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叫会说话:掌控话语权的13种沟通技巧 [Conversationally Speaking]

怎样才叫会说话:掌控话语权的13种沟通技巧 [Conversationally Speak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伦·加纳(Alan Garner) 著,王娅 译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说服力
  • 表达能力
  • 情商
  • 社交技巧
  • 影响力
  • 谈话艺术
  • 职场沟通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0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88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onversationally Speak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6
字数:89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句话,都是权力的游戏。
《怎样才叫会说话》,实用沟通技巧类作品,可后天习得的13种简单实用的沟通技巧,把成功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技巧。
豆瓣8.5分作品,15000多人想读

内容简介

很多人会认为,有些人天生伶牙俐齿,有些人生来笨嘴拙舌。实际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的人只是掌握了一些大家都学得会的简单技巧。
这些技巧就如同工具。想象一下用螺丝刀来钉钉子,或者用铲子来锯木头,即使花费五倍时间,仍会一无所获。如果选用正确的工具——榔头和锯子,做起事来就能节省很多力气。
同样的道理可应用于谈话的工具和技巧。你施展了你所有的技巧,只是这些技巧通常没有用对地方。你可以做得更好。
研究交际学、心理学等的学者们,已经发现了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交往的具体技能,并且,你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它们。
这本书,就是基于学者们的这些发现,以一种有趣、直接、非技术性的方式来传授这些技巧。作者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沟通中可以用到的各种技巧,包括提问、称赞、倾听、自我披露、利用自由信息、运用肢体语言、克服紧张情绪等,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具体怎么做。
但是,正如读一本关于健身的书不会让你的肌肉强壮一样,仅仅读这本书也不会增进你的社交技能。这本书给了你很好的工具和方法,你需要的就是实践。

作者简介

艾伦·加纳(Alan Garner),美国知名的沟通学咨询专家。他教授过数百期谈话技巧培训班,学生数以万计。他的著作还有《说话的语言艺术》等。

目录


序?言 // V

第一章?·?通过提问促进交谈 // 001
封闭式问题 // 004
开放式问题 // 005
提问能增加你的控制力 // 007
提问时的常见错误 // 008

第二章?·?诚实地表达赞扬 // 015
重复强化反应 // 018
怎样有效地表达直接的赞扬2 // 021
如何让他人接受我们的直接赞扬 // 023
变否定为直接肯定 // 024
如何让你的直接赞扬更加可信 // 027
你能运用的其他一些赞扬 // 028
如何有效地接受赞扬 // 030

第三章?·?倾听他人的话语 // 035
积极倾听 // 037
积极倾听的时间和方式 // 041
积极倾听表明你的接受 // 042
积极倾听能让你的交谈进行下去 // 044
积极倾听易犯的常见错误 // 045
积极倾听非言语信息 // 046
让别人来解释你的回答 // 047

第四章?·?利用自由信息 // 051
如何利用自由信息 // 055

第五章?·?让别人了解你是谁 // 059
自我展示 // 061
展示的过程 // 062
自我展示如何吸引他人 // 066
自我展示时的常见问题 // 068

第六章?·?开始交谈 // 075
谈论场景 // 079
谈论对方 // 081
谈论自己 // 082

第七章?·?发出容易被接受的邀请 // 085
顾及对方 // 088
直截了当 // 089
循序渐进 // 089
率性而为 // 090
不幸被拒 // 091
邀约成功(可能性非常大) // 092

第八章?·?建设性地处理批评意见 // 095
建设性的选择 // 102

第九章?·?拒绝别人的操纵 // 119
如何教孩子抵制毒品的诱惑 // 126

第十章?·?要求改变 // 131
明确谁有烦恼 // 133
描述有问题的行为 // 134
陈述后果 // 136
描述你的感受 // 137
公式小结 // 138
暂停 // 138
直接要求 // 138
重复要求 // 140
达成一致 // 143

第十一章?·?以行传意 // 147
个人空间 // 152
姿态 // 153
身体接触 // 155
眼神交流 // 156
点头 // 157
微笑 // 157
表达喜欢之情:SOFTEN // 159

第十二章?·?减少社交中的焦虑 // 163
逃避放弃 // 169
小题大做 // 170
以偏概全 // 173
吹毛求疵 // 177

第十三章?·?梳理你的做法 // 189
制定具体的目标 // 192
褒奖自己 // 195
制定具体目标的实际例子 // 197
为你的交流技巧制定具体目标 // 199
新的开端 // 201

