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新藥發現史

極簡新藥發現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雷 著
圖書標籤:
  • 新藥發現
  • 藥物研發
  • 藥物曆史
  • 製藥工業
  • 醫學史
  • 科學史
  • 創新藥物
  • 藥物化學
  • 生物技術
  • 極簡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7231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642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225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作序力薦、眾多行業大咖聯袂推薦
◆一部新藥發現史就是一部人類發展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按曆史時間順序,沿著新藥發現的脈絡,不但介紹瞭新藥從偶然現象、科學實驗、臨床治療中被發現,還闡明部分新藥發現的閤作形式、上市途徑,勾畫齣跨國製藥企業伴隨新藥發現而不斷擴張的發展路徑。將基礎研究、創新成果、産品市場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再現瞭近150個新藥發現的曆史
從曆史到現實,從摸索到探索,從單一到綜閤,很好地概括瞭新藥發現的曆史曆程和展現瞭新藥發現過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通過一百多個藥物發現案例,揭示瞭藥物發現的客觀規律和價值規律,對當代科學界、工業界和投資界以很多啓示和指導。

作者簡介

彭雷,醫學碩士,長期從事生物醫藥領域研究、成果轉化工作,熱心社會科技創新係統與全民知識傳播體係研究。現供職於上海東方美榖、上海奉賢生物醫藥産業基地院士專傢服務中心,著力於促進區域産學研創新環境。

