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楷书一日一练(附行笔动态图)

赵孟頫楷书一日一练(附行笔动态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少明 著,戴少明 编
图书标签:
  • 赵孟頫
  • 楷书
  • 书法
  • 一日一练
  • 临摹
  • 行书
  • 书法练习
  • 书法入门
  • 字体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40347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6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名家碑帖临习指导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1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行笔动态图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一天一课循序渐进

★ 基础笔画动态演示

★ 临习手记记录进步

★ 书友互动交流心得


“中国名家碑帖临习指导”针对书法初学者,精心编写了30天的课程,一天一课,让初学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书法,力求在他们认真学习并练习楷书30天后,能够基本掌握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字的间架结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天 横
第2天 竖
第3天 撇
第4天 捺
第5天 点(一)
第6天 点(二)
第7天 挑
第8天 钩(一)
第9天 钩(二)
第10天 折
第11天 上覆下
第12天 下载上
第13天 左右结构(一)
第14天 左右结构(二)
第15天 笔画伸缩
第16天 三段式结构
第17天 外包围结构
第18天 独体字结构
第19天 笔断意连
第20天 牵丝与替代
第21天 向背顾盼
第22天 疏密得当
第23天 突显主笔
第24天 参差错落
第25天 穿插避让
第26天 集字成语(一)
第27天 集字成语(二)
第28天 集字成语(三)
第29天 集字古诗(一)
第30天 集字古诗(二)

