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1篇 生命周期阶段
第1章 变化及其影响
第2章 孕育期
第3章 婴儿期
第4章 学步期
第5章 再生并开始成熟:青春期
第6章 壮年期
第7章 衰退的迹象
第8章 处于衰退中的公司:贵族期
第9章 最后的崩溃:官僚早期
第2篇分析组织行为
第10章 分析工具
第11章 预测生命周期:舞蹈的节奏
第12章 PAEI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第13章 预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4章 公司衰退的原因
第15章 公司衰退的结构因素
第3篇 培育健康的企业
第16章 企业诊疗
第17章 典型路径上的企业治疗:权变方法
第18章 最优路径
附录A 案例分析
RR公司:开始之前
达到壮年:ZZ公司的案例
BB公司:或许已经到了壮年期
CC公司:最优路径上的行为表现
在加速衰老的时代破解永葆活力的DNA
万物皆有生命周期,但人们总是在追寻“长生不老”!
2000多年前,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描述的世间万物是随自然规律而演化,今天,世界却正在加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人类似乎在改变自然规律。尤其是最近300多年,人类创造的公司组织成为推动人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放眼世界,每一位企业家都在追求“百年老店”之术,马云也把对阿里巴巴寿命的期望从80岁增加到了102岁。但世事难料,1886年成立的道琼斯工业指数选择的十二家优秀的上市公司,今天,只剩下GE一家还在榜上,令人叹息不已。
美国著名创业学者斯科特·沙恩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企业信息跟踪研究表明:美国1996年新创立510 654家企业,到2002年,260 970家倒闭,占51.1%,生存下来的企业中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比例如下:
●1亿美元以上的175家,3.43‰。
●5 000万美元以上474家,9.28‰。
●1 000万美元以上3 608家,7.07‰。
●500万美元以上8154家,1.6%。
●100万美元以上47140,9.23%。
今天,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进入三十而立,企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日渐衰退,大企业病蔓延,企业的持续增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却层出不穷,颠覆式创新和指数级发展等正在缩短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加速企业的老化。虽然不少企业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企图重振雄风,却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指导,从而使企业成功迈过发展中的沟沟坎坎,很多企业挣扎在存亡的边缘。
爱迪思教授集30年之功打磨的名著《企业生命周期》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家一读。这本书也是我十多年前在做企业成长核心能力的博士研究过程中,给我深刻启发的一本书。爱迪思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知名教授,如同吉姆·柯林斯30年专注研究“Great Company”(伟大公司)一样,他数十年专注生命周期管理,为全球很多国家和企业提供生命周期管理的咨询和培训,总结出了一整套的激活组织活力、加速企业强盛的有效方法论,还有十分落地的工作坊。
关于本书的主要特点,我总结了几点,与读者探讨:
一是企业拟人化,爱迪思以系统的思维巧妙地把企业视作一个生命体,拥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分为十个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生动的概括了生命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问题,有助于企业家对号入座,有助于企业上下形成共识和共鸣,防范于未然。
二是根据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诊断现实企业中的问题,区分出哪些问题是正常问题,哪些问题是异常问题,这一点对于企业家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那些异常的重大挑战和挫折造就了卓越企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异常问题的敏感和应对能力,“黑天鹅”的小概率事件和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导致企业衰败的主要原因。
三是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里,爱迪思创造性地提出了PEAI基因,这4个基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企业的活力强度。这4个基因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构成了不同的问题和价值。Perform,指执行力;Administrate,指制定流程和清晰的职责考核;Entrepreneurship,指创新创业精神;Integrate,指整合资源。
四是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恰当的外部干预(顾问、竞争等),打破封闭的系统,激活组织活力,创造“熵减”,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华为29年发展历程中,任正非一直非常重视自我批评和外部干预,通过思想批判和组织批判,学习IBM等卓越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让数万员工持续聚焦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不断成长。
五是爱迪思提出,创业精神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延缓衰老的精神力量。创业精神的核心是梦想、奋斗、创造。
在人工智能时代,你不一定要创业,但一定要有创业精神,这也许是人区别于AI的关键要素。
徐中博士 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院长
……
刚翻完《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心情挺复杂的。总的来说,它给了我很多关于企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但也有一些地方让我觉得意犹未尽。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再到衰退的各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部分内容确实很有启发性,特别是对于我目前正在接触的一些初创型企业,了解它们可能遇到的坑,以及如何规避,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关于“创新”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企业如何保持活力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在成长期,创新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流程和组织变革来支撑。这与我之前认为的创新只是“点子”的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然而,书中在探讨“衰退期”的应对策略时,虽然提出了多元化经营、剥离非核心业务等几种可能性,但我总觉得在具体的执行层面,缺少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案例和指导。比如,对于一个已经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如何在衰退期找到合适的多元化方向?这其中的风险和机会如何评估?书中并没有给出过于细致的解答,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指导。此外,书中在描述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初期扁平化的组织,到成熟期复杂的层级结构,再到衰退期可能出现的收缩和重组,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挑战。这让我反思,作为管理者,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而非被变化所裹挟。总体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系统地审视企业的发展规律。
