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

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加里,斯塔夫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海军
  • 战列巡洋舰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海军历史
  • 舰船设计
  • 舰船建造
  • 海上作战
  • F号战列巡洋舰
  • J号战列巡洋舰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9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612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字数:30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战期间,除U艇外,战列巡洋舰或许是这一时期德国知名的战舰。虽然德国战列巡洋舰总数仅为七艘,但在战前它们就已穿越全球大洋,此后又征战北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对海战进程发挥了超乎寻常的影响。除“兴登堡”号外,所有战列巡洋舰都参加了作战,战功显赫。

  当英国皇家海军引入战列巡洋舰这一新的舰种后,德国海军也不得不跟进,日本海军亦是如此;然而,与当时他国海军的做法迥异,德国战列巡洋舰基于不同的概念模式,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标准。由于德国设计师认识到,与英国海军相比,德国海军总是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因而,他们所设计的战列巡洋舰不仅要能实施侦察,与他国战列巡洋舰展开作战,而且还能作为“填隙者”加入战列线,与敌方战列舰分庭抗礼。当然,对于德国战列巡洋舰应采用何种类型的设计,曾存在许多争论与争议。

  结果,他们设计出了一类超强的战舰,足以与任何水面舰艇相媲美,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后来“沙恩霍斯特”级(Scharnhorst)战列巡洋舰和“俾斯麦”级(Bismarck)战列舰的设计。然而,虽然德国战列巡洋舰为人熟知,但鲜有有关这一主题的英文著作问世。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著作外,有关德国战列巡洋舰的专著并不多见。

  本书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开始酝酿。德意志帝国海军“大型巡洋舰(GroßenKreuzer)”在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发展可谓精彩纷呈。这一发展进程无疑也受到了当时技术快速进步以及德国政治与战略考量的影响。在这些战舰建造与服役期间,许多重大技术革新被应用到舰艇设计之中。在此仅举其中一些例子,如以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蒸汽锅炉由燃煤型改为燃油型,引入“全重炮战舰”的概念,装甲得到改进,无线电通信得到广泛应用。在政治与战略考量上,与英国政府及英国皇家海军错综复杂的关系,多国间无休止的“战列舰竞赛”,无疑都对德国规划与发展此类战舰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纵然如此,或许正是由于所有这些技术革新的出现,政治与战略考量或情势的需要,建造的各级“大型巡洋舰”(后改称“战列巡洋舰(Schlachtkreuzer)”),从“冯·德·坦恩”号(vonderTann)到“兴登堡”号(Hindenburg)以及未完工的后继舰,它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战舰类型,其中每一艘都是对其前一艘的自然强化。这些战列巡洋舰的作战史极其生动地记录下了它们历经连天炮火而依然顽强生存的能力。

  加里·斯塔夫的这一著作是一本全面、彻底研究德意志帝国海军全部七艘战列巡洋舰及未完工后继舰的英文专著。除详细介绍了各舰的生涯外,作者还讲述了日德兰海战及交战方之间爆发的其他遭遇战。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加里在德、英两国埋头翻阅档案。他对德国海军过去150年主力舰发展历程中令人着迷的一个发展阶段展开了潜心研究,经过不懈努力,这一成果赢得了交口称誉。

  ?迄今为止研究德国战列巡洋舰全面的英文专著;

  ?全面介绍了德国战舰的服役历史,包括一手作战报告;

  ?配有250余张照片,多数为首次公开;

  ?提供所有战舰的电脑特制彩色效果图;

  ?附有详细的战舰图纸和战列线地图。所有图和照片加总超过800幅

  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也称为“Panzerkreuzers”,字面意思就是装甲巡洋舰,这份研究详细地介绍了各型战舰的设计和建造情况,追溯了七艘战列巡洋舰的完整服役历史并叙述了它们的作战情况,本书绝大部分来源于一手的德国资料和官方文件,并且多数以英文形式首次公开。这些战列巡洋舰参加了北海的几次小规模战斗,随后在日德兰半岛(Jutland)或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errak)的激战中,遭到了来自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舰队的毁灭性打击。

  本书涵盖了详尽的战舰图纸和战列线地图,大量当代照片展示了战舰在海上和船坞内的真实情况,读者可以了解战舰在作战行动中受损的详细情况以及很多设计方面的细节。大量色彩华丽、电脑特制的效果图展示了战舰的完整剖面、各种自上而下的视图以及详细的特写画面和清晰细节。

