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 [Graphic Composition]

平面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 [Graphic Compos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雯,敖芳,罗倩倩 等 编
图书标签:
  • 平面构成
  • 设计原理
  • 艺术设计
  • 基础课程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十三五规划
  • 视觉传达
  • 设计教学
  • Compositi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7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66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raphic Compos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平面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由从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多年、有着丰富编写及实战经验的一线教师们所编写的。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建筑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教材组织形式、素材选用、编写视角新颖,突出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原则,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色鲜明的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着重于思维的训练,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人文情怀。本系列教材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技能实训为本位,是适应2、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教材。
  《平面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结合编者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对传统的平面构成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总结,强调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了传统单一的手绘教学,采用了全新的粘贴、手绘、电脑制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教学,能满足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平面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教学内容及方法新颖独特,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可在较短的学时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认识平面构成
第二章 点线面
第三章 肌理
第四章 形式美的法则
第五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第六章 图与底
第七章 分割与群化
第八章 空间

前言/序言

  21世纪,是个超速发展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跨文化传播在全球的迅速兴起,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具有其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设计”是门综合性学科,要求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既有工科学人的严谨细致,也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迅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工程技术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拓展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建院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培养适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
  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新的形势要求教材建设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我院艺术设计系老师们组织编写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正是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技能实训为本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构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应用型教材体系。本系列教材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建筑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教材在组织形式、素材选用、编写上采用新的视角;突出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色鲜明。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了思维的锻炼,培养艺术设计从业者的审美情趣及人文情怀。
  我们希望这一系列教材能给学生们指引一条成功之路,使他们在视觉、智力、想像力以及审美情趣上都得到提升,也希望借此理解艺术是我们时代的一面镜子,而我们有责任去认真反思它所表达东西。也愿我们这套教材的出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望广大师生和读者能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使教材更加完善。
