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Lexicalization: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Revised Edition)]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Lexicalization: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Revise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秀芳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汇
  • 双音词
  • 词汇化
  • 语言学
  • 中文语言学
  • 构词法
  • 语义学
  • 修订本
  • 现代汉语
  • 词语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2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29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exicalization: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Revised Edi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研究词汇化现象及其规律。词汇化指非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变为词的过程。除联绵词和音译词之外的双音词在历史上的产生主要是词汇化的结果。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主要有三条路径:从短语降格而来;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发展出来;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但在线性顺序上紧邻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词汇化的发生要受到句法、语义和语用因素的制约。词汇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形式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汇化程度。

作者简介

  董秀芳,女,1972年7月生,河北沧州人,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句法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目录

修订本前言
初版序
绪论
1.研究对象
2.研究意义
3.双音词的研究概况
4.双音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新的研究课题的提出
5.本书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语双音词的主要衍生方式
第一节 汉语双音词的主要来源
1.双音词的出生地
2.双音词的鉴定与衍生关系的确立
3.汉语双音词最主要的历史来源:从短语演变为双音词
4.由句法结构变为双音词
5.由跨层结构变为双音词
第二节 双音词衍生的性质
第三节 双音词衍生的基本条件和特点
第四节 双音词衍生的机制
1.语言演变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2.双音词衍生的认知机制:组块的心理过程

第二章 由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双音词
第一节 概述:不同类型的短语的词汇化
1.汉语词法构造与句法构造一致性的历史来源
2.由不同类型的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双音词举例
3.双音词源头短语确定中的问题
4.短语的词汇化与词典的释义及义项排列
5.从短语到双音词的演变中表现出的特点
6.导致短语词汇化的原因
7.短语的词汇化与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性质
第二节 并列短语的词汇化
1.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的常用性
2.意合并列短语与形合并列短语
3.并列项的语义特点与并列短语的词汇化
4.双音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汇化程度的等级:以并列式双音词为例
第三节 偏正短语的词汇化
1.古汉语中偏正短语与偏正式词的判定
2.不同类型的偏正式双音词的数量与发展先后顺序的差异
3.动词在句子信息结构中的作用与动词性双音词成词的困难
4.定中式双音词内部不同类型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句法层面不同种类定语的语序
5.状中式双音词内部不同类型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句法层面不同状语的语序
第四节 动宾短语的词汇化
1.动宾式双音词的数量及其词汇化程度
2.动宾短语成词的语义条件——共时研究
……

第三章 从句法结构到双音词
第四章 从跨层结构到双音词
第五章 双音词语义和功能的演变

结语
附录
重印后记

精彩书摘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1.语言演变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胡以鲁在其《国语学草创》中指出:“吾国语之初发展也,以单节或双声叠韵之二节为其范围,作意义之引申,为语言之分化,其差甚少,其辨甚微,……同音异义、同义异语,……语言不能精确指概念则语言失其作用,……无已则惟加订正耳。不废旧语之资料,使之分担专其职,或加以限定素以定其适用之范围,扩延之使其概念明确而丰富,……此品词分业而外二节复合或形式部附加之所以适用也。今者二节语日甚普遍,学术语词且有进向三节以上之倾矣。”(第四篇:国语后天发展之心理观)胡以鲁在这里从功能角度解释了汉语复音化的原因,认为单音词的语义负荷太重,从而造成表义的含糊,因而有必要靠变单音为双音来分化语义,限定单音词的语义范围,减少同音词出现的概率。
  这种解释从表义清晰的需要揭示了双音词形成的动因,听起来颇有道理,后来的很多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如程湘清(1992)就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单音节这种词的物质结构(交际手段)就不再有效地承担新的交际任务了”,因而汉语从以单音节的语音造词法为主变为以双音节的语法造词法为主。然而,如果接受这种解释,那么下一步的推论就会是:语言的演变是语言使用者的自主的有意识的选择。因为表义明确与否是由语言使用者的语感确定的,如果完全是出于表义需要,那么语言的变化将是有目的的,是语言使用者在自觉地改变他们所使用的语言①。
  但语言的变化是否真是语言使用者的有意识的自主选择?这很值得怀疑。语言随时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语言的演变从整体上来讲是不被语言使用者所察觉的。语言使用者从生下来就面对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语言环境,语言的习得也是在一种近于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因而语言使用者从根本上就缺乏试图改变语言的动机和能力。虽然在词汇方面的创新随时都会出现,但新词的增加和旧词的新义的出现都不触及语言系统,不会引起系统,的改变。
  语法化的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语法化都是在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说重新分析(reanalysis)这一在语言演变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完全是在语言使用者不加审察的环境中进行的,直到变化的最后阶段,当新的功能扩展了的形式出现在原有的形式所不能出现的环境中时,变化了的功能与旧有的形式之间的矛盾才显露出来,变化才变得表面化了。后代的人们对比变化后和变化前的同一形式,才会意识到某一语言形式在历史上发生了质变。
  ……

