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战略

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战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守国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园区
  • 创新发展
  • 区域经济
  • 产业升级
  • 战略规划
  • 科技创新
  • 政策研究
  • 城市发展
  • 高新技术
  • 创新生态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0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52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战略》针对陕西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战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陕西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战略设计。在特色上:一是视野宽阔,从国内外经济、科技、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审视了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战略。二是重点突出,重点设计了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战略、产业创新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开放创新战略。三是适用性强,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国家和陕西“十三五”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战略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根据科技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未来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战略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坚持特色导向,根据科技园区的现有基础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差别化、专业化的创新发展战略设计。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概论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
1.3 研究方法 6
第2章 科技园区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8
2.1 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综述 8
2.2 科技园区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
第二篇 现状篇
第3章 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典型案例及启示 23
3.1 世界科技园区的典型案例分析 23
3.2 世界典型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31
第4章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3
4.1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历史进程 33
4.2 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34
第5章 陕西科技园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44
5.1 总体情况 44
5.2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 47
5.3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66
第三篇 环境篇
第6章 陕西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71
6.1 总体形势 71
6.2 全球科技创新趋势 72
6.3 全球产业变革趋势 89
第7章 陕西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97
7.1 总体形势 97
7.2 国内科技创新趋势 99
7.3 国内产业变革趋势 127
第8章 陕西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9
8.1 主要机遇 149
8.2 面临的挑战 155
第9章 陕西科技园区的主要优势和突出劣势 158
9.1 主要优势 158
9.2 劣势 194
第四篇 战略篇
第10章 陕西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 201
10.1 指导思想 201
10.2 基本原则 202
10.3 战略定位 203
10.4 战略目标 208
10.5 战略布局 216
第11章 陕西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战略 221
11.1 战略定位 221
11.2 战略实施 221
11.3 典型园区的科技创新战略 228
第12章 陕西科技园区的产业创新战略 234
12.1 战略定位 234
12.2 战略实施 234
12.3 典型园区的产业创新战略 262
第13章 陕西科技园区的制度创新战略 270
13.1 战略定位 270
13.2 战略实施 270
13.3 科技园区制度创新的典型模式 276
第14章 陕西科技园区的开放创新战略 290
14.1 战略定位 290
14.2 战略实施 290
14.3 典型园区开放创新战略实施案例 295
第15章 陕西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300
15.1 加强战略引领 300
15.2 完善公共服务 301
15.3 强化投融资支持 302
15.4 强化人才支撑 305
15.5 完善发展环境 307
15.6 弘扬创新文化 311
参考文献 312
《静谧深邃:大自然的呼吸与生命的脉动》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城市规划、经济政策或产业升级,它是一次深入地球母亲怀抱的旅行,一次对生命最原始、最宏大交响乐的倾听。我们将暂时放下钢筋水泥的丛林,告别数据与图表的冷峻,一同潜入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未知领域——大自然的深处。 第一章:生命的呢喃——从微生物到巨兽的奇迹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尺度,从肉眼难以捕捉的微生物世界开始,揭示它们如何构筑起地球生命的基石。我们将惊叹于细菌和古菌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它们如何在火山喷口、深海热液喷口等极端环境中繁衍,默默地改变着大气成分,支撑着更复杂的生命形态。我们会探访由这些微小生命构建的生物礁,它们如同海底的城市,孕育着无数海洋生物。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植物王国。从微小的苔藓到参天古木,每一片叶子、每一株草都讲述着与光合作用、水分传递、种子传播相关的生命故事。我们将深入雨林,感受那层层叠叠的绿意如何吸纳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成为地球的“肺”。我们会了解植物如何通过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共生关系,共享养分,也了解它们如何利用风、水、动物等多种方式传播种子,延续种族。 当然,动物世界是本书的另一重头戏。我们将跟随迁徙的候鸟,体验它们长途跋涉的艰辛与智慧;我们将潜入幽深的海洋,观察鲸鱼的歌唱、海豚的嬉戏,以及珊瑚礁中色彩斑斓的鱼群;我们将走进非洲草原,感受狮子狩猎的勇猛、斑马奔跑的力量;我们将攀登雪山,窥探雪豹的神秘身影。本书将不侧重于物种分类的枯燥罗列,而是聚焦于它们在各自生态系统中的独特角色,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它们为维持整个生态平衡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会探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微妙博弈,食草动物与植物的此消彼长,以及分解者如何默默地将死亡转化为新生。 第二章:无声的语言——气候、地质与生命的回响 本章将超越生物本身,去理解塑造生命形态与分布的宏大力量。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模式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赤道地区的湿热,到两极的冰寒,再到温带的四季分明,我们将看到不同的气候条件如何催生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奇迹。我们将了解季风如何为干旱地区带来甘霖,了解洋流如何调节全球温度,以及云层如何上演着水的循环。 地质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将探索板块运动如何塑造山脉、裂谷,从而创造出隔离的生境,推动物种的演化。我们会审视火山爆发如何带来毁灭,但也为土壤带来肥沃,为生命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将考察河流的蜿蜒曲折,它们如何雕刻出峡谷,滋养着河岸的生命,并将养分带入大海。我们还将思考地质年表中那些重大的生命灭绝事件,它们是如何由气候巨变、小行星撞击等剧烈地质事件引发,又为新的生命演化腾出空间。 本书将强调,生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地球的物理环境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我们将看到,植物的根系如何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的活动如何影响植被的分布,甚至改变地形;而气候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在大尺度上引起连锁反应,影响着无数生命的命运。 第三章:和谐的乐章——生态系统的智慧与脆弱 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生态系统这个复杂而精妙的“生命网络”。我们将剖析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它们内部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我们将惊叹于食物链的层层递进,理解每一级生物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其中一环断裂,整个系统就可能濒临崩溃。 我们将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它并非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而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网。