  这本精彩的英文专著是德国海军历史的一项新的重大贡献,是历史学家、战舰爱好者、船模制作者以及任何对一战海军及铁甲舰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藏书。


作者简介

  加里?斯塔夫(GARYSTAFF)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Portsmouth)的一个海军家庭,早年生活在航空站。他平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德意志帝国的海军战舰,他经常去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查阅相关档案,并拜访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人员的后代。在此期间他收集了数量惊人的照片,其中很多以前都未曾公开过。他的新书《七海之战》(BattleontheSevenSeas)由笔和剑出版社(Pen&Sword;)于2012年出版。


目录

译序

序言

前言

引言

第1章F号大型巡洋舰——“冯·德·坦恩”号

设计

建造

舰体?

装甲

舰炮

鱼雷武器?

舰载船艇

舰锚?

发电设备

探照灯

动力设备

排水系统?

操纵性与适航性

总体特点与后期变化

命名

海试

历程

南美之行

劈波斩浪

日德兰海战?

第2章G号大型巡洋舰——“毛奇”号

设计

建造

舰体

装甲

舰炮

鱼雷武器

舰载船艇

舰锚

发电设备

探照灯

动力设备

排水系统

操纵性与适航性

总体特点与后期变化

命名

海试

历程

美国之行

大西洋航行报告

俄国之行?

加入侦察舰队服役?

进攻大雅茅斯?

进攻哈特尔普尔

多格尔沙洲海战?

日德兰海战

第3章1909年H号大型巡洋舰——“戈本”号

设计

建造

舰体?

装甲

舰炮

舰载船艇

舰锚?

发电设备

探照灯

动力设备

排水系统

操纵性与适航性?

总体特点与后期变化

命名

海试

历程

第4章1910年J号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号

设计

建造

舰体?

装甲

舰炮

鱼雷武器?

舰载船艇

舰锚?

发电设备?

探照灯

动力设备

排水系统

操纵性与适航性?

总体特点与后期变化?

命名

海试

历程

多格尔沙洲海战

日德兰海战


精彩书摘

  《海上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
  倒车汽轮机很大输出功率达到了38324轴马力,速度则达到了19节,而所要求达到的功率仅为20000轴马力。在燃煤消耗测试中,其消耗水平也低于合同的要求。航速为17节时,每小时消耗燃煤1932千克。
  仅使用其中一侧螺旋桨推进的情况下,其航速可达22.583节。
  由于未在12节航速条件下开展相关试验,因而无法确定其最经济航速。在载煤2848吨,航速为10节的条件下,在25天半的时间内,该舰航程达到了6125海里。
  在载煤量相同,航速为17节时,在10天又14小时的时间内,该舰航程达到了4323海里;航速为25节时,在3天又7小时的时间内,其航程仅为1978海里。上述所有数据都是在试验条件下测得的,在实际中,随着吃水深度的增大,而且考虑到速度损失,这些数据会有所变化。
  据报告称,该舰拥有非常好的操纵性。汽轮机反应迅速,能够快速实现进车和倒车。在2分8秒时间内,“开足马力”倒车时,能够在900米距离内让全速前进的舰艇完全停止。
  虽然舰体狭长,但该舰却具有非常好的回转性。该舰应舵迅速,满舵转向时,失速60%,倾角达9°。低速航行时,该舰转向能力较差,而处于停泊状态时,如需转向则要借助螺旋桨的推力才能实现。在航速为17节,两个舵均满舵转向时,回转圈直径为620米,航速为22节时,同转圈直径为610米。
  ……

前言/序言

  德文术语“Panzerkreuzer”的字面意思是“装甲巡洋舰”。直到一战结束后,“战列巡洋舰”这一术语才在德国广泛使用。在德国官方文件中,战列巡洋舰这一类战舰被称为“GroßeKreuzer”,即“大型巡洋舰”,但德意志帝国海军官兵还是通常将其称为“装甲巡洋舰”,在正式报告中,海军少将希佩尔(后晋升为海军中将)(Kontreadmiral/VizeadmiralHipper)1对其率领的第一侦察大队(IAufklärungsgruppe)中的战列巡洋舰亦是如此称呼。