目錄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近代新藥發現:從嘗百草式的經驗階段到近代科學興起
從人痘到牛痘(近代免疫學的發軔):天花疫苗的發現
引領潮流的伯明翰月光社與早期麻醉劑的發現(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
睡夢之神與英雄——嗎啡和海洛因的發現
染料工業先驅發現可待因
最早的滴眼液阿托品
治療痛風的鞦水仙堿和治療瘧疾的金雞納(奎寜)
陳剋恢發現麻黃堿的抗哮喘作用
抗心衰藥物毛地黃與早期藥理學的建立
硝酸甘油:諾貝爾師兄的貢獻
瘴氣理論的衰落與苯酚在手術消毒中的應用
粗心的助手幫助巴斯德發現雞霍亂疫苗
兩個小男孩與狂犬病疫苗的發現
第二章 伴隨藥理學完善而漸興起的新藥發現
第一個安眠藥水閤氯醛
解痙催眠藥巴比妥:GMP(良好生産規範)的推手
阿司匹林——百年名藥的“羅生門”
局麻藥可卡因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傢)失之交臂
局麻藥普魯卡因是美國的搶仿品
Koch門下“三傑”與白喉抗毒素
花柳病終於有救瞭:Ehrlich團隊發現“神奇子彈”砷凡納明
切除術、結紮術與胰島素的發現
從科研助手到領軍人物:Best在肝素發現中獨當一麵
非那西丁與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從輝煌到低榖的互換
第一個磺胺類抗生素:百浪多息
從溶菌酶到青黴素:新藥發現需要有準備的頭腦
原來風濕不是感染:可的鬆的發現與激素産業爆發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新藥發現
美國的拿來主義:阿的平、氯喹等抗瘧藥物的發現
人體會對藥物起作用:抗心律失常藥普魯卡因酰胺的發現
師生關係從閤作到敵對:鏈黴素的發現
四環素新藥的發現和四環素訴訟:藥企與政府對抗
從抗抑鬱藥到抗結核藥:異煙肼的新療效
抗生素短杆菌肽與諾奬技術——分配色譜法
從小女孩創口培養分離得到的抗生素杆菌肽
美國Illinois州農場和南美委內瑞拉土壤中都發現的氯黴素
菲律賓土壤中發現的紅黴素
河水中的抗菌物質:頭孢菌素的發現
二戰中德軍的明星:鎮痛藥物度冷丁
又為美國做嫁衣:德國閤成的鎮痛藥美沙酮
一個博士生發現的經典麻醉劑:利多卡因的發現
從降血壓到治療精神分裂:利血平的發現
從抗過敏藥到治療精神病藥:氯丙嗪的發現
Janssen製藥的起傢産品: Janssen博士發現氟呱啶醇
從抗結核到抗抑鬱:異煙酰異丙肼的發現
從催眠到鎮靜再到抗抑鬱:丙咪嗪的發現
電擊動物模型與抗癲癇藥物苯妥英鈉的發現
甲苯丙醇對動物安定作用的啓示:鎮靜藥安寜(甲丙氨酯)的發現
被遺落在實驗架上1年的重磅新藥:氯氮卓(苯氮卓類藥物)的發現
齣自諾奬獲得者之手:第一代抗組胺藥(芬苯紮胺,美吡拉敏)的發現
獲得銷售分成的新藥:苯海拉明
從抗過敏藥到暈車藥:茶苯海明的發現
病毒發現者、培養者均得獲奬,除瞭發現者: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發現
病毒發現者親自主導疫苗開發:麻疹疫苗的發現
從毒氣到化療藥物,生化戰爭的副産品:氮芥的發現
腫瘤是不治之癥?葉酸類似物甲胺喋呤的發現
被遺忘二十餘年的葡萄糖吞噬者:二甲雙胍的發現
第四章 維生素的發現
營養素缺乏還是細菌緻病:在爪哇國(島)發現的維生素B1
飲食實驗確證瞭糙皮病病因:維生素B3(煙酸)的發現
後發現的A因子,McCollum把自己的發現排到第一位:維生素A的發現
荷蘭豬動物模型的貢獻:維生素C的發現
動物肝髒中發現的維生素 B12
曬太陽可以治病:維生素 D 的發現
第五章 新藥發現的黃金時代
從治療傷寒到降糖:第一代磺脲類降糖藥的發現
引發齣血的甜葉草:抗凝血藥華法林的發現
口服避孕藥的前生今世
來自文萊:萬古黴素的發現
本可成為世界第一:我國發現的去甲萬古黴素
走嚮應用的物理學:放射性藥物的發現
戰爭緻用工緊張,女科學傢抓住機會獲得諾奬
第一個明確的受體拮抗劑:抗心絞痛藥普萘洛爾的發現
再接再厲,Black用藥物構效理論發現胃潰瘍治療藥西咪替丁
從抗微生物製劑到利尿劑:汞劑被氯噻嗪類藥物替換
細胞電生理作用研究的副産品中:抗腫瘤藥順鉑的發現
從降糖茶到抗腫瘤藥:長春花堿的發現
瀋宗瀛發現非甾體抗炎藥吲哚美辛
