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维辉 著
图书标签:
  • 东汉
  • 隋朝
  • 词汇学
  • 历史语言学
  • 语言演变
  • 中古汉语
  • 修订本
  • 汉语言史
  • 词义变化
  • 文献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938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校中文系师生和汉语史研究者

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教授为本书初版作序。

2. 初版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十多年来一直是汉语词汇史领域引用率很高的一部著作。

3. 曾先后获得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和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 《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予以评介。


内容简介

东汉-隋是汉语发展史上变化剧烈的一个时期,许多常用词在此期间发生了新旧更替,汉语词汇正经历着从上古的方言词汇系统向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过渡,为现代汉语词汇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常用词的历史演变恰恰应该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点。作者对41组词汇在东汉-隋时期的新旧更替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意义、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对常用词演变的规律做了初步概括。本书可供高校中文系学生和语言学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汪维辉,男,1958年3月生,浙江宁波人。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著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汉语词汇史新探》《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汪维辉卷》《宁波方言词典》(合著)等,发表论文15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意义及本书的宗旨
第三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名词
1.目/眼
2.涕、泣/泪(涙)
3.足/脚
4.他人、异人/旁(傍)人/别人
5.翼/翅(翄、舐、翼)
6.囊/袋(帒)
7.舟/船(舩、舡)
8.木/树
9.侧、畔、旁(傍)/边
10.中、内/里(裹、裎)

第三章 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动词
1.衣、冠、服/著(着、箸)、戴
2.视/看(翰)
3.求、索/寻、觅
4.寝、寐/卧、眠(瞑)、睡
5.言、云、日/说、道
6.呼/唤、叫(嗷、啡)
7.使、令/教(交)
8.击/打
9.悬(县)/挂(褂、絓)
10.闭/关
11.覆/盖
12.释/放
13.书/写、抄(钞)、腾(誊)
14.曝(暴)/晒(喱)
15.易、更/换
16.建、筑、作、立、为/起、盖、戴、架
17.还、返(反)、归/回(迥、廻)
18.入/进
19.居、止/住
20.生/活
21.宜、当/应、合

第四章 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形容词
1.愚/痴(瘢)
2.瘠(膌)、癯(腥)/瘦(腴)
3.痛/疼
4.误、谬、差、忒、爽/错
5.寒/冷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附录一 41组常用词历时更替简表
附录二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附录三 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初版后记
修订本后记

精彩书摘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
  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研究传统得到继承并有新的发展,除继续考辨上古汉语的词语以外,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对象的拓展。开风气之先的是张相先生。他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改传统训诂拘守先秦两汉典籍的积习,大胆地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唐宋以降的诗词曲,用清代学者的一套方法来考释诗词曲中“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相先生的开创性工作影响深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训诂学在以后几十年里的走向。继之而起的有蒋礼鸿先生,他的传世之作《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把研究材料拓展到19世纪末发现的敦煌文献,研究对象则主要为唐宋时期的俗语词,并注意在精密考释的同时对俗语词的来龙去脉作史的探讨,把汉语历史词汇和传统训诂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唐宋口语、俗语词研究的日趋兴盛,学者们一方面把研究范围继续往下延伸到元明清,另一方面则往上向魏晋南北朝溯源。这后一方面的工作似可以郭在贻先生为代表。郭先生说过:“关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向来是最薄弱的环节。”近三十年来,经过郭在贻等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魏晋南北朝词汇研究已经由冷落而繁荣,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专著如林,各擅胜场,单篇文章多至难以计数。
  以上这些成果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它们丰富了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对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也为建立汉语词汇史积累了许多有用的材料。但是也应该指出,这些研究基本上还是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是传统训诂学的延伸和扩展。从严格意义上说,还称不上“词汇史”。
  汉语史包括语音史、语法史和词汇史三个分支。语音史脱胎于传统“小学”中的音韵学。音韵学跟解读古书是一种间接关系,黄侃先生说过:文字音韵要落实到训诂上,训诂要落实到经典上。可见文字、音韵跟“经典”之间还隔着一层训诂。因此音韵学比较容易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加上音韵学研究对象系统性强,所以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它就完成了从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向独立的汉语语音史的历史转变。此后断代语音系统的研究和语音发展史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汉语史诸部门中走在了前列。汉语真正语法学的诞生是在19世纪末,它一开始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存在为解读古书服务的问题。汉语语法史的成立虽稍晚于语音史,约在20世纪3040年代,但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都是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训诂学是直接为解读古书服务的,它要摆脱“经学”(或者说“古籍学”)附庸的地位很不容易;而训诂学跟词汇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汇史发展迟缓,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