  与在此期间发展战列巡洋舰的其他国家海军相同,德国战列巡洋舰也发端于老式装甲巡洋舰。与战列舰不同,对装甲巡洋舰发展历程的界定并没有那么清晰。

  在列强海军的造舰计划中,大型防护巡洋舰(其要害部位实际上并未得到良好保护),如英国皇家海军的“挑战者”级(Challenger)均已逐渐退出舞台,在建的巡洋舰仅剩装甲巡洋舰。界定装甲巡洋舰的主要标准是战舰要有足够的续航力,一定的战斗力和较高的航速,此外,还要有较快的最大持续航速。法国将发展装甲巡洋舰的重点放在能够破坏英国贸易航线上。法国装甲巡洋舰将极强的续航力——如“欧内斯特·勒内”号(ErnestRenan)续航力为10000海里/10节——与强大的火力融为一体(4门194毫米炮与12门164毫米炮),其排水量堪比当时的战列舰。1905年建造的“埃德加·基内”号(EdgarQuinet)排水量达14100吨,而同年建造的“真理”号(Vérité)战列舰排水量为14635吨。2英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如“克雷西”级(Cressy)和“德雷克”级(Drake),力求赶超法国,在三项基本标准尤其是战斗力上要强于后者。然而,至“蒙默思郡”级(Monmouth)与“德文郡”级(Devonshire)时,英国愈发与法国的模式分道扬镳,航速变得比战斗力更加重要。由于无力建造同等数量的巡洋舰,那些海军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必须使其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因而,装甲巡洋舰是在小吨位、弱战力装甲舰的基础上,随着航速快慢与装甲厚度的高下之争逐步发展而来的。然而,装甲巡洋舰也同样追求战列舰般的质量,毕竟舰炮口径与装甲厚度是战斗中一较高下的基础。与战列舰一样,装甲巡洋舰也开始装备中口径舰炮,例如“勇士”级(Warrior)装甲巡洋舰上也装备了9.2英寸和7.5英寸舰炮。

  在1904年1月刊海军杂志《海军评论》(MarineRundschau)中,德皇威廉二世(KaiserWilhelmⅡ)以“L”为笔名发表了一篇有关装甲巡洋舰的文章。这位君主对海军的兴趣并不仅限于在电报背面信手涂鸦一幅幅舰艇的设计图。他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巡洋舰的排水量正不断接近战列舰,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将会危及战列舰的发展。德皇警告称,装甲巡洋舰仅是“不可或缺的附庸”。他写道,以法国为例,装甲巡洋舰正变得如此庞大和昂贵,其成本很快会超过战列舰的造价,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直接建造战列舰呢?德皇是“快速战列舰”概念的拥趸,“快速”战列舰是这两类战舰的有机结合。不过,他这一概念中所谓“真正的战列巡洋舰”,其成本不能超过战列舰,相对同时代的战列舰,航速需有3至4节的优势,能够装载足够的燃煤,除承担侦察这一主要任务外,还能加入战列线作战。因而,这一巡洋舰的武器应包括240毫米或210毫米炮,并装备150毫米炮作为副炮,其装甲应能保护要害部位不受同类战舰的损伤。然而,一艘具有上述性能而又装备重炮的快速战列舰的吨位很可能会超过30000吨。因技术和财力原因,在一份备忘录中,德意志帝国海军部长冯·提尔皮茨海军元帅(GroßadmiralvonTirpitz)否决了这一提议。

  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之前,日本设计了一种新型装甲巡洋舰,其主要武器为4门12英寸炮,防护装甲厚度达7英寸。两艘最先建成的此种装甲巡洋舰分别为“筑波”号(Tsukuba)和“生驹”号(Ikoma),紧随其后日本又建造了“伊吹”号(Ibuki)和“鞍马”号(Kurama)。虽然与此后的战列巡洋舰相比,它们的航速相对较低,在20.5节至23节之间,但从现代意义上而言,它们称得上是最早的一批战列巡洋舰。1912年,在英国皇家海军引入“战列巡洋舰”这一称谓后,它们也被重新划分为战列巡洋舰。在1905年5月爆发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装甲巡洋舰在战列线上的运用取得了成功,这使日本人确信其设计理念是正确的。

  1897年6月,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少将被任命为帝国海军部长。提尔皮茨是德国海军的坚定支持者,至1897年底,他已着手制定《舰队法》(Flottengesetze),该项法律使他与德皇心怀的海军抱负变成一项法定国策。提尔皮茨的天赋在于能够很好地在海军的技术要求和国会的财政预算限制之间找到平衡点。首部《舰队法》于1898年3月28日获得通过,其中包含一项6年造舰计划,目标是组建一支作战舰队,将为两个战列舰中队各建8艘战列舰,另外还包括1艘舰队旗舰、2艘后备战列舰、8艘装甲岸防舰、12艘大型巡洋舰及30艘小型巡洋舰。

