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古典經濟學傢認為經濟衰退或蕭條隻是一時的,暫時性的問題。他們將周期的收縮階段作為一個必要的弊病,它解決瞭一些係統問題,同時開闢瞭新的和更有力的增長道路。他們爭辯說,現行製度是可能導緻經濟增長效率的製度,因此周期性衰退隻是一個需要付齣的小代價。此外,新古典經濟學傢認為,是人們選擇瞭失業,因此,幾乎不存在非自願失業。與新古典主義的觀點相反的是,《商業周期:資本主義下的增長和危機》的假設之一是,經濟收縮帶來的浪費和痛苦並不是在所有有效率的經濟體製下都需要的,相反,在一個相對理性的經濟體製中式可以被完全消除的。經濟周期的帶來的一大問題是,將工人、資本傢、和其他市民大部分時間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下。
《商業周期:資本主義下的增長和危機》將不確定性問題列為經濟周期問題,但必須強調的是,它也是一個人類問題。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周期性的收縮,造成社會,商業損失,尤其是個體勞動者的非自願失業。如果按照《商業周期:資本主義下的增長和危機》的假設,即資本主義存在內在的不穩定性,周期性失業的産生是正確的,那麼宏觀經濟都應該圍繞這一重點重建。主流新古典主義關於均衡、市場齣清和不存在非自願失業的觀點均應由一個動態的,曆史的,周期為導嚮的觀點所取代。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商業周期的浪費
社會損失
經濟損失
個體勞動者損失
分析框架及爭論
第二章 商業周期的測量
商業周期的定義
周期的日期
參考周期與特定周期
周期的劃分
周期的相對係數
增長率
周期振幅
領先、滯後、同步指標
作為一個整體的經濟周期
參考數據附錄
第三章 商業周期史
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産
貨幣的經常使用
作為私人牟利的生産活動
商業周期的蔓延
美國資本主義的各個階段
商業周期的長期變化趨勢及規律
美國的商業周期
3個時期的消費和投資
收人的周期性波動
失業
結論
進一步閱讀
第四章 內生性和外生性周期理論
薩伊定律
對薩伊定律的批判與辯護
關於薩伊定律的3種觀點
新古典一凱恩斯主義對薩伊定律的批判
後凱恩斯主義學派對薩伊定律的評論
貨幣主義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供給側經濟學
譴責受害者
新古典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新古典微觀基礎
外部衝擊和調控障礙
結論以及外生性理論的政策含義
商業周期的內生性理論
需求理論:乘數加速數理論
需求理論:消費需求不足
供給理論:真實過度投資
供給理論:貨幣過度投資
供給理論:後備軍理論
利潤擠壓(或鬍桃夾子效應)——馬剋思、米切爾、凱恩斯與卡萊茨基
分析框架
逐次逼近法
附錄馬剋思論再生産和經濟增長
第二部分 基本模型——需求與商業周期中的供給
第五章 消費
第六章 投資:利潤假說
第七章 乘數一加速數模型
第八章 收入分配:利用率-失業假說
第九章 需求側理論:消費不足假說
第十章 廠房、設備及原材料成本
第十一章 商業周期中的過度投資與後備軍理論:供給側視角
第十二章 利潤和利潤率
第十三章 利潤擠壓(或鬍桃夾子)周期理論:生産-實現的一種假說
第三部分 更多的現實逼近
第十四章 信貸和金融危機
第十五章 壟斷力量與商業周期
第十六章 國際經濟與商業周期
第十七章 政府財政行為與商業周期
第四部分 政策
第十八章 改革政策能減輕資本主義商業周期嗎
第十九章 商業周期能否被消除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商業周期:資本主義下的增長和危機》:
一個擴張振幅等於峰值減掉根據周期相對係數計算得到的周期最初的波榖值。在錶2.4的第2列的擴張振幅,反映瞭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和不同周期中擴張期的不同長度。因此,越南戰爭對經濟的刺激對於GNP在20世紀60年代長達8年擴張期的快速增長(35.6%)起瞭重要的作用。第2位的GNP最大增長則是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期間。值得注意的是,從1980年到1981年間的增長都是短暫且疲軟的。
一個收縮振幅等於最終的波榖值減去根據周期相對係數計算得到的峰值。收縮振幅通常是負數,它反映的是從峰值到最終榖底的下降。錶2.4的第3列顯示瞭每個周期GNP的收縮幅度。實際GNP最急劇的下降齣現在1975年到1982年發生的嚴重衰退期間。
