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增订:作者在日本生活八年,多次往返考察,提供现代日本的第一手资料。
? 私房照片:作者首度公开旅居日本八年的生活照片,还原日本真实的生活场景。
? 完整年表:附条理分明的日本史年表,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日本史的重点。
? 装帧精致:采用软精装封面,手感柔和,内文纸环保细腻,适合阅读收藏。
一部快速了解现代日本的小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在日本生活长达8年
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方方面面
用轻松有趣的独特方式讲透
日本的文化、地理、教育、政治、宗教、文学、饮食、旅游……
翻开本书,您将快速了解日本的细节!
刘正民
学者、高级经济师。1954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本科、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毕业。在日本生活了8年。先后担任过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主任、交通银行东京分行行长、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及总行巡视员。近10年来,专门从事私募股权投资。
1978年起,陆续出版或合作专著《青年:超越自我的思考》《激动的时代》《私募股权与科技创新》等,共计160余万字。
自 序
第一篇 日本的风景
日本的“三大古城”和“三大绝景” 002
日本重要的名胜古迹 005
其他值得游玩的地区 017
怎样游东京? 023
日本著名的公园 028
第二篇 日本的艺术
日本当代三大艺术家 036
日本十大电影导演 039
日本十大著名演员 050
日本十大漫画家 059
日本十大摄影师 067
日本十大建筑师 075
日本十大著名作家 085
日本歌手 096
第三篇 日本和日本人
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 112
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 113
日本的主要历史时代 114
遣唐使 119
日本人的自然观 122
日本人的美学意识 123
义理人情——日本人的内心矛盾 124
日本人为何用汉字? 126
日本人信仰什么宗教? 128
日本的原教——神道 130
佛教、禅和日本文化 131
儒教在日本 134
日本人崇尚什么英雄? 138
武士道与自杀 140
随声附和与点头示意 142
日本人特有的姿势和动作 143
日本人为何强调集体主义? 146
日本人的一年和一生 147
日本男子汉 150
“阿信”的后代 155
日本式的见面和告别 160
特殊的人际关系主义 162
在日本人家里做客 164
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165
日本人的礼节 169
日本人的长寿秘诀 171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 174
第四篇 日本人的生活
日本人一天的时间表 178
住房与家具 179
和服已经变得稀奇了 182
日本人饮食的变化 184
日本清酒和生鱼片 185
中华料理 188
日本人的消费方式 190
日本人的婚姻 191
婚姻观念的变化 194
日本人的葬仪 197
喜欢送礼的日本人 198
观光化的祭典 200
日本的节日 201
治安与犯罪 210
天堂里的“禁区” 212
日本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14
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生活 218
喜爱观光旅行的日本人 221
春花秋叶 224
日本的国技——相扑 226
柔道、剑道和空手道 228
将棋与麻将 231
公营的赌博 232
第五篇 日本社会面面观
明治维新 236
军国主义和战争 238
首相与内阁 241
日本主要政党和派阀 243
国政选举与地方选举 245
古老的官僚制度 247
法院和审判方法 248
“公平和公正”的税收制度 250
战后经济的复兴与衰落 252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257
当今日本著名的企业集团 260
日本人特有的办事与交际方式 262
恪尽职守的会社职员 265
日本人怎样谈生意 267
第六篇 日本的细节
大众艺能 272
花道 273
茶道 275
书道 277
围棋人口曾经突破1 000 万 278
传统音乐 280
能乐与歌舞伎 282
木偶净琉璃剧和日本舞蹈 286
日本画和浮世绘 287
建筑与庭园 290
英语Japan 就是漆器 292
日本刀与武士魂 294
日本人喜爱偶人 295
日本重要的古书 297
日本王朝文学杰作——《源氏物语》 299
武士作品 300
市井文学 302
神话、故事和传说 303
日本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 308
战后日本文学 310
和歌和俳句 311
战后日本电影 314
私塾 315
日语学校 316
日本动物故事 318
日本妖怪传说 324
日本人的忌讳 326
精致美味的日本料理 328
第七篇 日本人怎么看中国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334
中国人的行动原理 335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 336
日本人看上海 337
新词“爆买”的由来 338
附 录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日本人的美学意识
在日本人美学意识的深层,时刻保持着与自然的一体感,存在着佛教的诸行无常的思维。但是,依据时代的氛围,日本人表现出的美学意识也不一样。
● 多愁善感
日本人吸取并消化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居支配地位的美学意识是“多愁善感”,即所谓在一切事物中见到虚幻无定的东西后,心里产生的一种感觉状态,反映这种浓厚色彩的,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文学世界。
● “超灵”和“空寂”
这是在结束战国之乱、恢复心灵稳定的时代里,重新获得力量的平民阶层所具有的美学意识。“超灵”是在茶道中产生的美学意识,指在不卑不亢的朴素之中隐藏着丰富而静谧的情感。以千利休为首的一代茶道宗师们,就是在一枝野花或日常生活用品中发现了美。“空寂”是在以松尾芭蕉为首所创作的俳句世界里被确定的美学意识,指清静而孤高的心境。“超灵”和“空寂”都是达到悟禅境地的精神支柱。
● 纯粹
这是在江户时代平民阶层确立的美学意识,指淡泊、豪放、深思熟虑。在“纯粹”里,有三个条件:始终如一、婀娜、机灵。始终如一是指坚持贯彻自己的想法,婀娜是讲高雅的气质,机灵则是说贯通人生表里的幽默程度。
● 盒饭盒里的美学意识
去过日本的外国人对日本车站和超市到处有卖的盒饭肯定不会陌生。而日本工业设计界大师荣久庵宪司把这种被近代文明所调和的、在现代开花的传统的美学意识说成是“盒饭盒里的美学意识”。盒饭盒里一点一点地放入了米饭和煮的、烧的、渍的各种各样带色彩的菜,每一种材料都非常普通,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和谐的美紧凑地放入了狭小的饭盒里面。这中间显现出“超灵”、“空寂”的精神,给人的美感和味觉也非常舒服。如今,这种盒饭盒式的美学意识到处存在,尤其是在五花八门的日本产品之中,例如在世界市场上备受欢迎的设计精巧的家庭电器制品、摩托车和小汽车等;贴切地说,它更存在于目前领导世界潮流的日本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微小的世界之中。