前言/序言

  本书是汪维辉同志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两年多前,当我读到他的博士论文时,十分欣喜。自己是搞汉语史研究的,除了语法外,也做过一些词汇研究。在跟几位同道交谈中,大家都认为,汉语史研究有两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一是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各代的专书研究,全面考察、描写其中的语言现象。专书研究是断代研究的基础,而断代研究又是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另一项是系统开展词汇史尤其是常用词演变史的研究。词汇史的研究跟语音史和语法史相比最为薄弱,最近20年的词汇研究侧重于对疑难词语的考释,而对常用词、对某一历史时期词汇系统的研究则很少着力,因此读到维辉同志的大作时感到难能可贵,很有会心之感。
  词汇史研究不易,首先须要拿出勇气来面对数量浩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勾稽、归纳、统计、判断上要做到准确、科学,谈何容易!没有良好的词汇学理论基础,没有扎实的古汉语专业知识,没有沉下心来做学问的踏实学风,是很难、也不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
  本书所讨论的41组常用词都建立在丰富可靠的语料基础上,作者不仅排列用例,详加描写,而且还采用统计频率、考察词的组合关系等方法来说明同义词的演变交替过程;每组词讨论后都有小结,使人于纷繁中得其要领;文中的注释重在辩正语料、介绍有关观点与文献,包含了很大的学术信息量,可以说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虽以资料丰富翔实见长,但在总结规律、进行理论思考上也很见功夫。书中对常用词演变自身规律的探求、对常用词历史演变基本类型的归纳,以及对判断新词替换旧词的标准的设定等,都很有见解,多所创获。作者对问题考虑细密、周全,处理谨慎。如对统计数据的局限性的认识,对构词语素旧成分有时比新成分更有能产性的认识,对前人有所研究的均予称引,对不详者暂予存疑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这种学风贯穿于全书,增强了这部著作在学术上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维辉同志当年是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张先生学识广博,兼通中外,富有独特的学术眼光,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尤有专攻。名师出高徒,信不虚也。这篇序言本应由张先生来写,我是没有资格代庖的,但张先生近年身体不适,深受病痛折磨,嘱我代写,我难辞先生之诚意,写下上述感想,权为序。
东汉至隋常用词的语音、形体与意义流变 本书是对东汉至隋代常用词演变历程的一次深入考察与细致梳理。作为对原有研究的修订与深化,我们力图在继承前人宝贵成果的基础上,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更为严谨的方法,勾勒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在语音、形体及意义层面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是零散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词,力求从中探寻出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时代特征。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东汉至隋朝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原汉民族政权历经分裂与统一,北方民族的迁入与融合,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都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必将深刻地反映在语言之中。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时代口语与书面语中的高频词汇,这些词汇是社会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其变迁轨迹往往最能揭示语言发展的脉络。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坚持古今结合,文白互证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将细致梳理传世文献,如各类史书、文学作品、碑刻铭文,以及如《说文解字》、《颜氏家训》、《玉篇》等重要辞书,从中搜集并考订目标词汇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借鉴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献,如简牍、帛书等,以获取更为接近当时口语的材料,弥补传世文献可能存在的书面语色彩。 语音的演变是词汇变化中最根本的层面。我们将尝试运用传统音韵学的方法,结合近代语言学对汉语音韵演变规律的认识,对目标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音进行拟测与分析。这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变迁,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语音分化、合并等现象。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古音韵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切韵》、《广韵》等韵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形体的演变则关注词语的书写形式。汉字的形体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隶变、楷化的过程,词语的书写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将考察目标词汇在不同时期的字形演变,分析其笔画的增减、结构的简化或繁化,以及异体字的出现与消亡。 意义的演变是词汇变化中最富于社会文化色彩的层面。我们认为,词语意义的变迁往往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社会风尚的演变息息相关。因此,在分析意义演变时,我们将深入考察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分析其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比喻以及新义的产生。我们也将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如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传播、科技的发展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词语意义的演变。 