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圖解詞典
作者: 王其鈞
出版社:楓書坊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00元
ISBN:9789863772408
規格:平裝 / 325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内容简介
~看見西方建築細節之美~
埃及、希臘、羅馬、拜占庭、哥德、巴洛克10大建築樣式,
近1000則建築詞條、手繪建築局部圖示,
以高度專業性+獨特視覺美學呈現西方建築工藝。
西方建築工藝詞彙量眾多,
除歷史悠久、橫跨氣候、地域廣大兩大因素外,
眾多儀典、形式也是建築形制豐富的因由,
各詞彙歷經歷史、科學、環境的更迭,其中蘊含的文化、美學內涵日益豐富,
所屬的風格流派眾多,卻也成為入門者閱讀西方建築讀物的門檻。
本書是查詢西方建築名詞的圖解詞典,所有條目都附有插圖,
與西方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匯在書中進行詳細解釋,
解決認識西方建築遇上的名詞理解障礙。
是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工具書,
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也為對建築感興趣的一般民眾的導讀專書。
書中所有的插圖皆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
同時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王其鈞親繪,
呈現獨特的視覺美學,極具欣賞、保存價值。
◎專業&美感:
金鼎獎得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王其鈞親著親繪。
◎實用&休閒:
詞典式編排,解決西方建築單詞查詢、理解困難,方便對照圖文形、意,適合導讀,也為建築、室內設計學生、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插畫&實景:
10大建築樣式,超過1000幅手繪細部圖、解剖圖、實景照片,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絕佳西方建築視覺化讀物!
◎微觀&宏觀:
隨圖搭配建築物件歷史淵源、文化意涵說明,就歷史變遷、地理環境、文化哲學背景剖析建築目標,資訊附載量超大。
作者简介
王其鈞
1954年生於江蘇徐州。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87年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研究生,1990年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後就職於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1996年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倫多大學建築學院工作,後任自由撰稿人,專職從事建築藝術書籍的寫作工作,其作品頗豐,其中代表作品如在臺灣南天書局出版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獲1993年度臺灣圖書最高獎──金鼎獎;另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的《中國古建築大系》榮獲1995年度國家圖書獎榮譽獎,王其鈞是其中「民間住宅建築」分冊的作者。其園林方面的著作包括《中國建築圖解詞典》、《中國園林圖解詞典》、《中國園林建築語言》、《圖說中國古典園林史》和《圖說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等書,並著有《圖解中國民居》、《圖解中國園林》(楓書坊出版)。現作為外籍專家受聘於北京,任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合作辦學項目負責人,並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埃及建築
?第二章 古希臘建築
?第三章 古羅馬建築
?第四章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第五章 羅馬式建築
?第六章 哥德式建築
?第七章 文藝復興建築
?第八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
?第九章 新古典主義建築
?第十章 近現代建築
?參考文獻
?後記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建筑。而西方建筑,对我来说,就像一本充满了神秘和魅力的故事书,我渴望能够读懂其中的每一个篇章。《建筑设计:西方建築圖解詞典》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厚重的大门。 最令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地“把建筑说清楚”。它的“图解”方式,简直是为我这样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当我第一次看到关于“飞扶壁”的解释时,我只需要看一眼图,就能立刻明白它在哥特式建筑中起到的支撑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视觉上的轻盈感。这种直观的理解,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来得深刻。 这本书对于不同建筑风格的辨析,做得尤为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例子,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风格的核心特征。比如,在介绍“新古典主义”时,书中会强调其对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回归,以及在形式上追求的理性、秩序和庄重。而在提到“装饰艺术(Art Deco)”时,则能看到其受到现代工业、几何图形和异域风情的影响,所展现出的摩登和华丽。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能够逐渐分辨出不同时代的建筑美学。 此外,这本书在介绍建筑元素时,也十分注重其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例如,对于“穹顶”的讲解,书中不仅会提及它在宗教建筑中的普遍运用,还会探讨它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宇宙观和精神象征。这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功能的体现,更是思想和信仰的载体。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每个词条的解释都简洁明了,配图也恰到好处。我可以在通勤的路上,或者睡前的时间里,随意翻阅,学习一个我感兴趣的概念。它没有给我造成任何学习压力,反而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它,都是一次愉快的发现之旅。这本书让我对西方建筑的认识,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我相信它将成为我今后旅行和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建筑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宏伟壮观的哥特式教堂、精致典雅的古典柱廊以及充满未来感的现代建筑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缺少一个能够系统梳理这些知识的工具。这本《建筑设计:西方建築圖解詞典》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 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又不失艺术性的学术气息。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以“圖解”为核心,将抽象的建筑概念和术语,通过清晰、细致的插图一一呈现。无论是柱式的种类(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还有他们的变体)、拱券的构造(圆拱、尖拱、交叉拱),还是屋顶的形式(人字顶、四坡顶、穹顶),甚至是建筑的细部装饰,比如檐口、扶壁、飞扶壁等等,都配有详尽的图示,并辅以精准的文字解释。 最令我赞叹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条,而是将这些元素置于具体的建筑实例中进行解读。当你看到对“巴洛克风格”的解释时,它会立刻指向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让你直观地理解其华丽、动感和戏剧性的特点。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解效率。我再也不会在欣赏一栋古老建筑时,对着那些精美的雕塑和奇特的结构一头雾水了。现在,我能大致辨别出它们的风格、年代,甚至能说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作为一名对西方建筑充满热情的初学者,这本书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让我安心。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直至现代和当代建筑的各个重要时期和流派。而且,作为一本“港台原版”,其翻译和术语的使用都非常地道和专业,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我甚至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地域性建筑风格的描述,比如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建筑元素,这让我对西方建筑的包容性和演变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西方建築圖解詞典》是一本集颜值、内涵、实用性于一体的建筑读物。它不仅是建筑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对西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爱好者们的最佳入门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书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的建筑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也让我的生活因为对美的感知而更加丰富。
