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一战回忆录,二战时盟军必读的步兵战术的教科书。
美国著名将军巴顿一直是本书的爱好者,后来被西方作为步兵战术教科书而广泛运用,因为《步兵攻击》作者得到希特勒重用而成就了日后声名。
作者刻画入微,让你重温一战战场的残酷情景,此为二战名将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也是战争史珍贵的记忆。
《步兵攻击》出版于1937年,此为中译文首次引进,是二战时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对每一场参加的战斗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做为案例反思,并加插了亲手绘制的现场战术地图,堪称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战史优秀的回忆录。
《步兵攻击》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希特勒正是因为这本书,看中了隆美尔的军事才能而给予他很高的指挥权,才成就了其日后声名显赫的战绩。美国曾经出版过此书的删节版本《攻击!》,作为盟军陆军战术教学之用,巴顿将军也是《步兵攻击》的爱好者,后来被西方作为步兵战术教科书而广泛运用。
隆美尔,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首府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0年入伍,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而获得蓝马克斯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而制造了“隆美尔神话”,被称为“沙漠之狐”,并晋升为陆军元帅。
第一章
运动战——比利时和法国北部(1914)
出 征…………………………………………………………………………… 2
抵达边境………………………………………………………………………… 4
侦察隆格维周边情况,为第一次战斗做准备………………………………… 5
在布莱德的行动………………………………………………………………… 9
默兹河畔——在蒙特和杜尔肯树林的行动…………………………………… 16
在格斯内的行动………………………………………………………………… 23
阿尔贡追踪:在普雷茨的行动………………………………………………… 26
进攻德芙伊树林………………………………………………………………… 29
在德芙伊树林的战斗…………………………………………………………… 33
1914年9月9日至10日的夜袭……………………………………………………… 37
撤离阿尔贡……………………………………………………………………… 42
蒙特布莱恩维尔附近的行动;突袭布松树林………………………………… 44
罗曼路沿线的林间战斗………………………………………………………… 49
· 2 ·
第二章
阿尔贡战役(1915)
夏洛特山谷的连队阵地………………………………………………………… 54
1915年1月29日的进攻… ………………………………………………………… 56
逼近“中枢”和巴加泰勒……………………………………………………… 63
攻击“中枢”…………………………………………………………………… 66
1915年9月8日的进攻……………………………………………………………… 72
第三章
孚日高地的阵地战(1916)
罗马尼亚的运动战(1916-1917)
新的部队………………………………………………………………………… 78
突击“松果”…………………………………………………………………… 80
在斯库尔杜克通道……………………………………………………………… 85
强攻莱苏卢伊…………………………………………………………………… 89
在库尔佩努尔-瓦拉里的行动… ………………………………………………… 92
马古拉·奥多贝斯蒂的1001高地………………………………………………… 99
加格斯蒂………………………………………………………………………… 105
临近维德拉……………………………………………………………………… 113
· 3 ·
第四章
喀尔巴阡山脉东南部的战斗(1917年8月)
向喀尔巴阡前线进军…………………………………………………………… 116
攻击山脊路弯道,1917年8月9日………………………………………………… 119
1917年8月10日的进攻… ………………………………………………………… 126
1917年8月11日,强攻科斯纳山… ……………………………………………… 132
1917年8月12日的战斗… ………………………………………………………… 142
1917年8月13日至18日的防御战… ……………………………………………… 146
1917年8月19日,第二次强攻科斯纳山… ……………………………………… 157
重新转入防御…………………………………………………………………… 165
第五章
托尔曼攻势(1917)
第十二次伊松佐战役的排兵布阵……………………………………………… 168
第一天进攻:赫夫尼克和1114高地……………………………………………… 174
1917年10月25日,第二天进攻——科洛弗拉特阵地的突破…………………… 185
进攻库克山,封堵卢伊科—萨沃尼亚山谷,打通卢伊科通道……………… 195
强攻克拉贡萨山………………………………………………………………… 208
占领1192高地和姆尔兹利山顶,进攻马塔尤尔山……………………………… 219
· 4 ·
第六章
在塔利亚门托河和皮亚韦河上
的追踪(1917-1918)
马塞利斯-坎佩里奥-托雷河-塔利亚门托河-克劳塔纳通道… ……………… 230
追踪到奇莫拉伊斯……………………………………………………………… 236
进攻奇莫拉伊斯以西的意大利阵地…………………………………………… 238
穿越埃尔托和瓦洪特峡谷的追踪……………………………………………… 243
隆加罗内的战斗………………………………………………………………… 247
格拉帕山区的战斗……………………………………………………………… 261
历史背景
1914年的欧洲貌似平静,但在脆弱的和平表象背后,暗涌的潜流即将让现存的国家结构分崩离析。
在欧洲大陆,德国凭借其在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国内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占据主导地位。到1914年,德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海外帝国,还拥有足以保护这个帝国的海军部队。但作为世界强国,德国有可能会同其他欧洲强国发生冲突。
1870年后的法国迅速复苏,但战败的耻辱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是法国人心中的痛。到1914年,法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国,法
国人开始寻找机会报仇雪恨。
与此同时,英国人越来越担心德国海军对大英帝国造成的威胁。在世界的东方,俄国与日暮西山的奥匈帝国之间摩擦不断。在巴尔干地区,各个民族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塞尔维亚更是声称拥有奥地利部分领土的主权,当地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俄国迫切希望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至巴尔干地区,进而延伸至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所以在塞尔维亚和奥地利之间选择站在了前者一边。
与此同时,俄国还想看到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在俄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在1913年成功将土耳其赶出了此前占领的大部分欧洲地区。
正因为如此,土耳其对俄国深恶痛绝。1914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三国协约。双方都在积极备战。
此时欧洲的火药味已经很浓,大战一触即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一名塞尔维亚人刺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刺杀事件发生后,很多国家相继发布最后通牒,同时动员力量向其他国家宣战。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要求俄国停止战争动员未果,德国当即向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德国对比利时的侵略(该书的故事由此开始)将英国拖入战争的漩涡。
