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

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驰 著
图书标签:
  • 戏剧
  • 当代戏剧
  • 访谈录
  • 中国戏剧
  • 戏剧史
  • 文化
  • 艺术
  • 文学
  • 戏剧研究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0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0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30
字数:34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跨越17年的访谈翔实资料 2.“这又往往是一般的戏剧评论,甚至戏剧史难以做到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 田本相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访谈录。作者用跨越17年的时间,分别对中国当代戏剧界的编剧名家、导演名家和戏剧理论名家进行了挑选和实地采访,以及一些回访。其中包括魏明伦、过士行、邹静之、何冀平、林兆华、査明哲、田沁鑫、任鸣、喻荣军、叶坦、王木箫共11人。
访谈中也包含了访谈者本人的戏剧专业交流与客观观察,是难得而宝贵的有关中国戏剧界专业人士与中国戏剧创作背景的diyi手资料。

作者简介

张驰,1973年4月生于长春,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

目录

目 录

1 魏明伦访谈录

2  过士行访谈录

3  过士行回访录

4  邹静之访谈录

5  何冀平访谈录

6  何冀平回访录

7 林兆华访谈录

8  查明哲访谈录

9  田沁鑫访谈录

10 任鸣访谈录

11 任鸣回访录

12 喻荣军访谈录

13 叶坦访谈录

14 王木箫访谈录

附:论林兆华的导演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后记

前言/序言


《光影之间:世界经典电影艺术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它以宏大的视野和精微的笔触,系统梳理了从默片时代的先锋实验到新浪潮运动的颠覆性革新,再到当代数字影像的多元探索,各个历史阶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流派、代表导演及其核心美学思想。 全书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清晰而立体的世界电影史图景。 第一部分:电影的诞生与早期探索(1895-1927)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我们回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性捕捉,梅里爱的魔幻叙事实验,探讨了早期电影如何从“奇观”走向“叙事”。重点分析了美国“好莱坞体系”的初步形成,以及欧洲(尤其是德国表现主义)在视觉风格化上的大胆尝试。着重分析了格里菲斯的蒙太奇理论在构建长片叙事结构中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识形态。对于早期的技术革新,如胶片速度、摄影机运动的初步解放,也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一阶段的电影,是技术驱动美学生成的原始动力源。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的挑战与黄金期的确立(1927-1945) 有声电影的出现对原有的电影语言构成了剧烈冲击。本书详述了这一技术转型期的阵痛与机遇,探讨了声音如何被整合进蒙太奇序列,以及对表演风格的重塑。随后,焦点转向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我们深入剖析了黑色电影(Film Noir)的独特视觉风格和宿命主题,解析了其与二战后社会焦虑的内在联系。此外,对弗里茨·朗、希区柯克等大师如何将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早期萌芽植入类型片叙事中的案例进行细致解读,展现了商业生产模式下艺术个体的光芒。 第三部分:战后重塑与欧洲新浪潮的觉醒(1945-1960s初期) 二战后,欧洲电影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与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外景拍摄”、“非职业演员”和对日常生活琐碎的关注,被视为对好莱坞式宏大叙事的有力反拨。本部分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激进主义。对于戈达尔对传统叙事时空的解构、特吕弗对个人情感的坦诚书写,以及其“手持摄影”、“跳切”等技术语言的突破,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辨析。同时,我们简要回顾了日本的“小津美学”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家庭结构的沉思。 第四部分:作者论的深化与类型片的再思考(1960s中后期) 随着电影学院体系的建立和评论界对导演主体性的日益推崇,作者论成为理解现代电影的核心范式。本章聚焦于欧洲大陆上那些具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导演群像,例如伯格曼对信仰与存在的终极追问,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人异化状态的精准捕捉。同时,美国“好莱坞新浪潮”(New Hollywood)的崛起,标志着本土电影人开始借鉴欧洲的自由精神,对传统类型片(西部片、黑帮片)进行解构和重塑,产生了如科波拉、斯科塞斯等一批极具批判精神的导演。 第五部分:全球视野下的电影多元化(1970s-1980s) 此阶段的电影艺术表现出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和风格的极度张扬。一方面,商业大片模式开始成型,特效技术成为重要的叙事工具。另一方面,非西方电影(如德国的新德国电影、波兰学派)在政治和社会议题上持续发力,展现出强烈的介入性。本书特别关注了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电影中的运用,以及其如何挑战西方主流的线性时间观。对类型片(如科幻、恐怖片)中潜藏的社会批判意图,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第六部分:后现代主义与数字技术的介入(1990s-2000s初期) 随着个人电脑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电影制作的美学边界被彻底拓宽。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中体现为对历史、符号和原初叙事的戏仿与拼贴。本部分分析了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流行文化引用和风格化暴力,重构观众的观影体验。数字技术开始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核心表达手段,预示着电影本体论的下一次巨变。对那些致力于在商业包装下探索人性深处的“独立电影”的努力,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七部分:当代电影的边界与未来趋势 最后一部分,本书探讨了进入新千年以来,电影艺术所面临的媒介融合、流媒体冲击以及身份政治的深刻影响。特效的普及化、叙事模式的碎片化,以及跨文化合作的常态化,使得“作者”的概念变得更为流动和复杂。我们分析了当代艺术电影如何通过极简主义和对感官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商业洪流中保持其批判性。本书在结尾处对电影未来形态的探讨,侧重于观众主体性的回归与沉浸式体验的构建。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侧重于“美学主题”与“技术革新”的相互驱动关系。每章都配有详尽的案例分析,深入文本剖析关键场面,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潮进行交叉论证。它不仅是电影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视觉语言发展和人类精神表达变迁的深度研究报告。读者通过本书,将能掌握一套系统的理论工具,以更专业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全球范围内的电影创作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戏剧”这个词。《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中的每一位受访者,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展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丰富图景。其中一位评论家,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戏剧的“灵魂”。他认为,戏剧不仅仅是台词和表演,更是演员与角色之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灵魂对话。他谈到了许多经典剧目是如何穿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人心,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极具启发性。还有一位女性导演,她在访谈中特别强调了女性视角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她认为,用女性的细腻与坚韧去观察世界,能够为戏剧带来更多元的表达和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她的观点让我意识到,在理解戏剧时,我们不能忽略那些被传统视角所忽视的声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了这本《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虽然我并不是戏剧专业的学生,但因为对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所以特别想了解一下当下中国戏剧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人物和他们的创作思想。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但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被其中几位戏剧家的艺术理念深深吸引了。他们谈到戏剧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演,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对社会现实的映照,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其中一位导演提到了“舞台上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戏剧真实并非模仿生活,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让观众在虚构的世界里感受到比现实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考。这种说法让我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之前对戏剧的某些刻板印象。还有一位编剧,她谈到创作的初心,是源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以及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她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而戏剧的价值就在于能放大这些瞬间,引发共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过多的术语,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每一篇访谈都像一次深入的交谈,能感受到访谈者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

