这都没有影响我读下去的心情,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血馒头”。这是鲁迅给我留下的童年阴影,这也让我更是对鲁迅有更多的好奇。也有了更多的想深入了解鲁迅的好奇心。

评分

书质量很好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总体感觉可以。但是纸张不是太好。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初识鲁迅是在小学。当时并不是在课文里认识的他,而是自己买了一本《鲁迅文集》。说来惭愧,当时并没有版权意识,而且还真是因为没钱。所以买的是一本盗版书,很多内容都是重影的,还有的是重复的。这都没有影响我读下去的心情,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血馒头”。这是鲁迅给我留下的童年阴影,这也让我更是对鲁迅有更多的好奇。也有了更多的想深入了解鲁迅的好奇心。

评分

多次在这买书,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

鲁迅的横眉冷对在于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稍识鲁迅的人都应该知道鲁迅去日本学医的,本想靠手里的手术刀来拯救国民,最终却发现,这并行不通。最终选择了用笔杆子来挽救国民思想。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经常看到背后所表现出的愤怒。这源于他对人事持平等观的。只要看准了缺点,他就愤怒,就要攻击。但是我们从她的文章中更多的读到的事悲哀和怜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