自?序
我曾经在日本生活了整整八年。
八年间,耳濡目染,对日本风俗人情可谓感触良深。
完全是出于让同胞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有更全面的了解,1992年,我编译出版了一本类似日本生活指南的旅游手册——《日本纵横》。
该书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25年。其间,世界发生了巨变,日本也发生了巨变。它也成为重新编写一本日本手册的缘由。
我们知道,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所以日本又被称为“千岛之国”。
这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但由于开明的明治天皇遵从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福泽谕吉的改革观念,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日本文化复兴,经济繁荣,翻天覆地,在亚洲迅速崛起。
但随着日本国力强大,又带来了民族自大狂妄的野心,这样的野心也为亚洲和它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战后,日本奉行“重商、轻军”路线,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经济实力一度仅次于美国。当然,到90年代初,日本也一度因经济过热而导致“泡沫经济”。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导致政局的不稳,20年间,日本竟然换了17个首相。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更加罕见的是,它还是一个在现代文明上全盘西化,世俗生活上又对东方文化保持得最为纯粹的国家。
这些年,随着旅游业的浪潮,日本因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让世界充满兴趣,也让中国人充满兴趣,这也让本书找到了它重新面世的价值。我希望它的出版,可以让读者更好更全面地走进今天的日本,了解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
是为序。
2017年夏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日本”,更是在揭示“细节”的力量。我之前对日本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从一些较为表面的信息获取,比如新闻报道、旅游攻略,甚至是一些影视作品。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却像一个显微镜,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小之处”放大,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书中关于“公园和绿地”的章节,让我惊叹于日本城市规划的精妙。我原以为日本的城市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但书中却描绘了遍布城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公园,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大型的市民公园,到社区内的袖珍公园,再到河边的绿化带,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憩、娱乐和亲近自然的空间。而且,这些公园的维护和管理也非常到位,总是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状态。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公共厕所”的描述,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对日本的公共厕所可能并没有特别的关注,但书中却细致地描绘了日本公共厕所的干净、卫生、以及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有为儿童和残障人士设计的特殊隔间,还有一些配备了尿布更换台和婴儿座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还对书中关于“季节性活动”的介绍很感兴趣。从春天的赏花,到夏天的烟火大会,再到秋天的丰收祭,以及冬天的灯光秀,日本人在每一个季节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区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最平凡、最日常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发现。
评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深度游,让我摆脱了走马观花的浅薄认识,真正深入到日本社会肌理之中。我之前对日本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些比较知名的符号,比如和服、武士道、或者是一些历史遗迹。但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现代日本的日常,让我看到了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日本的细节》中关于“社区活动”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日本人强烈的社群归属感。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社区活动,比如邻里间的互助会,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以及定期的节日庆典。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我还对书中关于“日本节日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感到着迷。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而人们在庆祝这些节日时,所表现出的仪式感和参与度,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比如,盂兰盆节的盆舞,以及新年参拜的习俗,都展现了日本人对家庭和祖先的敬意。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日式早餐”的精致和营养,让我对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看似简单的搭配,却蕴含着对健康和仪式感的追求。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社会分析,它只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将那些构成现代日本的“细节”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日本。