領先、滯後、同步指標
米切爾在開展其研究項目時,往往聚焦於那些一般來說領先於周期的(即在周期波峰前齣現峰值和在周期波榖前齣現低值)變量,與周期峰值和波榖幾乎同步的變量,以及滯後於周期(即在周期波峰後齣現峰值和在周期波榖後齣現低值)的變量。美國商業部現在正在遵循這些指標。錶2.5與錶2.6和圖2.3、圖2.4、圖2.5展示瞭領先、滯後或同步的行為變量。
……
前言/序言
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們強烈地感覺到我們需要瞭解為什麼資本主義是如此不穩定,為什麼數以百萬計的人如此頻繁地陷入非自願性失業中。目前,大多數關於經濟危機的著作令人不甚滿意,因為它們並沒有迴答這些問題。本書試圖將經濟周期的不穩定性置於宏觀經濟理解的中心地位,這與當前宏觀經濟學的主流觀點的立場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讀者不難發現本書同當前大部分流行的著作有著很大的差異,而本書主要從經濟學領域的偉大先驅馬剋思、米切爾、凱恩斯和卡萊茨基那裏獲取靈感。
Arthur MacEwan,John Miller,Barbara Sinclair和Martin Wolfsan在關鍵時刻給瞭我很大鼓舞。Shirlee Pigeon和Sandy Schauer完美地完成瞭打字工作,包括修訂我的一些錯誤。對於手稿的一些建設性批評指正(或通過文章給予的建議),我要感謝Rhon Baiman,Samuel Bowles,William Darity, Jr.,Jeanne Diaz, John Duffy, Gary Dymski, Howard Engelskirchen, Keith Griffin, Robin Hahnel, Lawrence Harris, Craig Justice, Azizur Khan, John E.King, Philip Klein, Arthur MacEwan, John Miller Terry McKinley, Robert Pollin, Christime Rider, Sheldon Stein, Frank Thompson, Andrew Winnick.Martin Wolfson和Kenneth Woodward。我還想感謝Lyn Grossman幫我編輯手稿。
我要感謝以下允許我使用一些文獻的齣版社。HowardSherman,《經濟危機理論:需求側,供應側與利潤擠壓》,載於《科學與社會》(1989);Howard Sherman,《資本主義的商業周期》,載於《應用經濟學國際評論》(1987);Howard Sherman,《馬剋思,凱恩斯,米切爾,卡萊茨基的利潤擠壓理論》,載於《激進政治經濟學評論》(1989);Howard Sherman,《勞動力份額的周期性行為》,載於《激進政治經濟學評論》;Howard Sherman,《商業周期中的實體和貨幣因素》,載於《激進政治經濟學評論》(1990)。我還要感謝Gary Evans允許我使用一些Howard Sherman和Gary Evans的文獻,《宏觀經濟學: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馬剋思主義觀》(紐約:Harperand RowPress,1984)。
最後,我要感謝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研究委員會的支持。
《大航海時代的貿易網絡與殖民擴張:重塑全球經濟地理的動力學》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如:維剋多·哈裏斯]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稱,如:普羅米修斯學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虛構年份,如:2024年] ---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15世紀末至18世紀末,即通常所稱的“大航海時代”中,歐洲列強為追逐商業利益和地緣政治優勢而展開的全球性貿易網絡構建與殖民擴張過程。它摒棄瞭單純以技術進步或政治意誌來解釋曆史的傳統敘事,而是將重點放在瞭貿易路綫的形成、新舊商品交換機製的碰撞、以及由此産生的全球資本流動與結構性不平衡上。 全書結構圍繞三個核心主題展開:(一)新航路的開闢及其對既有世界體係的衝擊;(二)跨大洋貿易網絡的具體運作機製與金融創新;(三)殖民地體係的建立及其對宗主國與被殖民地的長期經濟重塑。 第一部分:地理的重構與商業的萌芽 本書的第一部分考察瞭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率先開闢新航綫,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世界經濟的地理布局。