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语言自迩集》是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编写的一部著名的汉语教材,初版于1867年,1886年出版第二版。书中保留了许多19世纪北京话的材料,对汉语史及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书系将《语言自迩集》一版、第二版影印出版,加以导读,对《语言自迩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语言自迩集》是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编写的一部著名的汉语教材,初版于1867年,1886年出版第二版。书中保留了许多19世纪北京话的材料,对汉语史及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书系将《语言自迩集》第一版、第二版影印出版,加以导读,对《语言自迩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语言自迩集(第二版)》分三卷。一卷,是“口语(Colloquial)系列”的八章。第二卷,是第三、四、五、六、七、八章中文课文的标音、英译和注释,并随课文进程相应附加了1080条字词释义和用法示例,相当一部小型辞典。第三卷是四个附录:附录一“(英文)词语汇编(第二卷第三、四、五、六章)”;附录二“汉字引得(第二卷第二、三、四、五、六、七章,以部首为序)”;附录三“北京话音节表、北京话字音表、异读字表”;附录四“汉字书写练习”。 作者简介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英国外交官、著名汉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因发明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发音系统威妥玛注音而著称,此方法在欧美广为使用,现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1883年退职回国,1888年任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并将所藏汉文、满文图书赠与剑桥大学。直至1895年逝世。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卷一
MEMORANDUM FOR THE GUIDANCE OF THE STUDENT
PART Ⅰ.——PRONUNCIATION:
Sound or Orthography
Tone
Rhythm
Sound Table
PART Ⅱ.——THE RADICAIS:
Explanatory Remarks
General Table
Modifications
Test Table Ⅰ
Test Table Ⅱ
Test Table Ⅲ
Exercises in the Colloquial Radicals
Key to the Exercises in the Colloquial Radicals
PART Ⅲ.——San Yu Ghang, THE FORTY EXERCISES (Chinese Text)
PART Ⅳ.——Wen Ta Chang, THE TEN DIALOGUES (Chinese Text)
PART Ⅴ.——Tun Lun Pien, THE HUNDRED LESSONS (Chinese Text)
PART Ⅵ.——Chien Yo ChuRn, TEE GRADUATE'S WOOING, or THE STORY OF A PROMISE THAT WAS KEPT (Chinese Text)
PART Ⅶ.——Lien Hsi Yen Sham Ping Tse Pien, THE TONE EXERCISES (Chinese Text)
PART Ⅷ.——Yen Yu Li Luo, THE PARTS OF SPEECH (Chinese Text)
ERRATA
卷二
PART Ⅲ.——THE FORTY EXERCISES
Chinese Weights and Measures
PART Ⅳ.——THE TEN DIALOGUES
PART Ⅴ.——THE HUNDRED LESSONS
PART Ⅵ.——THE GRADUATE'S WOOING, or THE STORY OF A PROMISE THAT WAS KEPT
PART Ⅶ.——THE TONE EXERCISES
Notes on the Tone Rules affecting the Finals
Exercises in the Tones
PART Ⅷ.——THE PARTS OF SPEECH:
Introductory Observations
The Noun and the Article
The Chinese Numerative Noun
Number, Singular and Plural
Case
Gender
The Adjective and its Degrees of Comparison
The Pronoun (Personal, Relative, Possessive, Demonstrative: Distributive, Indefinite)
The Verb as modified by Mood, Tense, and Voice
The Adverb, of Time, Place, Number, Degree, etc
The Preposition
The Conjunction
The Interjection
ERRATA AND ADDENDA
卷三
APPENDIX Ⅰ.——GLOSSARY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PARTS Ill, IV, V, AND VI OF VOLUME Ⅱ
APPENDIX Ⅱ.——INDEX OF CHARACTERS IN PARTS Ⅲ, IV, V, VI, AND VⅡ OF VOLUME If, arranged according to Radicals
APPENDIX Ⅲ.——THE PEKING SYLLABARY:
Explanatory Note
Sound Table
Peking Syllabary
Table of Characters subject to changes of Sound or Tone
APPENDIX Ⅳ.——WRITING EXERCISES
ERRATA AND ADDENDA
《汉魏六朝词典》 内容简介 《汉魏六朝词典》是一部体例严谨、内容宏富的工具书,旨在为读者理解和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420年)的文学作品提供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书收录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和阐释。 编纂体例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力求在收录范围、释义准确性、例证恰当性等方面达到专业水准。 1. 收录范围广阔: 本词典的收词,重点关注了汉魏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和作家作品。这包括但不限于: 汉代的诗歌: 《诗经》的汉代传注,乐府诗,以及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 魏晋的诗歌: “建安七子”的诗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文学创作,以及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 六朝的诗歌: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的山水诗、宫体诗等。 辞赋: 汉代的枚乘、司马相如,魏晋的曹操、曹植、陆机等人的辞赋作品。 散文: 汉代的史游、扬雄,魏晋的嵇康、阮籍、夏侯玄、王弼、郭象等人的散文、论说文、哲学著作的语言。 笔记小说: 如干宝的《搜神记》等,这些作品中的部分词汇也具有时代的特殊性。 通过广泛的收录,本书力图反映汉魏六朝文学语言的整体面貌,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士人阶层思想情感的表达。 2. 释义精当准确: 词条的释义是词典的核心。本书的释义,并非简单地给出同义词或近义词,而是深入分析词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含义、用法及其演变。 溯源考证: 对于一些源流复杂的词语,词典会追溯其早期用法,揭示其词义的演变过程。 多义辨析: 对于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的情况,会逐一列出,并加以辨析,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指向。 古今异义: 尤其重视辨析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指出其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特殊含义,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文学色彩分析: 对于一些具有丰富文学色彩的词语,释义会进一步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3. 例证丰富确凿: 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配有翔实的例证。例证的选择,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代表性: 优先选用原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最能体现词语基本义项的例证。 多样性: 尽量从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语料中选取例证,展现词语的广泛使用情况。 权威性: 例证均来自于经过学术界公认的、相对可靠的古籍文本,并注明出处,便于读者查阅核实。 清晰性: 例证的选取要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佐证词条的释义,避免过于冗长或晦涩的段落。 注释辅助: 对于一些例证中的难字、典故,词典会进行必要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例证。 4. 体例细致周到: 除了基本的收词、释义、例证,本书的体例还包括: 音韵标注: 对部分词语进行必要的古今音韵标注,有助于理解其语音演变,特别是与声韵学研究相关的词汇。 词性提示: 明确标注词语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帮助读者把握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 引申义与比喻义: 对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进行梳理,展现词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附录: 可能包含一些有价值的附录,如时代背景概述、重要文学现象介绍、作者生平简介、常用字表等,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视角。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汉魏六朝词典》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服务于文学研究: 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学者和学生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通过对词汇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2. 促进古籍阅读: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古籍往往会遇到生僻词汇的障碍。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享受古籍阅读的乐趣,感受汉魏六朝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深化语言学认识: 词语是语言的基石,词汇的研究能够反映语言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本书对汉魏六朝词汇的考释,也为汉语史、词汇学、训诂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和线索。 4. 文化传承的桥梁: 语言承载着文化。通过对古人语言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适用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研究学者。 对汉魏六朝历史、文化、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需要阅读、翻译和理解汉魏六朝时期文学作品的各类人士。 汉语史、词汇学、训诂学等语言学研究者。 《汉魏六朝词典》是一部严谨、权威、实用的学术工具书,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那个辉煌而充满智慧的时代,帮助我们跨越时空的鸿沟,倾听古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本书的出版,必将为汉魏六朝文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普及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