《构成与视觉语言》 前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视觉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理解和掌握构成这一视觉艺术的基本语言,已成为所有从事设计、艺术创作乃至跨领域信息传达人员的必备技能。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到复杂的空间组织、色彩调和,再到动态的节奏韵律,构成无处不在,它塑造着我们的视觉感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本书《构成与视觉语言》旨在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探索构成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应用。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的范畴,而是将构成视为一种普适性的视觉组织与表达工具,适用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甚至摄影、绘画、动画等诸多艺术与设计领域。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练习,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构成基础,培养敏锐的视觉洞察力,并激发创意思维。 本书的编写,力求摆脱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生动、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构成的世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视觉元素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构成法则,并在每一个阶段都辅以大量的实例,解析优秀作品是如何运用构成原理来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和传达信息。同时,我们也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实验与创新,探索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 第一章:视觉元素——构成世界的基石 任何视觉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视觉元素。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元素,是进行有效构成的起点。 点 (Point):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具有定位、引导视线、形成节奏等功能。它可以是简单的几何点,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局部,或是色彩的一个锚点。在构成中,点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密集排列形成面,或以不同的密度和疏密变化来营造视觉的吸引力。例如,繁星点点的夜空,或者用点绘制的肖像画,都体现了点作为基本构成单元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点的数量、大小、间距、色彩等来控制画面的视觉重心和整体氛围。 线 (Line):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具有方向性、长度、粗细、曲直等特征。线是构成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分割空间、连接元素、引导视线,还可以传达情感和动感。 直线:通常给人稳定、秩序、力量、严肃的感觉。横线带来平静、宽阔,竖线带来挺拔、庄严,斜线则带来动感、不稳定。 曲线:则能传达柔美、流动、优雅、自由的情感。S形曲线常用于表现优美和变化,圆形曲线则带来圆满和统一。 线的组合:通过不同方向、粗细、性质的线进行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肌理和空间感。例如,平行线可以营造深度,交叉线可以形成网格结构,自由曲线可以表现情感的起伏。 面 (Plane):面是由线或点连续运动而形成的二维封闭区域,具有形状、大小、方向、色彩等属性。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形体单元,是承载信息和视觉内容的主要载体。 几何形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它们具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几何特征,常用于表达理性、秩序和结构。 有机形面:如不规则的、自由形态的形状,它们更具生命力和变化,常用于表现自然、情感和个性。 面的组合与分割:通过面的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的变化,以及面的相互叠加、穿插、分割,可以构建出复杂而富有层次的画面。面的分割可以划分空间,面的重叠可以制造深度,面的对比可以产生视觉张力。 体 (Volume):虽然本书主要聚焦于平面构成,但理解体的概念有助于拓展思维。体是三维空间中的占据物,具有长度、宽度、高度。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常常通过阴影、透视、色彩明暗等手段,在二维平面上“暗示”出三维体的存在,从而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第二章:构成基本法则——秩序与统一的艺术 在掌握了基本的视觉元素之后,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将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和谐、有序且具有视觉吸引力的画面。 对比 (Contrast):对比是构成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对立元素的并置,可以突出各自的特征,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者注意力。 形体对比:如大小、曲直、疏密、开合、方圆等的对比。 色彩对比:如明度、纯度、色相的对比,冷暖对比,互补色对比等。 肌理对比:如光滑与粗糙、细腻与粗犷的对比。 方向对比:如横向与纵向、斜向与水平向的对比。 数量对比:如多与少的对比。 动静对比:如静态的几何形与动态的曲线的对比。 清晰度对比:如清晰与模糊的对比。 视觉重心:通过强烈的对比,我们可以有效地在画面中建立视觉重心,引导观者视线的流动。 统一 (Unity):统一是指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协调、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一个成功的构成作品,必须在强调对比的同时,保持整体的统一性。 重复 (Repetition):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元素,如相同的形状、色彩、线条、肌理,可以建立起画面的秩序感和节奏感,使画面更具凝聚力。 渐变 (Gradation):通过元素的渐变变化,如大小、明度、色彩、方向的逐渐过渡,可以实现形式上的连接和统一,避免画面出现突兀的断裂感,同时也能营造出空间的延伸感和动感的韵律。 邻接 (Proximity):将相关的元素在空间上靠近排列,可以使它们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观者理解。 呼应 (Echo):画面中不同位置的元素在形状、色彩、方向等方面存在某种关联或相似性,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呼应,增强整体的和谐感。 平衡 (Balance):平衡是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关乎画面的稳定感和视觉的舒适度。 对称平衡 (Symmetrical Balance):以一条中心线(垂直、水平或斜线)为轴,两侧的元素在形状、大小、位置上大致相同,形成稳定、庄重、正式的感觉。 不对称平衡 (Asymmetrical Balance):在不借助对称轴的情况下,通过元素的分布、大小、色彩、明度等差异,巧妙地实现视觉上的均衡。例如,画面一侧用一个较大的、色彩较深的元素,另一侧用几个较小的、色彩较浅的元素,也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不对称平衡更具动感和趣味性。 