從“冷宮”齣來的“香餑餑”:抗炎藥布洛芬的發現
從助孕劑到乳腺癌治療金標準藥的麯摺曆程:他莫昔芬的發現
開發腫瘤藥時的意外發現:抗病毒藥物碘脫氧尿苷(碘苷)的發現
一對師生發現的兩個抗病毒藥:阿巴卡韋和阿昔洛韋
從廢品中發現的抗腫瘤藥物:鬼臼酰乙肼及相似藥的發現
Sandoz自己開發上市:環孢菌素A的發現
第六章 當代抗微生物藥物和抗腫瘤藥物的發現
艾滋病終於有希望治療瞭:齊多夫定的發現
不遵醫囑聯閤用藥的患者:拉米夫定的發現
一大波抗艾藥物問世,何大一提齣“雞尾酒”療法
科學傢與資本傢的跨界轉化:抗艾藥恩麯他濱的發現
第一個抗流感病毒藥可以治療帕金森病:金剛烷胺的發現
被第二名搶瞭風頭的第一名:紮那米韋的發現
在禽流感中獨領風騷的奧司他韋
第一個喹諾酮類抗生素來自抗瘧藥氯喹:萘啶酸的發現
一個碳原子的差彆:諾氟沙星與環丙沙星
鏇光體差彆: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抗腫瘤藥物的聯閤療法
德彪公司的新模式:喚醒沉睡10餘年的奧沙利鉑
費城染色體與伊馬替尼的發現
為一個新藥成立一傢企業:舒尼替尼的發現
王振義團隊發現全反式維A酸治療白血病
當中藥遇到國際化:砷劑遺憾未能衝齣國門
從抗真菌藥到免疫抑製劑:西羅莫司(雷帕黴素)的發現
從土壤中發現的抗腫瘤藥:蒽環類抗腫瘤藥的發現
一個差點被放棄的課題帶來數十億美元市場:瑞林類藥物的發現
引發植物保護組織抗議的新藥:紫杉醇的發現
外科醫生靠新藥開發成為最富華人科學傢:白蛋白紫杉醇的發現
改進傳統中藥工藝的成果:青蒿素的發現
續寫“微生物獵手”傳奇:伊維菌素的發現
第七章 當代的藥物發現
從抗感冒藥到降壓藥:可樂定的發現
Fleckenstein發現藥物影響心肌細胞收縮:鈣離子拮抗劑的發現
從蛇毒中發現的降壓藥:普利類藥物的發現
基於腎上腺素結構設計的抗哮喘類藥物:沙丁胺醇的發現
來自加拿大濛特利爾:抗哮喘藥孟魯司特鈉的發現
體內代謝的有效成分:抗過敏藥非索非那定的發現
從麻醉劑齣發:質子泵抑製劑奧美拉唑的發現
從青黴菌中篩選得到的降血脂類藥:普伐他汀的發現
另一種細菌篩選得到的降脂藥:洛伐他汀的發現
雙藥爭峰:辛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
原意降血脂:降糖藥吡格列酮的發現
以發現者名子命名:降糖藥維格列汀的發現
受到抗瘧藥根皮苷的啓示:阿卡波糖的發現
來自蜥蜴毒液的降糖藥:艾塞那肽的發現
通過縮血管緩解偏頭痛:舒馬麯坦的發現
改進方法檢測5-HT受體激活:止吐藥昂丹司瓊的發現
P物質類似物:止吐藥阿瑞匹坦的發現
核心作用是五糖序列:抗凝血藥低分子量肝素的發現
以妻子的名子命名:治療多動癥藥物呱甲酯的發現
來自高加索雪蓮:抗阿爾茨海默氏病藥加蘭他敏的發現
有效成分是溶劑:抗癲癇藥丙戊酸鈉的發現
以抗組胺藥苯海拉明為基礎:抗抑鬱藥氟西汀的發現
動物實驗的副反應:增發藥米諾地爾的發現
從工業水處理劑到抗骨質疏鬆藥:阿侖膦酸鈉的發現
臨床副反應成為主要適應癥:西地那非的發現
第八章 現代生物藥的發現
腎衰竭與EPO: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發現
杜-鄒閤成法:重組人胰島素的成功關鍵
命運多舛的Cetus公司:重組乾擾素與重組白介素-2的發現
上天眷顧細心的眼睛:鏈激酶的發現
來自水蛭的抗凝藥:重組水蛭素的發現
大腸杆菌基因重組錶達係統遇到障礙:重組組織活化遺傳因子(tPA)的發現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剋隆抗體大放異彩:英夫利昔單抗的發現
本科生也很強:人錶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單抗(麯妥珠單抗)的發現
實驗記錄很重要:錶皮生長因子受體-1(HER-1)單抗藥物的發現(西妥昔單抗)
員工自由創新的迴報: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單抗(貝伐珠單抗)的發現
從活疫苗到死疫苗再到基因工程疫苗:狂犬病疫苗的進展
Hilleman:開發40餘種疫苗的大師
行萬裏路,采萬人血:乙肝病毒HVB疫苗的發現
病毒緻癌: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的發現
羊吃的是草,擠齣的是藥:轉基因藥物進展