  第二部《舰队法》于1900年6月26日获得通过,作战舰队的规模翻番。这支舰队将包括38艘战列舰、14艘大型巡洋舰和34艘小型巡洋舰。然而,在最初的计划中,大型巡洋舰的数量不止14艘,但为了获得国会批准,后来有6艘被取消。这部法律确保了德国每年建造3艘主力舰的造舰速度。

  在1906年的修正案中,以“GroßeKreuzer”之名,即后来所称的战列巡洋舰,恢复了原6艘大型巡洋舰的建造。190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将舰艇的更新周期从25年缩短至20年,从而可以更早地替换老旧舰艇。1912年,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作战舰队的实力增至41艘战列舰、20艘大型巡洋舰和40艘小型巡洋舰。

  虽然德国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几乎是按照英国模式建造的,但对于后续应朝哪个方向发展一直争议不断。因在技术可行性和预期成本方面存在疑虑,“快速战列舰”的概念遭到否决。但是,德国迫切需要大型巡洋舰却是不争的事实。对应使用哪个术语称呼该类舰也出现过争议。德国最终没有采用“Panzerkreuzer”而是采用了“GroßeKreuzer”这一术语,这也是《舰队法》中对该类舰使用的称谓。然而,在英国,装甲巡洋舰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摒弃了所担负的贸易保护任务,“爱丁堡公爵”级(DukeofEdinburgh)、“勇士”级和“弥诺陶洛斯”级(Minotaur)计划用作发动快速进攻的侧翼力量,以中队的规模配合舰队作战。在冯·提尔皮茨看来,德国装甲巡洋舰担负的任务是开展侦察,击退敌方侦察巡洋舰,保护己方轻型战舰,追击敌方受损战舰。德皇还寄希望于装甲巡洋舰能加入战列线作战,即具备“线上战力”。海军部长冯·提尔皮茨对这一线上战力持反对态度。然而,此时的德国装甲巡洋舰却受威廉港(Wilhelmshaven)船闸的拖累,舰长受到限制,因而它们的最大航速维持在21节至21.5节之间。相比之下,英国装甲巡洋舰的航速可达23节。威廉港较为宽大的3号入口直到1910年才投入使用。