评分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审美情趣和知识视野的读物。《建筑设计:西方建築圖解詞典》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而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西方文明发展和艺术史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的视角聚焦于建筑这一载体。 我之前对西方建筑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非常表面的印象,比如“古希腊的神庙很漂亮”、“哥特式教堂很宏伟”。但这本书,通过其详尽的图解和清晰的条目,将这些模糊的印象具象化,并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内涵。例如,当我看到关于“帕拉第奥风格”的解释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其严谨的比例、和谐的对称,还追溯了它对后世,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建筑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经典的西方建筑,都拥有那种稳定、典雅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 这本书的“解构”能力是它最突出的优点。它能将复杂的建筑体系,分解成一个个可识别的元素,并详细说明它们的功能和意义。比如,关于“穹顶”的介绍,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穹顶,还深入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在结构上实现突破,以及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庄严和神圣感。我甚至能从中了解到,罗马万神殿的巨大穹顶,是如何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建造出来的,这让我对古人的工程智慧感到惊叹。 这本书的“联系”能力也同样出色。它不会孤立地介绍某个建筑元素,而是会将其置于历史的脉络中,展示其演变和发展。当我学习“罗马式建筑”时,书中会将其与早期基督教建筑和后来的哥特式建筑进行对比,从而让我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西方建筑史整体把握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冰冷的建筑术语,转化成了鲜活的视觉语言。它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人类文明、思想和艺术的结晶。这本书是我近来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去发现隐藏在建筑之下的深刻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建筑设计这类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解析。但《建筑设计:西方建築圖解詞典》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体验。它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建筑图鉴”,每一个词条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视觉信息和历史故事。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是以词条的形式呈现的,这对我这种喜欢“碎片化”阅读的人来说,非常友好。我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手翻开一页,学习一个感兴趣的建筑术语或者风格。比如,我最近就在研究“洛可可”风格,书中不仅给出了这个风格的定义,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了其精致、轻盈、不对称的特点,以及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我甚至能看到一些家具和装饰品上的洛可可风格元素,这让我对这个风格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地解释术语,它还会将其与具体的建筑实例联系起来。当我看到“拱券”这个词条时,它不仅解释了不同类型的拱券,还会提到它们在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等著名建筑中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实际的例子,从而加深理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描述。比如,关于“夯土”技术,书中不仅解释了它的起源和发展,还配有详细的图示,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夯土墙体结构。这让我对古代建筑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同时,我也从中了解到,一些看似简单的建筑元素,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这本书的出版质量也非常高,纸张厚实,印刷精美,图片色彩还原度也很高。我甚至觉得,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片,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让我觉得,学习建筑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这本书无疑是让我对西方建筑的认知,从“模糊的印象”走向“清晰的理解”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很着迷于西方那些古老而充满故事的建筑,每次在旅行中看到那些宏伟的城堡、精美的教堂,内心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但苦于自己缺乏专业的知识,只能用“好看”来形容,无法深入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和设计理念。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建筑设计:西方建築圖解詞典》。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解构”能力。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将那些看似复杂、难以名状的建筑元素,一层层地剥开,呈现在我的眼前。比如,我一直对那些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感到震撼,但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如此高大、结构如此稳固。这本书通过精细的图解,解释了飞扶壁、肋拱等关键结构是如何将建筑的重量巧妙地传递到地面的。我甚至能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拱券形状差异,以及它们各自带来的视觉感受。 它也让我对不同建筑风格的“基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我阅读到关于“文艺复兴”的章节时,书中会重点解读对称、比例、秩序等古典原则是如何被重新发掘和运用的。而当我翻到“巴洛克”时,则能看到建筑在追求戏剧性、动感和华丽装饰方面的显著变化。这种通过对比和联系来理解风格演变的方式,比单纯记忆要来得生动和深刻。 这本书的插图真的是一大亮点,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带有强烈表现力的手绘或精细的CAD图,能够清晰地展现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关系。我尤其喜欢那些局部放大的图,能够让我看清楚建筑表面的雕刻、窗户的样式,甚至是门把手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建筑独特魅力的关键。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我感到畏惧。很多建筑类的书籍,会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图解”模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建筑学的朋友,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建筑知识体系。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向导,引领我走进西方建筑的奇妙世界,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成为一个能够欣赏和品味其中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