作者詳盡分析瞭麥哲倫-埃爾卡諾環球航行以及達伽馬開闢的繞過好望角的航綫,如何打破瞭傳統的歐亞商貿格局(如絲綢之路和地中海貿易),使得大西洋和印度洋成為新的全球經濟的中心軸綫。 重點章節探討瞭西班牙人對美洲白銀的開采。這些白銀,特彆是來自波托西(Potosí)的“超級礦藏”,不僅驅動瞭歐洲的早期商業革命,更通過“大帆船貿易”路綫,大量流入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作者運用詳細的貨幣史數據,論證瞭這種“美洲白銀單嚮流入”如何成為早期全球化中最顯著的經濟特徵,以及它對不同文明的相對經濟地位産生瞭微妙而深遠的影響。歐洲充當瞭連接新舊大陸的中間商,積纍瞭原始資本,但其經濟體本身卻長期處於對亞洲製成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的巨大貿易逆差之中。 第二部分:貿易網絡的精細化與跨國公司的崛起 隨著早期探險時代的結束,貿易活動進入瞭更係統化、更具組織性的階段。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17世紀荷蘭和英國的商業帝國建設。作者詳細考察瞭這些新崛起的商業強權如何通過股份製公司(如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這一創新的金融工具,將分散的商業風險轉化為可融資的長期投資。 這一部分深入剖析瞭全球貿易網絡的具體運作模式。不同於以往對“重商主義”的籠統描述,本書細緻區分瞭不同貿易體係的內在邏輯: 1. 香料貿易的壟斷:考察瞭葡萄牙和荷蘭如何利用軍事力量和對關鍵港口的控製,將原本分散的亞洲香料市場整閤進一個由歐洲主導的價值鏈中。 2. 奴隸貿易的三角循環:殘酷但不可或缺的部分,分析瞭非洲奴隸勞動力如何被嵌入到美洲種植園經濟(特彆是蔗糖和煙草)的生産環節,從而為歐洲積纍利潤,並成為歐洲工業化前期的關鍵要素積纍過程。 3. 白銀與亞洲製成品的迴流:深入分析瞭歐洲如何利用通過美洲開采和奴隸貿易獲取的“硬通貨”(白銀),來換取亞洲的高附加值商品,形成一個復雜的“循環流動”體係。 作者強調,這些跨國貿易公司並非簡單的商業實體,它們本質上是“半國傢化的經濟軍事實體”,它們的擴張與建立貿易“據點”(如巴達維亞、馬尼拉、開普敦)的行動,清晰地界定瞭早期全球經濟地理的邊界。 第三部分:殖民地體係的結構性後果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殖民地體係的長期影響及其對全球經濟結構的永久性塑造。作者認為,殖民化不僅僅是政治占領,更是一種“經濟功能分配”的過程。 歐洲宗主國係統性地將殖民地定位為: 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地(如西印度群島的糖、北美殖民地的木材和煙草)。 排他性的傾銷市場(禁止殖民地發展與宗主國競爭的製造業)。 這種“核心-邊緣”的結構,導緻瞭被殖民地區經濟的“專業化鎖定”(Locked-in Specialization)。殖民地的發展路徑被限製在少數幾種初級産品齣口上,極大地抑製瞭其內部市場的形成和工業化的潛力。 書中通過比較北美(側重定居和農業)與拉丁美洲(側重資源掠奪和精英統治)的早期發展軌跡,論證瞭初始的經濟結構設定對後世發展路徑的強大路徑依賴效應。 結論:一種新型的全球不平衡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道,大航海時代的貿易擴張,雖然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商品交流和技術擴散,但其核心驅動力是建立在係統性的權力不對等之上的。這種權力不對等體現在軍事優勢、金融創新以及對全球關鍵節點(如航道、港口、礦産地)的控製上。 作者最終得齣結論:16至18世紀的全球化進程,並非一個平等參與的“世界市場”的形成,而是一個基於軍事和金融霸權的、不可逆轉的全球經濟結構性不平衡的奠基時期。它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準備瞭關鍵的要素——原始資本積纍、廉價的原材料供給以及穩定的市場需求——但這種準備是以犧牲瞭廣闊殖民地的人民的自主發展能力為代價的。 --- 本書特色: 多維度分析:融閤瞭經濟史、貿易史、金融史和地緣政治學的視角。 數據詳實:引用瞭大量16至18世紀的貿易賬本、海關記錄和公司報告的統計數據。 概念創新:提齣瞭“據點經濟學”、“專業化鎖定”等新分析框架,用於理解早期殖民經濟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