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一部图文史

水果:一部图文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布拉克本-梅兹 著,王晨 译
图书标签:
  • 水果
  • 果蔬
  • 植物学
  • 历史
  • 文化
  • 图鉴
  • 美食
  • 健康
  • 农业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50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博物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美食爱好者

水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我们的食物增添了色彩和风味,也是生活中好的甜点。心情不好时,吃一根香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作为编辑,特别想把这本好吃的水果书推荐给读者,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书中精彩有趣的叙述和优雅的图画、令人垂涎的色彩页面,让你得到放松,让你产生对水果的热爱!

从李子到西番莲,从草莓到酸橙,水果的演化历史纷繁复杂,好似一座迷宫。不同的水果是怎么出现的,它们来自哪里,它们如何变得更有吸引力,以及它们如何在千百年里传播到全世界……它们的历史和演化是一段非常迷人的故事。而你又知道多少种水果呢?打开书……

美图。300余幅来自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林德利图书馆的精美画作。图片质量极高,清晰度、印刷质量以及观赏时的享受程度,远远好于使用网络公版图印刷的同类图书。

趣文。《水果》以轻松而有趣的语言,讲述了各类水果纷繁复杂的演化历史。其中既包括我们所熟悉的苹果、梨子等常见水果。也包括了欧楂、鹅莓等中国人不甚熟悉的种类。既贴近生活,又带有异域风情。

拾遗。《水果》中涉及了上百个不同的水果品种,其中大部分的品种已经在历史长河中遗失了,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得以一窥它们曾经的美好。

补缺。《水果》中以水果的发展作为主线,但书后附录包括了13篇在水果引种栽培史上的重要人物小传,作为书中叙述的补充。小传简洁地叙述每个人生平及成就,对正文内容作出补充。

诱人。《水果》中的叙述和图片生动鲜活,阅读观赏时仿佛能闻到阵阵果香,令人“胃口大开”。


内容简介

官方授权的珍品画作

《水果:一部图文史》包含了来自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林德利图书馆官方授权的300多幅精美画作。书中画作涵盖了近六十个种类,几百个品种的水果,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 迷宫游戏般的演化历程

苹果是如何从一个生长在中亚地区的野生物种到风靡了全世界的水果,并在几百年间发展出了成千上万个品种?梨子和橙子的故事和苹果有着怎样的相同与不同?又有哪些水果起源于中国却又披上了别国的名字?……水果演化的历程就像一个迷宫游戏,复杂而有趣。

· 一本让你更加爱水果的书

这是一本属于“吃货”的书,看书时*好准备纸巾擦口水!《水果:一部图文史》的文字风趣易读,全书每一张精致的图片和完美的印刷,令人几乎能透过纸面,闻到阵阵果香。阅读这本书,很容易会勾起你想吃水果的欲望!


作者简介

彼得 布莱克本-梅兹,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裁判员和园艺所高级会员。彼得是一名在水果历史和栽培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商业水果种植领域,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身兼园艺顾问和作家的角色。除了自己的著作之外,他还经常为《花园新闻》、《厨房花园》、《花园》(皇家园艺学会会刊)和《乡村生活》等杂志供稿。

译者简介:王晨,专业译者。译有《伟大的博物学家》、《伟大的探险家》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艺术书、历史书和园艺书的奇特组合。其中包含着关于水果栽培历史的低调而有趣的文字,以及抢眼的富有艺术性的插图。

——《美国参考书年鉴》

这个令人垂涎的美味的主题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这本书是甜蜜的,几乎带着诱人的感觉。

——《出版人周刊》

优雅的图画、令人垂涎的色彩页面,以及严谨学术的文字。

——《纽约时报》


目录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梨果

苹果—梨—榅桲—欧楂果

第二章核果

李子—樱桃—桃—油桃—杏—桑葚

第三章浆果

醋栗—鹅莓—蓝莓—欧洲越橘—黑莓—悬钩子—草 莓—覆盆子—桃金娘果—接骨木果—蔓越橘

第四章其它水果

无花果—柑橘类—瓜类—菠萝—葡萄—香蕉—芒果— 费约果—面包果—榴梿—番荔枝—杨桃—罗望子—刺 角瓜—火龙果—柿子—番木瓜—人心果—番石榴—西 番莲—石榴—椰枣—山竹—兰撒果—枇杷—红毛丹— 龙眼—荔枝—红菇娘—小果酸浆—油橄榄—鳄梨—椰 子—开心果—腰果—核桃—巴旦木