同年8月4日,德国和奥地利(轴心国)与同盟国——比利时、英国、法国、俄国和塞尔维亚——正式交战。意大利保持中立,声称其只有三国同盟的其他成员受到攻击时才有义务出手相助。
此后,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一方;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等国加入同盟国一方。
隆美尔在一战中的阅历极其丰富。他的足迹跨越了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和意大利,曾经与法国人、俄国人、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交战。他的故事从1914年7月31日即一战前夕开始。
该书记述了我作为步兵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的很多战斗。我在里面加了一些个人评注,以便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这些评注都是在战斗结束后直接加上去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出,在这场历时四年半的战争里,德国年轻人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德国士兵——特别是步兵——带着无限的牺牲精神与勇气为德国而战。书中的战例表明,即便是在面对人数更多、装备更精良的对手,德国步兵也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德国指挥官虽然年轻,但他们展现出了优于对方指挥官的能力。最后,希望人们通过这本书铭记那些痛苦的战争岁月,铭记当时的人们为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
埃尔文·隆美尔 中校
对于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我只能用“精巧绝伦”来形容。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多视角切换,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到指挥官的战略部署,再到后方家人的牵挂,每一个角度都提供了独特的观察点,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饱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时间线上处理的游刃有余,既有宏大的历史进程,又有聚焦于某个瞬间的细节捕捉,这种交错进行的方式,让我对战争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书中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好奇。有时,我会跟着主角一起紧张,有时,我也会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整个战役的走向。这种叙事上的丰富性,使得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多变,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沉静内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不同场景下的情绪,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感性的认知。我曾经对很多历史事件只是模糊的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些风云变幻的时刻。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这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极具史料价值的书籍,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为和平付出代价的人们充满了崇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之旅。它并没有直接给读者灌输什么道理,而是通过那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引发我们对生命、战争、人性以及命运的思考。我常常会在阅读完某个章节后,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却又展现出对生命最顽强的渴望。我开始反思,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得以绽放的?那些在绝望中依然选择坚持的人,他们的力量究竟来源于哪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它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硬壳精装,质感一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收藏的价值感。封面的插画很有故事性,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个模糊的士兵剪影,配上暗红色的背景,充满了力量感和宿命感。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胶版纸,而是带有微微纹理的哑光纸,书页的厚度也恰到好处,翻阅起来非常舒适,不会轻易折损。我特别喜欢它的排版,字体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即使在光线下也不会显得过于张扬,却能恰到好处地提升整体的档次。我是一个很注重书籍外在表现的人,一本好书,它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这本《步兵攻击》无疑是其中佼佼者,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它摆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都会心情愉悦。从我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战争体验。作者在细节的描写上简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种真实感,让人忍不住屏住了呼吸。我常常会想象自己就站在那片泥泞的战壕里,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听着远处传来的炮火轰鸣,还有身边战友们低语的鼓励。每一个场景的铺垫都那么到位,从出发前的紧张,到冲锋时的英勇,再到战斗后的疲惫与伤痛,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被那些个体士兵的内心世界所打动,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战友情,都写得那么细腻。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听到他们心中压抑的呐喊。这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战争描写,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每一次翻开,我都感觉自己又一次被拉回到那个残酷而又充满英雄主义的年代,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以及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这本书是我20年前的时候很想看的。终于买到。正因为这本书大概是在1936年被元首看到。才决定隆美尔的未来军事上的发挥!
评分好得很读读u订酒店掘到金都会好的很多很多
评分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评分帅
评分公司部门老总的推荐。
评分做为初级二战德粉,挺崇拜隆美尔!纸张一般、印刷一般,但是作为业余爱好够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冲着隆美尔买的 好好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