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中医药专业医师、基层医师、全科医师、药师、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1.品种全,基本囊括中国药典收录品种和各地常见常用品种。
2.通过动植物生态图、果图、花图充分体现中草药基源的特征。
3.目录按照动植物和科属分类,还能通过花图和果图快速锁定要查找的中药基源。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1500多种中草药,配有植物、动物彩图近3000幅。正文内容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部分,植物类中草药按照原植物科属分类,每种中草药均按照科属、识别、药用的顺序进行文字介绍,药用部分包括药材采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为便于读者快速通过植物花果特征锁定中草药原植物,本书将700多幅植物花图按照花色、花形、花序分类排序,编为看花快速识别中草药部分;将400多幅植物果实图按照浆果、梨果、颖果等分类排序,单独编为看果快速识别中草药部分。本书适合中医药专业医师、基层医师、全科医师、药师、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岳桂华,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28年。参与国家科研5项,省级科研8项。主编图书7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看花快速识别
中草药
草本植物/1
白色/1
黄色/5
粉色、淡紫色、蓝紫色/9
暗紫色、红色/15
绿色、黄绿色/17
木本植物/19
白色/19
黄色、黄绿色/21
粉色、紫色/23
红色/25
第二部分
看果快速识别
中草药
木本植物/27
聚花果、聚合果、榕果/27
浆果/27
瓠果、柑果/29
梨果/29
核果/30
翅果、蓇葖果、球果/32
坚果、瘦果/33
蒴果/34
荚果/35
草本植物/36
浆果/36
瓠果/37
翅形果(包含部分有棱和翅的蒴果)/37
蓇葖果/38
角果/38
双旋果/38
瘦果/38
颖果/39
蒴果/39
荚果/41
第三部分
植物类中草药
石松科
石松/43
卷柏科
卷柏/43
翠云草/44
石上柏/44
江南卷柏/45
木贼科
木贼/45
问荆/46
草问荆/46
犬问荆/47
散生问荆/47
笔管草/48
节节草/48
海金沙科
海金沙/49
小叶海金沙/49
狭叶海金沙/50
蚌壳蕨科
金毛狗脊/50
鳞毛蕨科
贯众/51
粗茎鳞毛蕨/51
镰羽贯众/52
刺齿贯众/52
紫琪科
紫萁/53
水龙骨科
石韦/53
庐山石韦/54
有柄石韦/54
盾蕨/55
瓦韦/55
江南星蕨/56
扇蕨/56
光石韦/57
戟叶石韦/57
掌叶线蕨/58
凤尾蕨科
蜈蚣草/58
半边旗/59
西南凤尾蕨/59
井栏边草/60
剑叶凤尾蕨/60
球子蕨科
荚果蕨/61
里白科
芒萁/61
铁角蕨科
巢蕨/62
肾蕨科
肾蕨/62
乌毛蕨科
乌毛蕨/63
蕨科
蕨/63
铁线蕨科
铁线蕨/64
肿足蕨科
肿足蕨/64
瘤足蕨科
华东瘤足蕨/65
槲蕨科
槲蕨/65
崖姜蕨/66
观音座莲科
福建莲座蕨/66
金星蕨科
金星蕨/67
桫椤科
桫椤/67
苏铁科
苏铁/68
银杏科
银杏/68
松科
雪松/69
油杉/69
青杄/70
华山松/70
黄山松/71
黑松/71
油松/72
马尾松/72
红松/73
白皮松/73
金钱松/74
柏科
侧柏/74
圆柏/75
罗汉松科
竹柏/75
罗汉松/76
杉科
杉木/76
三尖杉科
前言/序言
中草药以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为植物药。植物类中草药来源于分布于我国各地的药用植物。我国幅员辽阔,植物种类繁多,如何在野外将这些药用植物从众多的植物中识别出来,需要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大量的野外考察和不断的学习与积累有关知识。为了帮助中医药工作者或中医药爱好者能够尽快熟练掌握一些常见药用植物和动物识别方法,以及帮助读者更快地识别所看到的植物或动物,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参照《中华本草》的品种分类和编排顺序编写,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部分。其中植物类按照植物科属分类,动物类只收录了部分低级动物品种,如昆虫等。有些国家保护品种及高级动物未收录,编者不建议药用。有些中草药为野生植物的根茎,编者不建议序和大量的挖掘。
本书共收录了1500多种中草药,大多数为常见、常用的野生品种,也有部分为人工栽培品,如部分谷物类、豆类、瓜果类和园林观赏植物。因为品种较多,为便于读者快速通过植物花果特征锁定植物,我们将看花快速识别中草药和看果快速识别中草药作为两部分编写,分别包含了700多幅花图和400多幅果图,其中花图按照花色、花形、花序分类排序,果图按照浆果、梨果、颖果、荚果等分类排序。正文中每种中草药均按照科属、识别、药用的顺序进行文字介绍,每一品种均配有清晰、精美的植物或动物的野生态彩图。
我们编写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野外识别各种药用植物和动物,其中文字部分的药用内容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因为有些植物和药材具有毒性,限于篇幅所限,药物的毒性和使用禁忌未在文中列出,所以编者不建议个人参照本书私自采集和使用。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7年5月
《草木集珍:中华本土植物辨识录》 内容简介 《草木集珍:中华本土植物辨识录》是一部旨在普及中国本土植物知识,引导读者在自然环境中准确识别各类草本、木本植物的深度图文指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详实的内容,呈现了一个广阔而细致的中国植物世界,为植物爱好者、学生、科研工作者以及所有对自然充满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研究和参考工具。 本书的编写目标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图文对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植物认知体系。我们深入挖掘中国本土植物的独特价值,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区域到药用、食用、观赏及生态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力求展现每一种植物的生命力和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一、 严谨的分类与科学的描述 全书按照植物学界通行的分类体系进行编排,以纲、目、科、属、种的逻辑顺序,清晰地呈现了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每一条目都包含标准化的植物学名(拉丁文名)、中文名,以及常用的别名,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国际性。 在描述形态特征方面,本书采用了系统化、精细化的语言,避开了泛泛而谈的笼统说法。例如,在描述叶片时,我们会详细说明其形状(如卵形、披戟形、线形等)、边缘(全缘、锯齿缘、波状缘等)、排列方式(互生、对生、轮生等)、叶脉类型(网脉、平行脉、羽状脉等)以及表面特征(光滑、有毛、有腺点等)。对于花朵,则会细致描绘其花瓣的数量、形状、颜色、排列方式(单生、成簇、成穗状等),以及花萼、雄蕊、雌蕊的结构特征。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成熟期等信息也一并呈现,为野外识别提供关键依据。 