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不会讲话,怎么办?没关系!本书准备了各种讲话公式,应对各种场合、各种情景的对话,熟练掌握这些讲话公式,你就再也不担心出现说了后悔、说不清楚、没讲重点、有口难言的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讲话不冷场、不尴尬、不糊涂、不生气、不强制、不死板、不鲁莽、不伤人八大讲话公式;每一章结尾部分均附有实战指南,如如何“圆场”“拒绝”“说服”“应变”等,并配以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口才实例,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你通过套用极简的讲话公式,得到全方位的语言训练。
作者简介
端木自在,一个勤奋做事,冷眼观人,自在处世者。喜读诗、读词、读易、读佛。平生之志:不求立功,但求立言,奢求立德。虽涉足出版业十余年,却自惭未窥门径。繁忙之余,编纂有《三分能力七分责任》《你在为谁工作》《没有任何借口》等小书若干。
目录
第一章 讲话不冷场的公式:及时救场
巧妙讲话+及时救场=不冷场
沉着冷静,恰当处理冷场 / 003
委婉周旋,化干戈为玉帛 / 007
灵活处理,打破会议冷场 / 011
引导谈话,化解交谈冷场 / 015
运用策略,扭转谈判僵局 / 019
实战指南:圆场六法 / 023
第二章 讲话不尴尬的公式:礼貌拒绝
礼貌说话+巧妙拒绝=不尴尬
用心倾听,优雅地说“NO” / 029
故意装糊涂,示意你的态度 / 032
转移话题,应付别人的责难 / 035
聪明回击,让对方无力反击 / 038
对事不对人,表明拒绝态度 / 042
巧妙斡旋,不行就找机会溜 / 045
实战指南:说“不”十法 / 048
第三章 讲话不糊涂的公式:灵活办事
灵活讲话+清楚办事=不糊涂
先肯定别人,获得对方好感 / 055
灵活说话,掌握语言“障眼法” / 059
多给人“点赞”,不揭人短 / 062
激发同情心,难事不难办 / 066
等人把话说完,你再开口 / 070
事不可尽言,话只能说三分 / 074
别人愿意听,也要适可而止 / 077
实战指南:交谈七要素 / 081
第四章 讲话不生气的公式:和气讲理
和气讲话+客气讲理=不生气
心态平和,客气在先话好说 / 087
态度真诚,错了就说对不起 / 091
做事沉稳,说话拿捏好分寸 / 094
谦虚谨慎,有理也要让三分 / 098
尊重他人,让人感到你的尊重 / 101
一旦发生争执,尽快平复心情 / 104
实战指南:讲话七忌 / 108
第五章 讲话不强制的公式:轻松说服
态度亲和+情感说服=不强制
多说“我们”,少说“我” / 113
不妨说点受欢迎的“废话” / 116
先给对方安全感,让其动心 / 120
商量说,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 123
刚柔并济,把话说到点子上 / 126
以情动人,让对方卸去武装 / 129
不卑不亢,让对方心服口服 / 133
实战指南:说服七法 / 136
第六章 讲话不死板的公式:风趣交流
谈吐幽默+友好交流=不死板
夸张式幽默,增强人脉和气场 / 143
曲解式幽默,巧拿借口来解围 / 146
自嘲式幽默,提升个人的魅力 / 149
批驳式幽默,让人愉快地接受 / 152
双关式幽默,彰显言词的智慧 / 156
反语式幽默,正话反说的魔力 / 159
善意式幽默,讲话更深入人心 / 162
实战指南:幽默六法 / 165
第七章 讲话不鲁莽的公式:巧提建议
慎重说话+巧提建议=不鲁莽
慎重表达:先把动机隐藏起来 / 171
提意见之前,先说对方的损失 / 174
先扬后抑,不碰要点巧提建议 / 177
巧言进谏,让人从内心里接纳 / 180
利用权威的力量,更让人信服 / 183
实战指南:应变五法 / 186
第八章 讲话不伤人的公式:巧妙批评
巧妙批评+照顾面子=不伤人
赞美式批评,更让人心悦诚服 / 193
暗示式批评,给对方留足颜面 / 197
免责式批评,更容易让人感动 / 200
激励式批评,让他人主动认错 / 204
场合式批评,更容易被人接受 / 208
实战指南:批评三忌 / 211
精彩书摘
沉着冷静,恰当处理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兴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
冷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言者的话没有吸引力。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
控制的办法是:
发言简短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
中止交谈是任何发言者都不愿碰到的冷场。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也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却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都是残忍且浪费时间的。
另外还有一种在说话时时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搅场,即恶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不停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做报告、大会发言等场合,听众开小会、随意进出、喧哗、喝倒彩、吹口哨等。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三是讲话内容听者不感兴趣。
作为发言人,对搅场的出现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种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差。因此,发言者必须正视搅场,主动实施控制。
控制搅场的办法要区分不同原因。
对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首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做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科·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为啥也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第三种原因的搅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某厂宣传部部长按厂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
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炸开了锅,吵吵嚷嚷,不可开交。
