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將在“改善供給側結構”的總體政策導嚮下,從生産端增強供給側結構調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提高供給體係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振興實體經濟,做強中國製造,將提升我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然而,中國生産服務業相對滯後嚴重製約瞭製造業升級換代。如何補生産服務業短闆、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事關深化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大戰略布局。在國務院強調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工作的重要背景下,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我國生産服務業全行業發展意義重大。
夏汛鴿 (1955.2—)供職於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1993年成立,2015年1月26日更名為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函(2015)38號]),是中國民營經濟研究領域的全國性、學術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綫工作部和登記管理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閤會具體業務指導下,依法開展活動。}中國武漢大學經濟學學士(1982年),德國施佩耶爾行政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碩士(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2003年)。
目錄
序
1.生産服務業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改革
1.1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文中之義
1.2供給側結構包容生産服務業
附錄1:《能否選擇供給側結構改革突破口?》
2.生産服務業與製造業融閤共生發展
2.1發達國傢競爭力的生産服務業基因
2.2中國生産服務業的製造業競爭短闆
2.3 供給側結構優化的生産服務業效應
附錄2:《公路物流行業不景氣趨勢仍在延續(節選)》
3.生産服務業與重塑産業生態價值鏈
3.1服務業發展的融閤之道
3.2生産成本的服務業內涵
3.3産業生態的服務業需求
附錄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傢發展改革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閤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國辦發[2016]43號)
4.加快發展生産服務業
4.1政策取嚮
4.2政策建議
跋
參考文獻
鳴謝
我拿到這本書時,滿心期待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優化企業內部服務流程的實用技巧,或者至少是一些跨行業比較的案例研究。但很遺憾,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生産服務業”這個概念的“解構”之旅,而非“構建”指南。作者似乎對區分不同類型的服務活動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試圖在每一個微小的功能差異中,都找到一個全新的理論標簽。這種細緻入微的分類學努力,雖然體現瞭作者紮實的理論功底,但在實際閱讀體驗上卻造成瞭極大的閱讀阻力。大量的篇幅被用來界定“什麼是服務”、“服務在生産中扮演的角色”這些基礎性的、在我看來已經有廣泛共識的問題上,而對於讀者真正關心的“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創新服務模式”等實操層麵的內容,則幾乎隻字未提。讀完這本書,我隻清晰地知道這個概念的邊界在哪裏,卻不清楚如何利用這些邊界去指導實際的工作。它提供的是一張過於精密的地圖,但地圖上的地標名稱卻都是我從未聽過的專業術語,讓人不知從何下手。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概念的迷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在雲霧中穿行,試圖抓住一些具體的“生産服務業”的實體。作者似乎非常熱衷於構建宏大的理論框架,每一個章節都在搭建一個精緻的邏輯體係,用各種晦澀的術語將“服務”的本質拆解得七零八落。然而,這種抽象的推演過程,對於一個渴望瞭解行業實際運作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摺磨。我期待看到的是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一傢軟件外包公司是如何運作的,或者一傢物流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策略,但書中充斥的卻是關於“價值鏈重構”、“知識溢齣效應”這類高深的理論探討。我反復翻閱那些復雜的圖錶和模型,試圖從中找到一條通往現實世界的路徑,但每一次都像被拉迴瞭象牙塔。這種過度理論化的寫作傾嚮,使得全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更像是一篇高級的學術論文,而非麵嚮行業從業者的指南。或許對於哲學或經濟學理論研究者來說,這是一本寶典,但對於想要瞭解“生産服務業”究竟如何具體支撐實體經濟的普通讀者而言,它顯得過於高深和遙遠瞭。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對“界限”的劃分比對“內容”的闡述更感興趣。全書像是一個無休止的“排除法”過程,不斷在界定“什麼是生産服務業”,然後小心翼翼地排除掉那些“看起來像但不是”的活動。這種審慎的態度在學術上是值得稱贊的,但在實用層麵卻顯得過於謹小慎微。我甚至覺得,作者寜願漏掉一些重要的實踐案例,也不願意冒一絲一毫的分類錯誤風險。例如,在談到現代供應鏈管理時,它幾乎沒有涉及任何關於數字化工具如何改變服務交付的討論,而是將精力放在界定“物流協調”是否屬於核心生産活動範疇的爭論上。結果就是,這本書像一本詳盡的“禁止事項”清單,而非一本“可行操作”指南。讀者看完之後,會非常清楚哪些活動不該被納入討論,但對於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發展這些服務,卻依然感到茫然無措,仿佛被睏在一個由精妙的邏輯框架構建起來的迷宮裏,找不到齣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核心印象是,作者似乎更專注於“服務”本身在宏觀經濟結構中的地位,而非其在企業微觀運營中的具體錶現。大量篇幅用於論證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權重”變化,以及其對技術進步的“催化”作用,這些論斷在學術界或許是重要的,但對於期待獲得具體工具箱的讀者來說,則顯得有些“高屋建瓴”。每一次試圖深入瞭解某個具體行業(比如設計服務或谘詢服務)的運作細節時,作者總會立刻將視角拉迴到抽象的經濟學模型中。這就像是走進一個高級餐廳,點瞭一份期待已久的主菜,結果服務員卻花瞭半小時嚮你解釋食材的化學構成,卻忘瞭告訴你這道菜該如何品嘗。我需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服務”嵌入到實體産品的生産流程中去,如何量化其貢獻,這本書卻隻停留在“服務是重要的”這一毋庸置疑的結論上,未能提供任何深入的分析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讓人昏昏欲睡,仿佛作者是故意要將最有趣的部分藏在最深、最難觸及的角落。行文風格異常平鋪直敘,缺乏任何能夠抓住讀者注意力的亮點或引人入勝的故事綫。它更像是一份陳舊的政府報告匯編,充滿瞭重復性的論述和缺乏生氣的學術腔調。例如,在討論“研發外包”時,作者會用大段文字來描述其理論模型,卻完全忽略瞭那些因為研發外包而獲得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的鮮活案例。我希望看到的是充滿張力的市場競爭描述,是企業在服務化轉型中的掙紮與突破,但這本書提供的,僅僅是乾燥的定義和相互引證的學術觀點。整體閱讀過程就像是在啃一塊沒有調味的乾麵包,雖然知道其營養價值,但吞咽的過程卻異常艱難。這使得我對“生産服務業”的興趣點,從閱讀開始時的好奇心,逐漸被這種單調的錶達方式消磨殆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