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曲家胡梅尔(1778--1837)在他晚年(1833年)创作的《二十四首练习曲》(作品125号)是以十二平均律的形式写作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这本乐谱。整本练习曲的程度在业余钢琴考级六至十级及以上。
作者在整理乐谱、修改指法、确定速度、调性分析、教学提示(给每一首练习曲写了教学提示)等方面都有适合实际教学的见解。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上音附中任教,后任职于上音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组组长及副系主任。曾在我社先后出版了《车尔尼钢琴练习曲599、849、299》、《莱蒙钢琴练习曲》、《杜弗诺伊钢琴练习曲》、《什密特手指练习》、《钢琴考级跟我学》等教学版乐谱,并录制了与其配套的音像示范教材,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业钢琴人才。
我通常习惯在练习时将不同版本的乐谱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这本乐谱的排版布局是我近期见过的最清晰的版本之一。休止符和重音符号的视觉区分度极高,而且每页的行距和谱表的布局非常合理,避免了在快速阅读时产生视觉疲劳。很多旧版本为了节省纸张,会将乐谱挤得很紧凑,稍微一走神就容易数错小节线或者漏看一个装饰音。这本的版式设计显然是站在演奏者的角度考量,留白恰到好处,让眼睛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喘息”。说实话,光是看着这本清晰的谱子,练习的动力都能增加不少,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对于枯燥的技术训练来说,是最好的调味剂。
评分拿到手后,我立刻尝试了其中几首我过去版本处理起来比较吃力的乐章。最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一些高难度段落的指法提示上做得非常细致。有些地方,原谱标注得比较模糊,导致我过去一直习惯用不太高效的手型去“硬扛”。这次在研读这本乐谱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可以减少大跳动和指位转换的指法建议,虽然一开始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肌肉记忆,但一旦适应后,流畅度和稳定性都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这种“导览式”的标记,对于从中级向高级过渡的学习者来说,价值难以估量。它不是简单地复刻了前人版本,而是结合了现代演奏学的理解进行了优化和补充,非常贴心。
评分我对这些练习曲的音乐性本身持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们无疑是技术训练的基石,其难度分布非常科学合理,从最初的音阶流畅性练习,到后面要求精确的八度控制和复杂的和弦分解,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攀登路径。然而,纯粹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出发,部分乐章的重复性略显偏高。我承认,这是练习曲的本质所决定的——它们必须以技术磨练为首要目标。但如果能像某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那样,在技术要求之外,融入更多叙事性或情感色彩,那就更完美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揣摩那些看似机械的音符组合中蕴含的呼吸感和弹性,发现如果只是机械地追求速度和均匀度,演奏出来的效果会非常“干涩”。这套曲子更像是雕塑家手中的凿子,需要演奏者自己去赋予它血肉。
评分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套练习材料,更像是一套完整的技术路线图。我注意到,对于那些需要分阶段攻克的难点,作者(或者说编者)的注释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弹”,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弹。例如,在处理某个特定节奏型时,它会巧妙地将该节奏型分解成几个更基础的节奏进行对比练习,这种由浅入深的逻辑递进,对于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乐谱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将这套练习曲作为核心教材之一,因为它系统性强,且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演奏的智慧,是连接古典技法与当代实践的优秀桥梁。
评分这本乐谱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米白色纸张,手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谱号和指法标记也纤毫毕现。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胶装方式,翻页时非常平整,不必像某些廉价乐谱那样死死按住才能看清下一行,这对于练习曲这种需要专注度的作品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纸张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墨迹不会洇开,又不会太厚重,便于携带。不过,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我希望随书能附赠一个便携式的乐谱夹,毕竟这么精美的作品,总担心在琴房里被咖啡渍或者汗渍不小心弄脏。整体而言,从收藏价值和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印刷质量绝对是顶级的,看得出出版方对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尊重,这绝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拿出来糊弄人的版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