研究内容框架: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常用词在东汉至隋代三个主要阶段的演变展开,并进一步细化到语音、形体、意义等不同维度。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东汉至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汉语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研究现状:梳理国内外关于东汉至隋代汉语词汇演变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本书的研究将如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研究对象与范围:明确界定本书所关注的“常用词”以及东汉至隋代的时空范围。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详细介绍本书将采用的语音、形体、意义分析方法,以及所依据的语言学理论。 本书结构安排:简要介绍全书的章节设置和内容逻辑。 第二章:东汉时期常用词的语音、形体与意义面貌 东汉时期语音概况:简要回顾东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特点,参考汉代古音研究成果。 东汉时期常用词的形体特点:考察汉代隶书等书体对词语形体的影响,分析常用词的字形特征。 东汉时期常用词的意义系统:通过分析传世文献,呈现东汉时期常用词的典型意义,为后续的演变对比奠定基础。 典型词汇的考察:选择若干在后代发生显著变化的常用词,对其在东汉时期的语音、形体、意义进行详细考察,为后续分析提供具体例证。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词的流变(以常用词为例) 语音变迁的观察: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演变的大致趋势,如入声的演变、韵母的变化等,并重点关注常用词的语音变化。 形体演变的迹象:考察这一时期汉字楷化的发展,以及常用词形体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 意义的生发与流转: 政治、社会变革的影响: 关注政权更迭、民族融合等因素如何导致词语意义的产生、转移,如与官制、民族称谓相关的词汇。 思想文化的交融: 探讨佛教传入、玄学兴起等对常用词意义的影响,如一些抽象概念词的产生与演变。 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日常用语中词语意义的拓展与收缩,如与服饰、饮食、建筑等相关的词汇。 典型词汇的深入剖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词,详细分析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形体、意义演变过程,并与东汉时期进行对比。 第四章:隋代常用词的语音、形体与意义新貌 隋代语音概况:梳理隋代语音特点,为中古音韵学的研究提供补充。 隋代常用词的形体特征:分析隋代楷书的成熟及其对常用词形体的影响。 隋代常用词的意义格局:呈现隋代常用词的典型意义,并分析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同。 统一后的语言整合:探讨隋朝大一统对语言产生的整合作用,以及常用词在整合过程中的表现。 典型词汇的最终呈现:选择部分在东汉至隋过程中变化较大的常用词,展示其在隋代的最终形态,并总结其演变轨迹。 第五章:东汉至隋常用词演变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总结这一时期常用词语音演变的普遍规律,如音位的合并与分离、声调的变化等。 形体演变的趋势:归纳常用词形体演变的总体趋势,如简化的方向,以及异体字的使用情况。 意义演变的驱动力:深入分析导致常用词意义演变的主要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总结意义演变的模式(如扩大、缩小、转移、比喻等)。 常用词演变中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不同类型常用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差异。 对中古汉语语音、词汇研究的启示。 第六章:结论 本书研究的主要发现与贡献:总结全书的研究成果,强调本书在汉语史研究领域的价值。 未来的研究展望:指出本书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 研究价值: 本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东汉至隋代汉语常用词的演变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汉语整体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通过对常用词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掌握这些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形体和意义,对于古籍的阅读、历史的理解、乃至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的修订之处(作为引言部分,可以简略提及): 本次修订,我们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史料搜集范围,引入了更多考古发现的文献材料;在研究方法上,尝试运用更先进的语言学分析工具,并对语音拟测部分进行了细致的复核;同时,对部分词汇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全面、准确、生动的常用词演变图景。 本书的研究,是汉语语言史研究领域一次细致而艰苦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并激发更多对汉语演变奥秘的深入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类跨越数百年历史的语言变迁研究,有着根深蒂固的好奇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文化传承的断裂与延续”。东汉的魏晋风度,与隋唐气象之间,语言是如何充当桥梁或界碑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不仅仅是记录“这个词以前是A,现在是B”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会变成B”的深层社会动因,那就功德无量了。例如,佛教的大量传入,必然会带来一批新的概念词汇,这些词汇是如何被汉语体系吸收、改造,并最终融入到“常用词”的行列,甚至影响到本土词汇的语义,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迷人的过程。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隋朝语言规范化(相对于之前的长期分裂)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在“继承”中“创新”,还是在“整合”中“统一”?这种对历史关键节点的聚焦,往往能让整部研究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有力。这本书无疑是为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准备的一份重量级礼物。

