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毅龙 著
图书标签:
  • 材料分析
  • 材料测试
  • 测试技术
  • 应用技术
  • 高等学校教材
  • 工程材料
  • 材料科学
  • 分析方法
  • 仪器设备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1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6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29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材料相关学科的重要必修知识,书中内容包括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基础、衍射技术、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热分析技术、常用物理及化学相关测试分析方法等。全书注重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共分为7章,第1章为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方法及应用;第2章为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第3章为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第4章为热分析技术;第5章为原子力显微镜;第6章为常用物性测试分析方法;第7章为常用光谱分析方法简介。
本书根据实际教学和应用需要,为适应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材料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等材料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而编写,也可作为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专业的教材,并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方法及应用1
1.1晶体结构简介1
1.1.1晶体结构的基本特点1
1.1.2点阵与点阵结构2
1.1.3晶体的宏观对称性3
1.1.4倒易点阵6
1.1.5晶带及晶带定理8
1.2X射线基础9
1.2.1X射线简介9
1.2.2连续X射线谱10
1.2.3特征X射线谱11
1.3晶体对X射线衍射12
1.3.1衍射方向12
1.3.2衍射强度13
1.3.3X射线辐射防护15
1.4X射线衍射仪15
1.4.1X射线发生器16
1.4.2测角仪17
1.4.3X射线探测仪17
1.4.4测量方式和实验参数的选择18
1.5粉末衍射方法应用19
1.5.1物相分析19
1.5.2晶胞参数的精确测定及其应用20
1.5.3薄膜分析中常用的X射线方法21
1.6实例21
1.6.1Jade基本功能21
1.6.2Jade的用户界面22
1.6.3查看PDF卡片22
1.6.4物相定性分析25
1.6.5物相定量分析28
1.6.6晶粒大小及微观应变的计算30
思考题33
参考文献33
第2章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34
2.1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34
2.2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34
2.2.1二次电子34
2.2.2背散射电子35
2.2.3特征X射线36
2.2.4俄歇电子37
2.3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38
2.4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39
2.4.1电子光学系统40
2.4.2信号收集处理、图像显示和记录系统42
2.4.3真空系统与电源系统43
2.5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性能43
2.5.1放大倍数43
2.5.2分辨率44
2.5.3景深44
2.6扫描电子显微镜衬度原理45
2.6.1表面形貌衬度45
2.6.2成分衬度47
2.6.3电压衬度48
2.6.4磁衬度48
2.7电子探针显微分析48
2.7.1电子探针的发展48
2.7.2电子探针的基本原理及构造48
2.7.3电子探针分析方法52
2.7.4样品制备要求53
2.7.5电子探针的应用53
2.8电子背散射衍射及应用54
2.8.1EBSD的结构及基本原理54
2.8.2EBSD的分辨率55
2.8.3EBSD样品的制备56
2.8.4EBSD的应用57
2.9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58
2.10常见典型断口59
2.10.1韧窝断口59
2.10.2解理断口59
2.10.3准解理断口60
2.10.4脆性沿晶断口60
2.10.5疲劳断口61
思考题61
参考文献62
第3章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63
3.1透射电子显微镜简介63
3.1.1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发展简史63
3.1.2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64
3.2电磁透镜的像差65
3.2.1几何像差66
3.2.2色差68
3.3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68
3.3.1电子光学系统68
3.3.2辅助系统74
3.3.3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75
3.4电子衍射75
3.4.1电子衍射基本原理76
3.4.2选区电子衍射77
3.4.3磁转角78
3.4.4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78
3.4.5多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80
3.5透射电子显微镜衬度原理80
3.5.1质厚衬度80
3.5.2衍射衬度81
3.5.3相位衬度82
3.6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83
3.6.1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83
3.6.2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特点83
3.7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85
3.7.1表面复型技术85
3.7.2薄膜制备技术86
3.7.3粉末制备技术90
3.7.4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的其他方法91
3.8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应用91
3.8.1形貌分析91
3.8.2晶体缺陷分析92
3.8.3晶体结构分析93
3.9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操作95
思考题96
参考文献97
第4章 热分析技术98
4.1热分析技术简介98
4.2热重分析法99
4.2.1系统组成99
4.2.2基本原理99
4.2.3影响因素101
4.2.4测试技术102
4.3差热分析法103
4.3.1系统组成103
4.3.2基本原理104
4.3.3影响因素105
4.3.4测试技术106
4.4差示扫描量热法106
4.4.1系统组成与原理106
4.4.2影响因素107
4.4.3测试方法108
4.5热分析的应用108
4.5.1差热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的应用108
4.5.2热重分析法的应用111
4.5.3热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111
思考题112
参考文献112
第5章 原子力显微镜113
5.1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知识113
5.1.1显微技术简介113
5.1.2原子力显微镜工作原理114
5.1.3原子力显微镜的功能技术118
5.2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122
5.2.1在材料科学方面中的应用122
5.2.2在其他有关方面中的应用127
5.3原子力显微镜的表面分析129
5.4原子力显微镜与其他显微分析技术130
5.4.1原子力显微镜与其他显微分析技术的比较130
5.4.2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132
思考题133
参考文献133
第6章 常用物性测试分析方法135
6.1磁性测量系统135
6.1.1设计原理135
6.1.2测量选项137
6.1.3MPMS设备的应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138
6.2物理性质测量系统140
6.2.1设计简介141
6.2.2基本系统141
6.2.3测量原理和方法143
6.2.4PPMS的主要应用146
6.2.5PPMS需要注意的问题147