《钢铁巨兽的时代:早期海战中的战列巡洋舰 ——从无畏舰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术革新》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那个波澜壮阔的海上争霸时代,深入探究引发海军军备竞赛的“无畏舰革命”,以及战列巡洋舰这一全新海军力量的崛起与演变。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至战时这一关键时期,剖析各国海军设计思想的碰撞,技术革新的浪潮,以及战列巡洋舰在实际作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深刻的早期海战画卷。 第一部分:无畏舰浪潮的袭来与新舰种的萌芽 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HMS Dreadnought)的下水,不仅标志着战列舰设计的一次划时代飞跃,更是直接引发了全球海军格局的剧变。本书将首先回顾“无畏舰革命”的背景,深入分析其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包括全重炮化、单一口径主炮、蒸汽轮机的使用等,这些技术突破是如何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海军建造思路,使得旧式战列舰瞬间黯然失色。 在“无畏舰革命”的余波中,各国海军指挥官和造船工程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拥有强大火力的新式战列舰之外,发展出一种能够与之一较高下的新型战舰。新的作战需求应运而生:一种既能提供强大的远程火力支援,又具备足够航速以配合快速机动的舰队,同时还能承担侦察、巡逻以及打击敌方快速部队的任务的舰种。这便是战列巡洋舰概念的最初萌芽。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各国海军对新型战舰的早期设想与探索。我们将回顾那些在“无畏号”问世前后,各国海军部门提出的各种设计草案和理论构想。这些构想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例如英国海军对“无畏号”战列舰的成功经验的汲取,以及与同时期设计理念的融合。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一些早期设计中的局限性,例如对速度与火力的权衡,以及装甲防护的初步思考。 第二部分:战列巡洋舰设计的理论争鸣与技术挑战 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激烈的理论争鸣与严峻的技术挑战。其核心的设计哲学在于“速度即是最好的防御”(Speed is the best defense),以及一种对火力与速度的极致追求。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核心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其背后的战术思想。例如,英国海军名将约翰·费希尔(John Arbuthnot Fisher)勋爵,作为战列巡洋舰概念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他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了皇家海军的舰艇设计。 与此同时,对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为了实现更高的航速,设计者需要在动力系统上进行重大革新,例如广泛采用蒸汽轮机。本书将详细介绍蒸汽轮机在战列巡洋舰上的应用,分析其相比蒸汽往复式发动机的优势,以及为实现高速而付出的代价,例如更高的燃油消耗和更复杂的维护。 火力方面,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也常常剑走偏锋。为了平衡舰体大小与重量,以及为高速提供动力,其主炮口径和数量往往会与同期的战列舰有所不同。本书将探讨不同国家在主炮选择上的策略,例如使用与战列舰同等口径但数量较少的主炮,或者选择一种介于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之间的口径。对火炮技术的演进,如弹道计算、炮塔设计、弹药供应等方面的进步,也将予以关注。 装甲防护是战列巡洋舰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而又充满争议的环节。为了追求速度,其装甲往往比同期的战列舰更薄,尤其是在舰体侧舷和甲板等关键部位。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在装甲设计上的取舍,分析战列巡洋舰装甲布局的特点,以及这种设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我们将通过对早期设计理念的梳理,揭示为何各国海军会在设计中做出这样的妥协,以及这些妥协在未来的实战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三部分:各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发展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主要的海洋强国纷纷开启了各自的战列巡洋舰建造计划,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发展道路。本书将详细介绍几个主要海军强国在战列巡洋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英国皇家海军: 作为战列巡洋舰的先驱,皇家海军在设计上始终追求速度与火力的极致结合。我们将重点关注皇家海军早期设计的一系列代表性战列巡洋舰,分析它们在设计上的特点,例如“不倦”级、“先锋”级、“狮”级等。这些舰艇的设计往往更加激进,追求在有限的吨位内实现最大的火力输出和最高航速。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设计的优劣,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实战中接受考验的。 德国海军: 德国在海军建设方面以其精湛的工程技术和严谨的设计理念而闻名。本书将分析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发展历程,特别是其早期设计的“冯·德·坦恩”号(SMS Von der Tann)和“毛奇”级(SMS Moltke-Klasse)战列巡洋舰。德国的设计在速度和防护上往往更为均衡,更注重可靠性和实用性。我们将对比德国与英国的设计哲学,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国家战略和海军思想。 其他国家: 除了英德两国,其他海军强国如法国、美国、俄国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战列巡洋舰或与战列巡洋舰概念相似的舰艇。本书将简要回顾这些国家在战列巡洋舰设计上的尝试,例如法国的“诺尔曼底”级(Normandie-Klasse)和俄国的“伊兹梅尔”级(Izmaylov-Klasse),分析它们的设计特点以及为何这些计划未能得到大规模的实施。 第四部分:战列巡洋舰的首次实战检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战列巡洋舰这一新生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战舞台。在战争初期,战列巡洋舰以其速度优势,在各种作战任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将重点回顾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实战应用,包括: 海战侦察与袭扰: 战列巡洋舰的侦察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敌方海域,获取情报,并对敌方补给线进行袭扰。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战例,展示战列巡洋舰在执行此类任务时的表现。 支援主力舰队作战: 在大规模的海战中,战列巡洋舰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并与敌方同类型舰艇进行交战。我们将分析战列巡洋舰在“海战”(Battle of Jutland)等重大海战中的表现,探讨它们在战斗中的作用和遭遇的挑战。 早期设计的优势与劣势的暴露: 随着实战的深入,战列巡洋舰在设计上的优势与劣势也逐渐暴露。本书将分析在实际战斗中,其薄弱的装甲防护是如何成为致命的弱点,以及高速带来的机动性优势又如何被有效利用。 第五部分:海战的演变与战列巡洋舰的未来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检验了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也深刻地改变了海战的形态。本书将探讨战争期间海军技术和战术的快速发展,例如飞机、潜艇以及水雷等新型武器的出现,对海战的整体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时,战列巡洋舰在战争中的表现,也促使各国海军对其设计和战略定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书将分析战列巡洋舰在战争结束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各国海军对其未来发展的不同选择。一些国家开始寻求更均衡的设计,或者将战列巡洋舰的功能分解到其他舰种上。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早期战列巡洋舰的宏大历史图景,从其诞生的时代背景、设计理念的演变、技术挑战的克服,到各国海军的实践与实战检验,最终思考这一曾经叱咤风云的海上巨兽在海战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留下的深刻遗产。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史料,以及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一同回顾那个钢铁巨兽横行的时代,感受海权争夺的激情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战舰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历史洪流中个体与集体命运的史诗。作者在描写德国战列巡洋舰的作战历程时,巧妙地将宏大的战争背景与舰船个体命运相结合。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海战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能听到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感受到舰体在爆炸中颤抖的震动。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战役细节的深入挖掘,比如他如何考证每一门主炮的射击诸元,如何还原舰员在炮火下的心理状态。书中对朱特兰海战的详细复盘,让我对战舰在高强度的交战中的表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为何德军战列巡洋舰在此战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战败的苦涩,他客观地分析了导致失败的各种因素,包括指挥官的失误、情报的不足以及自身战舰设计的固有缺陷。这种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军事史的求知欲,更引发了我对战争、技术与人性的思考。