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讲话。
……
掌握语言的力量:让每一次沟通都掷地有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有逻辑的表达能力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我们行走于职场、社交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扰:明明心中想法万千,却无法组织成令人信服的语言?你是否发现自己滔滔不绝,却似乎总是抓不住重点,让听众感到迷茫?你是否渴望在会议中、演讲时,甚至与朋友闲聊时,都能展现出从容自信、条理分明的风采? 如果你对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产生了共鸣,那么,这本《讲话其实可以套公式:让你的表达清晰而有逻辑》将是你开启高效沟通新篇章的钥匙。本书并非空泛地谈论“口才”,而是深入浅出地为你剖析语言的底层逻辑,揭示那些能够让你的表达瞬间升级的“公式”和“套路”。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背诵段子、生搬硬套的演讲者,而是帮助你构建一套强大的思维框架,让你能够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听众,灵活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实现“说什么,怎么说”的完美结合。 一、洞察沟通的本质:为什么清晰与逻辑至关重要? 在深入探讨“如何表达”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清晰与逻辑。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连接、观点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然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噪音”:听众的注意力分散、背景知识的差异、情感的干扰,以及表达者自身思维的混乱。 缺乏清晰度,信息就像一团乱麻,听众难以从中理出头绪,最终导致信息失真、理解偏差,甚至产生误解。而逻辑的缺失,则让你的观点如同无根之萍,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即使内容本身有价值,但如果无法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其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让你深刻认识到清晰与逻辑在沟通中的核心地位。你将了解到: 信息传递的效率法则: 在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下,如何最大化信息的传递效率,避免无效沟通的发生。 理解偏差的根源剖析: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探索沟通中常见的认知陷阱和误区。 逻辑思维的语言化: 将抽象的逻辑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技巧,让你的观点层层递进,滴水不漏。 场景驱动的表达策略: 不同的沟通场景(如工作汇报、产品介绍、日常交流、辩论赛等)对表达的要求不同,本书将为你提供针对性的策略。 二、解锁表达的“公式”:化繁为简,直击核心 “公式”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刻板,但在这里,它代表的是一种高效、可复制的思维和表达模式。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表达技巧归纳为一系列简单、易于掌握的“公式”或“模型”。这些公式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能够有效指导你组织语言的框架。 你将学习到: “总-分-总”结构: 这是最经典的结构,用于清晰地呈现信息。从宏观概览到细节展开,再到总结升华,让听众始终掌握全局。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在各种场景下应用此结构,例如: 工作汇报: 首先提出核心结论或目标,然后分点阐述关键进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后再次强调总结,并提出下一步行动。 产品介绍: 先概述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和优势,然后逐一分解产品的各项功能和特点,最后再次重申产品的独特卖点和带来的益处。 观点阐述: 提出你的核心观点,然后用几个论据或解释来支持它,最后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相关的建议。 PREP结构(Point-Reason-Example-Point): 适用于需要有力支撑观点的场合。先亮明你的观点,再给出理由,然后提供具体的例子来佐证,最后再次强调你的观点。这个结构在说服他人、解释复杂概念时尤为有效。例如: 说服老板批准你的方案: “老板,我认为我们应该投资新的营销渠道(Point)。因为,数据显示,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个渠道,而我们目前在该渠道的曝光率几乎为零(Reason)。例如,竞争对手XX公司通过在该渠道投放广告,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Example)。所以,投资这个新渠道将是提升我们品牌影响力和销售额的明智之举(Point)。” 解释一项技术概念: “云存储就像一个虚拟的硬盘,你可以把文件保存在互联网上,而不是你的电脑里(Point)。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它解决了传统硬盘存储空间有限、数据丢失风险高等问题(Reason)。举个例子,你用手机拍照,如果手机丢了,照片就没了。但如果照片存储在云端,即使手机坏了,你依然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访问它们(Example)。因此,云存储为我们提供了更灵活、更安全的数据管理方式(Point)。” STAR法则(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 这是描述经历、回答行为面试题的黄金法则。清晰地交代背景(Situation),说明你的任务(Task),详细描述你采取的行动(Action),最后呈现你取得的结果(Result)。这个方法能让你的经历听起来更加生动、具体,并且充满了成就感。 面试官问:“请分享一个你成功解决困难的经历。” 你可以这样回答:“在XX项目中(Situation),我的任务是负责协调跨部门团队,确保项目按时交付(Task)。当时,由于技术部门和设计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导致设计稿与实际开发脱节,项目进度滞后。