精彩書摘


病毒緻癌: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的發現
人類皰疹病毒4型(EBV病毒,Epstein–Barr virus)的命名是為瞭紀念邁剋爾?安東尼?愛潑斯坦(Michael Anthony Epstein,1921- )和伊馮娜?巴爾(Yvonne Barr,1932- ),兩人於1964年發現瞭本病毒。相應的細胞被送到費城兒童醫院的沃納?亨利(Werner Henle)和格特魯德?亨利(Gertrude Henle)夫婦,他們在研究這一病毒時發現,EBV病毒可以直接使B細胞永生化(不斷繁殖導緻癌癥),相關結果發錶於1968年。
德國病毒學傢哈拉爾德?祖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1936- )曾在亨利夫婦實驗室接觸過這一病毒。1977年,豪森擔任德國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病毒和病原係主任。他與盧茨?吉斯曼(Lutz Gissmann)閤作,分離齣瞭人乳頭瘤病毒6(human papillomavirus 6,HPV6),他又與未來的第二任妻子埃特爾-米歇爾?德?維利爾斯(Ethel-Michele de Villiers)閤作,提取瞭HPV6的DNA。
1983年,豪森又在子宮癌患者的樣本中發現HPV16及其DNA,一年後又發現HPV18。他發現這一病毒在75%的患者身上可以檢測到,於是確信HPV是導緻子宮癌的病因。因發現HPV緻癌,豪森獲得瞭200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
1988年,周健(Jian Zhou,1957-1999)從北京醫科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到位於劍橋大學的英國帝國癌癥研究基金會(ICRF)下屬腫瘤和病毒實驗室,在國際HPV研究先驅萊昂內爾?剋勞福德(Lionel Crawford)教授指導下作研究。1989年,周健的妻子孫小依也來到這裏作訪問學者。
他們遇見瞭從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來這裏度學術休假的免疫學傢伊恩?弗雷澤(Ian Frazer)教授。弗雷澤和周健在相鄰的兩個實驗室工作。
弗雷澤一直希望能研製齣HPV疫苗,這讓他與周健找到瞭共同興趣點。1990年,弗雷澤準備迴澳大利亞時,邀請周健夫婦到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免疫學實驗室,繼續共同研究HPV。
HPV病毒需要在活細胞中培養,但病毒繁殖時與活細胞基因融閤,病毒內核是導緻疾病的病毒DNA,外錶是一層有20個麵的蛋白質“外殼”。如何獲得提純的HPV病毒蛋白質外殼,進而進行免疫試驗,成為一個當時難以逾越的障礙。
當時周健利用基因重組技術閤成瞭HPV病毒外殼的兩個蛋白質,但如果不能把這兩個蛋白質組裝起來,成為外殼顆粒,仍然缺乏免疫效果。
1991年3月,周健夫婦在一次散步時,得到靈感,嘗試著將HPV16病毒的兩個已經錶達提純的HPV外殼蛋白,L1和L2蛋白,放在同一個試管組織液中。約過瞭兩個星期,奇跡發生瞭,這兩個蛋白通過自組裝,形成瞭HPV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VLP)。
很快,弗雷澤與周健夫婦證實,病毒樣顆粒能夠激發免疫反應,相關論文發錶在1991年第185期的《病毒學》期刊上【8】,論文中詳細介紹瞭製造病毒樣顆粒的實驗細節。同年,他們申請瞭相關專利。這一工作為HPV疫苗研發掃清瞭道路。隨後,澳大利亞藥企CSL獲得瞭專利授權,美國默剋公司隨後又從CSL獲得瞭部分專利權益。
雖然弗雷澤與周健申請瞭美國的PCT專利,但這一專利仍在美國受到瞭挑戰。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單獨一個病毒外殼蛋白(L1蛋白)也可以引發免疫反應;美國癌癥研究所(NCI)研究人員發現,牛乳頭狀病毒的L1蛋白可以形成病毒樣顆粒並引發免疫反應;羅切斯特大學(Rochester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HPV 11型病毒L1蛋白可以單獨自組裝為病毒樣顆粒,並有免疫作用。
於是,相關的專利爭議、官司便開始瞭。直至2005年,葛蘭素史剋公司纔決定接受弗雷澤與周健的HPV疫苗專利。
2006年,默沙東四價的HPV疫苗Gardasil被美國批準,能預防HPV 6、11、16、18四種病毒亞型。次年這一疫苗被全球80多個國傢和地區批準應用。
2007年,葛蘭素史剋的16、18亞型二價HPV疫苗Cervarix在澳大利亞被批準上市。2009年1月,美國專利部門最終授權瞭雷澤與周健的專利,專利號為US. 7,476,389。2009年10月,葛蘭素史剋的Cervarix疫苗在美國被批準上市。而早在1999年,周健便因為過度勞纍和疾病,在溫州不幸去世。
2014年,默沙東在四價基礎上新增瞭31、33、45、52和58五種HPV病毒亞型,推齣瞭九價疫苗,商品名同為Gardasil。2015年默沙東的HPV疫苗銷量達到19.07億美元。
我國將於2017年上市默沙東的四價疫苗,商品名:佳達修。另外,葛蘭素史剋的二價疫苗也在同期登陸我國市場,商品名:希瑞適。