评分

《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这本书,在我看来,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舰船的静态描述,而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钢铁巨兽注入了鲜活的时代灵魂。从F号舰相对初步的尝试,到J号舰(兴登堡号)近乎完美的集大成,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将战列巡洋舰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艰辛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惊叹于作者在追溯建造过程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那些关于船厂的选址、工人的技能、原材料的供应,甚至是建造过程中遇到的意外和技术难题,都被一一还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艘战舰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智慧,乃至牺牲。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建造过程描绘成一帆风顺的工业奇迹,而是真实地呈现了技术迭代中的反复试错和对成本的考量。例如,在提到某级舰的装甲改进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当时技术水平下的材料限制以及如何在防护能力和重量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这种对细节的挖掘,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德国海军在有限的资源和国际压力下,是如何竭尽所能地打造出足以与强敌抗衡的舰队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探究事物“来龙去脉”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建造部分,堪称是一堂生动的工业史和技术发展史的课程。

评分

从《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关于历史的全新视角。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呈现枯燥的史实,而是试图通过对F号到J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建造与作战过程的细致描绘,来解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被书中关于技术演进的论述所吸引,了解到德国海军在战列巡洋舰这一新兴舰种上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设计背后战略考量的深入剖析。书中详细阐述了德国海军如何根据其国家战略和资源限制,发展出独特的战列巡洋舰理论,以及这些舰艇如何在实战中检验和修正这些理论。我从书中了解到,每一艘战舰的设计,都不仅仅是工程师们的小打小闹,而是国家意志、技术能力与战略构想的集中体现。当读到关于这些舰艇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它们最终的命运时,我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脆弱。这本书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上力量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那些钢铁巨兽背后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当我翻开《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关于作战的部分时,我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北海。作者没有将这些战舰的作战经历停留在简单的交战记录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行动背后的战略意图、战术运用以及它们在整个战争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他对每一次海战细节的描绘,比如提尔皮茨号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的顽强表现,或者德弗林格号在朱特兰海战中的关键作用。 书中对战舰性能在实战中的表现进行了客观的评估,既肯定了它们在速度和火力上的优势,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装甲防护上的弱点,以及这些弱点是如何被对手抓住并导致巨大损失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些战舰的真实战斗力,而不是被宣传的“巨炮”和“速度”所迷惑。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海战指挥官们决策的分析,理解他们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做出可能改变战局的决定的。这本书让我对海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史,特别是战列巡洋舰发展历程情有独钟的军事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德国海军在该领域的独特设计理念和实践充满好奇。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二手文献后,终于让我觅得一本深入探讨“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F号到J号”的专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罗列战舰技术参数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时代、技术、战略以及人性抉择的宏大叙事。 作者在书中对F号到J号这五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从早期对速度与火力的极致追求,到面对战场实际反馈后进行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每一个设计决策都仿佛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设计背后哲学层面的探讨,比如德国海军为何会走上“以攻代守”的战列巡洋舰道路,这与英国海军的“巡洋舰杀手”定位有何异同,以及这些舰艇在海军战略思想转变中的角色。书中对每一级舰的细部设计,包括主炮布局、装甲防护、动力系统等,都给出了详实的图解和技术说明,即便我并非工程师出身,也能从中感受到设计者们在空间利用、结构强度以及性能平衡上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对于那些热衷于机械美学和工程挑战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大的盛宴。

评分

值得推荐!!!!!!!!!!!

评分

为什么这些书都真的贵呢

评分

感觉还不错,在京东买书挺好的,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

传奇军舰传奇历史,再难见到的海上钢铁巨兽

评分

非常珍贵的详细资料

评分

拿到书,翻了几页,感觉还不错

评分

感觉还不错,在京东买书挺好的,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

评分

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