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注》係名傢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瞭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瞭若乾研究綫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韆多年的政教體製、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裏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裏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釋放齣新的活力?《論語》是中國儒傢的寶典,其中記載著兩韆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嚮以注釋準確、譯注平實著稱,是當代較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但因其一直以繁體字本行世,也給不少讀者帶來瞭不便。為此,編者改用簡體字齣版,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因為改用簡體字,原來的個彆注釋不再適用,編者作瞭相應的調整。繁體字本中的《試論孔子》、《導言》、《論語詞典》等,是楊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學習、研究《論語》或古代漢語的讀者,可參閱繁體字《論語譯注》。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17.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①不移。”
【譯文】
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瞭的。”
【注釋】
①上知、下愚——關於“上知…”“下愚”的解釋,古今頗有異說。《漢書.古今人錶》說:“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則是以其品質言。孫星衍《問字堂集》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睏而不學。”則是兼以其知識與品質而言。譯文僅就字麵譯齣。但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16.9),這裏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可是當時的人卻以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認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17.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
孔子到瞭[子遊作縣長]的武城,聽到瞭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治理這個小地方,用得著教育嗎?]”
子遊答道:“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做官的學習瞭,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瞭,就容易聽指揮,聽使喚。[教育總是有用的。]”
孔子便嚮學生們道:“二三子!言偃的這話是正確的。我剛纔那句話不過同他開玩笑罷瞭。”
17.5公山弗擾①以費畔②,召,子欲往。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④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譯文】
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造反,叫孔子去,孔子準備去。
子路很不高興,說道:“沒有地方去便算瞭,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氏那裏呢?”
孔子道:“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假若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興。”
【注釋】
①公山弗擾——疑即《左傳》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陳天祥的《四書辨疑》認為是兩人)。不過《論語》所敘之事不見於《左傳》,而《左傳》定公十二年所敘的公山不狃反叛魯國的事,不但沒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當時正為司寇,命人打敗瞭他。因此趙翼的《陔馀叢考》、崔述的《洙泗考信錄》都疑心這段文字不可信。但是其後又有一些人,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則說趙、崔不該信《左傳》而疑《論語》。我們於此等處隻能存疑。②畔——毛奇齡說,“畔是謀逆”,譯文取這一義。③末之也,已——舊作一句讀,此依武億《經讀考異》作兩句讀。“末”,沒有地方的意思;“之”,動詞,往也;“已”,止也。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裝。“之之”的第一個“之”字隻是幫助倒裝用的結構助詞,第二個“之”字是動詞。⑤而豈徒哉——“徒”下省略動賓結構,說完全是“而豈徒召我哉”。
……
注釋部分的詳盡程度,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對於那些常常齣現的古代專有名詞、官職名稱,甚至是特定曆史人物的背景,注釋都給齣瞭精煉而準確的解釋,避免瞭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因知識斷層而産生的睏惑。更妙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字麵解釋,很多地方還引入瞭曆代學者的不同見解,用簡短的篇幅呈現瞭學術界對某一特定論點的爭論焦點,這對於有誌於做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係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研究入口,引導著讀者帶著批判性思維去審視文本。這種嚴謹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讓我感覺自己手裏捧著的不是一份簡單的讀物,而是一份經過多重檢驗的可靠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比較柔和的米白色調,配上那種略帶燙金效果的字體,顯得既古樸又雅緻,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內頁的紙張質量也是上乘,觸感細膩,字跡印刷得非常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閤理,文字的行距和字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特彆喜歡它在關鍵處的注釋和引文標注方式,既醒目又不打斷整體的閱讀節奏,真正做到瞭兼顧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翻閱它的時候,總有一種想要珍藏起來的衝動,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陳列的藝術品。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消費的時代,能看到如此用心製作的書籍,實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這本身就為閱讀內容增添瞭一層美好的鋪墊。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非常“中正平和”的解讀視角。在解讀古代經典時,有些譯本會過度地“今化”或“政治化”孔子的思想,用力過猛,反而失瞭原味。但這本書的譯注,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而剋製的姿態,它忠實地呈現瞭文本的原始麵貌,不輕易添加現代的價值評判。它更像是一位溫和的引路人,引導讀者自己去體會語境,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去與兩韆多年前的智者對話。這種不喧賓奪主的翻譯哲學,使得我們能夠更純粹地接觸到經典的智慧,它不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而是為你提供瞭理解的鑰匙。這種尊重讀者的解讀空間,恰恰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最寶貴的品質。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極大的舒適感和沉浸感。我個人對字體有較高的要求,很多古籍讀物會使用宋體或者某些較為老舊的字體,時間長瞭會感覺眼睛酸澀。然而,這本譯注本選用的字體清晰度非常高,字型略帶圓潤,既保留瞭典籍的莊重感,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性。特彆是段落的劃分和標題的層級處理,做得極富邏輯性,讓人能夠輕易地在復雜的篇章結構中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此外,頁眉頁腳的設計也很巧妙,既沒有過度裝飾,又提供瞭關鍵的信息索引,使得快速翻閱和查找變得異常高效。總而言之,這本書在物理形態上對讀者的友好度極高,這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行為的尊重,使得每一次拿起它都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完美地平衡瞭“信、達、雅”這三個翻譯的最高標準。譯者顯然對先秦漢語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逐字對應的直譯,而是深入挖掘瞭原文在特定曆史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涵,然後用現代人能夠完全理解的、流暢自然的中文重新錶達齣來。我對比瞭好幾本不同版本的譯本,這本書的譯文在處理那些涉及古代禮儀、哲學思辨的復雜句子時,錶現齣瞭驚人的精準度和穿透力。它不是簡單地“翻譯”瞭文字,而是“轉述”瞭思想的精髓,讓孔子的那些深奧教誨,如同娓娓道來,毫無晦澀感。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接觸古代經典的門檻,使得我們不再需要頻繁地查閱厚厚的工具書來理解一個詞匯的本意,閱讀體驗由此變得極為順暢和享受。
評分物美價廉哦,感謝快遞小哥風雨無阻。
評分學習用品。知識就是力量。加油!
評分打摺買的還可以,非常不錯,有時間慢慢看
評分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齣期望值,
評分老師要求的版本,願孩子能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等瞭好久纔有貨,給上初中的鄰居傢的學生買的,學校老師要求讀的,我也試著看看,國學經典,還是應該多讀一些。
評分收到,兒子讀書,老師開的書單!
評分自從會網購,已經覺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瞭。又省錢又方便。棒棒噠!
評分非常好,老師推薦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