人物小传

插 图

索 引

致 谢


精彩书摘

事实上,美国苹果产业的发端要归功于来自爱荷华州的亨德森·路灵和威廉·米克。和其他寻求财富的人一道,路灵赶着自己的大篷车踏上前往西部的旅程。相当奇 怪的是,这辆车上装满了泥土和苹果树,肯定引起了许多同行旅人的惊奇和侧目。这还不是唯一的影响,因为车上的装载是太沉重了,他很快就远远落在其他旅人的后面。幸运的是,路灵遭遇的美洲土著断定他只是个身无分文且无害的怪人而已。抵达华盛顿州(这本身并不是壮举)之后,路灵遇到了威廉·米克,他们开始一起种植果 园。他们的合作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因为美国西部逐渐纳入白人的控制,大量涌入的 淘金者急切需要食物。到本地需求开始萎缩时,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又开通了,生产出的水果可以运输到所需要的任何地方。华盛顿州很快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苹果产区。

与此同时,其他事情也在美国发生着。在爱荷华州密歇根湖附近的田野中如今还 安放着一块纪念某苹果品种的铭牌。在19世纪中期,一位名叫杰西·希亚特的农民留意到一枝萌蘖条从某棵苹果树的基部长出。这种情况在今天也很常见,不过这枝萌蘖条并没有像平常那样被拔掉,而是被允许长成了果树。这棵树结出的苹果颜色亮红, 滋味和香气绝佳。希亚特将它命名为“鹰眼”,并给自己的一个法官朋友寄了一些。这位法官称赞:“美味啊,美味。”1895年,著名美国苗圃企业斯塔克兄弟发布了该品种并重新命名为“美味”,开启了一篇延续至今的佳话。它很快成为了苹果种植界最 流行的商业品种,到1920年代中期,据估计该品种已经有七百万至八百万株果树。“美味”突变出了一些芽变(自然发生的变异),最著名的大概是“红帅”。有趣的是,“金冠”和“美味”并没有关系。它是1890年在西弗吉尼亚州发现的一个随机杂交幼苗,1914年投入市场,同样由斯塔克兄弟发布。

苹果——以及其他植物,无论是果树还是观赏植物——有趣的一点在于它们会不 时出现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并不足以被称为“芽变”或“突变”,但足够明显到能够吸引园丁的目光。可能某棵树上的苹果比其他果树早成熟一些天,或者是这棵 果树表现出更好的抗病性。任何被园丁视为进步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下次繁殖一批 新果树时偏爱使用某棵特定的母株,它甚至还可能更容易繁殖。这是一个延续至今的 过程,这意味着对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盘苹果,这些果实和它们一百年前的样子并不 一定是相同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建立国家收集中心,如设在布罗格代尔的 果树中心。在这些机构中,现存树木的繁殖更替只使用自身作为母株,以防止别的“种质”混入收集的材料。

苹果并不是起源于中亚地区的唯一水果。在今天的温带地区被视为日常食物的许 多其他物种也是在这里开始它们的生命的。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奇怪,因为回顾植物 生命发展的早期,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植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它们的外表如今只 能通过化石来猜测和了解。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熟悉的许多果树植物在当 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这种相似性使它们被划分到植物界的同一个科:蔷薇科中。数百万年时间的进化让它们如今变得不再那么相似,但它们的起源还是一样。


引言


我们都能列举出许多不同种类的果实——首先映入脑海的大概是苹果、梨子、李子、香蕉和柑橘这些水果。不过从植物学的角度看,果实的定义是“由植物形成的,在其中形成并怀有种子的,或多或少的肉质的荚或者其他物体”。果肉会让果实看起来很好吃,这有助于种子的传播。许多果树幼苗就源自从车窗扔到路边肥沃土壤中的果核。甜并不是定义果实的必要特征(番茄、黄瓜和西葫芦都是极好的果实),但在通俗语境下,“水果”必须是甜的,而我们在本书中也采取这样的定义。