评分

《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观众”的深刻讨论。几位戏剧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观众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戏剧是为观众而生的,理解观众的需求,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是创作成功的关键。一位老艺术家在访谈中,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他如何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表演,以及如何通过戏剧来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认为,真正的戏剧艺术,能够让观众在剧场里找到共鸣,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出口。另一位年轻的剧作家,则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以及如何用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习惯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他认为,戏剧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与时代对话,与观众同频共振。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戏剧创作的幕后故事,更让我们思考了戏剧与观众之间那份微妙而深刻的关系,这种思考让我对观赏戏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阅读《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沙龙,与那些中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场思想的碰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位老一辈艺术家在访谈中展现出的对传承的重视。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更是 Pushing and pulling 之间的细微之处,那种对戏剧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盼,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谈到,戏剧是一门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匠心打磨的艺术,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其中一位资深评论家,他以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脉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多元化、国际化的蓬勃景象,他用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对某些重要的戏剧作品和流派的分析,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透露出他对中国戏剧未来的信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戏剧人对艺术理想的坚守,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这种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宝贵,也让我对中国戏剧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窥见了中国戏剧界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我尤其被其中几位年轻一代戏剧创作者的访谈所吸引。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我看到了中国戏剧无限的可能性。他们谈到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戏剧相结合,如何用更具实验性的舞台手段去表达当下的社会议题,这些观点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其中一位先锋戏剧导演,他的访谈充满了激情与颠覆性。他毫不讳言地谈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对现有戏剧模式的反思。他认为,戏剧不应该只是一种娱乐,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对话的平台,一种引发深刻思考的媒介。他的话语如同火花,点燃了我对戏剧的更多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名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戏剧界蓬勃发展的脉动,这种力量是如此的鼓舞人心,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精彩的戏剧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