前言/序言

序言
藥物的概念,曆經瞭古代、近代、現代幾個曆史階段。新藥發現,從古代的經驗積纍式的偶然發現,伴隨近代化學技術、生物學技術發展,逐漸演變為化學、生物實驗式的發現。今天,新藥的發現不僅是免疫學、微生物學、化學、藥理學、毒理學、醫學等多種學科研究和應用的成果,而且也成為這些學科嚮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伴隨著新藥發現,製藥技術、監管法規、健康理念,也隨之不斷發展。新藥發現的前端是蓬勃發展的科技體係,中間是高度發達的製藥工業,後端是日益龐大的健康需求和醫藥市場。在今天,新藥發現已經成為一個高度跨學科、高度跨行業、高度跨領域的概念。新藥發現,不但有科技、工業、市場等要素,更有許多人文、社會價值要素蘊含其中。毫不誇張地說,眾多新藥的發現,深刻地影響瞭近代以來的曆史進程。而國傢、政府層麵的新藥研究決策,也同樣極大地影響瞭新藥發現的進展。
愛因斯坦曾說:“提齣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今天,很多人把新藥發現看成一項工程,分解為多個工序,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但事實上無論亊先的實驗計劃如何周密,實際的過程也往往會偏離原先計劃的路徑。我們仍然需要一雙智慧的眼睛來發現問題。本書就有大量新藥發現案例可以證明,發現問題的意識越強,越能在競爭中把握先機。
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書中的內容建立在文獻追溯基礎上,沒有因為要增加故事性而虛構情節,並且還特彆涵蓋瞭十餘位國人及華人發現的新藥,如陳剋恢、李敏求、瀋宗瀛、王振義、屠呦呦等人,讓大傢瞭解到,在現代新藥發現史上,國人及華人作齣的巨大貢獻!
本書按曆史時間順序,沿著新藥發現的脈絡,不但介紹瞭新藥從偶然現象、科學實驗、臨床治療中被發現,還闡明部分新藥發現的閤作形式、上市途徑,勾畫齣跨國製藥企業伴隨新藥發現而不斷擴張的發展路徑。
由於具備上述特點,本書對於推動我國新藥研究發展將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參考資料;對於我國藥學領域的廣大青年同誌瞭解藥學學科發展曆程、增進知識、啓迪思路,將發揮重要作用。我相信,對於醫藥健康領域相關人士,本書都將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優秀讀物。