追本溯源


我们今天栽培的所有水果都是原本生长在野外的属和种的选择、突变、杂交或是它们的后代。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史前水果的遗迹,这些遗迹包括野草莓、覆盆子、黑莓、黑刺李、稠李和野苹果的种子。野生水果在温带地区的扩散取决于地球冰盖的运动:随着土壤温度上升,生长条件得到改善。而在较温暖的地区,种子的自然传播和其他繁殖方式进一步促进野生水果在全球传播。

自然生长食物的存在或缺乏是促使人类进入尚未被涉足的蛮荒之地的主要动力。定居者们携带能够产出食物的植物迁徙的历史还相当之短。随后这一现象贯穿了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如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类依赖自然食物为生。

在五千多年之前(也许更早),气候很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人们在大片区域进行了栽培。大多数温带水果起源于中亚和曾经的小亚细亚——高加索、土耳其斯坦和黑海地区,那里至今仍有广袤的林地,生长着野生梨、野苹果和樱桃李(中亚的一些野生葡萄和今天的栽培品种是完全一样的种类)。在更遥远的地方,除了樱桃李、稠李和欧楂果之外,阿塞拜疆还有榅桲,亚美尼亚和叙利亚还有杏。

在这片被后世称为新月沃土(自伊朗至里海南部、土耳其,贯穿巴勒斯坦直抵埃及境内)的地区,丰饶的自然食物吸引游牧部落在此定居。这常常会为已经兴盛的文明带来新的血液,让它更臻完善。在这一时期,桃(Prunus persica)从中国(并不是波斯)传入,它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今已有四千多年。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作家就写到了水果和酒。这两大文明都已经开始培育水果,并用扦插的方法种植葡萄。在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在水果种植中必须使用这种营养繁殖的方法才能得到和亲本完全相同的后代。大约两千年前,水果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非常重要的作物。考古挖掘显示,陶器、玻璃甚至房屋的墙壁上都装饰着水果图案。例如,在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周围都有许多果园、苗圃和水果市场曾经存在的证据。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灾难性地爆发之前,园艺和葡萄栽培产业在这座火山的山坡上十分兴盛。

在这段时期,品种名字也开始出现。欧洲许多地方的水果种植都是从罗马占领时期开始的——例如,在罗马人占领英国之前,英国人对园艺或农业几乎一无所知。罗马人离开后(公元410年),英国种植作物又回到几乎野生状态长达七百年,不过随后诺曼人入侵并再次恢复了水果产业,自给自足的修道院也部分地促进了这一过程。

然而,真正的爆炸式发展发生在水果从欧洲转移到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美国)的时候。一旦北美、澳大利亚、澳大拉西亚被发现和殖民,形势很快就像滚雪球一样在全球迅猛发展。在大多数有关果树种植的早期图书中都能明显地看出这一事实——图书的时代越早,书中的水果品种和栽培方法看起来就越熟悉。北美和澳大拉西亚一被放到地图上,就很快成为关于水果的新知的源泉。

最初的定居者进行的是很初级的农业(包括园艺)生产,以便熬过殖民刚开始时最重要的年份。一旦克服了困难,得以在崭新且完全孤立的土地上站稳脚跟(常常还要和不友好的当地土著竞争),就能够有更多时间花在“研究和开发”上。这包括寻找熟悉的植物的当地物种,然后要么栽培驯化它们,要么使用它们进行育种,为现有品种增添优良性状。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况很常见,现代北美苹果产业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过去一百年左右美国培育出的所有苹果品种中,大多数都行销全球,美国也种植着众多品种——例如“金冠”、“旭”、“红玉”、“乔纳金”、“红帅”以及许多其他品种。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是得到大量植株最常用也是最便宜的方法。但是,只有在通过种子得到的植株与亲本实质相同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才是有效的。虽然这一点对花卉和蔬菜来说很容易实现,但对乔木和灌木水果则是不可能的,它们用种子繁殖出的后代很少会展示出与亲本的任何相似之处。对于一个现代杂交品种,它的任何一个原始祖先都有可能在幼苗中显露出端倪,而且一般来说最古老的基因最容易占据上风。

