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影史
:180.00元
作者:讓-呂剋·戈達爾
齣版社: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305178924
字數:243000
頁碼:98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電影史》(Histoire(s)du cinema) 可能是一部電影史的電影史作品。給電影史立下瞭另一個可能是無法的坐標。而同名的圖書,並不是普通的介紹電影曆史的書籍,它融會貫通瞭大量的電影、文學、音樂作品以及哲學思想、繪畫藝術、現代曆史,並通過特殊的電影手法進行處理,力求展現真正的電影藝術的魅力,是他人所不能展示的戈達爾獨特的電影史論述。除瞭大量的引用和歸納之外,此書還再次嚮我們錶現瞭戈達爾電影一貫的在結閤敘述和抒情之間的獨到手法和深厚功力。
內容提要
1988年到1998年法國電影導演、新浪潮的代錶人物戈達爾拍攝瞭一部係列影片《電影史》,1998年,同名著作由伽利瑪齣版社齣版。全書由電影中的畫麵和文字構成,完整展現瞭作者獨特的電影觀。哲論?散文?詩歌?攝影?繪畫?戈達爾在這部近1000頁的著作中有諸多引用,從電影,到哲學、文論、小說、散文,再到詩歌、歌麯,涉及語種除瞭法語,還有德語、英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除瞭思想的廣博與深邃、文字的詩意與抒情,《電影史》一書在編排上也極具匠心。詩行的劃分、文圖的布局、黑白或彩色的運用,無一不經過精心安排,在形式上富於美感,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閱讀此書仿佛置身於“戈達爾的引用”的叢林之中,進行著一次色彩斑斕的人文藝術的發現與思考之旅。
目錄
1a 所有的故事
1b 單獨的曆史
2a 唯有電影
2b 緻命美麗
3a 的貨幣
3b 全新的浪潮
4a 全世界的控製
4b 我們中的符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讓-呂剋·戈達爾(Jean-Luc Godard,1930— ),法國電影導演、新浪潮的代錶人物。代錶作有《筋疲力盡》《狂人皮埃羅》《電影史》等。
譯者介紹
陳旻樂
女,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碩士、新聞傳播學碩士。譯著有《斷片集——冷記憶:1991—1995》(讓·波德裏亞著),以及《沙漠裏的一口井》《雲上的日子》《鏡子的碎片》(聖艾剋絮佩裏著)等。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後現代電影理論的探討,那部分內容處理得極其精妙且不失批判性。很多同類書籍在談到法國新浪潮或者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時,往往會陷入對“作者論”的簡單贊美,但這本書卻敏銳地指齣瞭這些運動在後世的演變與異化。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某個導演歸類,而是探討瞭他們在麵對新的技術和文化衝擊時,如何不斷地解構和重塑電影本體。我記得有一段關於影像媒介與真實性之間關係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迫使我重新思考自己觀影的習慣和預期。這本書的深度不在於它講瞭多少部電影,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電影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全新透鏡。對於那些想從“影迷”進階到“思考者”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絕對是物超所值。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係統也值得一提,看得齣編輯團隊是真正下瞭功夫的。在閱讀過程中,作者經常會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拍攝花絮或者當時的新聞報道,這些零散的“邊角料”信息,非但沒有打斷敘事,反而像是一個個小小的引人入勝的插麯,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立體和飽滿。比如,當講到某個重要場景的拍攝睏難時,作者會引用當時劇組人員的日記片段,那種真實的睏境和妥協,比任何事後的光鮮亮麗都要引人入勝。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和生動再現,使得整本書的史料價值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高度。它不僅僅是一本“電影史”,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想象力如何通過光影媒介被不斷塑造和挑戰的宏大編年史。
評分說實話,我對電影研究類的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要麼就是流於錶麵,乾巴巴地堆砌年份和導演名字。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轉!作者的文筆極其富有畫麵感,他講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到來時,那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對美國夢的復雜詮釋,讀起來簡直比看任何一部經典老片都來得激動人心。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傢口吻,反而是用一種近乎“八卦”的好奇心,去探究那些幕後大佬們是如何用資本和創意將電影工業打造成一個龐大造夢機器的。特彆是關於製片人製度和明星工廠的形成過程,描述得鞭闢入裏,讓我對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電影之神”有瞭一種更接地氣、更人性化的理解。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太好瞭,讀起來毫不費力,但迴味無窮。
評分這部影史經典之作,我一口氣讀完瞭,簡直像是踏上瞭一趟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作者對早期默片時代,比如卓彆林和格裏菲斯的貢獻,簡直是挖掘到瞭骨髓。他不僅僅羅列瞭那些老掉牙的“裏程碑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鏡頭語言是如何在那個無聲的世界裏,憑藉肢體錶演和濛太奇的魔力,一步步構建起敘事邏輯的。我尤其喜歡他對“錶現主義”在德國電影中興起的那個章節的描述,那種對光影的極緻運用,如何反映齣戰後德國人扭麯而深刻的集體心理,文字裏仿佛都能嗅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壓抑與張力。讀完後,再去重溫《大都會》或者《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感覺完全不一樣瞭,那些曾經覺得晦澀難懂的運鏡和布景,現在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仿佛作者在我耳邊低語,解釋著每一幀畫麵的深層意圖。這種由錶及裏,由技法到精神內核的解讀,實在是一流的。
評分我必須要承認,我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有點擔心它會變成一本沉悶的歐洲藝術片手冊。畢竟,很多史書都偏愛那些在國際影展上獲奬的作品,而對主流商業片的分析往往輕描淡寫。然而,這本書的平衡感讓我颳目相看!它對類型片的探索簡直是百科全書式的,無論是黑色電影的冷峻美學,還是科幻片的視覺想象力,甚至是恐怖片如何利用潛意識的恐懼來達到商業和藝術的雙重目的,作者都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和細緻的剖析。他對某個特定時代,比如七十年代“新好萊塢”導演們的崛起,那種打破陳規、充滿叛逆精神的描述,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仿佛能聽到膠片在放映機裏快速燃燒的聲音。它成功地將那些被光環籠罩的“大師作品”和我們日常在電影院裏看到的“流行文化”熔於一爐,展現瞭電影藝術的廣闊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