注?释 // 203
致?谢 // 205

精彩书摘

积极倾听能让你的交谈进行下去
积极倾听是能鼓励他人跟你交谈的一种好办法。你表现出来的兴趣通常能让人们做出更多的评论。对他们的想法和情感持保留态度会让他们乐意和你待在一起,更多更全面地展现自我。
积极倾听同样也能帮你解决无话可说的历史难题。如果你常常不知所言,可能是两种谈话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你和他人的对话,你和自己的对话。(后者其实主要是你对自身表现的种种担心。矛盾的是,你越是注意你的担心,你的表现就越糟糕。)
积极倾听要求你抛开这些恼人的自言自语,分享对方所指,感受对方所想。如果你更多地关注你的交谈对象,而不是你自己,你会惊讶地发现要找到话题真是太简单了!而且,由于你对他们的额外注意,也让他们迫切地想听听你的意见。

积极倾听易犯的常见错误

鹦鹉学舌。
许多初次接触积极倾听方式的人会发现他们只是在机械重复别人的评论。比如:
拉里:我过得很愉快。
特德:你玩得很开心。
拉里:过山车是我的最爱。
特德:你最喜欢过山车了。
拉里:我希望我们不用现在就走。
特德:你想再待会儿。
如此鹦鹉学舌般的回答会给人貌似理解的假象,但真正的积极倾听包括对说话人背后隐藏的意思进行总结。
忽视贬低对方情感
妻子:整天都在带孩子,我觉得有做不完的事。
丈夫:小孩子是够让你忙的。
玛格丽特:我很郁闷。
珍妮特:你只是身体有点不舒服罢了。
在进行积极倾听的时候,很多人会忽视或削弱他们所感受到的对方的情感的强度。他们似乎认为只要他们不承认这些情感,它们就会自动消失。事实却是恰恰相反:拒不承认他人情感的真实度和强度只会煽风点火,使之更猛烈;只有积极倾听,理解对方,才能起到分流疏导的作用。

积极倾听非言语信息

相较言语信息,非言语信息更难得到正确阐释,因为同一种非言语表达(比如微笑或抱胸)会暗含着好几种大相径庭的情感。正因如此,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检测你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 告诉对方你之所以得出该结论的所见所闻;
? 告诉她针对她的行为你所猜测的意思;
? 询问她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
? “当我问你是否愿意跟我去手工编织课时,你细声说了句:‘听起来挺有意思的。’然后就转移话题了。我认为你不是真的想去,我说得对吗?”
? “你刚刚说你喜欢你的工作,但你又在皱眉头。是不是你的工作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呢?”
? “你一直在打哈欠,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休息呢?”
如果你无法得出任何结论,你可以仅仅陈述你观察到的,然后向对方寻求解释。例如:
“我们上个月见面以后,你就只是约午饭——从不约晚饭或看电影。我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呢?”
“我刚刚提到去佛蒙特州滑雪,你微微一笑。我很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积极倾听非言语信息特别重要,其中有一个例子我认为尤其如此,那是我的一个叫安琪的大学同事,她突然不理睬我的招呼了。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我对她说:“安琪,连续五天我都对着你笑,跟你打招呼,但你完全不理我。我没做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吧?”安琪回答说:“完全没有,艾伦。我只是最近在准备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我都要疯了,没时间去考虑其他的事情。”

让别人来解释你的回答

如果你想确定对方理解了你的信息,请让他进行积极倾听:“我只想让你仔细听,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给我你的意见或试图解决我的问题。我只想知道你听明白了。”
在极富感情色彩的争论中,很容易误解彼此的信息,也就特别凸显了积极倾听的价值。请告诉对方:“既然我们都确定了解彼此,那让我们来做点有创意的事吧。每次你说完话,在回答你之前,我先告诉你我所听见的内容。如果我没有说对,你就再说一遍直到我理解正确。同样的,你也这么做,好吗?”然后就开始吧,询问对方他听见你说了什么,或是集中精力,积极倾听,然后询问对方你是否理解准确。