在营养繁殖中,待繁殖植株的一部分被分离下来,并被促使生根,发育成新的植株。

例如,大多数灌木水果都是用茎插条扦插繁殖的,但不幸的是乔木果树的插条不容易生根。罗马人找到了解决方法。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乔木果树使用芽接或枝接的方法都最简单也最成功。先将砧木(已成型的根系)和“接穗”(待繁殖果树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它们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愈合,接穗上的芽开始生长,最终形成新果树。而且,由于它从原来果树的一部分生长发育而来,所以和待繁殖果树完全相同。

后来,有一个奇怪的观点开始流行,有人认为任何一个水果品种都有既定的寿命。根据这一理论,当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新品种,它内在的生命之钟就会开始倒计时,并且在它的所有后代中延续着。这种嘀嘀嗒嗒的倒计时会在世代之间传递——比如直到该品种“诞生”一百年之后,这时它所有的现存后代都会死亡,这个品种也就消失了。这种理论完全是子虚乌有,虽然它并不像乍一听那么愚蠢,因为像竹子这种植物就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它们有一个控制开花的“闹钟”。任何一株竹子的后代都会在大约同一时间开花,然后它们就会死去,无论这些后代有多年幼或是年老。



培育新品种


营养繁殖方法的使用意味着新品种可以得到稳定的扩增。这是巨大的飞跃,因为人们终于可以种植并繁殖比现有种类更好(在品质、大小、外观、健康和表现上)的果树品种——这就是现代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水果的味道并不是人们优先考虑的,当时的消费者最注重外观和大小。但是,如果人们选择较大(但并不那么好吃)的苹果而不是较小(很可能味道更佳)的苹果,对后者需求的缺乏会导致它们最终消失。我们不能谴责零售商,因为他们只能储藏他们卖得出去的东西。不过幸运的是,人们又重新重视起味道来了。今天园艺生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对主要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对于种植者来说,这些品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消费者对于农药残余也越来越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不过,这些新的特性必须在不丢失任何原有适宜性状的情况下增添到品种中。在这一方面,和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新品种的传统方法相比,转基因拥有绝对的优势。使用转基因的方法,植物育种者可以将需要的性状转移到新品种中,同时可以保证原品种的其他(适宜的)性状不会发生改变。其他方法多年以来也得到了尝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这些方法的缺点几乎全都超过了优点。



口味的重要性


“没有什么水果比苹果更合我们英国人的口味了。法国人爱吃他们的梨,意大利人吃无花果,牙买加人偏爱富含淀粉的香蕉,马来人钟情榴梿,管他们呢,我们只要苹果。”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果树种植商和水果专家爱德华·布尼亚德的佳作《甜点解析》(1929年)一书中。

接下来让我们在品种层面上探究这种对苹果的偏好。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金冠”(有趣的是,这个品种正是布尼亚德本人引入英国的!)。对有些人来说,这种甜点苹果味道不够浓郁,但这是种美国苹果,而大多数美国人都喜欢这种类型的苹果。英国的考克斯苹果芳香的甜味不合他们的口味。口味是极为个人化的——某个人觉得美味的,另一个人可能很不喜欢——而且谁也不可能在描述水果的口味时不掺杂任何个人感受。

不过,我们能做的是确保在水果的最佳状态下食用它们。柔软的法国奶酪十分美味,但如果在还硬的时候吃,感觉会有点像在嚼肥皂。水果也是一样,大部分未成熟的水果都有股萝卜的味道。英国市面上的苹果,特别是超市里出售的,常常位于最佳食用期稍微之前的阶段。“金冠”刚上货架的时候吃起来味道很差。“旭”、“乔纳金”以及它们的衍生品种一般也都如此。如果在食用之前留给它们一段成熟的时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为了在从采摘到出售的整个期间保持良好状态,大多数水果都是在成熟之前采摘的。可惜的是,消费者并未被告知自己购买的水果还没有到最佳食用期。自家花园中种植的水果也有同样的问题:园丁们应该弄清楚自己种的是什么,以及应该在什么时候采摘食用。

过早地吃一只梨子比吃一个未成熟的苹果罪过还大。咬下去时发出的嘎吱声是个警报,这样的梨子比梨形的土豆好不了多少。用手指按压梨子表面,如果它稍稍凹陷,这时的梨子才是成熟可以食用的,你应该每天都这样检测,直到它在你的手指下“屈服”。这样的梨子汁水四溢,几乎能装满整个浴缸。顺便提一句,采摘过早的梨永远也不会成熟——它只会变得跟橡胶一样糠掉。