我主动召集了双方负责人,组织了一系列技术评审和设计评审会议,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沟通流程,并建立了一个共享的项目进度表(Action)。最终,项目得以按时完成,并且用户反馈非常积极,满意度提升了15%(Result)。” 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这是思考和划分问题的基本原则。即,你的论述应当是相互独立、没有重叠的(Mutually Exclusive),同时又能全面地涵盖所有相关方面(Collectively Exhaustive)。在梳理思路、组织论点时,MECE原则能帮助你避免遗漏关键信息,也不会出现重复冗余。 思考“如何提高用户满意度”: 你可以从“产品功能”、“客户服务”、“价格策略”等维度进行划分,确保这些维度既不重叠(例如,产品功能的改进不应被归类到客户服务),又能覆盖用户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FAB法则(Feature-Advantage-Benefit): 这是销售和产品推广的经典法则。描述产品的特性(Feature),解释这些特性带来的优势(Advantage),最终点明这些优势对用户而言的益处(Benefit)。 介绍一款新型降噪耳机: “这款耳机拥有先进的主动降噪技术(Feature),能够有效隔离高达95%的环境噪音(Advantage)。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嘈杂的飞机上、喧闹的办公室,还是拥挤的地铁里,你都能享受到纯净的音乐和清晰的通话(Benefit)。让你的通勤和工作时间更加专注和愉悦。” 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介绍这些公式,更重要的是,它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模拟场景和练习题,帮助你内化这些“公式”,让它们成为你下意识的表达习惯。你将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和调整,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 三、构建逻辑的“骨架”:让你的语言滴水不漏 清晰的表达是信息的“外衣”,而逻辑则是其坚实的“骨架”。一个没有逻辑的表达,即使再华丽,也容易轰然倒塌。本书将带你构建起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你的语言表达中。 你将学习到: 因果关系: 如何清晰地呈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听众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某件事。 并列关系: 如何将多个同等重要的信息点清晰地罗列出来,形成有条理的列表。 递进关系: 如何一步步深入,从浅显到深入,层层递进地阐述观点。 转折关系: 如何运用转折词语,引导听众理解思路的转变和观点的深化。 类比和比喻: 如何通过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反驳与辩论的逻辑: 在面对质疑和反驳时,如何清晰地辨析对方的逻辑漏洞,并有力地进行回击。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你: 梳理思路: 在开口之前,学会快速地将你的想法进行结构化和条理化。 组织语言: 将梳理好的思路转化为清晰、连贯的句子和段落。 识别逻辑谬误: 培养敏锐的逻辑洞察力,在他人表达中识别潜在的逻辑漏洞,并在自己的表达中规避。 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 学习如何运用证据、事实和推理,让你的观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四、实战演练与场景应用:将理论转化为能力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真正的能力提升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本书将为你提供丰富的实战演练机会,帮助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各种真实的沟通场景。 你将有机会: 模拟不同场景的对话: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练习在会议、演讲、面试、商务谈判等不同场景下的表达。 分析真实案例: 剖析优秀演讲者和沟通者的表达方式,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并从中汲取灵感。 自我评估与反馈: 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达效果,并找到需要改进的空间。 掌握语言的“微调”技巧: 学习如何通过语速、语调、停顿、眼神交流等非语言元素,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摆脱“表达焦虑”,拥抱自信 许多人在表达时感到焦虑,源于对“说什么”和“怎么说”的不确定。当你知道自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式”和“逻辑框架”,当你知道自己能够清晰地组织语言,并自信地将其呈现出来,这种焦虑感将会大大降低。 本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帮助你重塑对沟通的信心。你将发现,讲话并非一门玄妙的艺术,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的实用技能。你将不再惧怕公众演讲,不再害怕在关键时刻词不达意,而是能够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力地传递自己的价值。 谁适合阅读本书? 职场人士: 希望在会议汇报、工作沟通、项目管理、提案演讲等方面提升效率和说服力。 学生: 需要准备学术报告、课程展示、毕业答辩,或在小组讨论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创业者: 需要向投资人、客户、团队成员清晰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愿景和产品。 任何希望提升沟通能力、增强个人影响力的人。 翻开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学习如何“说话”,更是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构建”,如何“连接”。让你的每一次讲话,都成为一次高质量的输出,一次有力量的沟通,一次赢得尊重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