前言/序言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力量如同无形的桥梁,连接着心灵,也塑造着现实。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怎样才叫会说话”却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关乎影响力,关乎理解,更关乎我们能否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有效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本书,并非告诉你如何巧舌如簧,也不是教你如何进行空洞的言辞表演。它深入探讨的是,在日常的交流、职场的互动,乃至生活中每一个需要表达的时刻,如何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有力量,更有穿透力,最终掌控话语权,实现有效的沟通。 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解锁13种实用的沟通技巧。这些技巧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无数成功的沟通案例中提炼而来,经过反复验证,能够切实帮助你提升沟通能力,让你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从容表达。 第一,理解“倾听”的真谛。 很多人误以为会说话就是能说会道,但真正的沟通始于倾听。我们将会探讨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如何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对话,以及如何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这不仅仅是听见声音,更是听懂心声。 第二,掌握“同理心”的力量。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对方的情绪,是建立信任和融洽关系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同理心去回应,如何化解冲突,以及如何让你的话语充满温度,直抵人心。 第三,学会“清晰简洁”的表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冗长、模糊的表达只会让听众失去耐心。我们将研究如何让你的语言更加精确,如何去掉不必要的修饰,如何让你的核心信息一目了然,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第四,认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语速,甚至沉默,都在诉说着故事。我们将揭示非语言信号的强大力量,以及如何让你的非语言表达与语言信息相辅相成,强化你的沟通效果。 第五,学会“提问”的艺术。 好的提问不仅能获取信息,更能引导思考,开启新的视角。我们将探索不同类型的提问,以及如何巧妙运用提问来引导对话走向你想要的方向,解决问题。 第六,理解“反馈”的价值。 如何给予和接受建设性的反馈,是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加速器。我们将学习如何提供清晰、有帮助的反馈,以及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反馈,从中受益。 第七,掌握“故事化”的表达方式。 人们更容易被故事打动,而非枯燥的论点。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你的想法、观点或经历,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呈现,让你的信息更具感染力和记忆点。 第八,学会“建设性批评”的技巧。 在指出问题时,如何既能点明症结,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是一门艺术。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批评,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九,探索“赞美”的智慧。 真诚的赞美能够极大地提升对方的士气和合作意愿。我们将学习如何发现和表达赞美,让你的话语成为连接你与他人的美好纽带。 第十,理解“冲突管理”的沟通策略。 冲突不可避免,但处理冲突的方式却可以截然不同。我们将研究如何冷静地处理分歧,如何在紧张的对话中找到共同点,并达成共识。 第十一,学会“说服”的艺术,而非强迫。 真正有效的说服是基于理解和认同,而非压迫。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逻辑、情感和信誉来影响他人,让他们自愿接受你的观点。 第十二,认识“情境意识”的重要性。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具体情境调整你的语言和沟通风格,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十三,培养“自信”的表达姿态。 自信是良好沟通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内在的调整和外在的练习,建立更强大的自信心,让你的声音更加坚定有力。 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你沟通技巧的指南,更是一次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旅程。它旨在赋能你,让你不再因为语言的障碍而错过机会,让你在每一次对话中都能游刃有余,成为那个能够清晰表达、有效倾听、并最终掌控自己话语权的人。 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精彩的沟通之旅,让你的每一次表达,都成为一次有意义的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里面记载着各种提升“话语权”的绝世秘籍。我最看重的是它关于“提问的艺术”的深入剖析。我过去总以为,提问只是为了获取信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提问更是一种引导,一种控制谈话方向,甚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它详细地讲解了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引导式问题等等,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灵活运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式提问法”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对方自己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比直接给出答案要有效得多,也更能激发对方的自主性。我开始在工作中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在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时,不再是直接分配任务,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效果非常好,团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提问的强大力量,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提问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评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接地气”的沟通类书籍了。它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沟通困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关于“拒绝的艺术”的讲解。我过去常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拒绝技巧,比如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难处,如何给出替代方案,如何坚定但又不失礼貌地拒绝。我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请求时,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且不会让对方感到被冒犯。这让我摆脱了很多束缚,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另外,它关于“赞美”的技巧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多赞美别人,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赞美到点子上,如何让赞美显得真诚而不虚伪。这对于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时刻在我身边,指导我如何在沟通中游刃有余,如何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一次美好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得好好说道说道。刚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名字吸引了我,"怎样才叫会说话",这个点太戳人了。咱们生活中,谁不想说出让人舒服、让人接受的话呢?尤其是在工作场合,或者和家人朋友的深入交流中,有时候一句不恰当的话,就能让气氛降到冰点,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我一直觉得,沟通能力不仅仅是说话,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能连接人心、解决问题的桥梁。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这个痛点,让我充满期待。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是,是不是里面会教我如何化解尴尬,如何让我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如何在争论中不伤和气地表达自己。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些基本的沟通原则入手,比如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的理念,甚至是一些关于肢体语言和语气的微调。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实操性的技巧,而不是空泛的大道理。比如,当别人打断我说话时,我该怎么礼貌地让他继续?当我想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请求时,我该如何措辞才能避免让他感到被冒犯?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困境,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希望它能包含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真实生活中,别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的,并且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我才能更有信心地去尝试和实践。毕竟,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知道这些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有了强烈的渴望,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会说话”的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它开篇提出的那个观点,关于“话语权”的定义,这不仅仅是说得多,更是说到点子上,说到让人心服口服。在很多场合,我总觉得自己明明有理,但就是说不清楚,或者说出来之后,对方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甚至产生误解。这种无力感,真的让人很沮丧。这本书,仿佛就是来拯救我的。它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同理心”的阐述,它强调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我过去常常忽略这一点,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很少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和立场。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沟通方式,确实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和家人争论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带着情绪,用指责的语气说话,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这本书提供的“积极倾听”技巧,让我看到了改善的可能性。它教我如何用眼神、用点头、用适时的回应来表达我在认真听,并且理解对方。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说话,更是在教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让我意识到,沟通的终极目标,是连接,是理解,是共同成长。这种深层次的思考,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市面上关于沟通的书籍已经很多了。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它没有回避一些沟通中的“难点”,反而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让我们能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它教我们如何在争执中保持冷静,如何识别对方的情绪,如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种平时不太擅长处理冲突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金字塔原理”在沟通中的应用,让我眼前一亮。它教我们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有条理,更容易被理解。我过去在陈述问题时,常常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导致听者云里雾里。这本书的讲解,让我学会了如何先说结论,再说理由,再举例子,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这种方法的改变,让我在工作汇报时,效率大大提高,领导和同事都表示更容易理解我的想法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说话,更是在重塑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变得更加条理清晰,更加有逻辑性。这种内在的提升,比单纯的学习一些技巧要重要得多。

