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影史
:180.00元
作者:让-吕克·戈达尔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305178924
字数:243000
页码:9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电影史》(Histoire(s)du cinema) 可能是一部电影史的电影史作品。给电影史立下了另一个可能是无法的坐标。而同名的图书,并不是普通的介绍电影历史的书籍,它融会贯通了大量的电影、文学、音乐作品以及哲学思想、绘画艺术、现代历史,并通过特殊的电影手法进行处理,力求展现真正的电影艺术的魅力,是他人所不能展示的戈达尔独特的电影史论述。除了大量的引用和归纳之外,此书还再次向我们表现了戈达尔电影一贯的在结合叙述和抒情之间的独到手法和深厚功力。
内容提要
1988年到1998年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拍摄了一部系列影片《电影史》,1998年,同名著作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电影中的画面和文字构成,完整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电影观。哲论?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戈达尔在这部近1000页的著作中有诸多引用,从电影,到哲学、文论、小说、散文,再到诗歌、歌曲,涉及语种除了法语,还有德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除了思想的广博与深邃、文字的诗意与抒情,《电影史》一书在编排上也极具匠心。诗行的划分、文图的布局、黑白或彩色的运用,无一不经过精心安排,在形式上富于美感,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戈达尔的引用”的丛林之中,进行着一次色彩斑斓的人文艺术的发现与思考之旅。
目录
1a 所有的故事
1b 单独的历史
2a 唯有电影
2b 致命美丽
3a 的货币
3b 全新的浪潮
4a 全世界的控制
4b 我们中的符号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 ),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电影史》等。
译者介绍
陈旻乐
女,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硕士、新闻传播学硕士。译著有《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让·波德里亚著),以及《沙漠里的一口井》《云上的日子》《镜子的碎片》(圣艾克絮佩里著)等。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电影研究类的书籍一直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干巴巴地堆砌年份和导演名字。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转!作者的文笔极其富有画面感,他讲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到来时,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美国梦的复杂诠释,读起来简直比看任何一部经典老片都来得激动人心。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家口吻,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八卦”的好奇心,去探究那些幕后大佬们是如何用资本和创意将电影工业打造成一个庞大造梦机器的。特别是关于制片人制度和明星工厂的形成过程,描述得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电影之神”有了一种更接地气、更人性化的理解。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太好了,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也值得一提,看得出编辑团队是真正下了功夫的。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经常会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或者当时的新闻报道,这些零散的“边角料”信息,非但没有打断叙事,反而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引人入胜的插曲,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和饱满。比如,当讲到某个重要场景的拍摄困难时,作者会引用当时剧组人员的日记片段,那种真实的困境和妥协,比任何事后的光鲜亮丽都要引人入胜。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生动再现,使得整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电影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想象力如何通过光影媒介被不断塑造和挑战的宏大编年史。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后现代电影理论的探讨,那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精妙且不失批判性。很多同类书籍在谈到法国新浪潮或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往往会陷入对“作者论”的简单赞美,但这本书却敏锐地指出了这些运动在后世的演变与异化。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某个导演归类,而是探讨了他们在面对新的技术和文化冲击时,如何不断地解构和重塑电影本体。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影像媒介与真实性之间关系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迫使我重新思考自己观影的习惯和预期。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它讲了多少部电影,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全新透镜。对于那些想从“影迷”进阶到“思考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我必须要承认,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它会变成一本沉闷的欧洲艺术片手册。毕竟,很多史书都偏爱那些在国际影展上获奖的作品,而对主流商业片的分析往往轻描淡写。然而,这本书的平衡感让我刮目相看!它对类型片的探索简直是百科全书式的,无论是黑色电影的冷峻美学,还是科幻片的视觉想象力,甚至是恐怖片如何利用潜意识的恐惧来达到商业和艺术的双重目的,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细致的剖析。他对某个特定时代,比如七十年代“新好莱坞”导演们的崛起,那种打破陈规、充满叛逆精神的描述,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听到胶片在放映机里快速燃烧的声音。它成功地将那些被光环笼罩的“大师作品”和我们日常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流行文化”熔于一炉,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广阔性。
评分这部影史经典之作,我一口气读完了,简直像是踏上了一趟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对早期默片时代,比如卓别林和格里菲斯的贡献,简直是挖掘到了骨髓。他不仅仅罗列了那些老掉牙的“里程碑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镜头语言是如何在那个无声的世界里,凭借肢体表演和蒙太奇的魔力,一步步构建起叙事逻辑的。我尤其喜欢他对“表现主义”在德国电影中兴起的那个章节的描述,那种对光影的极致运用,如何反映出战后德国人扭曲而深刻的集体心理,文字里仿佛都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张力。读完后,再去重温《大都会》或者《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运镜和布景,现在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作者在我耳边低语,解释着每一帧画面的深层意图。这种由表及里,由技法到精神内核的解读,实在是一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