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

电影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吕克·戈达尔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电影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影评
  • 传媒
  • 纪录片
  • 经典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8924
商品编码:1217312107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影史

:180.00元

作者:让-吕克·戈达尔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305178924

字数:243000

页码:9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电影史》(Histoire(s)du cinema) 可能是一部电影史的电影史作品。给电影史立下了另一个可能是无法的坐标。而同名的图书,并不是普通的介绍电影历史的书籍,它融会贯通了大量的电影、文学、音乐作品以及哲学思想、绘画艺术、现代历史,并通过特殊的电影手法进行处理,力求展现真正的电影艺术的魅力,是他人所不能展示的戈达尔独特的电影史论述。除了大量的引用和归纳之外,此书还再次向我们表现了戈达尔电影一贯的在结合叙述和抒情之间的独到手法和深厚功力。

内容提要


1988年到1998年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拍摄了一部系列影片《电影史》,1998年,同名著作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电影中的画面和文字构成,完整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电影观。哲论?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戈达尔在这部近1000页的著作中有诸多引用,从电影,到哲学、文论、小说、散文,再到诗歌、歌曲,涉及语种除了法语,还有德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除了思想的广博与深邃、文字的诗意与抒情,《电影史》一书在编排上也极具匠心。诗行的划分、文图的布局、黑白或彩色的运用,无一不经过精心安排,在形式上富于美感,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戈达尔的引用”的丛林之中,进行着一次色彩斑斓的人文艺术的发现与思考之旅。

目录


1a 所有的故事

1b 单独的历史

2a 唯有电影

2b 致命美丽

3a 的货币

3b 全新的浪潮

4a 全世界的控制

4b 我们中的符号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 ),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电影史》等。

译者介绍

陈旻乐

女,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硕士、新闻传播学硕士。译著有《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让·波德里亚著),以及《沙漠里的一口井》《云上的日子》《镜子的碎片》(圣艾克絮佩里著)等。

