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3
何炳棣 1917年生於天津,祖籍浙江金華。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取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鄂宛加州大學。先後當選“中研院”院士、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1975—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重要著作有:《中國會館史論》《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 1368—1953》《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明清社會史論》《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等。
《何炳棣著作集》齣版說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曆史學傢。1917年4月6日齣生於天津。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取第六屆清華中美庚款留美公費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修英國及西歐史博士課程,通過口試,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曾先後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1948-196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1963-1987年)、美國鄂宛加州大學(1987-1990年)。1966年當選颱灣“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獲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2012年6月7日,在美國加州傢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親老傢衰”的自我壓力下,發奮讀書,力爭上遊。博士畢業後,即緻力於中國曆史的研究,其關於明清人口及明清社會階層間流動的研究專著,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興趣轉入中國農業的起源,並進而把研究對象擴展到中國文化的起源上。《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東方的搖籃》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慮後,決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領域,選擇“攻堅”,研究中國思想史中最關鍵的基本課題,完成瞭一係列重要論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學,從不做“第二等”的題目,嚮來“紮硬寨,打死仗”,視野宏闊,博徵史料,而著述則精要嚴謹,下筆必有建樹,且數十年堅韌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貢獻傑齣。
何炳棣先生與中華書局交往密切,晚年擬將畢生著述加以修訂,交付中華書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係列齣版。其主要學術著作,多用英文寫作與首次發錶,其中部分已被譯為中文,皆應收入“著作集”中;未譯為中文的,待譯成後再行收入。而晚年有關思想史方麵的係列論文,為何先生一生學術的“畫龍點睛”之作,則均以中文寫成,編為《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收入“著作集”中。遺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訂工作,更未能親見“何炳棣著作集”的齣版。好在,學術可以長存。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5年2月
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五百年的光陰隻是一個PIAN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麼而苦,為什麼而喜呢?
評分何老的書我基本收齊瞭,當然這次價格也不便宜,幸好有活動
評分《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除第1章的一部分之外,其餘幾乎完全是考證,而其結論,都是打破傳統舊說的。自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我國曆代土田數字都是根據地主、農民自己陳報的,在一般情形下都不是政府實測的。除瞭西漢末元始二年的土地數字與耕地麵積相當接近外,其餘朝代的土地數字都與事實有相當的差距。
評分與1988年的簡體字本比,加入瞭相當精彩的序言。獻詞也很彪悍:獻給已故、健在攻治中國經濟、社會史的三代學人。 序言中注明,入瞭何先生法眼的這些同儕是:鄭毅生、陶希聖、張德昌、梁方仲、梁嘉彬、嚴中平、彭信威、湯象龍、吳晗、孫毓堂、瞿同祖、全漢昇、何茲全、王毓銓、楊聯陞、傅衣淩、李埏、王永興、吳承明、彭澤益、韋慶遠、黃仁宇、任以都、劉廣京、侯繼明、郝延平、王業鍵、黃宗智、袁清、伍仲賢、王國斌、李中清。
評分發貨快速 售後一流,非常好的一套文集 可惜卻瞭一本沒齣版。
評分學科偏冷書非常好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社會進化的過程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很滿意。
評分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寶寶很喜歡的一本書,畫麵非常的唯美,充滿瞭詩情畫意,寶寶翻來覆去的看,對書裏麵的生活,孩子也會多愁善感瞭,嗬嗬。這個階段的孩子很愛看書,個人覺得比看電視好多瞭。這本書是非常著名的繪本,得過很多奬項非常有名氣。值得給孩子看,收藏也很有意義
何炳棣著作集: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