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舜臣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978-7-5596-0242-8
目标读者:大众读者
装帧:平装
定价:39.50元
上市时间:2017.5
印张:13
开本:16/145*210
作品以《史记》记载的史实为依据,以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讲述了商朝至汉朝的历史变迁和王权兴衰,全景式再现了武王讨纣、
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屈原投江、合纵连横、荆轲刺秦王、楚汉相争、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等一系列历史故事,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
作品特点
视角独特,别具一格。《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以史记记载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实证与推理,后以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谓集文学性与史学性于一体,在历史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
作家魅力
陈舜臣是一个融合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作家,深受柏杨和司马辽太郎的推崇。他既热爱中国文化,也欣赏日本文化,并始终保持着一颗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桥梁的热诚的心。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大气度、大胸怀。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两百余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获奖无数,总销量达2000万册。
社会影响
目前,由台湾大学历史学陈思宇博士负责的陈舜臣纪录片已经进入筹备阶段。
陈舜臣,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在日本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代表作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太平天国》等。
........
亦正亦邪的天命
从洛阳沿着陇海线往东行,下一个大站就是郑州。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东接开封市,西依洛阳市,人口约为八十万。
在日本,各车站都能买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例如,静冈县有腌山葵、名古屋有米粉糕,而郑州车站的特产是烤全鸡——整只烤了,拿到站台上卖。
火车一到站,乘客们就争先恐后地到柜台前排队。郑州站是陇海线和京广线两大铁路干线交会的枢纽车站,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火车会在这里停二十多分钟,所以不必匆匆奔跑也有足够时间去买烤鸡。当时,每只烤鸡是1.5元。
大约在三千年前,有两兄弟从远方跋涉来到这郑州城。哥哥叫伯夷,已经快50岁了;弟弟叫叔齐,30岁出头。兄弟俩弃国流亡,正在寻找投身之处。
弟弟问:“我们能去哪里呢?”
当时,殷王朝统治天下,殷都是天下的中心。按常理,他们应该投奔殷都。但哥哥说:“那天子之都,我不太想去啊。”
弟弟说:“我也不想去。”
殷王朝初期的都城在郑州附近,后来迁到了安阳附近。在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发掘出的殷墟,证实了传说中的殷王朝是真实存在的。而且,
通过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基本肯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历代殷王姓名是符合史实的。
伯夷、叔齐的流亡,正是发生在这延续了近四百年的殷王朝末期。
当时的殷王名为纣,和夏王朝的桀王并称为两大暴君。纣王天资聪颖,能言善辩,而且行动迅速,膂力过人,据说曾赤手空拳打死猛兽。
假如纣王愚昧无知,或许反而有益于殷王朝吧。偏偏他聪明而善辩,总能轻易反驳臣下的劝谏,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过错。
纣王还是个唯美主义者。他也喜好音乐。但比起庄严的雅乐,他更喜欢淫靡的音乐,曾让乐师涓创作了《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等乐曲。
这些乐曲今天已经失传了,只是在《史记》里记载着曲名。
纣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园林、仓库,广集天下的财物和美女,并在沙丘建了一个大苑台,用来饲养飞禽和野兽。“酒池肉林”这个词,
正体现了纣王在沙丘苑台的豪奢作乐之状。《史记》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有点像群交会。
纣王尤其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妃子。妲己是有苏式部落的绝世美女,在纣王征伐有苏部落时被掳入宫,尊为贵妃。这个女人总是别出心裁,
为喜新厌旧的纣王想出各种新花样。例如,行刑若只是砍头,未免过于乏味了,于是就有了“炮烙之刑”。这是纣王和妲己共同设计出的酷刑
——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架设一根涂着油脂的铜柱,让囚犯走过去,而囚犯们大多会失足掉下火中被烧死。
在去往郑州驿馆的途中,伯夷和叔齐谈起了民间传言。
“哥哥,听说现在那炮烙铜柱上的油脂涂得少一些了。”
“这样其实更残忍……”
如果在铜柱上涂很多油,囚犯没走两步就会掉进炭火中,未免扫兴了些。少涂些油的话,囚犯不会马上掉下去,为了保持重心平衡,拼命挣扎着
穿过火焰。然而,即便拼尽全力,终还是徒劳的,很多人在眼看就要走到终点时掉进了火里。对于纣王和妲己来说,这样显
然更过瘾。所以伯夷说,少涂些油反而更残忍。
伯夷和叔齐的故乡是孤竹国,他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据说,他们还是神农氏的后裔。孤竹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早的国家,大概位于
今天的河北省东部到辽宁省西部一带,
拿到《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陈舜臣先生的笔触,总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往事,重新唤醒,并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他以商朝至汉朝为背景,通过对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聚焦,勾勒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我特别喜欢他对商朝祭祀文化和占卜术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敬畏。而对周朝封建制度的分析,则展现了早期中国国家形态的演变和成熟。书中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描绘,充满了刀光剑影,同时也展现了各国君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对越王勾践的故事,不仅仅是复仇的传奇,更是一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史诗。到了秦汉时期,陈舜臣先生对秦朝统一帝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秦始皇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描述,都让我对这位千古一帝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并没有回避秦朝的严刑峻法,但也同时展现了秦朝在统一中国、奠定国家基础方面的历史功绩。而汉朝的建立,从汉高祖刘邦的白手起家,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对汉朝制度的演变,特别是郡县制的完善和科举制的萌芽,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几千年前的波澜壮阔的故事。陈舜臣先生以商朝至汉朝这段历史为轴心,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刻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我特别欣赏他对商朝末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他不仅仅将矛头指向商纣王的残暴,而是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如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平民的苦难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衰败的必然性。