前言/序言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书写的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历史和艺术。古往今来,篆、隶、楷、行、草各派书法大家层出不穷。人们学习书法,一般从楷书入手,其中,赵孟频的楷书是比较好的范本之一。
  赵孟频(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法家。其楷书用笔流利、道劲,不少字带有行书用笔,起笔多用顺锋,转折之处多用圆转。
  本书针对书法初学者,精心编写了30天的课程,一天一课,让初学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力求在他们认真学习并练习楷书30天后,能够基本掌握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字的间架结构。
  本书精选例字,从基本的笔画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析每一笔的不同写法,例如:横分为长横、短横、细腰横、尖横。将解析偏旁部首融入间架结构,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因为有着同一偏旁或部首的字往往也有着类似的间架结构,让初学者练习后能举一反三。最后的集字练习旨在引领初学者学以致用,增强对书法的兴趣,开启临摹名碑名帖之途,从而迈向更高的书法境界。
  在练习书法前,需要准备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最好还要有毛毡和镇尺。
  笔:练习楷书需用楷书用笔,初学者宜先练习写大字,因此,建议买支大楷或中楷笔;
  墨:建议先使用墨汁,当然,也可以自己研墨;
  纸:选用宣纸;
  砚:建议先使用学生砚台或者平口的碗,然后,根据个人喜好和经济条件,再购买好的砚台;
  毛毡:放在宣纸的下面,防止墨水渗透到桌面;
  镇尺:一般放在宣纸左右两侧,用于压住宣纸,防止书写时宣纸移位,也可以用长条形的重物替代。
  五指执笔法是最常见的执笔法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五个字——撅、押、钩、格、抵。
  撅:用大拇指按住笔管;
  押:用食指夹住笔管(与大拇指相对):
  钩:用中指勾住笔管(在食指下方);
  格:用无名指顶住笔管;
  抵:用小指抵住无名指。
  要点是指实掌虚。就是用手指执笔用力要实,要握住,而掌心要留有空间。
翰墨风华: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传承与现代实践 引言:寻觅笔墨的初心 中国书法,作为独特的东方艺术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精髓与审美情趣。它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心性的修炼。本书旨在为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渴望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探索书法艺术奥秘的广阔平台。我们将剥离特定的字体练习范本,专注于构建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书法认知框架,引领读者领略从古至今,不同书体、不同名家风范下的笔墨魅力与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书法美学的基础构建——“格”与“韵”的探求 书法艺术的精妙,首先在于其内在的结构逻辑与外在的气韵生动。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书法美学的基本构成要素,而非侧重于某一阶段的特定技法模仿。 一、结构之美:点画间的平衡哲学 书法作品的稳定与灵动,根植于其严谨的结构。我们将探讨汉字“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在组合中的空间关系。这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写”,更是关于“如何布局”。 1. 空间分割与视觉权重: 深入解析汉字内部各个部首和偏旁在字形中所占比例的黄金法则。例如,左右结构中“形”与“意”的平衡,上下结构中“主”与“次”的呼应。我们将引用古代书论中关于“疏密得宜”、“险中求正”的论述,指导读者建立起对结构稳定性的直觉判断力。 2. 笔画的“气”与“势”: 笔画的形态决定了字体的生命力。本章将细致区分起笔、行笔和收笔在力度和速度上的微妙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强调“藏锋入纸”与“出锋峭拔”的辩证统一,让读者理解每一个转折处蕴含的内在力量。 二、章法之妙:整体气韵的经营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魅力在于墨迹在宣纸上形成的气场。这要求书写者具备宏观的章法意识。 1. 行列关系与连贯性: 研究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探讨“牵丝映带”在草书中的体现,以及楷书中字距的均匀性与错落感之间的张弛有度。我们不教授特定字体的字距调整,而是提供一套通用的、基于视觉平衡的章法原则。 2. 墨色的层次变化: 墨分五色,是书法区别于其他线条艺术的关键所在。我们将系统介绍干、湿、浓、淡等不同墨色的表现力,以及如何在同一作品中调和这些变化,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张力,如“焦墨的苍劲”与“淡墨的润泽”。 第二部分:跨越书体的鉴赏与理解——从篆隶到行草的演变脉络 书法的发展史是一部审美不断革新的历史。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梳理各大书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特点及其艺术价值,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而非局限于某一种字体。 一、篆隶之古朴与端庄 探讨金文、小篆及隶书的特征。重点分析隶书“蚕头燕尾”的结构美学如何从篆书的圆转中脱胎换骨,形成一种雄浑开阔的庙堂气象。理解隶书在汉代所代表的规范与庄重,是后世楷书形成的重要基石。 二、楷书的规范与法度 楷书作为正书,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途。我们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派的楷书范本,而是探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楷书风格流变的内在动因。分析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清劲等大家在“法度”上的不同侧重,让读者领悟“法”的丰富内涵。 三、行草的意趣与洒脱 行书与草书是书法艺术精神最自由的体现。 1. 行书的“不即不离”: 解析行书在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微妙定位,强调其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完美折中。着重分析王羲之、米芾等人在笔势连绵和结构简化上的创新。 2. 草书的“符号化”表达: 深入解读章草的古朴、今草的奔放。我们将从“识文断字”的角度,引导读者理解草书的审美高度在于其抽象的线条艺术和情感的瞬间爆发力。 第三部分:临摹的精髓与书家的心性 真正的书法学习,是将“看”转化为“写”,最终达到“心中有法,落笔成章”的境界。 一、临摹的层次:从形似到神似 我们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临习路径: 1. “摹”: 对线条的精准描摹,这是入门阶段对笔触的感知训练,旨在建立肌肉记忆。 2. “对临”: 将原作置于身侧,专注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动态联系,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3. “背临”: 检验对原作精神的内化程度,是向“意临”过渡的关键步骤,侧重于对结构和气韵的独立再现。 二、书家心性与创作意识的培养 书法最终是“写心”的过程。本章引导读者超越技法层面,关注书写时的心境、情绪对墨迹的影响。探讨文人书法中“书为心画”的理念,鼓励学习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时代感受,形成具有个人独特印记的风格。 结语:在继承中开拓 中国书法艺术是活的,它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呼吸。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练习方案,而是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审美追求。通过对美学原理、历史脉络和鉴赏哲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路径,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传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艺术的无限可能。翰墨之道,在于终生探索,在于与古贤的无声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物有所值的踏实感。我尤其喜欢它的排版风格,每一页的设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有足够的留白让眼睛休息,又不会显得过于空旷,整体感觉既古典又现代,非常大气。翻开内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芬芳,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沉浸其中。更不用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字迹都清晰锐利,墨色浓淡过渡自然,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能被精准地还原出来,这对于我这种对视觉体验要求较高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尺寸也恰到好处,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携带出门,都显得十分方便,随时随地都能拿出翻阅一番,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件阅读品,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理念,在我看来,体现了一种极简主义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它没有采用那些花哨的装饰和复杂的图文排版,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实用性和耐读性上。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讲究,厚度适中,既保证了书写时的阻尼感,又有效地抑制了油墨洇开的现象,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参考或者做标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而且,书脊的装订工艺也相当出色,即便是反复翻开到中间部分,也不会出现书页松动或断裂的担忧,这显示了出版方对产品质量的严谨态度。整体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沉稳和自信,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来吸引眼球,其内在的价值和优秀的设计感自然会吸引真正的欣赏者。这本书的设计语言是克制的,但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匠心,让人感受到一种低调的奢华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之高,绝对超乎我的想象,每一页都仿佛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独到的见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轻松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它的深度。作者在探讨问题时,总是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其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思考能力。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概念,在读完这本书的阐述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书中引用的各种案例和数据都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且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总能提供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消化一番这些信息量巨大的内容,甚至会忍不住拿出笔记本做大量的笔记和思维导图。这本书无疑是提升思维层次和拓宽知识边界的绝佳工具,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淡淡的诗意。作者的笔触细腻柔和,仿佛在用最温暖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一次私密的对话。书中没有生硬的教条和枯燥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哲思和对人情世故的温柔洞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种夸张的笑料,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生活微妙之处的把握,让人会心一笑,继而陷入沉思。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品尝一杯醇厚的茶,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滋养。它没有给我带来阅读的压力,反而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才是真正高级的文学魅力所在,它真正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大师级的,作者对情节的把控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该快的地方如疾风骤雨,让人心跳加速,该慢的地方又如涓涓细流,让人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人物的塑造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火花和张力,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他们下一步的抉择。我经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辗转反侧,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牵动心神,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年来少有能体会到的。而且,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他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最宏大的场景,或者捕捉到最微妙的情感波动,那种文字的力量感,仅仅是阅读,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这本书的章节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戛然而止,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到天亮。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核心魅力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