评分读完《日本的细节》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做到了“快速了解”,但绝不是“浅尝辄止”。我之前对日本的印象,可能主要停留在动漫、日剧、还有一些比较知名的景点,比如富士山、清水寺之类的。但这本书却带我进入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日本。比如,书中对日本的交通系统进行的描述,就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日本的交通只是发达,但具体发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细节,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例如,新干线的准时率,以及列车进站和离站时的精确到秒的时刻表,还有不同等级列车之间的区别,以及如何购买车票、如何使用交通卡等等,都讲得非常清楚。更让我惊讶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城市中无处不在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以及人们对交通规则的严格遵守,比如即使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行人也总是耐心等待车辆通过,这种社会公德意识,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日本饮食文化的介绍,我以为日本人就是爱吃寿司和拉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日本饮食的多样性和精细化。从精致的和菓子,到街头巷尾的居酒屋小吃,再到高级料亭的怀石料理,每一样都被描绘得活色生香。书中还强调了日本人对食材的讲究,以及对季节性的追求,比如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当季食材,这不仅保证了食物的新鲜度和口感,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还有那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比如日本家庭如何准备便当,如何对待每一餐,都蕴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用心。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日本的食物总是那么美味,那么有“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品质的追求,一种对周遭环境的体贴。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杂志,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
评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就像是一面清澈的湖水,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日本社会最真实、最细微的倒影。我之前对日本的了解,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一些大家熟知的“点”上,比如它的高科技,它的动漫,它的某些城市。但这本书却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描绘出了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图景。书中关于“老年人护理”的章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社会的人文关怀。我以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国家,但在养老方面,却能做到如此细致周到,让我刮目相看。书中详细介绍了日本在养老院、居家养老、以及社会支持体系方面的努力。从专业的护理人员,到康复训练,再到各种娱乐活动,都体现了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尊重和关怀。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遗嘱规划”和“葬礼习俗”的细节,这些看似有些沉重的话题,却被以一种平静而尊重的态度来呈现,让我感受到了日本人对生命终点的思考和准备。我还对书中关于“二手交易市场”的描述感到惊喜。我原以为日本是一个对新物品情有独钟的国家,但书中却展示了日本发达的二手交易文化,从服装、书籍、家具到电器,各种二手物品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新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了日本人珍惜物品的习惯,也展现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这种“物尽其用”的理念,也体现在他们对环境的保护上。书中还提到了日本的“咖啡馆文化”,不仅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人们社交、工作、放松的场所,每个咖啡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氛围,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它只是用一种平实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个国家最生活化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细腻、更加有人情味的日本。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日本固有的刻板印象。我之前对日本的认识,更多的是从新闻报道和一些零散的文化产品中拼凑起来的,总觉得这个国家有些神秘,有些难以捉摸。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悄悄地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现代日本社会肌理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书中关于“垃圾分类”的章节,让我深感震撼。我原本以为垃圾分类只是个简单的概念,但这本书却细致地描述了日本各地在垃圾分类上的不同规定,从厨余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到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等,都有极其细致的划分和处理方式。而且,人们普遍能够自觉遵守,甚至还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日”和“垃圾收集时间”,错过了可能就要等到下周。这种对规则的执行力,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意识,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我还对书中关于“便利店文化”的描述记忆犹新。我一直以为便利店只是个买东西的地方,但这本书却将日本的便利店描绘成了一个集生活服务、社区中心、甚至情感寄托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从24小时的餐饮供应,到复印、打印、缴费、寄快递,再到各种限定商品和季节性产品,日本的便利店简直是无所不能。而且,店员的服务态度也极其友好和专业,让人倍感温馨。