前言/序言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自2002年出版以来,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兴趣。但是由于当时印数太少,初版早已脱销了。我经常收到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语言学研究者的来信,向我询问是否手头还有此书。我把自己当时买的书都赠送完后,就只得对向我询问的人说抱歉了。一些老师和朋友都向我建议将此书修订再版,特别是四川大学的张永言先生(张先生是我的导师朱庆之先生的导师)更是多次敦促我修订,我也决定做这件事。于是与商务印书馆的周洪波先生联系,得到了周先生的大力支持。
  可是惭愧的是,长时间以来我都没能完成这个在一些人看来比较简单的任务,迟迟也没有把修订稿送到商务。张永言先生在与我通电话时几次提及此事,催我早日完成,我心里非常感谢张先生,但同时也觉得十分惭愧。不能完成修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手里边好像总有其他事要做,比如赶写会议论文、备新课、申请课题、照顾孩子等等,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而且,一度也因为疾病和情绪低落而耽误了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更主要的,总觉得修订一本旧作没有写新的作品那样提神,所以总是拖来拖去。自己也在心里骂过自己无数次,但是好像是受到了诅咒,就是无论如何不能将这个任务完成。我知道很多人想看我的书可是买不到,只好复印,国外的一些同行也看不到,我已经把书的电子版给过若干人使用,也把电子版提供给一些高校的老师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我知道修订这本书、使之再版是必须的,可情绪总是不配合理智,我自己也解释不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迁延日久完成不了这个预定的任务,我内心的焦虑也不断地积累,无法排遣。好在,这个一拖再拖的事情今天总算完成了,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从最初跟周洪波先生联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了,我终于把这个早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我希望张永言先生能够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的出版。
  修订本吸收了张永言先生、汪维辉先生等人的一些意见,借鉴了学界的一些新成果,增加了这些年思考得出的一些新想法,补充了一些新的例证和新的参考文献,删除了一些不合适的例证,改正了原有例证中的个别错误,调整了一些地方的表述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目的是概要说明汉语词汇化的类型与规律,不在于对每个提到的双音词的历时形成过程做细致的分析,而且篇幅也不允许对每个个案都做来龙去脉的详细考察,因此修订本在对每个词的分析模式上基本保持了初版的风格,没有增加更为细致深入的描写,虽然每个个案都可以做这样的描写。真诚地希望修订本能够继续得到广大语言学研究者的批评指正。
  感谢商务印书馆提供再版的机会,感谢众多师友对修订本出版的关心!我要特别感谢江蓝生先生、沈家煊先生、赵振铎先生、蒋绍愚先生、贝罗贝先生、曹广顺先生、吴福祥先生、方一新先生、白维国先生,汪维辉先生、洪波先生、孙景涛先生、彭睿先生、李宗江先生对本书的肯定和对我的鼓励!感谢朱庆之老师、王洪君老师、张清源老师、张一舟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教诲与关爱!感谢我的先生林存义对我的呵护、包容与支持。
  谨以此修订本献给我敬重的张永言先生。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是一部深入探讨汉语双音词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及其背后语言学原理的专著。本书并非对具体的汉语双音词进行罗列和解释,而是着眼于宏观的词汇化过程,揭示汉语双音词如何从单音词、短语甚至其他语源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独立意义和固定形式的词汇单位。 本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议题 本书以词汇化理论为核心,并借鉴了语法的演变、语义的变迁、音韵的调整等多种语言学视角,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研究体系。词汇化(Lexicalization)是语言学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现象。简而言之,词汇化指的是自由语素(如短语中的词)逐渐变得固定、组合紧密,并形成新的、具有整体意义的词汇单位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语音上的缩减、形式上的固化以及意义上的窄化或引申。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将这一理论置于汉语双音词的特殊语境下进行考察。汉语作为一种高度词汇化的语言,其词汇单位呈现出明显的以双音词为主流的特点。本书正是要剖析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以及在此过程中,汉语是如何通过词汇化机制,有效地丰富和发展其词汇体系的。 本书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力: 深入探讨驱动汉语双音词词汇化发生的内在和外在动力。这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语言使用者倾向于使用更简洁、更省力的表达方式。双音词相较于重复或冗长的短语,在语音和认知上都更加经济。 信息传播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概念的复杂化,需要更精确、更高效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和事物。词汇化过程往往能生成具有高度指称性和识别度的双音词,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速度。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催生新的事物和概念,进而需要新的词汇来命名和表达。词汇化是语言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内部的类推与模式化: 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双音词结构,也为新的词汇生成提供了模式和范例,促进了词汇化进程的不断进行。 词汇化的类型与路径: 详细阐述汉语双音词词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和发展路径。本书并非简单地将词汇化视为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将其细分为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短语的固定化(Phrase Fixation): 这是汉语双音词词汇化最常见的一种路径。