本书的描述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或在使用专业术语时进行详细的解释,确保非植物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同时,我们注重细节的刻画,捕捉那些往往被忽略却能帮助区分相似物种的微小特征,如毛被的类型(绒毛、糙毛、腺毛等)、刺的形状和分布,以及特殊的气味等。 二、 精选的物种与丰富的案例 《草木集珍》精选了在中国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植物物种。这些物种涵盖了从北方寒冷地区到南方湿热地区,从高山峻岭到平原盆地,从荒漠戈壁到滨海湿地等各种生境。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在生态系统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植物,以及那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植物。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理解植物的“生长逻辑”。例如,在介绍某种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时,我们会详细分析其具有的耐旱生理机制,如发达的根系、减少蒸腾的叶片结构等。在介绍某种喜湿植物时,则会探讨其在水生或半水生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对于在野外容易混淆的物种,本书会特别设置“辨识要点”或“易混淆辨识”栏目,通过对比分析,突出它们之间细微却关键的区别,帮助读者避免误判。这些分析往往基于长期的野外实践经验,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三、 高质量的实地拍摄图片 本书最核心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全部采用高清、真实的野外实地拍摄图片。我们深知,对于植物的识别而言,直观的视觉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组织专业的摄影团队,深入中国各地,克服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困难,拍摄了数千张高质量的照片,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植物的各个部分。 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不仅清晰度高,色彩还原度好,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清晰地展示植物的关键识别特征。我们拍摄的图片包括: 全株照片: 展示植物的整体形态、生长姿态、高度等。 局部特写: 详细展示叶片、花、果实、茎、根等关键部位的细节特征,甚至包括气孔、绒毛等微观结构(在需要时)。 不同发育阶段的照片: 包括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生境照片: 展示植物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理解其生态习性,并在实际野外考察中起到提示作用。 图片的标注精确、清晰,直接指向所描述的特征,使读者在阅读文字描述的同时,能够立即对照图片进行理解和记忆。这些图片并非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承载了丰富的识别信息,是本书的灵魂所在。 四、 丰富的文化与生态价值解读 《草木集珍》不仅仅是一本植物识别手册,更是一扇了解中国本土植物文化与生态价值的窗口。本书在介绍每一种植物时,都会尽量包含其在历史、文化、民俗、医药、食用、艺术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药用价值: 对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我们会简要介绍其传统功效、常用部位及药理基础(如适用范围、禁忌等),但请注意,本书并非药典,相关的药用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 食用价值: 对于可食用的植物,我们会提及它们的食用方式、营养成分,以及在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中的地位。 观赏价值: 对于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我们会介绍其园林应用前景、栽培要点等。 生态价值: 深入探讨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读者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文化渊源: 挖掘植物在中国诗词、绘画、传说、节日习俗中的故事和象征意义,展现中华民族与植物之间深厚的历史情感。 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解读,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在识别植物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 五、 实用性与辅助工具 为了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实用性,《草木集珍》还包含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辅助工具: 详细的索引系统: 包括中文名索引、拉丁学名索引,方便读者快速查找。 专业术语表: 解释书中出现的专业术语,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 地理分布图示(部分): 对于一些代表性物种,会提供简要的地理分布范围示意图,帮助读者了解其适生区域。 野外考察指南: 在书的最后部分,会提供一些基础的野外考察技巧、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安全、负责任地进行自然观察的建议。 本书的读者对象: 植物爱好者和自然观察者: 渴望在户外认识和了解身边植物的每一个人。 户外运动爱好者: 如徒步、露营、登山等,需要在野外环境中识别植物的参与者。 学生和教师: 生物学、农学、林学、药学、园林等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科研工作者: 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用于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植物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人群。 家庭教育者: 愿意引导孩子认识自然,培养科学素养的家长。 《草木集珍:中华本土植物辨识录》并非一本简单速成的指南,而是需要读者耐心品读、勤于实践的“野外伙伴”。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引导,您将能够真正走进中国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发现隐藏在日常景象中的无限生机与智慧。本书的出版,旨在成为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珍视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绿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