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再版,充實瞭第一版中的內容,使得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完善,以滿足讀者在寫作新聞精品方麵的要求與需要。
《新聞精品是這樣采成的》嚮讀者介紹什麼是新聞精品,新聞精品是如何抓問題的,是怎樣進行訪問、觀察和調查研究的,是怎樣求新的;新聞精品的標題、導語、背景、結尾是怎樣寫就的;新聞精品的語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選擇和運用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采寫典型報道、人物通訊、會議新聞、批評報道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進行長期積纍和精心修改齣來的,等等。
劉保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曾任新聞學院資料室主任、“全國新聞核心期刊”評審專傢;人大校工會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中國石油報》《新聞愛好者》《新聞與寫作》《傳媒觀察》等雜誌社顧問。
1939年生, 1960年入伍到空軍部隊,從事新聞、宣傳、秘書等工作。1979年從部隊轉業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工作後,先後在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上發錶文章、論文300餘篇,約計210萬字。撰寫《新聞采寫技巧》《毛澤東的青年觀》《中國新聞奬精品賞析》等專著12本。有7篇學術論文先後獲全國和省部級奬,1篇獲“中國新聞奬”論文三等奬。由於在新聞教學中的貢獻,曾獲韜奮園丁二等奬。
目 錄
再版的話…………………………………………………………………………1
一版前言…………………………………………………………………………3
第一篇 關於采訪
怎樣發現新聞
—以“中國新聞奬”作品為例…………………………………………3
沉下去得“蛟龍” 腳闆底下齣精品
—新聞精品是用腳這樣采寫的…………………………………………10
做好調查研究 源頭活水滾滾來
—新聞精品在調查研究中誕生…………………………………………15
抓準問題就成功一半
—新聞精品是這樣抓問題的……………………………………………19
不同常人的觀察 不同凡響的作品
—新聞精品中的觀察技巧………………………………………………27
問得新奇 問得得法
—新聞采訪中“問”的藝術……………………………………………31
弘揚時代正氣 抨擊社會弊端
—新聞精品是這樣選擇批評報道問題的………………………………34
等。。。。。。。。。。。。。。。。。。。
怎樣發現新聞
——以“中國新聞奬”作品為例
在一次新聞培訓班上,我嚮聽課的記者、通訊員提齣這樣一個問題:在新聞采寫中,處於第一位的是什麼?有人迴答是寫作。其理由是:同樣的新聞源,同樣的新聞素材,有人能寫作新聞佳作來,有人則不能,可見寫作是第一位的。我的迴答是:積我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的經曆體驗,結閤我對“中國新聞奬”獲奬作品的研究分析,我個人認為,在新聞采寫中,發現一則新聞比寫作這一新聞更重要。我很贊同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潘堂林社長在《怎樣發現新聞》一書中的觀點:“生活中不是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現,新聞記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寫作而是發現。”這正如大科學傢愛因斯坦說的:“提齣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大藝術傢羅丹也曾說過:“生活中並非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國《塔爾薩論壇報》編輯鮑勃·福爾斯曼曾撰文說得更直接:“筆下功夫不強仍能當一名齣色的記者。”這是經驗之談。
在報社的編輯部裏,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除瞭跑會議、領導活動的時政記者外,多數記者特彆是年輕記者每天都在為缺乏新聞綫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辦公室等電話,有的眼巴巴地等著主任分派任務,有的等著“撿漏”—時政記者跑不過來的動態活動,有的在外報裏找觀點,在本地找例子,有的在網上扒新聞,有的一籌莫展……新聞綫索在哪裏?怎樣去發現新聞呢?從筆者對“中國新聞奬”作品的研究發現,可以從下述12個方麵去尋找新聞。
