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叙述中央红军突破敌军封锁线、浴血湘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转战黔北、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跨越水草地、激战腊子口、奠基直罗镇的英雄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传播正能量。
◎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革命重要的转折点。长征中体现出的不怕牺牲、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书中描写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代表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在抵制以李德、博古为首的错误军事指挥路线的同时,领导工农个红军从失败的泥潭中走出,去迎接一次次新的胜利,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书中使用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和历史文献及会议资料,对于研究中共党史及红军长征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多年研究红军长征历史,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都全面集中地展现在了本书之中。
欧阳雪梅,女,湖南汨罗人,汉族,1965年出生。民建会员、民建湖南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撰写了大量湖南籍人物传记,有《周谷城传》《陈瑾昆传》(二传均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刘睛波传》《杨树达传》《黄爱、庞人铨传》《史学大师——翦伯赞》等。
目 录
第一章 长征由来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领导军民上演一幕幕“风卷红旗过大关”
的精彩活剧后,却受到排挤,被迫养病东华山
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
下,一步登天把持了中共中央大权,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
的危机,也让毛泽东失去了发言权
周恩来坚持由毛泽东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强调“有泽东
负责,可能指挥适宜”
毛泽东掉入政治生涯低谷,自嘲说当时的任务是吃饭、睡觉
和拉屎
洋顾问在“独立房子”内“图上作业”,实行“乞丐与龙王
比宝”的战法,导致北线连连失利
毛泽东领导的南线会昌“风景这边独好”
博古、李德蛮干的结果是,不得不放弃毛泽东、朱德等苦心
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
第二章 力挽狂澜
长征之初,“左”倾领导者只想把“家”搬到湘西去,与
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因此红军最初的转移行动被称作“西
征”,并带走了苏区的“坛坛罐罐”
一向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等着蒋介石的部队去钻的
毛泽东,却眼睁睁地看着主力红军被引向蒋介石重兵把守的口
袋,血染湘江
毛泽东力主改变部队战略方向,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
军。他的建议第一次被接纳,红军在通道转兵西进
“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与错误军事路线决裂,支持毛
泽东的正确主张
王稼祥是教条主义阵营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毛泽东的人,首
先主张把李德、博古“轰下台”
张闻天毫不犹豫地支持王稼祥的提议
第三章 伟大转折
在黔北重镇遵义城最豪华气派的柏公馆内,中共中央召开了
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一会议影响了此后中国革命的走向
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作副报告,他主动承担责任、勇于作自
我批评的诚恳态度,博得大家的尊敬
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作“反报告”,重炮轰击“左”倾军事
路线
毛泽东为遵义会议定下的基调是,只谈军事,不谈政治
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周恩来为党内委托
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毛泽东终于回来把舵了!”
第四章 用兵如神
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仗——土城之战失利。博古说:“看起
来,狭隘经验论指挥也不成。”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决定一渡赤水,避敌锋
芒
避实就虚,攻其不备,二渡赤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共中央在鸭溪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团长是周恩
来,事实上的军事指挥者是毛泽东,周恩来实际上起着参谋长
的作用
三渡赤水,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出敌不意,四渡赤水,奇返贵州
攻其必救,佯攻贵阳,逼蒋介石调出滇军
第五章 绝处逢生
兵临昆明,滇军为红军让开北进通道
龙云献图,毛泽东巧定渡江捷径
会理会议,林彪挑战三人军事小组
蒋介石要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在彝区,毛泽东号召红军把彝族同胞看成弟兄
在石达开的覆灭之地杀出一条血路
第六章 惊涛骇浪
毛泽东和战士们手拉手征服雪山
柳暗花明,毛泽东提出“北上抗日”,川陕甘根据地
周恩来摆事实,讲道理,让张国焘表态同意“北上”
本着革命利益为重的精神,毛泽东主张让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委,因为“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这是人事安排上的一着妙棋
王稼祥做张国焘的工作,从太阳落山一直谈到凌晨三点
周恩来积劳成疾,病中仍敦促部队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为北上抗日,毛泽东又下了一着险棋:横跨茫茫草地
张国焘威胁右路军掉头南下,毛泽东的对策是金蝉脱壳,脱离险境
“捆绑不成夫妻,他们要走就让他们走吧,以后他们自己会回来的!”