他对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解读,让我理解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及其影响。书中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各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智慧,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我对书中对各国军事策略和外交手段的分析,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而到了秦汉时期,陈舜臣先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在动荡的局面下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及秦朝为何迅速灭亡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秦朝的灭亡归咎于暴政,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深层原因,比如过度消耗民力、缺乏有效的统治策略等。而汉朝的建立,从汉高祖刘邦的白手起家,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对汉朝制度的演变,特别是郡县制的完善和科举制的萌芽,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常常被浩如烟海的史料所困扰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构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商朝至汉朝历史的绝佳窗口。陈舜臣先生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他并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力求展现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书中对汉文帝的描写,既有他勤俭节约、以德治国的仁君形象,也展现了他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果断和智慧。他对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军事对抗的描述,更是深入探讨了这场叛乱背后,中央集权与地方诸侯势力的博弈,以及汉朝如何通过这次危机进一步巩固了中央统治。书中对丝绸之路开通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描写,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陈舜臣先生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刻画,比如商朝的奴隶,周朝的贵族,战国时期的游侠,秦朝的农民,汉朝的商人,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轨迹。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评分我必须承认,《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陈舜臣先生以其一贯的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将商朝到汉朝这段漫长而关键的历史时期,梳理得既清晰又富有感染力。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更把目光投向了“百姓家”。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在许多历史著作中,普通人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权力的洪流中。陈舜臣先生却努力地去挖掘和还原,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肌理。例如,书中对于汉朝时期基层社会的管理、赋税制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虽然在政治层面激起了巨大波澜,但对秦国普通农户来说,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哪怕是强制性的),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尤其欣赏他对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论述,他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是详细分析了战争的成本,对国家财政的消耗,以及对边疆百姓生活造成的冲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历史评价更加客观和深刻。他还通过对一些著名历史事件中普通人的命运的描写,比如修建长城的民夫,参与战争的士兵,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都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存在。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写法,正是陈舜臣先生的独到之处,也是我一直以来推崇他的原因。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历史知识点不太敏感的读者,但《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征服了我。陈舜臣先生的叙事语言极其精练,同时又饱含深情,他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几千年前的兴衰故事。他对于商朝后期灭亡原因的分析,没有将矛头简单地指向商纣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并非单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力量在博弈。我尤其喜欢他对周公辅佐成王的描述,那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中华文明早期政治理念的奠基。书中对于战国七雄形成过程的梳理,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对于各国变法的分析,例如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就展现了改革的艰难和阻力,以及改革者个人的命运沉浮。而到了秦朝,陈舜臣先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在统一的疆域内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秦朝虽然短暂,但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他对于阿房宫、长城的宏大工程的描绘,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帝王如何将国家资源投入到巩固统治和彰显权力上,以及这些工程背后普通民众的辛劳。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认识,从“知道”变成了“理解”。
评分阅读《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陈舜臣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叙事技巧,将商朝至汉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在事件的细节中挖掘人物的心理,在人物的言行中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我特别喜欢他对周朝礼乐制度起源的探讨,他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工具,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后世的中国社会。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崛起与衰落,陈舜臣先生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强大的诸侯国,是如何因为自身的傲慢、短视或内部的腐朽而走向灭亡。书中对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以及对人才战略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到了秦汉时期,陈舜臣先生对秦始皇统一后,如何处理与六国旧贵族的关系,以及汉朝初期“无为而治”政策的由来和演变,都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论述。他对刘邦如何从一个草根人物崛起,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叙述,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和知人善任的能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从“知道”变成了“感悟”。