陳凱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海市科協主席
2017. 9. 25


探尋生命奧秘的漫漫徵途:一部波瀾壯闊的新藥發現史 自古以來,人類便與疾病鬥爭不息。從對神靈的祈禱,到草藥的偶然發現,再到今日精密科學的引領,新藥的研發史,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生命探索史,一部關於智慧、勇氣與不懈追求的偉大篇章。它不僅僅是冰冷的化學公式與復雜的生物通路,更是無數先驅者披荊斬棘、在未知領域播撒希望的縮影。 從經驗到科學:理性曙光的初現 遠古時期,人們對疾病的理解混沌而神秘,將其歸結於鬼神作祟或體內平衡失調。治療手段主要依靠經驗積纍,如某些植物的枝葉、根莖在特定病癥上的偶然療效。這些零散的知識,通過世代相傳,構成瞭早期醫學的基礎。然而,這種依賴性的治療,往往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副作用。 真正意義上的新藥發現,是隨著人類理性思維的覺醒和科學方法的引入而逐步展開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微生物學的興起,為疾病的根源提供瞭科學的解釋。法國微生物學傢路易·巴斯德的研究,證明瞭許多疾病是由細菌引起,這一劃時代的發現,為對抗感染性疾病提供瞭理論基礎,也為後來的抗菌藥物研發奠定瞭基石。 緊接著,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的工作,進一步確立瞭“病原體緻病說”,並發展齣分離和培養病原體的方法。這使得科學傢們能夠更精確地識彆緻病菌,並開始尋找能夠殺死這些“敵人”的物質。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從自然界,特彆是植物和微生物中,搜尋具有藥用價值的活性成分。 抗生素時代的輝煌與挑戰 20世紀初,一次偶然的觀察,徹底改變瞭醫學的麵貌。英國科學傢亞曆山大·弗萊明發現,培養皿中的青黴菌能夠抑製葡萄球菌的生長。這個被他命名為“青黴素”的物質,成為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抗生素。青黴素的發現和後續的工業化生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拯救瞭無數生命,極大地降低瞭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 抗生素的成功,如同打開瞭新藥發現的潘多拉魔盒。科學傢們如同拾到珍寶一般,開始瞭對微生物世界的深度探索。從鏈黴菌中發現鏈黴素,到萬古黴素、四環素等一係列廣譜抗生素的問世,感染性疾病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瞭控製。這一時期,新藥研發的重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篩選和改造天然産物,以獲得更高效、更安全的抗菌藥物。 然而,抗生素的輝煌並非一帆風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也進化齣瞭耐藥性。細菌耐藥性的齣現,猶如一場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迫使科學傢們不斷尋找新的抗生素,或對現有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以應對不斷演變的病原體。這一挑戰,至今仍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麵臨的嚴峻考驗。 化學閤成的崛起與靶嚮治療的曙光 20世紀中期,化學閤成技術的發展,為新藥研發注入瞭新的活力。科學傢們不再僅僅依賴自然界的饋贈,而是能夠運用化學閤成的方法,在實驗室中設計和製造具有特定藥理活性的分子。這使得新藥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涵蓋瞭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等更廣泛的領域。 例如,磺胺類藥物的齣現,雖然比青黴素稍早,但其化學閤成的特點,預示著藥物研發可以擺脫對天然産物的依賴。而隨著對疾病機理的深入瞭解,特彆是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許多疾病的發生與體內特定分子的異常活動密切相關。這催生瞭“靶嚮治療”的概念。 靶嚮治療,顧名思義,是指針對引起疾病的特定靶點(如特定的蛋白質、酶或信號通路)設計的藥物。與傳統藥物“廣撒網”式的治療方式不同,靶嚮藥物能夠更精確地作用於病變細胞或分子,從而提高療效,降低對正常細胞的損傷。癌癥治療領域的靶嚮藥物,如酪氨酸激酶抑製劑,便是這一理念的典範。它們能夠阻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從而達到抑製腫瘤的目的。 基因工程與生物製藥的時代 20世紀後期,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開啓瞭生物製藥的新紀元。科學傢們能夠分離、剋隆和修飾基因,從而生産齣具有治療作用的重組蛋白,如胰島素、生長激素、乾擾素等。這些生物藥物,在治療糖尿病、生長發育遲緩、病毒感染等疾病方麵,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令人振奮的是,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的齣現,為治療遺傳性疾病和某些癌癥帶來瞭新的希望。通過將正常的基因導入患者體內,或利用經過改造的細胞來對抗疾病,這些新興療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醫學。 單剋隆抗體的發現和應用,更是生物製藥領域的一大突破。單剋隆抗體能夠特異性地識彆和結閤特定的抗原,如癌細胞錶麵的標誌物,從而引發免疫反應或直接殺死癌細胞。在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單剋隆抗體藥物已經取得瞭顯著的成就。 技術革新與未來展望 進入21世紀,新藥發現的速度和效率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提升。高通量篩選技術能夠快速檢測成韆上萬種化閤物的藥理活性;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能夠模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加速藥物分子的設計過程;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應用,正在幫助科學傢們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潛在的藥物靶點和分子;而精準醫療的理念,則強調根據患者的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個體化信息,為其量身定製治療方案。 新藥發現的徵途,從未停止。從對抗傳染病,到攻剋慢性病,再到應對癌癥和罕見病,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探索,與新藥研發的腳步緊密相連。每一次新藥的誕生,都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汗水、智慧和對生命的敬畏。 這部波瀾壯闊的新藥發現史,不僅僅是一係列科學突破的記錄,更是人類與疾病鬥爭的史詩。它提醒著我們,生命是如此脆弱,但也如此頑強。而人類的智慧和不懈追求,是戰勝疾病、延續生命最強大的武器。未來的新藥研發,將繼續在技術的驅動下,嚮著更精準、更個性化、更有效的方嚮邁進,為人類的健康和福祉,開創更光明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配上恰到好處的字體選擇,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又現代的氣息。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又不失韌性,翻閱起來有一種令人愉悅的觸感。封麵上的留白處理得非常巧妙,給人一種呼吸感,仿佛在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沉靜的思考空間。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看得齣設計者的用心良苦,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特彆是那些圖錶的呈現方式,簡潔明瞭,沒有多餘的裝飾,完全聚焦於信息本身,這對於一本需要精確傳達知識的書籍來說,無疑是加分項。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閱讀體驗從一開始就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已經構成瞭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是對閱讀這一行為的尊重。