原本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的自由短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逐渐变得固定,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分析性,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一些由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等构成的短语,随着意义的固化,逐渐演变成了双音词。 单音词的复合化(Monosyllable Compounding): 尽管汉语以双音词为主,但单音词仍然是其基本构成单位。本书也会探讨一些由两个单音词通过不同方式(如并列、搭配)组合,形成新的双音词的情况。这种复合化的过程,有时也包含了词汇化要素,即组合的意义逐渐超越了构成词语的字面意义。 外来词的词汇化(Lexicalization of Loanwords):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汉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本书也可能涉及这些外来词在汉语语境下的词汇化过程,即它们如何在语音、语义和用法上逐渐适应汉语体系,并以双音词的形式固定下来。 缩略与省略(Abbreviation and Ellipsis): 有些双音词可能是从更长的表达形式中经过缩略或省略而来的,例如由四字格成语或更长的短语简化而来。 词汇化的过程特征: 深入分析汉语双音词词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语义的凝聚与引申: 词汇化过程中,词语的意义往往会发生凝聚,即从原有的散乱、多义向单一、明确的意义靠拢。同时,也可能发生语义的引申,即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派生的意义。 语音的演变与简化: 词汇化常常伴随着语音上的变化,例如声调的简化、音节的合并、语音的讹变等,以达到更经济、更流畅的表达。 形式的固化与结构性变化: 词汇化使词语的形式变得更加固定,其内部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地可以拆解分析的。 语法的改变: 词汇化后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原本可以独立充当谓语的短语,词汇化后可能主要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 词汇化与汉语语言发展的关系: 探讨词汇化在汉语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本书将强调,词汇化并非一种偶然的语言现象,而是汉语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丰富其表达能力,并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重要驱动力。汉语双音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词汇化能力。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 历时研究: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追溯汉语双音词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揭示词汇化的历史轨迹。 共时研究: 考察当前汉语中双音词的构成、使用情况,分析其词汇化现象的普遍性。 比较研究: 可能与印欧语系等其他语言的词汇化现象进行对比,以突出汉语的独特性。 语料库分析: 利用现代语料库技术,对大量的汉语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揭示词汇化的规律。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的出版,对于汉语语言学研究,特别是词汇学、历史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层面: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词汇化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为理解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实践层面: 对于汉语教学、辞书编纂、机器翻译等语言应用领域,能够提供更深刻的理论指导,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汉语词汇的特点。 学术价值: 本书的修订本,意味着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新的研究成果,对一些论点进行了修正或补充,更加系统和完善,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总而言之,《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是一部严谨、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汉语双音词的生成世界,理解其背后强大的语言创造力和演变机制,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语这门活态语言的精妙之处。本书并非对单个词语的浅析,而是对整个词汇化机制的宏观把握,是理解汉语词汇丰富性与活力的关键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蓝白相间的色调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感觉,尤其那枚被精心雕琢的印章图案,仿佛在低语着文字与历史的渊源。内页的纸张触感非常舒适,印刷质量无可挑剔,即便是密集的学术注释,也能清晰易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众多新书中挑选出这一本,主要是被它副标题中“衍生和发展”几个字所吸引。作为一名对汉语言文字演变怀有深厚兴趣的学习者,我一直对双音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着迷,它们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是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思维模式演化的缩影。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相当可观,这预示着它必然涵盖了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和严谨的理论建构。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一窥汉语言学家是如何解构这一复杂系统的,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而非仅仅是重复已有的描述性研究。从初步翻阅的排版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这一点对于理解复杂的语言学论证至关重要。