评分读完《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故事。《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以商朝至汉朝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为中心,展现了这段时期中华文明的演进。陈舜臣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将历史的长河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他对于商朝晚期王室的描绘,以及对甲骨文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息的解读,都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对周朝建国的过程,以及“礼乐制度”的建立,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理解了中华文化早期形成的根基。书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描绘,以及各国变法图强的努力,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和政治的变革。我对书中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解读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不同思想流派在那个时代如何争夺话语权,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而到了秦汉时期,陈舜臣先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汉朝初期“无为而治”政策的由来和演变,都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对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汉朝的强盛与对外交流的繁荣。
评分第一次捧起《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陈舜臣先生对历史的独特洞察力。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以重大事件或人物为线索,将商朝至汉朝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这种“点”与“线”结合的方式,使得历史的进程更加清晰,也更容易把握。书中对于商朝祭祀文化和神权统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和命运的敬畏。而对于周朝分封制的分析,则展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我尤其欣赏他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描绘,他没有简单地将那些诸侯视为野心勃勃的野兽,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生存压力、战略考量以及文化背景,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可理解。书中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陈舜臣先生的解读就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不仅仅看到了复仇的决心,更看到了勾践在失败后所经历的心理转变,以及他对整个国家体制的深刻反思和改造。到了汉朝,书中对于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史,从一个普通亭长一步步建立大汉王朝的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展现了其超凡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智慧。陈舜臣先生通过对他身边人物的刻画,比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帝王背后,离不开一群杰出人才的辅佐。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陈舜臣先生的史学造诣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陈舜臣先生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帝王还是贩夫走卒,都仿佛拥有鲜活的生命。他对于商朝晚期国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在走向衰败前夕的种种征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昏君当道”。他对周朝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国君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策略博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战国时期变法图强的描写,特别是对商鞅变法的深入剖析,不仅仅看到了改革的成效,更看到了改革者所承受的压力和牺牲,以及改革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陈舜臣先生对于秦朝统一后,如何处理六国旧有的文化和政治遗产,以及秦朝为何迅速灭亡的分析,都非常有见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秦朝的灭亡归咎于暴政,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深层原因,比如过度消耗民力、缺乏有效的统治策略等。而到了汉朝,书中对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绘,以及对文景之治的阐释,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闪光点。他对汉武帝对外扩张政策的分析,也展现了其功过是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评分终于等到了这本《陈舜臣说史记:帝王业与百姓家》,我一直对陈舜臣先生的史学著作情有独钟,他的叙事风格总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次以《史记》为蓝本,聚焦商朝至汉朝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陈舜臣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史记》的原文,而是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再创作。他以一种极其“活”的方式,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帝王将相、市井小民重新跃然纸上。书中对于商朝早期文明的描绘,那些神秘的甲骨文背后隐藏的信仰与生活,以及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过程,都充满了想象力和逻辑性。我特别喜欢他对周武王伐纣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军事策略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动因、民心向背,以及“德”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历史的镜头便缓缓推移到春秋战国,那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陈舜臣先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没有把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展现了他们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现实意义。比如,他对孔子周游列国失败的解读,就没有简单归咎于时事不济,而是深入剖析了孔子自身性格的局限,以及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深刻体悟。再到秦朝的统一,陈舜臣先生的笔触更是充满了力量。他并没有回避秦朝的暴政,但同时也展现了秦朝统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他对秦始皇的塑造,既有其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其猜忌多疑、好大喜功的一面,是一个立体而复杂的形象。他关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解读,更是引人入胜,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艺术成就以及帝王心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