6.3电滞回线测试系统147
6.3.1铁电体的概念147
6.3.2铁电体的特点148
6.3.3测量仪简介149
6.3.4测量结果150
6.4太阳能电池测试系统151
6.4.1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151
6.4.2太阳能电池参数的定义151
6.4.3太阳光模拟器152
6.4.4太阳光模拟器的主要指标152
6.4.5测试方法154
6.4.6测试结果154
思考题159
参考文献159
第7章 常用光谱分析方法简介160
7.1光谱分析方法160
7.2紫外-可见光谱161
7.2.1简介161
7.2.2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161
7.3红外吸收光谱166
7.3.1简介166
7.3.2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166
7.3.3样品制备169
7.3.4应用举例170
7.4拉曼光谱170
7.4.1简介170
7.4.2激光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比较172
7.4.3试验设备和实验技术172
思考题173
参考文献174
附录175
附录1常见晶体的标准电子衍射花样175
附录2立方晶体和六方晶体可能出现的反射181

前言/序言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是材料相关学科的重要必修课之一。编者根据多年的使用经验和体会,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通过将课堂授课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材料分析的相关技术,编写了《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一书。书中内容包括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基础、衍射技术、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热分析技术、常用物理及化学相关测试分析方法等,从相关的基本原理出发,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设备的操作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应用。
全书共分7章,第1章为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方法及应用;第2章为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第3章为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第4章为热分析技术;第5章为原子力显微镜;第6章为常用物性测试分析方法;第7章为常用光谱分析方法简介。鉴于材料分析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性强,在编写过程中,编者着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分析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供详细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在学习本书后能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同时配合大量插图、图表、实例,让概念更清晰化。此外,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每章都有一定量的思考题。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重庆科技学院马毅龙博士编写第1章,董季玲博士编写第2、3章,丁皓博士编写第4、7章,高荣礼博士编写第5章,高荣礼与郭东林博士共同编写第6章。全书由马毅龙博士统稿。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文献,主要参考文献列于各章后,在此谨向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根据实际教学和应用需要,为适应材料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而编写,也可作为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专业的教材,并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由于材料测试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更新,加上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7月
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材料的“体检”指南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材料的创新与应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从精密的电子元器件到宏伟的建筑工程,从轻盈的航空航天材料到可穿戴的智能设备,无一不依赖于对物质材料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控。然而,材料的性能并非天生固定,其内在的结构、成分、以及不同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都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手段去“探知”和“评估”。这本《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正是这样一本精心编纂的指南,它将带领我们深入材料分析测试的广阔天地,揭示物质世界深层的秘密,并展现这些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璀璨的应用。 本书并非一本理论堆砌的教科书,而是融合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系统而全面的材料分析测试知识体系。它深刻理解,理解一种材料的性能,绝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观察,而是需要深入到微观世界的细枝末节。因此,本书从最基本的材料表征方法讲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确保每一位读者都能扎实地掌握核心概念。 洞察材料的“基因”:成分分析的艺术 材料的“基因”便是其化学成分。了解材料是由哪些元素、以何种比例组合而成,是开展一切后续分析的基础。本书将详细介绍一系列经典的化学成分分析技术。例如,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AFS),它们通过测量样品在特定波长光下的吸收或发射强度,来精确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含量,是材料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的激发原理、仪器结构、样品制备方法以及在不同材料体系中的应用实例,让你能够理解为何这些方法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微量的元素信息。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RF) 也是本书重点介绍的内容之一。它利用X射线激发样品中的原子,使其发射出特征性的荧光X射线,通过分析这些荧光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即可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XRF方法具有无损、快速、多元素分析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矿物等领域。本书将深入剖析XRF的激发机制,不同探测器的类型及其优缺点,以及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让你理解其强大的普适性和高效率。 对于有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气相色谱法 (GC) 和液相色谱法 (LC) 则是分析其复杂成分的利器。它们通过在特定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利用组分之间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和检测。本书将详述GC和LC的分离原理、柱类型、检测器选择以及在聚合物组成分析、添加剂检测、环境污染物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你将了解到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将复杂的有机混合物“抽丝剥茧”,逐一识别和量化其中的每一个“成员”。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质谱法 (MS),尤其与色谱联用 (GC-MS, LC-MS) 的强大威力。