评分

我对这类专门性的学术著作往往抱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态。这次翻开这本关于东汉到隋朝词汇演变的修订本,首要的印象是它极强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猜测,修订版必然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纳入了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成果,所以内容上会更加充实和无可辩驳。一个语言史的研究者,必须像侦探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蛛丝马迹,去还原一个词语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使用频率、语境,以及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变化。比如,“民”这个字,在不同朝代的含义侧重就可能大相径庭,从最初的泛指到后来的特定阶层,这种语义的漂移背后,必然是政治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一手资料支撑,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阐述上。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词汇来构建起那个时代的概念体系,那无疑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而言,这不仅是学习,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期待它能用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成果转化成引人入胜的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中蕴含的工作量之巨大,光是“常用词”这三个字,就意味着作者不能只是挑选那些孤芳自赏的文人雅语,而必须关注那些真正构成社会日常交流的基石性词汇。这对我理解古代的日常生活场景非常有帮助。我们看历史剧或者读史书,总感觉和古人的交流有层隔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语言的隔阂。如果能通过这本书,掌握了东汉末年社会对于某个概念的表达方式,可能对理解“士大夫”阶层的兴衰、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中的词语借用与改造,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个人对词汇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化演变也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在汉末纷乱,区域文化开始强化的背景下,语言是否也出现了明显的方言化倾向,并在隋朝统一后又经历了一轮怎样的规范化过程?这类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语言变动,才是最能体现历史复杂性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在论述过程中,能够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具体的文献片段,让这些冰冷的学术名词“活”起来,变得可以触摸和感受。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很多语言学著作的行文风格都偏向晦涩,生怕别人看不出它的高深莫测。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修订本》在可读性上的改进。当然,学术的严谨性是底线,但如果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具文学性的笔触来描绘语言的演变轨迹,那就更值得称赞了。比如,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音变或义变的内在驱动力?语言的演变,说到底,是人心与社会的反映,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不断迭代。东汉到隋朝,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转型期,从成熟的帝国体系到分裂,再到最终的再统一。我想象着那些承载着权力、信仰、伦理的词汇,是如何在战火中变异,在思想碰撞中重塑。一个修订版,如果能将前沿的语言学理论(比如认知语言学的一些观点)巧妙地融入对古典汉语的分析中,那绝对能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一个档次。我期待的不是一份死板的词汇表,而是一部能让人读出时代脉搏的“语言史诗”。

评分

这本《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语言变迁其实了解得不算多,总觉得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的语言,离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有点遥远。但是,这本书光是“常用词演变”这个切入点就很有吸引力。它不光是罗列生僻的字词,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可能已经悄然发生过巨大变化的词汇。想象一下,我们今天随口说出的一些词,放在东汉或者隋朝,它们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带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跨越时空的语言“考古”,绝对能激发我对历史和文字的全新认识。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清晰的脉络,把这些词汇的源头、中期的流变,以及最终定型于隋朝的路径给梳理清楚。如果能辅以恰当的例句对比,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是如何与社会形态、思想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的载体。这种研究不仅是语言学上的贡献,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侧写,着实让人期待能从中窥见历史的深层肌理。

评分

书很好,京东配送服务态度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初版就很想买,可惜一直没买到,这次汪老师出了修订版,真可谓是学界福音了!研究词汇不得不看的书,超棒!

评分

这书一定要买

评分

很好的专业书,值得拥有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東西不錯,值得購入

评分

東西不錯,值得購入

评分

很好的专业书,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