评分

如果说之前我只是觉得“会说话”是一种能力,那么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会说话”是一种智慧。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个体的沟通技巧,更触及了沟通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差异”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需要更加谨慎和尊重。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关于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差异,让我豁然开朗,也避免了我可能犯的一些无心之失。另外,它关于“权力与沟通”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在不同的权力关系中,沟通的方式也需要有所调整。比如,在面对上级时,如何委婉地提出建议;在面对下属时,如何有效地授权和激励。这些都让我对沟通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说话者”转变成了一个“沟通者”,我开始更全面地思考沟通的方方面面,也更加注重沟通的长期影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为了建立更长远的连接,而不是仅仅为了赢得一时的口舌之利。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往往就隔着一层“沟通”。这本书,就是试图帮助我们打破这层隔阂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倾听”的深度阐释。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听众,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只是在“听”,而不是在“倾听”。书中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适时的反馈来表达你在认真倾听,并且理解对方。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沟通习惯,比如在对方说话时,我常常会走神,或者急于打断对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有效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声音,更是听到对方的内心。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如何去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这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技巧,更让我对他人产生了更深的同理心。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敏感,也更加有同情心。我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也能够更有效地回应他人的情感。这不仅仅是在学习沟通,更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我一直认为,理论性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落地,那也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讲太多高深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沟通场景。比如,如何巧妙地拒绝,如何有效地表达不满,如何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都是我非常需要掌握的技能。我尤其欣赏它提出的“情境化沟通”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万能的公式,而是教我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关于“反馈”的章节,它详细地讲解了如何给予和接受反馈,既要指出问题,又要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这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在给予反馈的时候,总是太直接,容易让人觉得是在批评,而这本书教我的方法,更加委婉和有建设性。另外,它关于“提问”的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提问的力量,好的问题能够引导谈话走向,能够激发对方的思考,甚至能够化解僵局。我开始尝试在和别人交流时,多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对方说出更多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沟通世界,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巨大潜力。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能够“点石成金”的沟通指南。它没有那些浮于表面的技巧,而是深入到沟通的本质。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倾听”的深度挖掘。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会听,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然后就开始说自己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倾听,是带着问题去听,是带着理解去听,是带着共情去听。它教我如何通过眼神、表情、语气来回应对方,如何适时地提问,如何确认自己是否理解了对方的意思。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非暴力沟通”的章节,让我深受启发。它教我们如何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模式来表达自己,避免指责和评判,从而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合作。这对于我处理一些棘手的人际关系,比如和父母、和伴侣的沟通,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我不再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再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沟通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能够温暖人心的力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工具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和公众人物的沟通案例,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轻松愉快。我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在分享他的人生经验,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拍案叫绝,比如关于“沉默的力量”,我以前总觉得不说话就是一种缺失,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有时候,适当的沉默,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它能够让对方思考,能够为自己赢得空间,甚至能够传递一种无声的权威。这一点,我之前从未想过。另外,书中的“故事化表达”技巧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教我如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让信息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记忆。我尝试在和同事分享一些项目进展时,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效果真的比直接汇报要好很多,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也更容易理解我的意图。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运用,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热爱语言,也更加热爱与人交流。

评分

比实体店便宜30/100

评分

物美廉价,下次有活动再来买。书真的不错哦!

评分

66666666666

评分

很好的书,内容上乘,包装精美

评分

快递挺快的,速度

评分

书不错,物流快递也很快,很满意,买来学习一下一说话的技巧。

评分

书本不错,收到了,很喜欢!!!!

评分

物流很快,快递哥冒着小雨,态度很好,包装不结实,书角都破损了,差评。

评分

没看呢 应该差不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