水果的世界


我们已经回顾了不同的水果是怎么出现的,它们来自哪里,它们如何变得更有吸引力,以及它们如何在千百年里传播到全世界。除了展望它们的未来——这总是个碰运气的差事,我们能做的只有浏览一下与水果商业生产有关的有趣统计数据了。

中国是全世界产量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产量达到庞大的两千万吨——这还只是一个主要品种“富士”的产量。(相比之下,整个欧洲的年产量只有一千六百万吨。)位居亚军的是美国,年产六百万吨,占全球产量的十分之一。

法国是欧洲生产苹果、油桃、桃和杏的第一大国,葡萄年产量为七百万吨。意大利是欧洲的黑马,第二大苹果生产国,葡萄产量比法国还高(将近一千万吨)。德国种植了许多在其他国家不那么常见的水果。德国在全球苹果生产份额中位列第三,但它是樱桃和醋栗的最大生产国,也是欧洲各国中草莓产量最高的。西班牙是欧洲第三大葡萄生产国(位列法国和意大利之后),考虑到该国兴旺的葡萄酒和雪利酒产业,这也不足为奇。西班牙还和意大利包揽了欧洲的柑橘生产(这两个国家都有适宜柑橘生长的地中海气候)。西班牙还是欧洲唯一一个成规模生产香蕉的国家——年产量五十万吨。


前言/序言


早在被栽培的很久之前,水果就开始被人采集食用了,它们的历史和演化是一段非常迷人的故事。现如今,水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我们的食物增添色彩和风味,然而有时我们需要提醒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我刚结识《水果——图话历史》这本书的作者彼得·布莱克本-梅兹时,他还是瑞特尔学院的一名学生。毕业之后,他投身于众多园艺领域,在成为著名作家和记者之前,曾当过水果种植商、经理、技术员和顾问。他在这些角色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对水果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还鼓励他人分享自己的兴趣。在我任皇家园艺学会水果和蔬菜委员会主席时彼得曾与我同事,而我也曾在彼得任皇家园艺学会水果小组委员会主席时在他充满启发性的领导下工作。

本书读者会很快领略到彼得对水果的热爱。在书中,他精心提炼出了有关水果植物学历史和文化的宝贵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可读性极强的形式呈现在这样一部著作中(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考证了许多水果的起源地——例如,杏(Prunus armeniaca)起源于中国而并不是(就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亚美尼亚。彼得还提到了希腊神话中涉及的水果;描述了运动竞赛中“金苹果”(由女神阿佛洛狄忒赠予)的胜利含义;并概述有多少本土物种参与了今天的商业从业者和业余园艺爱好者所种植的现代水果品种。

所有认识彼得的人都能从书中感受到他的幽默,他欢快的性格无疑让文字显得非常活泼。本书中的插图比例很大,但这绝不是批评——看到自己技艺精湛的图画作品在这本著作里得到如此重用,著名植物学家和园艺画家威廉·胡克和不那么出名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果树栽培专家罗伯特·霍格都会感到很高兴。本书的大幅彩图(选自皇家园艺学会林德利图书馆的档案室)视觉效果醒目而热烈,并得到了一流水平的印刷。

我要将《水果》一书同时推荐给普通读者(他们对水果可能并不很熟悉)和热忱的水果爱好者。不管受众是谁,它都一定能促进人们对水果的兴趣。这本书是一部品鉴水果的佳作,值得细细探索、品味和享受。