我们将了解,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更具韧性,更能抵御外部干扰,恢复能力更强。我们将看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物种,也可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某些特定的传粉昆虫,或者某些分解者。 然而,本章也将不回避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我们将讨论自然界的干扰,如森林火灾、洪水、干旱,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审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深远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我们将看到,当人类的干预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谐的乐章就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失衡与衰退。本书将以一种警醒而富有同情的笔触,描绘这些失落的家园,以及它们对地球整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第四章:生命的韧性——在变化中寻求平衡 本章将聚焦于生命在面对变化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我们将回顾地球历史上多次大灭绝事件,以及生命如何在那之后又一次次地蓬勃发展,演化出新的物种和生态系统。我们将探讨适应性进化的力量,比如物种如何通过改变行为、生理特征或形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我们将研究一些“生态恢复”的案例,无论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类主导的。例如,火山喷发后,生命如何从灰烬中重新崛起;或者,在人类的努力下,被破坏的湿地如何重现生机。本章将传递一种乐观的信息:生命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无限,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尊重,并去积极地协助。 我们将反思生命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本质。这种平衡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求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将认识到,理解并尊重自然的节奏与规律,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本书将不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或“行动指南”,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描绘与思考,唤醒读者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启发读者以一种更宏大、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生命与地球的关系。 结语: 《静谧深邃:大自然的呼吸与生命的脉动》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重新认识。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发展”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的书,理解生命的复杂与精妙,理解自然的智慧与力量,理解我们在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位置。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源自生命本源的宁静与力量,体会到万物相连的深刻哲理,并重新点燃对这颗蓝色星球的守护之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是罕有的全球化与在地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没有停留在对某一特定发达经济体的模仿叙事上,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新兴经济体在追赶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创新路径和“非对称优势”。作者对“后发优势”的重新定义,跳脱了传统的“技术采纳”范畴,转而关注在新兴市场中,由特定社会需求催生出的“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爆发力。其中对新兴市场在移动支付和数字健康领域的弯道超车现象的分析,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它展示了在某些领域,结构性的约束反而可能成为激发替代性解决方案的强大驱动力。这种全球视野的转换,让读者不再用旧有的框架去衡量新的现象,而是学会用更具包容性和动态性的眼光去看待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塑。阅读罢,心中涌起的不是被告知了多少新知识的满足感,而是一种思维框架被彻底重构的开阔感,这才是顶尖智识作品带给读者的真正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克制的,但恰恰是这种克制,爆发出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它很少使用夸张的辞藻去渲染“高科技”的炫目,而是专注于描摹那些默默无闻的“系统整合者”和“标准制定者”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对“看不见的劳动”(Invisible Labor)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价值评估,给予了极高的权重。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解析一个复杂的工业标准从起草到被广泛接受的政治博弈、技术说服和利益平衡过程,这部分内容读起来,其紧张度和悬念感,丝毫不亚于一部优秀的政治惊悚小说。它揭示了一个事实:真正的飞跃往往不是源于某一个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个环节的精确咬合。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对“创新价值链”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处于价值链中游的支撑性环节。那种对基础建设和制度设计的尊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感和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堪称精妙,作者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图景。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穿越一个个看似无关,实则环环相扣的案例现场。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某种特定技术路线的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洞察力。比如,关于早期原型机制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在材料选择上经历的反复拉扯与最终妥协的细节描写,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火花和汗水的车间。书中对于“失败案例”的剖析,更是犀利而富有建设性,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资金或人才的匮乏,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层面的认知偏差和组织惯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洞察力所在。此外,作者在描述那些突破性创新发生时的“临界点”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使得原本晦涩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能感受到思维碰撞时产生的能量涟漪。这种对过程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品鉴一件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品,每一处纹理都诉说着深厚的积淀与思考。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远见卓识,但这绝非空泛的科幻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和对全球供应链变迁的深刻理解之上。书中对“知识溢出效应”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表现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在跨文化知识转移的障碍与促进因素上,提供了许多教科书上难以见到的鲜活数据和一手访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慢技术”(Slow Tech)概念的提出和论证,这与当下主流社会对“快速迭代”的盲目崇拜形成了鲜明对比。他通过对基础科学研究周期和工程化实现难度之间张力的探讨,有力地反驳了“短视资本”对真正颠覆性创新的扼杀倾向。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创新速度”的片面理解。那种将技术发展视为一条直线加速的线性思维,被书中对复杂适应系统的描述彻底瓦解了。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勇气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具穿透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绝非昙花一现的流行观点可以比拟。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如同指挥家控制一场交响乐。开篇的理论框架搭建得极其稳固,如同大提琴般沉稳厚重,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随后,各个章节如同一系列独立的变奏曲,分别聚焦于不同的创新热点,但主题旋律从未走偏。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外部文献时的严谨态度,那些交叉引用的注释体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让读者可以顺藤摸瓜,深入到更专业的领域去探索。书中对“政策工具箱”有效性的评估,更是做到了客观中立,没有陷入简单的“政府干预好”或“市场万能论”的二元对立。它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政策干预力道对创新活力可能产生的“拐点效应”,即何时加大投入,何时适度放手,其精确度令人称奇。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高度浓缩、经过实战检验的“决策指南”,其可操作性和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