书中还提到了日本的“澡堂文化”,那种集体泡澡的传统,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经式微,但在日本依然有很多人坚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我看到了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留的那些温暖的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一个国家,不能只看表面的繁华,更要深入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中的“细节”,那里才真正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我之前对日本的认识,可能更偏向于其“物”的方面,比如先进的电子产品、精致的设计、或者是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构成这些“物”背后的人,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日本的细节》中关于“职场文化”的描述,让我深有体会。我之前以为日本人工作非常努力,但具体是如何努力,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这本书都一一揭示了。例如,书中提到了“加班文化”的普遍性,以及“报功”和“守时”的重要性。还有,在会议中,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都有非常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关于“饮酒文化”在职场中的作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可能不会亲自体验,但通过书中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一种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平衡和沟通方式。我还对书中关于“儿童教育”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日本的教育很严谨,但具体严谨在哪里,孩子们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书中都给出了答案。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比如,书中提到的小学低年级,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打扫教室,这让我看到了日本教育中对“自主性”的培养。还有,书中关于“邻里互助”的描述,也让我感到温暖。虽然日本社会普遍节奏快,但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比如在老人和小孩的照看,在节假日互相拜访,都展现了一种温情。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温度的日本。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之所以是它现在的样子,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有多发达,科技有多先进,更重要的是,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交流,如何构建他们自己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遇到了一位热心肠的向导,他不仅告诉你哪里有好吃的、好看的,更重要的是,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那里是这样的,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日本的细节》这本书,让我真正摆脱了对日本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更加 nuanced(微妙的、细致的)的日本。书中关于“日本的广告和营销”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日本的广告就是很花哨、很吸引眼球,但书中却揭示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考量。比如,广告中对“季节感”的强调,对“和谐”和“团队精神”的推崇,以及对“含蓄”和“留白”的运用,都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我还对书中关于“日本的时尚和潮流”的描述很感兴趣。我之前以为日本的时尚就是很前卫、很另类,但书中却展示了其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街头巷尾的“原宿风”,到优雅的“银座风”,再到注重舒适和实用的“山系穿搭”,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受众。书中还提到了日本人在服装上的细节追求,比如面料的选择,剪裁的设计,以及配饰的搭配,都体现了他们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我还对书中关于“日本的音乐和艺术”的介绍很着迷。不仅仅是动漫歌曲和J-POP,书中还介绍了日本传统音乐的魅力,以及当代艺术的创新。从浮世绘的经典,到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都展现了日本在艺术领域的独特贡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历史和政治,更要了解它的人民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生活的。
评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现代日本社会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百态。我之前对日本的认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一些较为表面的元素上,比如它在科技上的领先,或者是一些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但这本书却带领我深入到那些构成日本社会基础的“小事”之中,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日本。书中关于“日本的动物园和水族馆”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怀。我原以为日本的动物园可能只是展示动物的地方,但书中却细致地描绘了它们在动物福利、物种保护、以及科普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许多动物园都注重模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并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让人们在欣赏动物的同时,也能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生存状况。我还对书中关于“日本的集市和跳蚤市场”的描写很感兴趣。我之前以为日本人可能更倾向于在大型商场购物,但书中却展示了日本遍布各地的各种特色集市,从农产品市集到手工艺品市集,再到古董跳蚤市场,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这些集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购买商品的机会,更是社区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日本的节日美食”的介绍,让我对不同节日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人们对传统、对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往往就体现在那些最平凡、最日常的“细节”之中,而《日本的细节》这本书,正是将这些宝贵的“细节”一一呈现给了读者。