文摘


序言



《光影浮沉:二十世纪的视觉叙事革命》 一、导言:胶片时代的序章与时代的切片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银幕上具体作品的罗列,亦非单纯对技术演进的时间轴梳理。它是一部关于“观看方式”的史诗,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如何从马戏团的边缘娱乐,蜕变为影响全球文化、政治和社会心理结构的核心艺术形式。我们试图捕捉的,是光影在黑暗中投射出的,那个由机械复制和大众消费共同塑造的现代性侧影。 《光影浮沉》将历史的视角置于宏大叙事的框架之下,聚焦于电影如何作为一种社会“气氛”的载体,记录、反映并反作用于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格局、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身份政治的觉醒。它强调的是媒介形态的变革对人类感知模式的重塑,以及电影工业如何成为资本、意识形态和民间情感交汇的熔炉。 二、第一部分:机器的诞生与梦工厂的黎明(1895-1927) 本部分细致考察了电影的发轫期,关注的重点在于技术原理如何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时间与空间处理方式。从卢米埃尔兄弟的客观记录,到梅里爱对魔术和叙事潜能的探索,我们分析了早期电影工作者如何在缺乏成熟语法的情况下,自发构建出蒙太奇的雏形。 我们将深入研究美国的“电影城”——好莱坞的地理与经济成因。这不是简单的工厂流水线描述,而是探讨垂直整合模式(从制片到发行的垄断)如何确立了好莱坞的全球霸权基础。这一时期的明星制度,被视为工业化生产的“人格化商品”,是大众文化构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书中将特别剖析D.W.格里菲斯的作品,不是以其历史观点论断其高下,而是以其在镜头语言复杂化方面的里程碑意义,分析他如何奠定了古典叙事电影的句法结构。欧洲的先锋运动,如德国表现主义和苏联的建构主义,则被置于与好莱坞的张力场中,探讨他们在美学上对“真实”和“主观性”的激进解构。 三、第二部分:有声与色彩的冲击——媒介的饱和与意识形态的固化(1927-1945) 有声电影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它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声音景观和叙事节奏。本书认为,有声化在初期反而削弱了早期电影的抽象表现力,使得电影更倾向于遵循文学戏剧的结构,迎合主流市场的稳定需求。 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意识形态的嵌入。在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背景下,电影成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和民族认同的强大工具。我们详尽分析了美国制片厂制度(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 PCA)对内容进行“自我审查”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国家默许的道德规训。同时,书中也考察了苏联的电影理论家们如何试图将电影转化为直接的社会工程工具,以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被权力结构所异化。探讨的重点在于,当电影获得更强大的“拟真”能力后,它对观众的暗示和催眠作用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利用的。 四、第三部分:战后世界的焦虑与艺术的突围(1945-1960) 二战结束后,传统叙事模式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战后欧洲电影对好莱坞体系的反叛与重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被视为对“被粉饰的现实”的拒绝,它将镜头转向废墟与日常生活,模糊了职业演员与普通民众的界限,这本质上是对电影“制造幻象”职能的道德批判。 更进一步,法国新浪潮的出现,标志着电影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正式确立。本书将作者论视为对制片厂权力中心化的解构尝试,电影不再是工厂的产品,而是导演的个人签名。我们细致分析了巴赞关于“深度镜头”的理论,这不仅仅是技术选择,更是一种哲学立场——即对时间连续性和空间透明度的尊重,以对抗早期电影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切割、组装的倾向。在冷战的阴影下,悬疑片和黑色电影(Film Noir)的盛行,被解读为美国社会在繁荣表象下对道德沦丧和个人异化的集体焦虑的视觉表达。 五部分:反思与解构——媒介的自我批判与新浪潮的余波(1960-1980) 六十年代是电影史上最激进的实验期。随着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反主流文化的爆发,电影的本体论问题被提上台面。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以及拉美的“第三电影”思潮,共同构成了一场针对电影语言自身的批判性反思。 本书重点讨论了“电影的电影性”的探索。导演们不再满足于讲述故事,而是开始“谈论”电影本身——揭示剪辑点、暴露摄影机的存在、嘲弄叙事惯例。这是一种媒介的“去魅”过程,旨在唤醒沉睡在影院黑暗中的观众,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观看的,是一种被构建的图像。与此同时,大众文化领域,类型片的重振(如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展现了资本对艺术实验成果的吸收和转化,探索了如何用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重新包装商业产品。 六、结语:流动的图像与历史的终结 在数字技术尚未完全主导的时代末期,本书总结了胶片电影留下的遗产:它不仅留下了一批艺术杰作,更重要的是,它留下了一套关于如何理解和表达现代主体性的视觉词汇表。回顾百年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关于“权力、观看与被观看”的复杂编年史,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光影来定义“真实”与“想象”边界的深度考察。本书的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影片欣赏,进入对这种视觉机制本身的哲学思辨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电影研究类的书籍一直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干巴巴地堆砌年份和导演名字。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转!作者的文笔极其富有画面感,他讲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到来时,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美国梦的复杂诠释,读起来简直比看任何一部经典老片都来得激动人心。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家口吻,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八卦”的好奇心,去探究那些幕后大佬们是如何用资本和创意将电影工业打造成一个庞大造梦机器的。特别是关于制片人制度和明星工厂的形成过程,描述得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电影之神”有了一种更接地气、更人性化的理解。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太好了,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也值得一提,看得出编辑团队是真正下了功夫的。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经常会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或者当时的新闻报道,这些零散的“边角料”信息,非但没有打断叙事,反而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引人入胜的插曲,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和饱满。比如,当讲到某个重要场景的拍摄困难时,作者会引用当时剧组人员的日记片段,那种真实的困境和妥协,比任何事后的光鲜亮丽都要引人入胜。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生动再现,使得整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电影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想象力如何通过光影媒介被不断塑造和挑战的宏大编年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后现代电影理论的探讨,那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精妙且不失批判性。很多同类书籍在谈到法国新浪潮或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往往会陷入对“作者论”的简单赞美,但这本书却敏锐地指出了这些运动在后世的演变与异化。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某个导演归类,而是探讨了他们在面对新的技术和文化冲击时,如何不断地解构和重塑电影本体。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影像媒介与真实性之间关系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迫使我重新思考自己观影的习惯和预期。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它讲了多少部电影,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全新透镜。对于那些想从“影迷”进阶到“思考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我必须要承认,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它会变成一本沉闷的欧洲艺术片手册。毕竟,很多史书都偏爱那些在国际影展上获奖的作品,而对主流商业片的分析往往轻描淡写。然而,这本书的平衡感让我刮目相看!它对类型片的探索简直是百科全书式的,无论是黑色电影的冷峻美学,还是科幻片的视觉想象力,甚至是恐怖片如何利用潜意识的恐惧来达到商业和艺术的双重目的,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细致的剖析。他对某个特定时代,比如七十年代“新好莱坞”导演们的崛起,那种打破陈规、充满叛逆精神的描述,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听到胶片在放映机里快速燃烧的声音。它成功地将那些被光环笼罩的“大师作品”和我们日常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流行文化”熔于一炉,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广阔性。

评分

这部影史经典之作,我一口气读完了,简直像是踏上了一趟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对早期默片时代,比如卓别林和格里菲斯的贡献,简直是挖掘到了骨髓。他不仅仅罗列了那些老掉牙的“里程碑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镜头语言是如何在那个无声的世界里,凭借肢体表演和蒙太奇的魔力,一步步构建起叙事逻辑的。我尤其喜欢他对“表现主义”在德国电影中兴起的那个章节的描述,那种对光影的极致运用,如何反映出战后德国人扭曲而深刻的集体心理,文字里仿佛都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张力。读完后,再去重温《大都会》或者《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运镜和布景,现在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作者在我耳边低语,解释着每一帧画面的深层意图。这种由表及里,由技法到精神内核的解读,实在是一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