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吕新书》校点

《律吕新书》校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畅 著
图书标签:
  • 律学
  • 乐学
  • 古籍
  • 校点
  • 音乐史
  • 中国传统音乐
  • 文化史
  • 文献
  • 宋代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2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律吕新书〉校点》在对《律吕新书》校点的基础上,考证作者、成书年代、版本系统。探讨该书的乐律学理论,包括律学运算方法、蔡元定十八律、起调毕曲理论、生黄钟术和造律法等,并深入挖掘其中未被注意到的学术问题。

作者简介

  吕畅,山东莱芜人,2014年获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论专业乐律学方向博士学位。东亚乐律学学会会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现任职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曾担任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音乐舞蹈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编委。并撰写三级条目40条。发表《蔡元定十八律四题》(《音乐艺术》2014年第4期)、《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新解》(《音乐探索》2013年第3期)等论文十余篇。

目录

《朱子成书·性理大全》卷二十二
上卷 律吕本原
黄钟第一
黄钟之实第二
黄钟生十一律第三
十二律之实第四
变律第五
律生五声图第六
变声第七
八十四声图第八
六十调图第九
候气第十
审度第十一
嘉量第十二
谨权衡第十三

下卷 律吕证辨
造律第一
律长短围径之数第二
黄钟之实第三
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第四
和声第五
五声小大之次第六
变宫、变徵第七
六十调第八
候气第九
度量权衡第十

附录一 概说《律吕新书》
第一节 《律吕新书》的作者、成书年代与版本流变
第二节 校点说明

附录二 《律吕新书》中的律学运算
第一节 《律吕新书》中的黄钟律管尺制数据算法
第二节 《律吕新书》中的三分损益十二律整数弦长求法
第三节 《律吕新书》中的三种小分算法
小结 《律吕新书》在律学运算上的特点与贡献

附录三 《律吕新书》十八律理论研究
第一节 《律吕新书》蔡元定十八律的数理结构及其特点
第二节 十八律在宫调体系中的应用
第三节 《律吕新书》十八律五题

附录四 《律吕新书》中的“起调毕曲”理论
第一节 前人对“起调毕曲”理论的研究及争议
第二节 “起调毕曲”理论所据文献辨析
第三节 “起调毕曲”理论新解
第四节 《律吕精义》对“起调毕曲”理论的发展
小结 “起调毕曲”理论的实质

附录五 《乐学轨范》所载朝鲜世宗朝随月用律雅乐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律吕新书》校点本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典籍重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一、《礼乐精义:周秦雅乐制度研究》 作者: 王守仁 著 出版社: 华夏文明出版社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往开来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王守仁教授穷尽数十年心力,聚焦于先秦时期,特别是周代和秦代礼乐制度的构建、演变及其深层文化意涵。全书以出土文献如编钟、编磬铭文为主要佐证,结合传世典籍《周礼》《仪礼》《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对周代的“雅乐”进行了系统而精微的梳理。 核心内容侧重于: 一、雅乐的形制与功能: 详细考辨了庙堂之乐、朝会之乐、燕飨之乐等不同场合所使用的乐器组合(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的配置原则),阐释了“礼”如何通过“乐”的外在形式来体现统治的合法性与社会秩序的和谐性。书中特别辟章分析了“中和之美”的音乐哲学基础,即如何通过音阶的运用、合奏的规范来象征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二、礼器与乐器的关联: 深入探讨了礼器(如鼎、簋)与乐器(如编钟、编磬)在祭祀仪式中的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对考古发掘的重点文物——曾侯乙墓乐器群的细致考察,结合铭文解读,构建了一个三维的周代音乐生活图景,论证了音乐在“明德慎罚”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三、秦汉乐律的过渡: 书中对秦代“雅乐”的继承与改造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尤其关注了秦律的统一进程。尽管秦朝礼乐制度留存的直接文献稀少,但作者通过对汉代乐律学著作的溯源,推断出秦在音阶、定音律方面所作出的规范化努力,为后世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不仅是音乐史学家的重要参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法制度的学者而言,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考证严谨,论证逻辑清晰,语言平实,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力求将复杂的古代制度以现代学术视角清晰呈现。 --- 二、《汉唐燕乐与变文:俗乐的兴衰与流变》 作者: 王晓梅 著 出版社: 敦煌学研究中心/古乐汇刊 页数: 850页 定价: 220.00元 内容简介: 如果说先秦雅乐代表了“礼”的典范,那么汉唐时期的燕乐与民间俗乐则展现了中华音乐世俗化、多元化的活力。《汉唐燕乐与变文》聚焦于一个音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汉代“九代之乐”的整合,至唐代“燕乐”体系的成熟,并深入挖掘了佛教“变文”对俗乐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书的研究脉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代乐制的确立与融合: 作者详细考察了汉武帝“乐府”的设立及其职能,分析了“相和”、“相生”诸调的音乐构成。重点在于对外来音乐(如西域胡乐)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探讨了七声、五声音阶在实际演奏中的灵活运用,打破了早期对音乐“正声”的僵硬划分。 二、唐代燕乐的结构与器乐: 这是全书篇幅最大的部分。作者基于《旧唐书·音乐志》、敦煌壁画、唐诗中的音乐意象,重建了唐代燕乐的“曲破”结构。尤其对琵琶、箜篌、筚篥等关键乐器的形制、演奏技法在唐代的成熟与定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书中还对宫廷教坊与民间梨园的音乐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变文与俗乐的互动: “变文”作为一种说唱艺术,是中古时期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典范。本书利用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变文抄本,特别是残存的曲谱符号(如“工尺”的雏形),试图复原这些世俗故事的音乐形态。作者认为,正是通过变文的传播,大量民间曲调和演奏技巧得以被记录和保留,成为后世宋元南曲的源头活水。 本书资料搜集之广、考证之细,令人叹服。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史料,更将音乐置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中国音乐审美趣味从肃穆走向自由的曲折路径。 --- 三、《宋代词调的音律基础与记谱法研究》 作者: 陈志远 著 出版社: 燕京大学音乐学系出版部 页数: 550页 定价: 165.00元 内容简介: 宋代是中国“近体音乐”形态确立的关键时期,词的兴盛直接推动了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陈志远的《宋代词调的音律基础与记谱法研究》正是一部专注于解析宋代词乐关系,特别是其背后的律学逻辑的专著。 本书的创新点和核心贡献在于: 一、词调的“宫调”系统解析: 作者放弃了传统上仅以外调区分词牌的粗略做法,转而深入探究了“中吕宫”“般涉调”等核心宫调的实际音高定位。通过比对《乐府遗声》《乐苑 অনুষ্ঠানের要》等宋元乐谱残卷,推演出宋代七音、十二律在实际词牌中的应用规则,揭示了不同词调在转调、变宫方面的细微差异。 二、散板与板眼的交织: 针对宋词“非歌不歌”的特点,本书重点分析了词的节奏处理。作者详细区分了“板”与“眼”的结构,解释了“慢词”如何通过拉长句读、增减衬字来适应复杂的情感表达。书中对徽宗时期“燕乐正声”与民间“新声”在节奏规范上的冲突与融合亦有独到的见解。 三、记谱法的演变: 记谱法是理解古代音乐实践的关键。《宋代词调的音律基础与记谱法研究》系统梳理了从工尺谱的萌芽,到成熟的“句读标记法”的演变过程。作者特别关注了“减字谱”在宋代南戏中的应用,并将其与词的旋律线索进行比对,试图重建一套更接近原貌的宋代歌唱范式。 本书论述细致入微,逻辑严密,是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如何从宫廷典雅走向市民化的重要文献。它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整理,为后世音乐家和研究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律学参照系。 --- 总结: 以上三部著作——《礼乐精义》《汉唐燕乐与变文》《宋代词调的音律基础与记谱法研究》——分别代表了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典雅制度的重建”、“俗乐流变的追踪”以及“律学实践的精微分析”三个重要维度的深入探究。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宏大且细节丰富的古代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体系,与《律吕新书》校点本所关注的特定领域形成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国音乐学的研究版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律吕新书》校点: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律吕新书》校点,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一本尘封的古籍重现,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一次与先贤智慧的深度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体系是如何构建的,那种融合了数学、哲学、天文的精妙逻辑,是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想象着那些古老的律管、音阶,它们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音高,更是古人对宇宙和谐的理解和追求。校点者们所做的,是将这些已经被时间磨蚀得模糊不清的印记,用现代的学术方法重新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我深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学到关于古代音乐的知识,更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这种智慧或许能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给予我们一些不同寻常的启示。它是一次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