评分

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讨论的焦点是当代汉语口语中大量涌现的新词汇现象,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追溯其根源的绝佳工具。我特别关注作者对“词汇化”(Lexicalization)这一核心概念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从自由组合的语块如何一步步固化、提炼,最终成为不可分割的独立意义单位,这中间的“魔法”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促使转化的驱动力,是经济的需要、技术的革新,还是心理上的便捷化倾向?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细致的、基于时间轴的演变路径图,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倾向于那些能够将语言现象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考察的研究,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现代词汇的纯粹描述,而是能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力和认知机制。读起来,应该会是一场智力上的深度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学术书籍风格,但其内在的气质却显得十分锐利和前卫。我特别看重作者在论述中是否能够平衡“描述”与“解释”的关系。很多语言学著作擅长列举例子,但往往在解释“为什么这样发生”时显得力不从心。我期望本书能深入到语言哲学的层面,探讨双音化背后的人类信息处理策略。例如,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是否对词汇的简洁性和信息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是这样,那么双音词的蓬勃发展就是这种需求在语言层面的投射。这本书的修订版尤其吸引我,这意味着初版发行后,作者一定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读者的反馈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这一点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保证了内容的最新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结构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用同样的工具去审视我自己的语言习惯。

评分

拿到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这立刻给我一种专业和扎实的感觉。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优秀的基础语言学著作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前人研究的全面梳理之上,这本书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许多近些年才发表的国外语言学期刊文章,这表明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的,而不是闭门造车。对于一个想要提升自己研究水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更在于它展示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语言学研究。我个人最期待的是关于“双音词的系统性偏好”的讨论——为什么在某些历史时期,双音节结构会突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否与汉字音系自身的演变节奏有关联?我设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语料库数据来支撑观点,这对于严谨的学术论证是不可或缺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气质是沉稳、博学且充满探索精神的。

评分

光是阅读扉页上作者的致谢部分,就能感受到这位学者背后强大的学术网络和对语言学事业的热忱。这本书似乎被定位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旨在为汉语双音词研究设立一个新的标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演变案例的,比如一个古老的单音词如何通过某种半词汇化的过程,最终稳固地演变成现代的双音词结构。这中间的“半成品”阶段,往往是最能揭示机制的关键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演变谱系图,清晰地标示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影响因素,并能够提供足够的注释来解释那些晦涩的古代语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现代汉语词汇构成深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地图。它给人的感觉是,一旦你读完它,你对身边每一个普通词汇的看法都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评分