质谱法能够根据离子的质荷比进行精确的质量分析,提供分子的结构信息和精确的分子量。它在识别未知化合物、鉴定同位素、研究反应机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将学习到不同的离子化方法,以及如何解读质谱图谱,从而深入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 透视材料的“骨骼”:结构分析的精微 材料的宏观性能往往由其微观结构所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缺陷、相分布等,都会对其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能产生深远影响。本书将系统介绍一系列揭示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测试技术。 X射线衍射法 (XRD) 是分析晶体材料结构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当X射线照射到晶体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形成特征的衍射图谱。通过分析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确定晶体结构、晶粒尺寸、织构、相组成以及残余应力等信息。本书将详细阐述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衍射仪(如粉末衍射仪、单晶衍射仪),样品制备要求,以及如何从衍射图谱中提取有价值的结构信息。你将体会到,XRD是如何像“X光透视”一样,将晶体材料内部的原子排列“可视化”。 电子显微镜技术 (EM),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是观察材料微观形貌和纳米结构的强大工具。SEM通过扫描样品表面,利用二次电子或背散射电子成像,可以获得材料表面的高分辨率形貌信息,并可以与能谱仪 (EDS) 联用,进行微区域的成分分析。TEM则通过电子束穿透薄样品,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观察到晶格条纹、位错等微观缺陷,甚至单个原子。本书将深入讲解SEM和TEM的工作原理,样品制备的关键技术,以及如何在图像中解读丰富的微观结构信息,让你领略到“放大镜”的极致力量。 原子力显微镜 (AFM) 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介绍内容。AFM利用极细的探针扫描样品表面,测量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获得纳米尺度的表面形貌和表面性质信息,如粗糙度、摩擦力、磁力等。AFM尤其适用于观察非导电样品和生物样品,是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工具。你将学习到AFM的不同成像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它来“触摸”和“感知”纳米世界的细节。 理解材料的“活力”:性能测试的维度 除了成分和结构,材料的各项性能测试则是评估其是否满足应用需求的直接途径。本书将全面涵盖各种关键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在力学性能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等。这些试验能够直接反映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等关键指标。本书将详细介绍试验原理、试样的制备、试验设备的类型、以及如何从试验数据中解读材料的力学行为,例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等。你将理解,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却承载着材料能否承受外部作用的关键信息。 对于热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和热重分析法 (TGA) 是常用的分析手段。DSC可以测量材料在受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的吸热或放热过程,例如玻璃化转变、熔融、结晶等,从而获得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变温度等信息。TGA则测量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用于分析材料的分解温度、挥发分含量等。本书将详细讲解这两种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应用。 在电学和磁学性能方面,本书将介绍电阻率、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磁导率等参数的测试方法。这些参数对于电子元器件、绝缘材料、磁性材料等的设计和应用至关重要。你将学习到如何通过测量这些参数,来评估材料的导电性、绝缘性能、储能能力和磁响应特性。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表面性能测试,如接触角测量、表面张力测定,以及光学性能测试,如透光率、反射率等。这些性能在涂层、薄膜、光学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材料分析的实践篇章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入阐述。我们不仅仅是讲解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展示这些技术如何“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材料失效分析领域,一旦出现产品损坏或性能下降,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便成为“侦探”的利器。通过对失效样品进行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可以追溯失效的原因,如材料缺陷、工艺不当、环境腐蚀等,从而提出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本书将通过多个经典的失效案例,展示如何运用综合的分析手段,层层剥茧,最终锁定失效的“元凶”。 在新材料研发中,各种先进的测试技术是评估新材料性能、指导材料设计和优化的关键。无论是开发更高强度、更耐磨损的金属材料,还是研制具有特殊光学或电学性能的功能材料,精确的测试数据都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如何在研发初期,利用各种分析测试方法,快速地筛选和评估候选材料,加速新材料的迭代和成熟。 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是保障产品质量、满足行业标准、赢得市场信赖的“守护神”。从原材料的入厂检验,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再到最终产品的出厂检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离不开精准的分析测试。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到生产流程中,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预期的质量标准。 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材料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分析测试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本书在结尾部分,还将对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原位测试、多尺度联用、智能化分析等。你将了解到,未来的材料分析将更加注重动态过程的监测、多维度信息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当前材料分析测试领域面临的挑战,例如更低检测限、更高空间分辨率、更复杂的样品体系等,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总而言之,《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仅是学习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工具书,更是激发读者对物质世界探究热情,培养严谨科研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启蒙书”。无论你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在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踏上探索材料世界奥秘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体系所吸引。作为一名材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推荐下开始接触这本书,我发现它对于材料分析测试这一核心课程的讲解,真的是既系统又实用。书中按照材料的宏观、微观、表面以及其特定性能(如力学、热学、电学等)等维度,将各种测试技术进行了分类,使得学习过程非常有条理。