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

“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婧,张祥浩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明朝
  • 哲学
  • 思想家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大家精要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76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2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心学学派及“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王阳明》以十万之数简要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轶事,重点以通俗的话语向读者阐明“知行合一”思想与心学学说。该思想与学说不仅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东亚尤其是日本文化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孙婧,1972年生,法学硕士、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两项,参与撰写学术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张祥浩,1945年生,浙江乐清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唐君毅思想研究》《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国哲学思想史》等十多部专著。

目录

前言
第1章家世和少年
一、诗书家世
二、少年志趣
第2章学海求宗
一、对程朱理学的困惑
二、对仙佛的迷恋
三、由仙佛复归儒学
第3章龙场悟道
一、贬谪龙场
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知行合一
四、出处与生死之道
第4章两都讲学
一、从京师到南京
二、存天理去人欲
三、实践修养之功
四、朱陆同异之辨
五、《大学》古本与改本之辨
六、《朱子晚年定论》
第5章巡抚南赣
一、平定南赣之乱
二、用兵以安民为本
三、兵以粮饷为先
四、御外必先治内
五、起用民兵
六、便宜行事
七、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八、行法以振威
九、用兵谋略
第6章擒获叛藩
一、平定宁王之乱
二、良知说
第7章居越讲学
一、讲学规模
二、心即理
三、心外无物
四、心有体用
五、王门四句教
第8章起征思田
一、抚平思田之乱
二、民族自治
三、边方用人之道
四、移风易俗,宜有学校
第9章身后际遇和王学的分化
一、身后际遇
二、王学的分化
三、王学在后世的影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精彩书摘

  知行合一
  《年谱》载正德四年(1509),时阳明三十八岁,在贵阳书院论“知行合一”。《年谱》说,席书提督贵州学政,问阳明朱陆同异之辨,当时阳明不回答朱陆同异的问题,而告以体悟到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席书似信非信。第二天又来,阳明又以五经诸子论证知行本体,席书渐有省悟。如此反复多次,席书终于“豁然大悟”说:“今天才听到真正的圣人之学!朱陆同异,各有得失,那是无须辨析的,求之于自性本会自明的。”于是,他修葺书院,亲自率领贵阳的学生,以师礼事阳明。
  阳明此时身陷逆境,为什么要讲知行合一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这是阳明对当世学术流弊深切反思的结果。所谓当世学术流弊,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指的那样,是居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在体系上存在矛盾,也不是指程朱理学本身的不完善。体系上的矛盾,古今学术思想往往在所难免,至于不完善,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理论体系是完善的。学术体系上的矛盾,可以由后学加以克服,不完善也可以由后学加以完善。古今学术的发展,从来就是如此。所谓当世学术的流弊,首先是指程朱理学的日渐虚伪化,这是一种学术处于统治思想地位为时既久所必然要发生且不可避免的。
  实践修养之功
  在南都,阳明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由于把天理看成即是心之本体,因其受人欲,亦即好色、好利、好名之心的蒙蔽而不得彰显,事实上他也就把存天理去人欲归结为去人欲。因此,他强调去人欲的实践之功,而不强调对天理的认知之功。
  阳明认为,圣人之心清如明镜,全体莹彻透亮,一尘不染,故用不着磨刮。至于常人之心,有如斑垢驳蚀之镜,那是必须痛下一番磨刮的功夫的。经过磨刮,去其驳蚀,此后纵然落上纤尘,也可以一拂即去,不费力气。如果不加磨刮,其间虽有一点明处,落上尘埃后可以拂去,但是尘埃落在斑驳之处,那就看不见,拂不去了。圣凡的区别,就在此处,所以道德修养不可不加实践之功。
  阳明的实践之功,包括许多方面,在两都讲学中,他提出来的实践之功,主要有静坐、省察克治、事上磨炼、改过等等。
  静坐。静坐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修养实践。陆九渊教人,就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所以重要,就是静坐可以收心。他的一位学生说,先生常言“学者能常闭目亦佳”。他因此无事就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得到陆九渊的肯定和鼓励。
  阳明也一样,在两都讲学中,常教学生静坐,以便自悟心体。阳明多次强调,他的静坐和佛家的坐禅入定不一样。所以必须静坐,是因为平日为外物所扰,未知为己,所以必须以静坐补小学收放心的一段功夫。只有静心,才使心体摆脱外物的纷扰,否则凡事就不能专心致志,读书再多也是无效的。
  省察克治。省察克治是说克己,亦即约束自己。这也是儒者的修养之功。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回到礼的轨道,这就是仁。阳明认为,省察克治,在功夫上说,比之于静坐,又进了一步。他说:初学时心猿意马,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所以必教以静坐,以便息思虑。时间一长,习意稍定以后,如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那也没有什么用处,此时就必须教他省察克治。如去盗贼,必须要扫除廓清。无时把那些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念一一加以追究,搜寻出来,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正像猫的捕鼠,眼睛看着,耳朵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除去,不可窝藏,不可放它出路,这才是真实用功。故省察克治是初学的人所不能缺少的。