色彩平衡:明亮的色彩比暗淡的色彩更有视觉“重量”,暖色比冷色更“突出”。 节奏与韵律 (Rhythm and Harmony):节奏是指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周期性重复或变化所产生的流动感。韵律则是节奏在视觉上的进一步升华,使画面具有音乐般的和谐美感。 重复与渐变:是创造节奏与韵律的主要手段。 留白 (White Space):适当的留白,不仅能让画面呼吸,也能强化元素之间的联系,并且有助于引导视线,创造节奏感。 视觉流动:通过元素的排列和引导,使观者的视线能够流畅地在画面中游走,形成一种自然的观看体验。 强调 (Emphasis):强调是指在画面中突出某个或某几个重要元素,使其成为视觉焦点,吸引观者注意力,传递主要信息。 通过对比:如大小、色彩、明度、形状的突出。 通过位置:将重要元素放置在视觉中心或黄金分割点上。 通过孤立:将重要元素与其他元素隔离开来。 通过数量:以少胜多,突出稀疏的元素。 第三章:色彩构成——视觉情感的调色板 色彩是构成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观者的情绪、感知和对信息的理解。 色彩基本属性: 色相 (Hue):是色彩的名称,如红、黄、蓝等。 明度 (Value):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纯度 (Saturation):是色彩的鲜艳程度。 色彩的心理效应:不同的色彩会引发不同的心理联想和情绪反应。例如,红色常与热情、危险、能量相关;蓝色常与宁静、忧郁、理性相关;黄色常与快乐、温暖、警示相关。理解色彩的心理效应,有助于在设计中选择恰当的色彩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信息。 色彩的搭配原则: 单色搭配 (Monochromatic):使用同一色相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具有统一、和谐、优雅的特点。 邻近色搭配 (Analogous):选择色轮上相邻的颜色进行搭配,具有温和、协调、自然的特点。 对比色搭配 (Complementary):选择色轮上相对的颜色进行搭配,如红与绿、黄与紫,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突出主体。 分裂互补色搭配 (Split-Complementary):选择一个主色,与其互补色相邻的两种颜色进行搭配,既有对比的张力,又比直接互补色更显柔和。 三色搭配 (Triadic):选择色轮上等距离的三个颜色进行搭配,色彩丰富,但要注意色彩之间的比例和明度、纯度的控制,以免过于杂乱。 冷暖色搭配 (Cool-Warm):冷暖色的对比能够制造空间感和视觉情绪。冷色有后退、收缩、宁静的特点;暖色有前进、扩张、活跃的特点。 色彩的面积与比例:在色彩搭配中,不同色彩的面积比例对整体效果影响巨大。通常,我们会选择一个主导色,几个辅助色,以及少量点缀色,形成层次分明的色彩关系。 第四章:空间构成——二维与三维的对话 在平面构成中,我们虽然身处二维空间,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创造”空间感,使画面更具深度和层次。 透视 (Perspective):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通过这些透视原理,可以模拟物体在空间中的远近关系,营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感。 空气透视:远处的物体色彩变浅、明度降低、清晰度减弱,模拟大气对物体视觉效果的影响。 重叠与遮挡 (Overlapping and Occlusion):前景的物体遮挡住后景的物体,是表现空间前后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大小与比例 (Scale and Proportion):较大的物体显得更近,较小的物体显得更远。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也能影响我们对空间距离的感知。 明暗与对比 (Light and Shadow):通过对物体表面明暗的处理,可以模拟光源,塑造物体的体积感,从而产生空间深度。 肌理与细节 (Texture and Detail):近处的物体通常细节更丰富、肌理更清晰,远处的物体则相对模糊。 网格系统 (Grid System):在平面设计中,网格系统不仅是组织信息、保证版面整齐划一的工具,它本身也可以形成一种有序的空间框架,引导视线,并为元素的放置提供空间维度。 第五章:构成在实践中的应用——从理论到创造 构成原理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贯穿于各种设计实践中的核心方法。 图形设计 (Graphic Design):标志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无不依赖于扎实的构成基础来组织信息、吸引受众、传达品牌形象。通过对点、线、面、色彩、空间的灵活运用,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视觉作品。 信息图表 (Infographics):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以清晰、直观、易于理解的视觉形式呈现,构成是信息图表设计的灵魂,它帮助设计师组织数据、引导视线、突出重点。 UI/UX设计 (User Interface/User Experience Design):在用户界面设计中,构成原理指导着按钮、图标、文字、排版的布局,确保用户能够轻松、高效地与产品交互。 摄影与绘画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构图是摄影和绘画的生命线。摄影师和画家通过对画面元素的组织,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表达情感,讲述故事。 空间设计 (Spatial Design):虽然本书侧重平面,但构成原理同样适用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它关乎空间的分隔、元素的比例、光影的运用,以及整体的视觉感受。 结语 《构成与视觉语言》的编写,源于我们对视觉艺术深厚的热爱和对构成学价值的深刻认识。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在视觉探索之旅中的一位良师益友,帮助您打通视觉认知的任督二脉,掌握一门强大的视觉表达工具。 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将其内化于心,并付诸于实践。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案例分析,只是一个起点。我们鼓励您在生活中处处留意身边的构成现象,并积极动手实践,尝试用不同的元素和法则来组织画面,不断地练习、反思、创新。 视觉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而构成,正是打开这些可能性的钥匙。愿您在掌握了构成这一基本视觉语言后,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创造出属于您自己的精彩视觉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期待着一场关于视觉语言的奇妙探索。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由点、线、面构成的风景,去发现色彩的奥秘,去感受肌理的触感,去领悟空间的韵律。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它能够告诉你,在构成中“应该”这样做,或者“不应该”那样做,但却很少能够深入地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关于构成原理的论述,仿佛是摆在我面前的精美模型,我能够看到它的结构,甚至模仿它的样子,但却很难理解它“生长”的逻辑,也无法通过它来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模型”。