從反常現象中去發現新聞。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倫理睏境”的探討深度,這往往是許多入門級新聞書籍會迴避或一筆帶過的內容。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是”或“否”的標準答案,而是將每一個復雜的道德抉擇擺在讀者麵前,讓他們去權衡利弊,思考新聞價值與個體隱私、公共利益與個人安危之間的微妙平衡。書中所列舉的那些具有時代意義的深度報道背後的掙紮,讓人深思。我記得其中有一章關於突發事件現場報道的案例,探討瞭在第一時間搶到獨傢消息和保護受害者尊嚴之間的衝突,作者細膩地描繪瞭記者內心的煎熬與最終的選擇,這種對職業良知的拷問,遠超齣瞭簡單的“技術指導”範疇。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寫齣好新聞,更是引導你思考“為什麼要寫”和“應該如何負責任地去寫”,這種對職業精神的塑造,是這本書超越其他同類讀物的核心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色彩搭配得既有質感又不失活力,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注意到。內頁紙張的選取也很考究,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排版方麵,字體選擇和行間距的把握都透露齣一種專業和嚴謹,特彆是那些需要突齣重點的案例分析部分,采用瞭不同的字體樣式或背景色塊進行區分,使得信息層次非常清晰,讀者可以迅速抓住核心要點。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對一些經典新聞報道的摘錄部分,不僅原文引用得當,旁邊的注釋也極其詳盡,能夠幫助初學者理解當時報道的時代背景和采寫難度。整體來看,從拿在手裏的第一感覺,到翻開閱讀的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用戶體驗”上的用心,這讓我在學習之餘,也獲得瞭一種審美上的愉悅,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行業典範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到位,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闆著麵孔灌輸理論,反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手把手教導年輕記者如何“破局”。作者在講述采寫心路曆程時,總是能穿插一些看似不經意的“頓悟”時刻,這些瞬間往往是解決實際操作難題的關鍵所在。比如,在談及如何與信息源建立信任時,書中描述瞭一個多番碰壁後,最終通過堅持和真誠換來獨傢綫索的詳盡過程,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讀來讓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身處那個緊張的采寫現場。這種“故事化”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專業知識的門檻,使得那些抽象的“新聞敏感度”或“職業道德”變得具體可感,不再是空洞的口號。對於渴望在實戰中快速成長的業餘愛好者或媒體新人來說,這種浸潤式的學習體驗是書本上最寶貴的財富,讓人讀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暢快感。
評分從實操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案例解析部分可以說是“乾貨滿滿,毫不注水”。它沒有過多地停留在新聞標題如何吸引眼球這種錶層技巧上,而是深入到瞭新聞稿件的“骨架”搭建——即如何構建一個邏輯嚴密、論據充分的報道結構。書中對幾種常見新聞體裁(如調查報道、深度特寫、新聞評論)的結構拆解,簡直像一份精密的工程藍圖。作者會用流程圖或者結構框架圖的形式,把一篇優秀報道的起承轉閤、關鍵信息點的布局,乃至情緒的高潮點和收尾的升華處理,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個人嘗試模仿書中建議的“倒金字塔結構變體”來組織一篇稿件,發現原本覺得龐雜的材料瞬間變得清晰有序,報道的說服力也大大增強。這種直接針對“如何下手”的指導,對於那些常年被素材淹沒、不知如何下筆的實踐者來說,簡直是一劑強心針,提供瞭立即可用的效率提升方案。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引證和參考文獻部分做得非常紮實和全麵,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新聞史的尊重。它不像有些暢銷書那樣隻堆砌新奇的技巧,而是將這些技巧放在一個更宏大的新聞發展脈絡中去考察。書中多次引用瞭不同年代、不同國傢的新聞學經典理論,並巧妙地將其與當代的社交媒體傳播特點進行對比分析,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內容顯得既有曆史縱深感又緊跟時代前沿。每當作者提齣一個新的觀點或方法論時,總能找到曆史上的先例或理論支撐,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邏輯異常穩固,讓人信服。對於想要係統提升理論素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框架是極其牢靠的,它教會的不僅僅是“術”,更是支撐“術”的“道”,非常適閤作為係統學習新聞傳播學的補充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