  事上磨炼。事上磨炼也是儒家传统的修养功夫。孟子说,舜曾在历山耕种,傅说做建筑工,胶鬲贩过鱼盐,管仲囚于士官,孙叔敖隐于海滨,百里奚做过别人的奴隶,这些人在成就事业之前,都经过了艰难生活的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一番磨炼,那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阳明也像孟子一样,在教学中提倡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他的弟子陆澄在鸿胪寺仓住的时候,接家信言儿病危,不堪忧闷之至。阳明就对他说:此时正是磨炼自己的时候。父之爱子,自是人间至情,但凡事都要有个度。过度即是私意。大抵七情所感,多半是过,很少不及。过就不是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正如父母之丧,作为人子哪一个不想一哭便死,但圣人为什么又讲一个“毁不灭性”?这不是圣人的强制,而是说凡事都不能过中。《传习录下》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属官,因久听阳明讲学,感叹道:此学虽然好,只是平日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阳明对他说:我何尝让你离开簿书讼狱去悬空为学?你既有官司的事,就从官司上为学,这才叫真格物。比如断案,就不能因他应对无状,便起怒心;也不能因为他语言圆转,就起喜心;不能讨厌他有所嘱托,就加意惩治;也不能因他请求,就违心同意;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烦冗,就随意断决;也不可因为别人的毁谤罗织,就随人意见予以处理。要知道在这些地方,都是锻炼自己心性之处。如果离开事上磨炼,就是著空。人们常常认为心学是空谈心性,其实阳明是很重视事上磨炼的。
  改过。改过亦是儒家极为重视的实践修养之功。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人的过错并不可怕,问题是要改。阳明也极重视改过在涵养品性中的作用。在龙场时,他就向学生提出过立志、责善、改过等要求。在两都讲学中,更把改过看作涵养品性的功夫。《传习录上》载,弟子孟源有一个好名的缺点。阳明屡屡加以批评,对他说:这是你一生的大病根。譬如方丈之地有一棵大树,雨露滋润,地脉滋养,只养得这个大根。周围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树叶遮覆,下面被这树根盘结,又如何长得成?所以必须去伐此树,使其纤根勿留,然后才可以种植嘉谷。否则任你如何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这一树根。故有过不能不改。改过是阳明修身养性的重要实践之功。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之外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着重介绍“大家精要”丛书中其他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先贤人物,并详述这些人物的思想精髓、历史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大家精要”图景。 --- “大家精要”丛书:群星璀璨的中华智慧遗产 “大家精要”丛书旨在精炼地梳理并呈现中华文明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先贤巨匠的思想精髓与实践智慧。本系列丛书致力于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伟大人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探寻中国思想史的恢弘画卷中,诸多圣哲大家犹如璀璨群星,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地。本丛书将聚焦于那些与心学一脉相承或在特定领域开创了新局面的思想巨人,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而精到的入门指南。 一、 儒家思想的奠基与发展:从孔孟到朱熹 中华文化的核心脉络,无疑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政治哲学。本丛书将完整收录探讨儒家核心人物的卷册,以展现其思想的演进历程。 1. 孔丘:至圣先师的“仁”与“礼” 本卷将详尽剖析孔子的思想体系。重点不在于对《论语》的逐字注解,而在于提炼其核心概念——“仁”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准则,以及“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实践规范。我们将探讨孔子如何将个体道德修养(修身)与治理国家(治国)紧密结合,构建起一套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完善的伦理框架。重点阐述其“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路径,以及“中庸之道”在为人处世中的指导意义。 2. 孟轲:性善论的宏大构建 孟子的思想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卷将集中展现孟子如何通过“性善论”——即“四端”之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我们将深入解析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如何运用“仁政”思想,论证理想君主应以德服人,而非恃强凌弱。同时,本卷也会探讨孟子在面对不同学派挑战时所展现的雄辩之才与刚正气节。 3. 荀况: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声音 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照,荀子的“性恶论”提供了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现实主义维度。本卷将阐述荀子对“化性起务”的强调,即认为人的恶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礼仪规范(伪)来矫正和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我们将重点关注荀子对法制、礼仪和教育体系的系统论述,揭示其思想对后世典章制度建设的深远影响。 4.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高峰 理学,尤其是宋代理学,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从注重伦理实践向构建宏大宇宙论和认识论的重大转变。朱熹作为集大成者,其地位毋庸置疑。本卷将深入解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命题,阐明“理”在宇宙万物中的本体地位。重点将放在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实践上,即通过对外部事物的穷尽探究来理解普遍的“天理”,以及他如何将这种宇宙论融入到个人的修养实践之中,形成了影响元明清数百年之久的官方哲学体系。 二、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自由 相对于儒家的入世关怀,道家思想提供了另一种审视世界、安顿心灵的独特路径。 5. 老聃:万物之源的“道”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是本系列中探讨自然哲学的核心。本卷将聚焦于“道”这一超越性的概念,探讨它如何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运行规律和终极实在。我们将详细解读“无为”的真义——它并非不作为,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的治理哲学与人生智慧。通过对“柔弱胜刚强”、“知足不辱”等经典论断的解读,呈现道家对个体生命自由和政治清明的深刻洞见。 6. 庄周:逍遥游中的个体解放 庄子的思想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而著称。本卷将以《庄子》中的著名篇章为切入点,阐释“齐物论”如何打破世俗的二元对立,实现认知上的解放。我们将细致梳理“逍遥游”所描绘的精神境界,探讨庄子如何通过“坐忘”、“齐身于道”来超越世俗的名利桎梏,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洒脱。 三、 史学与经世致用之思 “大家精要”丛书同样关注那些将思想付诸实践、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与历史进程的大家。 