每一章都从基本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具体方法的原理、设备、操作流程以及结果分析,并且穿插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力学性能测试时,书中不仅涵盖了拉伸、弯曲、冲击等常规测试,还详细介绍了疲劳、蠕变等更复杂的测试方法,并对不同材料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行为进行了讨论,这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多章节都给出了实际案例,并指导如何根据实验目标选择合适的测试技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误差评估。这本书让我对材料分析测试的认知从零散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我的毕业论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必须说,《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名资深的材料科学家,我一直在关注材料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进展,而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当前主流的、以及一些新兴的分析测试技术。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更是对这些技术在不同材料体系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对各种先进表征技术的介绍,例如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材料形貌和表面性质研究中的作用,以及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在区分材料晶型和识别分子结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材料失效分析方面的论述,结合了多种测试技术,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这对于指导我们进行材料的故障诊断和改进设计非常有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讲解,以及对各种测试技术局限性的坦诚披露,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全面的参考指南,无论是对于初学者建立基础,还是对于资深研究者深入探索,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的内容翔实,覆盖面广,无疑为材料科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库。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学术,但我发现它实在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宝典。作为一名初入材料领域的研究助理,我常常被各种复杂的测试仪器和数据分析弄得头晕脑胀。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晦涩的原理一点点剖析清楚。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为什么需要这些测试,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种技术,以及如何解读测试结果。书中对每种技术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基本原理到仪器结构,再到实际操作的注意事项,简直是面面俱到。举个例子,我之前对X射线衍射(XRD)一直停留在“学过但没完全懂”的阶段,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衍射峰的形成机制、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峰强和半高宽来判断材料的结晶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实际科研和工业生产中的问题,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快速地应用到我的工作中。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搭建材料分析测试知识体系的绝佳起点,它不仅让我掌握了技术,更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在材料研发一线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材料分析测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仍然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它对于一些前沿的、或是曾经被我忽略的技术,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书中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解析,不仅仅是介绍了成像原理,还深入讲解了不同探测器的功能、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和波长色散X射线谱(WDS)的互补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段进行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成分的精细分析。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对表面分析技术,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的阐述,让我对材料表面化学状态和组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开发高性能涂层和界面材料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技术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运用也做了很好的梳理,让我意识到单一技术往往难以全面表征材料,而多种技术的结合才能提供更完整的信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解决复杂材料问题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手册,它帮助我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思考材料的分析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研发工作。

评分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化繁为简”的工具书。我是一名在品控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来料检验和成品检测工作。传统的检测方法很多时候效率不高,而且对于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难以深入。自从采用了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测试思路,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检测精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书中对于各种常用分析测试技术的介绍,比如光谱分析(如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发射光谱AES、ICP-OES等)、色谱分析(如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等),讲解得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深厚理论背景的同事,也能快速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这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如何通过AAS来检测金属材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或者如何通过GC来分析有机材料的组成成分。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仪器维护、校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建议,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每次遇到疑难样品或者不常见的杂质时,我都会翻阅这本书,总能找到相关的分析思路和技术支持,这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准确地完成工作,也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