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将在“改善供给侧结构”的总体政策导向下,从生产端增强供给侧结构调整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振兴实体经济,做强中国制造,将提升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中国生产服务业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制造业升级换代。如何补生产服务业短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事关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战略布局。在国务院强调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工作的重要背景下,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我国生产服务业全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夏汛鸽 (1955.2—)供职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1993年成立,2015年1月26日更名为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函(2015)38号]),是中国民营经济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和登记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具体业务指导下,依法开展活动。}中国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年),德国施佩耶尔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硕士(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2003年)。
目录
序
1.生产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
1.1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文中之义
1.2供给侧结构包容生产服务业
附录1:《能否选择供给侧结构改革突破口?》
2.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共生发展
2.1发达国家竞争力的生产服务业基因
2.2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制造业竞争短板
2.3 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生产服务业效应
附录2:《公路物流行业不景气趋势仍在延续(节选)》
3.生产服务业与重塑产业生态价值链
3.1服务业发展的融合之道
3.2生产成本的服务业内涵
3.3产业生态的服务业需求
附录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6]43号)
4.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
4.1政策取向
4.2政策建议
跋
参考文献
鸣谢
这本书给我的核心印象是,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服务”本身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而非其在企业微观运营中的具体表现。大量篇幅用于论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权重”变化,以及其对技术进步的“催化”作用,这些论断在学术界或许是重要的,但对于期待获得具体工具箱的读者来说,则显得有些“高屋建瓴”。每一次试图深入了解某个具体行业(比如设计服务或咨询服务)的运作细节时,作者总会立刻将视角拉回到抽象的经济学模型中。这就像是走进一个高级餐厅,点了一份期待已久的主菜,结果服务员却花了半小时向你解释食材的化学构成,却忘了告诉你这道菜该如何品尝。我需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服务”嵌入到实体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去,如何量化其贡献,这本书却只停留在“服务是重要的”这一毋庸置疑的结论上,未能提供任何深入的分析路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概念的迷宫,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在云雾中穿行,试图抓住一些具体的“生产服务业”的实体。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构建宏大的理论框架,每一个章节都在搭建一个精致的逻辑体系,用各种晦涩的术语将“服务”的本质拆解得七零八落。然而,这种抽象的推演过程,对于一个渴望了解行业实际运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我期待看到的是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一家软件外包公司是如何运作的,或者一家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但书中充斥的却是关于“价值链重构”、“知识溢出效应”这类高深的理论探讨。我反复翻阅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模型,试图从中找到一条通往现实世界的路径,但每一次都像被拉回了象牙塔。这种过度理论化的写作倾向,使得全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篇高级的学术论文,而非面向行业从业者的指南。或许对于哲学或经济学理论研究者来说,这是一本宝典,但对于想要了解“生产服务业”究竟如何具体支撑实体经济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显得过于高深和遥远了。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满心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优化企业内部服务流程的实用技巧,或者至少是一些跨行业比较的案例研究。但很遗憾,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生产服务业”这个概念的“解构”之旅,而非“构建”指南。作者似乎对区分不同类型的服务活动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试图在每一个微小的功能差异中,都找到一个全新的理论标签。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学努力,虽然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在实际阅读体验上却造成了极大的阅读阻力。大量的篇幅被用来界定“什么是服务”、“服务在生产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基础性的、在我看来已经有广泛共识的问题上,而对于读者真正关心的“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创新服务模式”等实操层面的内容,则几乎只字未提。读完这本书,我只清晰地知道这个概念的边界在哪里,却不清楚如何利用这些边界去指导实际的工作。它提供的是一张过于精密的地图,但地图上的地标名称却都是我从未听过的专业术语,让人不知从何下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昏昏欲睡,仿佛作者是故意要将最有趣的部分藏在最深、最难触及的角落。行文风格异常平铺直叙,缺乏任何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的亮点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它更像是一份陈旧的政府报告汇编,充满了重复性的论述和缺乏生气的学术腔调。例如,在讨论“研发外包”时,作者会用大段文字来描述其理论模型,却完全忽略了那些因为研发外包而获得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的鲜活案例。我希望看到的是充满张力的市场竞争描述,是企业在服务化转型中的挣扎与突破,但这本书提供的,仅仅是干燥的定义和相互引证的学术观点。整体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干面包,虽然知道其营养价值,但吞咽的过程却异常艰难。这使得我对“生产服务业”的兴趣点,从阅读开始时的好奇心,逐渐被这种单调的表达方式消磨殆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作者对“界限”的划分比对“内容”的阐述更感兴趣。全书像是一个无休止的“排除法”过程,不断在界定“什么是生产服务业”,然后小心翼翼地排除掉那些“看起来像但不是”的活动。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学术上是值得称赞的,但在实用层面却显得过于谨小慎微。我甚至觉得,作者宁愿漏掉一些重要的实践案例,也不愿意冒一丝一毫的分类错误风险。例如,在谈到现代供应链管理时,它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数字化工具如何改变服务交付的讨论,而是将精力放在界定“物流协调”是否属于核心生产活动范畴的争论上。结果就是,这本书像一本详尽的“禁止事项”清单,而非一本“可行操作”指南。读者看完之后,会非常清楚哪些活动不该被纳入讨论,但对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发展这些服务,却依然感到茫然无措,仿佛被困在一个由精妙的逻辑框架构建起来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