7. 司马迁:史家绝唱的笔下春秋 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典范。本卷将侧重分析《史记》所蕴含的深厚史学精神,探讨他如何以“实录”精神批判时弊,并以“发愤著书”的方式,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衰相融合。重点分析其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以及对后世史学观念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8.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诚与谋略 诸葛亮是智慧、忠诚与政治远见的象征。本卷将超越民间故事的渲染,着重分析其在治国理政、军事谋划和外交策略上的实际贡献。我们将解读《出师表》中体现的“先帝之托”与“为国为民”的政治理念,探究其对蜀汉政权在内政稳定和军事部署上的具体方略,展现其作为卓越政治家的务实精神。 总结: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大家精要”丛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思想考察平台。通过对孔孟荀朱、老庄以及史学大家等巨擘的系统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思想谱系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冲突中完善的。本系列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直面这些先贤的伟大智慧,从而为今日的思考与实践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与参照。每一位大家,都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与哲学境界的窗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王阳明那种“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精神,以及将哲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都让我由衷地赞叹。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实践家,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知行合一”的理念。书中对阳明先生与弟子们之间互动场景的描绘,以及他如何因材施教,启发弟子的方式,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魅力。尤其是在他面对质疑和误解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其深邃的思想去化解矛盾,这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要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启示,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王阳明》,纯粹是被封面那股沉静的气质所吸引,感觉像是穿越了几个世纪,直接触碰到了一位先哲的精神世界。拿到书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包装里取出,那种期待感,就像是在打开一个尘封的宝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悉人性、指引方向的思想家抱有深深的敬意,而王阳明,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我特别想了解,他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局势下,依然能够保持一颗澄澈之心,并提出“致良知”这样影响深远的哲学理念。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像是在引领我去感受一种思想的力量,去理解何为“知行合一”,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希望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养分,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王阳明》时,我心中充满了对“致良知”这个概念的好奇。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良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很难捉摸,更不用说去“致”它了。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让我逐渐理解了“致良知”并非一种神秘的玄学,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它告诉我们,良知就蕴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是我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被外在的物欲和诱惑所干扰,坚持按照良知去行事。书中对王阳明及其弟子们如何将“致良知”融入到具体的事务中,比如治理地方、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这让我觉得“致良知”不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对阳明先生“心即理”思想的震撼。以往总觉得,道理是外在的,需要我们去追寻、去学习。但阳明先生却将它内化,认为心本身就蕴含着一切道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体悟和实践。这就像是原本茫然的求索,突然间找到了地图的核心,指引方向的不再是远方,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偏见和恐惧。如何才能真正地“破心中贼”?这其中的过程,一定充满了艰辛与反复,但阳明先生的理论,却提供了一种坚实的指导,那就是回归本心,依靠自身的良知去判断和行动。这本书让我对“内省”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仪式,而是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一种与自我对话、与真理连接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展现了王阳明在人生低谷时的坚韧与智慧。当他被贬谪到龙场,孤立无援,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将其视为一场修行,在困境中体悟“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真谛。这种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在逆境中升华自我的精神,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而阳明先生的故事,则像是一盏明灯,提醒我在遇到困难时,不应只看到眼前的阻碍,更应去审视内心,从中汲取力量,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书中对阳明先生晚年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一位智者在功成名就后,依然保持谦逊与平和,将自己的学说传播开去,造福后人。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无比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