书中提供的图例,虽然在数量上不少,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似乎不够紧密,很难形成一个连贯的、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我常常在阅读一章之后,对下一章的内容感到迷茫,仿佛之前所学的内容并没有为我打开新的视野,而是把我引入了另一个同样陌生而复杂的领域。这种碎片化的讲解方式,让我难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具有深刻理解的构成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平面构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被严格束缚的“操作手册”,它事无巨细地罗列了构成中的各种“规则”和“禁忌”,但却鲜少触及构成艺术的灵魂所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被告知了无数种“不能做”的事情,却很少获得“可以怎么做”的鼓励。书中对于构成元素的分析,比如点、线、面的运用,色彩的搭配,肌理的变化,都显得过于机械和刻板,缺乏一种“自由挥洒”的艺术精神。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更多关于构成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展现其生命力的实例,但书中提供的案例似乎都显得有些“官方”,缺乏一种来自真实创作现场的鲜活气息。更令我失望的是,书中对于构成作品的评价,也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分析,很少触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以及它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意义。我渴望的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思考、鼓励我探索、甚至允许我犯错的书,而不是一本仅仅教我“模仿”和“遵循”的指南。这种过于严谨和缺乏人文关怀的编写风格,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份技术规范,而非艺术创作的启蒙读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最令人抓狂”的教材之一!作为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我满怀期待地入手了这本《平面构成》,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视觉设计能力。然而,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冰冷、僵硬的理论迷宫。书中充斥着大量抽象的概念,例如“形体与背景的关系”、“动态平衡”、“节奏与韵律”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并没有错,但讲解的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就像在背诵一本陈旧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关于视觉艺术的实用教材。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图例,但它们离我所期望的、能够激发我创作灵感的生动案例和实际操作指导,实在是相去甚远。我反复阅读,试图找到书中那些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金科玉律,结果却发现自己更加困惑。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构成范例,但这些范例的分析显得过于片面和技术化,缺乏对设计理念和情感表达的深入探讨。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够引导我“看懂”世界、并学会用构成语言去“表达”世界的向导,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教科书,将那些原本充满活力的视觉元素,拆解成一堆堆生硬的理论符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严谨性。它像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建筑师,为平面构成的世界搭建起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书中对于构成元素的解析,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到更复杂的肌理、色彩、空间,都有着系统化的梳理和条理化的陈述。每一个概念的提出,似乎都经过了精密的推敲和论证,力求做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系统学习平面构成基本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你认识构成世界的“骨架”,理解那些构成“规则”背后的逻辑。然而,这种极致的严谨,有时也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丝“喘不过气”。它更像是一个详尽的“诊断书”,精准地列出了构成“病症”的各个方面,但却很少能提供“治疗”的灵丹妙药。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理论点之后,渴望看到一个能够与之相呼应的、生动的实践案例,来帮助我理解这个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但往往这种连接是缺失的,或者说,呈现得过于间接和抽象。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它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宴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构成元素”,却在调味方面显得有些不足。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菜肴的种类,比如“对比”、“均衡”、“韵律”等等,它们都像是摆设得体、造型别致的器皿。但是,当我尝试去品尝它们时,却发现缺乏一种能够打动我的“味道”,一种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回甘”。书中对构成原理的阐述,常常停留在表象的分析,缺乏对构成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感价值的挖掘。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构成“形式”的解读,更是对构成“力量”的探寻,是如何通过这些简单的元素,触动观者的心灵,传递复杂的情感,甚至引发深刻的社会思考。书中偶尔出现的几个设计案例,也往往以一种“展示”的姿态出现,而非“解析”的姿态,让我很难从中汲取到转化的经验和创新的灵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理论与实践,帮助我从“看懂”构成,到“会用”构成,再到“创造”构成,但目前来看,这座桥梁还不够坚固,也缺少一些指引我穿越的“路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