评分《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相当偶然的机会下读到的,没想到却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说教的模式,而是仿佛在跟我讲一个关于企业成长、衰老、甚至“复活”的精彩故事。书中对于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瓶颈”的分析,堪称精准。例如,初创期的“资金瓶颈”和“人才瓶颈”,成长期可能面临的“管理瓶颈”和“市场瓶颈”,成熟期则可能遭遇“创新瓶颈”和“组织僵化瓶颈”。这些瓶颈的描绘,让我感觉非常真实,仿佛看到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似困境。书中在探讨“竞争”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变化时,也很有见地。初创期竞争可能相对较小,大家都在摸索;成长期竞争开始激烈,企业需要抢占市场份额;成熟期则进入“红海”竞争,需要通过差异化和品牌来脱颖而出;而衰退期,可能面临的是被并购或者退出市场的竞争。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关于企业如何“重塑”自己的例子,这让我对“生命周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生命周期并非一个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循环和转机的。书中对于“企业家精神”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体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初创期的冒险精神,成长期对机会的敏锐把握,成熟期对稳健经营的追求,以及衰退期可能需要的“再创业”的勇气。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企业家的,更是写给每一个对商业世界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最近读了《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感觉像是窥探了一个企业的“人生百态”。作者并没有像很多商业书籍那样,罗列一大堆枯燥的数据或者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讲述了企业从呱呱坠地到步履蹒跚的整个过程。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于每个阶段的“情绪”都有着细致的描绘。比如初创期那种“破釜沉舟”的拼搏劲儿,成长期那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兴奋感,成熟期那种“老神在在”的自信,以及衰退期可能出现的“不安”和“迷茫”。这种情感化的描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商业指南,更像是一部企业成长的“史诗”。书中关于“品牌”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演变的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初创期品牌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标识,而到了成熟期,品牌就承载了企业的声誉、文化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作者还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合作”来应对不同阶段的挑战,这一点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在初创期,可能需要通过战略合作来获得资源;在成熟期,则可能通过并购整合来扩大规模。这些策略的选择,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生命周期有清晰的认知。我特别想提的一点是,书中对于“文化”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的强调。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独特的企业文化都是支撑其走下去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一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文化如何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总之,《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企业,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商业逻辑,更包含了人性的、情感的、以及历史的厚度。
评分《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拨开了眼前的一团迷雾。我一直对企业的发展模式感到好奇,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长盛不衰,而有些却昙花一现。这本书就像一个指南针,指明了方向。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企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参与过的那些企业,它们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特别是书中关于“转型”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面临市场变化、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就可能陷入困境。而转型并非易事,它需要勇气、智慧和强大的执行力。书中提供了一些转型成功的案例,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展现转型的艰难与伟大。另外,书中对“人才”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初创期的核心团队,成长期引进的专业人才,成熟期稳定和激励的体系,衰退期可能需要裁减或重新分配。这让我认识到,人才战略必须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阶段的“风险”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例如,在成长期,扩张过快可能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在成熟期,固步自封可能带来的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风险。这些风险的预警,对于正在创业或者管理企业的朋友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企业发展的脉络。
评分翻完《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我脑海里回响着一种“周期律”的震撼。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为我揭示了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仿佛一部企业界的“编年史”。他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个阶段背后的“驱动力”和“阻力”。例如,在初创期,驱动力往往是创始人的激情和愿景;而在成长期,驱动力则变成了市场需求和资本的注入。与之相对,阻力也各有不同,初创期可能是技术的不成熟,而成熟期则可能是内部的官僚主义。书中对于“市场”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初创期市场可能还不成熟,企业需要“教育”市场;成长期需要“占领”市场;成熟期需要“维护”和“深化”市场;而衰退期,可能需要“退出”一个旧市场,去寻找新的市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危机”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企业发展中的危机,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提供了应对策略。例如,在成熟期,如何通过“革新”来避免衰退;在衰退期,如何通过“重组”来寻找新的生命。这让我觉得,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辩证统一。此外,书中在探讨“技术”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影响时,也很有深度。技术创新如何推动企业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以及当技术不再是优势时,企业又该如何调整。总而言之,《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看待企业发展的全局视角,让我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的兴衰起伏。
评分很好是一本书,前几年网上找了好久,没有现货,这次是新译版本,好的东西,总有需求。
评分好书就是好书,唯一问题跳跃式表达看的有点累
评分正版新书,值得信赖,非常满意
评分这本书适合做企业的和创业的人看看。
评分还未开始阅读。
评分还未开始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放了囤着慢慢看 物流方便
评分还没看,看评论不错,看了再说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