布赖恩·F. 塞尔夫




水果:一部图文史 简介 《水果:一部图文史》是一部深度探索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寻常却又最不凡的天然馈赠——水果的百科全书。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水果的图片和简单介绍,而是将视角拓展至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乃至神话传说等多个维度,旨在揭示水果如何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塑造着我们的饮食习惯、社会变迁、艺术表达和科学认知。 历史的演进:从荒野到餐桌 水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原始的地球,审视那些最初生长在荒野中的果实,它们是如何在自然选择的驱动下,逐渐演化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形态和风味。我们将跟随早期人类的足迹,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采集野果的过程中,辨识可食用的、有营养的品种,并如何通过对种子和果实的观察,无意中开启了植物驯化的漫长进程。 驯化是水果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一环。本书将详细阐述从野生的、果实扁小、产量不定的祖先,到我们今天所见的饱满、多汁、风味独特的栽培品种,人类付出了多少智慧与汗水。我们将看到,随着农业的发展,水果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张,许多曾经只存在于特定地域的珍稀果实,开始走向世界。从地中海沿岸的葡萄和橄榄,到亚洲的热带雨林中的芒果和榴莲,再到美洲大陆的番茄和辣椒(尽管它们在植物学上被归为水果),人类的足迹与水果的传播紧密相连。 历史的进程也深刻地影响着水果的命运。本书将聚焦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水果。例如,苹果,它不仅是伊甸园的禁果,更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灵感来源,它见证了古希腊神话的爱恨情仇,也成为了无数艺术作品中的永恒意象。香蕉,这个源自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是如何跨越海洋,成为如今全球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它背后的贸易路线、种植技术的革新,以及其作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的影响力,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 本书还会探讨一些水果的“兴衰史”。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无花果,在古代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文化象征意义深远;又如,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草莓,在历史上曾是难以大规模种植的“奢侈品”,其育种技术的突破是如何改变这一切的。我们将看到,每一次的农业革命、每一次的贸易往来、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为水果的历史书写新的篇章。 文化的印记:象征、节日与艺术 水果早已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的基本属性,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的文化肌理之中。本书将深入剖析水果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葡萄常常与丰收、欢愉和宗教仪式相关联,酒的酿造更是离不开它。石榴,其多籽的特性,在古希腊神话中与冥界和生育相关,在东方文化中也常常象征着子孙满堂。橙子,在许多文化中代表着好运和财富。 本书还将关注水果在世界各地节日庆典中的角色。例如,中国春节期间的柑橘和糖果,象征着吉祥和甜蜜;万圣节的南瓜灯,则是秋收季节的标志。这些习俗的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恩赐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艺术领域更是水果的天然画布。本书将展示大量精美的图画,从古罗马的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的静物画,到印象派大师笔下的鲜艳水果,再到现代艺术家的创意解读,我们将看到水果如何成为艺术家们捕捉光影、色彩、质感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从提香的《水果篮》中饱满的诱惑,到塞尚对苹果形态的反复探索,再到高更笔下充满异域风情的南方水果,每一幅画作都讲述着水果与艺术碰撞出的独特火花。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水果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许多诗人、作家都曾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水果,赋予它们生命与情感。一篇关于橘子的诗,可能勾勒出童年的温馨回忆;一个关于被遗忘的桃子的故事,则可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 科学的奥秘:营养、种植与未来 除了文化历史的维度,本书还将从科学的角度深入解读水果。我们将追溯水果的植物学分类,了解不同科属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在生长环境、繁殖方式上的差异。本书将详尽介绍水果的营养价值,分析其中蕴含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等关键成分,并阐述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益处。我们将了解不同水果的能量密度、糖分含量,以及它们在均衡饮食中的作用。 在种植科学方面,本书将探讨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推动水果的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从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到灌溉施肥、采摘包装,我们将了解整个水果生产链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创新。本书还将关注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探讨如何以更环保的方式生产健康的水果。 本书还将展望水果的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垂直农场、新型保鲜技术等前沿科学,正为水果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新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培育出更具营养价值、更抗病虫害、更适应极端气候的水果品种。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果生产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人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确保水果的可持续供应。 经济的脉络:贸易、市场与全球化 水果的种植和贸易,是构成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本书将追溯水果的经济史,从早期零星的区域性贸易,到如今庞大的跨国水果供应链。我们将了解哪些水果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它们又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物流网络,运往世界各地,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本书将分析水果市场的运作模式,探讨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品牌营销等因素如何影响水果的流通。我们将看到,一些曾经昂贵稀有的水果,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这背后是全球化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水果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例如,大型水果种植园的兴起,可能带来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引发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争夺。本书将以多角度的视角,呈现水果经济的复杂性。 结语 《水果:一部图文史》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水果的图鉴,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和科学探索的宏大叙事。通过对水果的深度剖析,本书希望读者能够重新认识这些看似平凡的果实,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心。翻开本书,您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探索万物生长的奇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腔调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研究者,更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水果朝圣者”。他对待每一个被研究的对象——无论是路边不起眼的一颗野李子,还是一株历史悠久的果树——都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温暖和人性化。例如,书中对于“祖母的菜园”的记忆片段,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对旧日风味失落的怀念,立刻就能击中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即便我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也能感受到那种失落感。在处理科学数据时,作者也擅长用类比和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生物学概念,比如他将基因突变比作是“自然界随意的涂鸦”,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不同的心境和阅历,发现新的层次和内涵,它更像是一部陪伴你成长的参考书,而非一次性的信息获取工具。