评分《日本的细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巧的日本庭院,每一个角落都经过了细致的设计和打磨。我之前对日本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比较宏观的层面上,比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但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的讲解员,带领我一一审视那些构成日本社会基本单位的“微观世界”。书中关于“无现金支付”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日本还是一个非常依赖现金的社会,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在日本,从地铁、公交、便利店到大型商场,信用卡、交通卡、二维码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方式的普及程度,以及它们是如何方便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即使在一些小巷的餐馆或者小商店,也可能支持不同的无现金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让我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描述印象深刻。我原以为图书馆只是个借书的地方,但这本书却揭示了日本的图书馆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社区文化中心。许多图书馆都提供免费的Wi-Fi,提供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活动,甚至还有儿童游乐区和咖啡厅,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对公共空间的精心打造和对公民素养的培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活力的日本。书中还提到了日本的“自动贩卖机文化”,简直是无处不在,从饮料、零食到热食、甚至雨伞,应有尽有,而且价格合理,24小时营业,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便捷、人性化的现代日本社会。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叙述,只是用一种平静而扎实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认识过的日本。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书,要么就是枯燥乏味,要么就是流于表面,讲些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日本的细节》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就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向导,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卖,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只是静静地、有条不紊地为你展开一幅关于现代日本的画卷。书中关于日本的礼仪部分,就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日本人很讲究礼节,但具体到哪些方面,又说不太清楚。这本书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比如在商务场合,递送名片时,双手奉上,并伴随着标准的鞠躬,这其中蕴含的尊重和诚意,远不止表面上的一个动作。还有在公共场合,比如电车上,即使人再多,人们也尽量保持安静,手机调至静音,不外放声音,这种对他人空间的自觉尊重,是很多地方都难以见到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日本人在进入室内脱鞋的习惯,以及不同场合穿鞋的细微差别,还有日本人对“空”的理解,如何在设计和生活中体现“留白”的美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勾勒出了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生活哲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季节感”的部分,日本人对四季变化的敏感和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从饮食到节日,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春天赏樱,夏天祭典,秋天红叶,冬天温泉,这些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仪式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樱花的淡淡香气,听到夏夜祭典的热闹声响,感受到秋日红叶的斑斓色彩,以及冬日温泉的暖意。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它只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直观的方式,将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一点一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日本朋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深入的交流,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对这个国家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了解,往往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之中。
评分物流超快,包装也很好,期待……
评分内容不错,包装也不错,送货也挺快
评分到货很快,内容还不错 ^_^
评分物美价廉,性价比很高,还会再来,看好京东,货真价实
评分送货及时,货品完好无损!
评分书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一般…………
评分世界读书日买了很多,一如既往的快速,实惠。这本内容比较新,很系统。
评分aaaaaaaaaaaaaaaaaaa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