有人主张开除张国焘的党籍,毛泽东不同意,认为他还统率着几万军队,以后就不好见面了
第七章 陕北安家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确定长征的目的地: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
红旗漫卷西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章
长征由来
博古、李德等人这时已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惊慌失措地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毛泽东无比惋惜:“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长征是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毛泽东与长征的关系,美国著名作家、《纽约时报》前副主编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有一段说明:
长征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毛泽东参加长征的准备工作,他直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到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共产主义在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土地上取得胜利,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仅仅是揭示了长征的结局。事实上,为什么会有长征,长征何以能柳暗花明,成为新局面的开始,这一切都与毛泽东密切相关。红军长征是因为“左”倾临时中央把毛泽东排挤出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并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导致军事失败,红军和根据地陷入绝境,为保存有生力量,只能突围转移,开始漫漫征程。但长征这一历史上罕见的难关不但没有难住毛泽东,反而把他推上了历史舞台。在生死关头,毛泽东于遵义会议重获发言权。此后,毛泽东运用他娴熟的游击战术,很快使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并一步一步地把中央红军带出长征险境,为这支幸存的队伍找到了北上抗日的出路。正是在毛泽东的手上,一场革命遭到惨败后的大撤退,变成了中国革命的一次新转机。毛泽东以其非凡的谋略和胆识,使一次无可奈何的撤退和转移,使一支快要重演石达开式悲剧的队伍,绝处逢生。
试想一下,没有毛泽东的长征,是否会有遵义会议的及时转折,是否会有四渡赤水的用兵如神,是否会有同红四方面军的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是否会有安家陕北、从逆境中走向辉煌的一幕?没有毛泽东,长征就没有当初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一幕。而他的战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中的周恩来、王稼祥是优秀的主角,没有周恩来的从善如流、鼎力相助,没有王稼祥遵义会议的“关键一票”,长征这首史诗会逊色许多。
毛泽东、朱德创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是照亮黑暗中国的一只火炬、革命武装中的一面红旗,是全国最大的一块红色区域。在这里,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用辉煌的游击战打得蒋介石苦不堪言。然而,正当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干得有声有色,上演着一幕幕“漫天飞雪,风卷红旗过大关”的精彩剧目时,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小伙子王明等,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一步登天把持了中共中央大权,照搬苏联经验,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博古怂恿洋顾问在“独立房子”内“图上作业”,实行“乞丐与龙王比宝”的战法,导致战局连连失利,蛮干的结果是不得不放弃毛泽东、朱德等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
序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花异葩。对于长征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早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的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我们特组织编写了本系列书。
本系列书共分三种:《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长征中的李德、张国焘》,它着眼于对长征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全景式的记述。
本系列书的主编是胡锦昌、赵焱森、叶健君;作者是刘华清、欧阳雪梅、郭钦。
参与本系列书工作的还有:夏远生、王文珍、李万青、王小平、欧阳乐安、蒋贵龙、王龙彪、彭焕才、程波、朱丽翔、文慧敏。
本系列书写作中参考了近年出版的大量有关长征的书籍和文章,吸收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较紧,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2016年9月
我拿到这本《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第一感觉就是它或许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长征期间,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并非一蹴而就,期间必然伴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博弈。而“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存在,或许恰恰揭示了在关键时刻,毛泽东是如何团结和整合不同力量,形成有效的领导核心的。这本书如果能详细描绘这个小组的成员构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具体战役中的作用,比如在遵义会议前后,他们是如何与毛泽东协同作战,又或者在关键的战略转移中,他们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甚至如果有不同意见是如何被处理的,那将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幕后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能通过对“三人小组”的深入研究,展现出政治与军事如何在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点上相互交织,以及毛泽东作为核心领导者,是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艺术和战略眼光。这种微观的视角,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对长征时期领导层运作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像长征这样艰苦卓绝的征程,绝非一人之力能够完成,背后必然有一个精干高效的领导团队。而“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个概念,让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聚焦于毛泽东与其他几位核心军事领导人的协作模式。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详细呈现这个小组的成员名单、他们的具体职责,以及在关键战役和战略决策中的互动情况,比如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是如何共同承担压力,如何协调各自的意见,甚至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保持军事指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将是一次非常深入的历史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能够通过对这个“小组”的细致描绘,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何形成并运用这种集体领导和分工协作的模式,最终在艰难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评分这本《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好奇。长征,本身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毛泽东,更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人物。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个提法,却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更深的神秘感。我一直对长征中的决策过程充满疑问,那些在绝境中诞生的战略战术,是如何形成的?是毛泽东一人运筹帷幄,还是有其他重要角色在幕后出谋划策?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那个时期,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决策机制,尤其是那个“三人小组”的构成、运作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将是极具价值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突破以往对长征的宏大叙事,从更微观、更具象的视角,展现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领导者们是如何在信息闭塞、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做出关系生死存亡的关键决定的。书名暗示了权力结构和决策模式的探究,这正是我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一直渴望深入了解的方面。能否还原出那个时期紧张而又充满智慧的决策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力和担当,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评分对于《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个书名,我最感兴趣的是它所暗示的“集体智慧”和“权力结构”的探讨。长征不只是单枪匹马的英雄史诗,更是复杂政治博弈和军事谋划的产物。毛泽东无疑是核心,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存在,让我好奇这三人是谁?他们各自的背景、经历、以及在长征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详细考证,还原出这个小组的成员构成,比如他们是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他们的军事思想和性格特点如何影响了长征的进程,以及毛泽东如何与他们建立和维系这种合作关系,甚至在面临重大战略分歧时,是如何通过讨论和妥协达成一致的,这将是一场关于革命领导力形成和运作的精彩解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打破以往对长征叙事的某些定式,让读者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长征决策过程,看到在极端困境下,智慧的火花是如何迸发,力量是如何凝聚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认为,任何一场伟大的革命,都离不开一个高效且富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长征如此,中国革命如此。而“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个具体的提法,让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研究长征时期,毛泽东在军事指挥方面是如何与几位关键人物协作的。这是否意味着,除了毛泽东之外,还有其他两位在军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决策的核心?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三人各自的军事才能、战术思想,以及他们在长征中的具体贡献,比如在突破湘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他们是如何与毛泽东沟通协作,又是如何制定并执行作战计划的,那将是对长征历史的极有价值的补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行军路上,领导者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战略讨论,甚至是争论,最终如何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引领红军走向胜利。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很好,满意。
评分好!
评分很好,满意。
评分很好,满意。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