评分

这本《水果:一部图文史》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水果世界认知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原本以为,无非就是一些关于常见水果的种植、营养价值之类的老生常谈,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细腻,视角又如此宏大。书中关于早期人类如何发现和驯化野生浆果的描绘,简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那些关于早期贸易路线中,稀有水果如何成为身份象征的片段,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集市之中,空气中弥漫着异域香料和初次品尝到的奇异果香。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水果在宗教仪式、民间传说乃至艺术创作中所扮演的隐秘角色。比如,某段落描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是如何通过特定水果的摆放来隐喻道德教义的,那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失落的水果”的探寻,那些因为环境变迁或人为因素而几乎灭绝的古老品种,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试图重构它们的生命轨迹,这份对遗产保护的关注,着实令人动容。读完第一部分,我就忍不住想立刻去查阅更多关于古代农业史的资料,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食物历史的深层好奇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其对当代农业伦理的反思部分。作者在梳理完漫长的历史脉络后,并未停留在赞美历史上的“自然丰饶”,而是犀利地指出了现代集约化农业对水果多样性造成的巨大威胁。书中用对比鲜明的案例,展示了标准化带来的效率和随之失去的复杂风味之间的权衡。例如,对某个地区特有、风味绝佳但难以运输的古老苹果品种的消亡过程的记录,让人深感惋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消费习惯的形成,这种深度的洞察力非常难得。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在叙述宏大趋势时,笔力雄健,而在描绘个体农场主的坚守与挣扎时,则转为一种近乎诗意的沉静。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所享用的大众水果,究竟是进化的胜利,还是文化多样性的某种妥协?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设计,是这本书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图文史”这三个字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插图和文字的平衡很难拿捏。但《水果:一部图文史》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图片选择堪称艺术品级别的考究,绝非那种敷衍的百科全书式配图。那些十九世纪植物学家的精细手绘图,线条的精准度和色彩的还原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张图都像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品,它们不仅仅是辅助说明,更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次,我看到一张关于热带雨林中藤蔓类水果生长的俯视图,那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仅凭文字描述是无法如此直观地被理解的。文字部分则展现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但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它避免了过度专业化的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对植物学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在论述商业化种植对地方品种冲击时,那种冷静的批判性思维,以及通过对比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果照片,所产生的震撼力,远胜于任何空洞的口号。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上就是一种享受,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以“演变”和“连接”为核心逻辑线索。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宏大的编年史,但又充满了支线故事的精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柑橘属水果的迁徙史那一部分,作者将遗传学、航海史和全球化进程熔于一炉,清晰地展示了小小的一颗橙子是如何牵动着不同大洲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从亚欧大陆的某个隐秘角落开始,到大航海时代被水手携带,再到最终成为全球餐桌上的常客,这个过程的曲折和偶然性被描绘得跌宕起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水果神话”的章节,比如关于丰饶之角、伊甸园禁果的解读,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意识到水果远非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它承载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每次翻开,我都会发现一些新的视角,比如某段关于“稀有香料水果”的记载,让我对明清时期海关记录中的货物清单产生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却又保持着令人愉悦的可读性。

评分

好书,挺好!!!!!!!!!!!!!

评分

很好的散文集。闲来品读,如入之境。

评分

这本书很好,写的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读起来轻快,书的质量很好,赏心悦目,值得一看!

评分

简单生活,好好过活,天天读书,学习修行……

评分

书不错,质量很好,京东快递很给力

评分

很喜欢的作品 有活动下单更优惠 质量不错的

评分

梦寐以求的一本书,图文并茂,非常棒,印刷也十分精美,令人垂涎欲滴。

评分

好书不贵这的一读再读很好

评分

看评价这本书真的很漂亮。只是最近jd发书都用塑料袋包装了,包装袋都破了,幸好书没什么大问题。还是有些担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