評分

這本書在人物塑造方麵的功力,著實令人嘆服。每一個登場的人物,無論篇幅大小,都仿佛擁有完整的生命軌跡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不是為情節服務的工具人,而是有著各自的欲望、恐懼和成長的弧光。作者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極具辨識度的言談舉止,將這些角色的立體感打磨得淋灕盡緻。特彆是主角群的塑造,他們的轉變和掙紮,是如此真實可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産生瞭強烈的代入感和共情。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捕捉到人類情感中那些最微妙、最難以言喻的部分的。這種對“人”本身的關注,使得整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事件的記錄,更是關於生命體驗的深刻探討,讓人讀完後仿佛認識瞭一群老朋友,他們的故事仍在心頭縈繞不散。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鮮明,充滿瞭老派文人的那種剋製而又精準的錶達力。它沒有使用過多華麗的辭藻來堆砌情感,而是依賴於詞語的精確選擇和句式的巧妙組閤,來營造齣一種深沉的氛圍。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場景氛圍的渲染能力,寥寥數筆,一個地方的溫度、光綫,乃至人物的細微神態,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腦海中,仿佛身臨其境。文字的力量被發揮到瞭極緻,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詞匯的齣現似乎都是經過瞭韆錘百煉。這種文字的密度和力量感,需要讀者放慢速度,細細咀嚼纔能體會其妙處。對於追求文字質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盛宴,它教會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去欣賞那些需要沉下心來纔能品味齣來的、具有厚重感的語言藝術。

評分

從思想深度上來說,這本書提齣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知識的簡單復述上,而是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反思。作者似乎總能穿透事物的錶層,直擊核心的矛盾與睏境。書中對於人性復雜性的探討尤其深刻,那些人物的動機和選擇,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標簽可以概括的,充滿瞭灰色地帶的真實感。這種對復雜性的接納和呈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更深刻的問題,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去重新審視自己固有的一些認知框架。每次讀到一個關鍵論述,都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需要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背後的邏輯鏈條。這種挑戰讀者的寫作態度,正是優秀作品的標誌。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老道把控。故事的展開並非一蹴而就的綫性敘述,而是充滿瞭巧妙的迴溯與前瞻,像是在編織一張巨大的時間網絡。開篇的引入非常抓人眼球,寥寥數語便勾勒齣宏大的背景,讓人立刻被捲入情境之中,充滿瞭探究的欲望。隨後,情節的推進張弛有度,在關鍵轉摺點總能設置齣意想不到的懸念,讓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到下一頁去探尋究竟。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涉及復雜的概念或人物關係,作者也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或場景來加以闡釋,使得晦澀的內容變得平易近人,這種敘事功力,絕非一日之寒。整本書讀下來,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高潮迭起,情緒的波動被引導得淋灕盡緻,讓人在閤上書的那一刻,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會反芻書中描繪的那些畫麵和對話。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很好的書,漲知識瞭。

評分

字數不多 價格貴 總體寫的真一般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閱讀

評分

京東快遞真是速度超級快,昨晚下單今天到

評分

非常好的醫藥類科普讀物,行文嚴謹流暢,旁徵博引文采斐然,不論是插圖還是排版都比博客上看著舒服一些,建議喜歡的朋友買一本收藏!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閱讀

評分

將《大眾健康》雜誌上的相關內容分門彆類,不是很係統、全麵,但時下用藥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基本都涉及瞭。解釋應該是比較權威的。關於用藥的事兒,還是多聽聽專傢的,至於生活中的口耳相傳的那些說法,做參考吧。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