原本就不错,修订本加了许多新的东西,吸收了一些最新的成果,值得一读。初版已经难以找到了,现在有了新版,非常好。

评分

词汇化是作者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能解释汉语许多现象。

评分

一朵木兰在秋风中暗自凋零。韶华凋,木兰看成了遮不住的伤。 但跨越过那痛苦的结局,她和他的故事亦如琉璃一般美丽。 那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什么时候,这句话犹如那朵清雅木兰在她心中缓慢绽放?又是什么时候,她的笑靥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消不掉,忘不了。虽然落了个生离死别的结局,但我想,若是有一日她午夜梦回,她还是会笑吧。她在那个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他,爱上他。遇上他,是她的劫,这场情劫虽痛苦,却也美丽异常。 郭襄,天涯思君,念念不忘 他是江湖人知的神雕大侠,而她,郭襄,永是那个天真可爱的少女。虽到最后,又是一对离人,一场离别,却不得不承认,她和他的故事,亦如水晶一般清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那年,一笑倾人国,再笑倾人城。是什么时候,那三枚金针,三个诺言,三个心愿,已然使她爱的无可自拔。又是什么时候,烟花灿烂已然散去,但灯火阑珊处的那个笑脸,亘古不变,哪怕似水流年。我想杨过一定不知道,那三枚金针,三个诺言,伴她多年孤苦寂寞;那三个心愿,三份礼物,苦做了那天真少女半生追随……美丽如她,可爱如她,可她的幸福在哪里?寂寞冰雪,横绝峨眉顶。错过十六年后的郭襄一定是杨过此生最大的遗憾。不知多年后,当他和小龙女双双练剑时,是否会想起他们初见时,她的莞尔一笑,道:“我姓郭,单名一个襄字。”又不知他是否会想起,少女郭襄为他天涯思君,念念不忘。 他们的遇见,是一个美丽的开始,也是一场错误的邂逅,却不得不承认,她的青春绽放在了她十六岁那年的冬天;却不得不承认,再痛苦的结局也遮盖不了她的美丽;却不得不承认,她和他的故事,亦如水晶一般清澈。 龙葵,千年等候,一生追随 他,千年之前曾是天界无人可挡的飞蓬将军;也曾是姜国的龙阳太子,她的皇兄;如今,他只是戏游人间的当铺小伙计景天。他已辗转人世几个来回,而她千年追随,两世牵挂,却不曾改变。 六月初六,一声喟叹,化为剑魂。她跳下去的时候,还是那么美,正如千年之前一样。烈火焚身之苦已然忘却,铭记住的却是那一句“兄妹情深”。他们十几年的陪伴,是一段美丽的时光,是一段短暂的相知。然世事无常惹人伤,这陪伴相知之后却是那漫长煎熬的千年等待。 我想,当她踏过奈何桥之前,她的手中一定紧握着那袋向阳花籽,她会将这些花籽种在她所生活的地方。她会在很远的地方想着她的哥哥,在阳光最灿烂的时候,在花开得最美的时候。 林月如,莫失莫忘,入骨相思 那一天,地面摇晃,碎石飞溅,锁妖塔内,生死攸关。她能为逍遥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放手。还记得曾经吗?那些属于他们的点点滴滴。 一招无赖下流的“妙手回春”,一次斩杀蛇妖的不离不弃,一场为他舞起的“红色蒲公英”,一串为他系上的“莫失莫忘铃”,一声“恶女”,一声“臭蛋”,一句“吃到老,玩到老”的诺言,一根石柱打碎了的天灵盖,一场锁妖塔中的生离死别,一段感人至深的感情,一个用生命去爱的人…… 给他的爱一直很安静,她用自己的性命换得了他们的幸福,她亦是用她自己的一生,殉给了她心中的那个李逍遥。 遇上了,是喜是悲。爱上了,是福是祸。但无可奈何,若有来生,她还是愿遇上他的,这异常美丽的痛苦,她,终究是放不下的。 若曦,一眼之念,一念执着,穿越一场为一人。即使在另一个世界,爱也会一直持续。 襄儿,天涯思君,念念不忘,宁负年华不负君。即使他已与他人相守,等待也会一直继续。 龙葵,千年等候,一生追随,寂寞痛苦化剑魂。即使千年等候换得几月相守,坚持也会一直继续。 月如,莫失莫忘,入骨相思,情深缘浅空相对。即使你已葬身塔底,想念也会一直继续。 不是每一次暮然回首,都可以看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但痛苦之余,依稀可以看到灯火交辉下曾经侣人的身影,如何不美丽? 能在悲伤中感受回忆的快乐,能在痛苦中感受相识的美丽,足矣。 若无花谢,怎看花开?若无昏醉,怎尝美酒?若不经历痛苦,又怎现那动人的美丽…… 痛苦与美丽,互相而已。 其实,痛苦也美丽。

评分

更加侧重于理论的解说,而非具体实例

评分

詞彙研究專著,很細緻,理論,方法都值得學習。

评分

虽然网上也有电子版,但还是买了一本留作案头参考,的确写得不错,值得学习

评分

修订本对第一版的修订之大超出了个人预料,由此可见作者学术态度之严谨。另外,与第一版相比,修订本增加了词条索引,有利于查阅,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方便。

评分

董老师的好书,必须要读下去

评分

本书对汉语中双音节的词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很好的理论书,适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