评分

《律吕新书》校点:开启一段未知的听觉探险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古代音乐,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而《律吕新书》校点,就像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这个领域探索的大门。我不是专业的音乐研究者,也不是历史学者,但我相信,好的书籍能够跨越专业壁垒,触动每一个普通读者的内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律吕”二字, evokes的是一种古老而精准的科学,一种将声音与宇宙规律相联系的哲学。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古人是如何测量、制定音乐的基准,又是如何通过这些基准来创作出动人心魄的乐章。校点者的工作,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复活”的使命感,他们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带着对古籍的理解和现代的视角,将那些沉睡的智慧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冒险,一次与古老声音的对话,我渴望在那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评分

品读《律吕新书》校点: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乐之约 初翻《律吕新书》校点,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生敬意。这并非一本寻常的畅销书,它的读者群体或许更为小众,但每一个翻开它的人,想必都怀揣着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深沉的探究欲。古乐,在许多人眼中是遥远而神秘的存在,而这本书,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那失落的声响。翻阅目录,那些熟悉的、抑或陌生的古代乐律名词,已经足以挑动我的好奇心。想象着校点者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披沙拣金,一丝不苟地考证、辨析,最终呈现出这样一份严谨的学术成果,这份付出本身就值得深深的赞叹。我期待在字里行间,能窥见先贤们如何精妙地运用数学、天文、哲学来理解和构建音乐的秩序,感受那份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溯源之旅,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契机。它提供的,绝非简单的文字信息,而是对一种失传的艺术形式的重构和阐释,是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再发现。

评分

《律吕新书》校点: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畅快 读《律吕新书》校点,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它不像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也不像科普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深入其中。作为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它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校点者在文本的考订、注释上所付出的心血,直接关系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期待在书中看到清晰的校勘记录,详尽的字词解释,以及对于古代音乐理论的深入剖析。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少走弯路,直接接触到最准确、最可靠的信息。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一定的可读性。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能满足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我相信,如果校点工作做得足够出色,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

评分

《律吕新书》校点:重塑历史的细致打磨 手捧《律吕新书》校点,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考古”般的细致与虔诚。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信息,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严谨治学态度。校点者的工作,就好比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小心翼翼地打捞沉船中的珍宝,并将其一一辨识、修复。想象着他们面对着泛黄的古籍,用放大镜和专业知识,一点点辨认模糊的字迹,比对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甚至需要追溯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源。这种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和毅力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这本书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速成,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种深度的钻研,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绝佳窗口。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本“慢书”,一本需要用心去“读懂”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学术根基和精益求精的打磨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