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哲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著名学者邓晓芒先生新作《哲学起步》,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来描述哲学的根本问题,并将自己多年的哲学研究融会其中,中西互镜,史哲相彰,抽丝剥茧,穷幽极微。它始于人类起源的新解,止于方法论的探讨,是邓晓芒先生构建个性化哲学体系的尝试,也是一种古典而现代、朴素又深入的智慧思考。有助于初入哲学门径者领略思想魅力,一窥哲学堂奥,亦可使读者感到,哲学之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遥远,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1982年硕士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2009年12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专攻德国哲学,同时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精彩书评
在中国哲学界,邓晓芒是一位学术功底扎实而且有独立思想的学者。在几十年的学院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翻译、研究和教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求真精神和学术业绩,在哲学界的同人中获得高度评价,我本人对他也十分敬重。
《哲学起步》一书是邓晓芒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一本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按照“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千古之问,分别论述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三大问题。作为一本初步构建哲学体系的书,本书不是按照一般的套路,从本体论、认识论说到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而是直入哲学的核心问题,而把上述哲学各个分支的内容融合在对核心问题的论述之中,纲举目张,自成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在具体的阐述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熟知德国古典哲学家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加以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了无痕迹,同时也常有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见解,这些见解显然源自切身的体悟和独立的思考。本书是在作者讲学的基础上整理成书的,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现场感,表述通俗生动,善于用日常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道理。总之,这是一本融进了作者毕生研究心得的有分量的学术专著,也是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有质量的哲学启蒙读物。作者所开课程原本就是面向非哲学专业的学生的,《哲学起步》的书名是一个召唤,我本人乐意传递这个召唤: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就从这本书起步吧。
本届文津图书奖授予这样一位坚守学术事业并且做出贡献的学者,是一种致敬。
(书评人:周国平)
2018年4月18日
目录
第一部分 人的本质
一、人类的起源
(一)古代的回答:人的定义
(二)现代人的回答:人猿之别
(三)语言的诞生:符号模式
二、人的历史
(一)历史的双重含义
(二)历史的历史
(三)历史的疑问
三、人的精神
(一)知的方面
(二)意的方面
(三)情的方面
第二部分 自我意识的本质
一、和反思
二、自我意识辨义
三、自我意识的自欺
四、忏悔与真诚
第三部分 自由的本质
一、自由的起源
二、自由的历史
(一)自由意识的三阶段
(二)中国人的自由观
(三)西方人的自由观
三、自由的谱系
(一)自在的自由
(二)自为的自由
(三)自在自为的自由
四、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法
(二)自由与自然
(三)自由与理性
(四)自由与逻辑
后记
精彩书摘
后记
本书根据我201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给外系(主要是法律系)本科生讲“哲学导论”课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多年以来,我一直从事西方哲学经典的解读和阐发,以及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的比较研究。除了把自己的一些哲学思考顺便带出来,以及偶尔有几篇纯哲学的文章发表以外,很少有机会直接展开我自己的哲学。完成于1987年、出版于1995年的《灵之舞》差不多是唯一的例外,那时我试图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以一种体系化的方式进行一番哲学的清理,但主观色彩比较浓。由于长期做一种“注经”和比较的工作,有年轻朋友经常问我,你什么时候把自己的哲学“正式”建立起来?我的回答是,起码要六十岁以后,要看的书太多了,还有一些必看的经典尚未掌握。然而,现在我满六十岁又有好几年了,还在经典解读的“围城”中艰难地突围。其中,康德“三大批判”的“句读”花了十年,接下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句读也已经快五年了,该课的课堂讲授虽然已经结束,但整理的事还得再努一把力才能完成。看来我的哲学计划要真正着手,可能要推迟到七十岁以后了。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的状况下,我接受了系里安排的本科教学任务“哲学导论”课。当时的想法是,即使无法在六十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能够把这个哲学体系的导论部分完成,也算没有食言了。所以,虽然是一门本科生的课,我也感到绝不轻松,而且是把它当作创建我自己哲学的一桩重要的工作来做的。当然我还是尽量讲得通俗易懂,我认为,如果一门“哲学导论”课连大学本科生都听不懂,这样一种哲学是失败的。我将来要建立的哲学也肯定不会像西方那些古典哲学大师们那样在思辨的云端盘旋而不肯下降到人间来,但也绝不是现时流行的那种“心灵鸡汤”,而应当是朴素又深入的一种个性化的哲学思考。
当然,通过这次讲课,我也勉强建立起了一种类似于“体系”的建构,而且看起来还像那么回事,基本上是按照辩证法的三段式一步步展开的。但我知道自己的准备仍然是不足的,原先计划要看的一些重要的书还是没有来得及看,而且恐怕以后也很难找得出时间来看了。但我也知道,把一切都准备好才动手干活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思维的创造总是在不经意间,甚至在仓促之间就必须走上自己的征途。据说,法国启蒙思想家、散文大师蒙田一次在郊外和朋友一起散步,突然间掉头就往家里跑,朋友以为出了什么事,跟在后面猛追。等追到家,看到蒙田正在伏案奋笔疾书。后来朋友问起他为什么这么慌张,他说,我如果不及时写下来,恐怕这个念头就会被忘掉了。这种体会,我相信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是很真实的。我自己也经常会为某个一闪而过的灵感惋惜,通常是在半夜醒来想到,决心早上起来一定要把它写下来,可是等到早上起来,脑子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再也想不起昨天的话题了。有些人因此喜欢在床头柜上准备好纸和笔,和蒙田的做法是一个道理,但我始终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我更相信的是那些长期以来深思熟虑、驾轻就熟的思路,宁可不断地对它加以锤炼,而不情愿在脑子里装满一大堆偶然冒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多了,恐怕会妨碍思维逻辑的轻灵通透。但毕竟自己想到的有意思的念头没有留下来还是可惜的,在这方面,我发现课堂实录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首先,经过严密的逻辑推敲准备好讲稿,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往往又会脱稿发挥,有些想法是埋头写作时绝对想不到的,如果没有录音,靠回忆也是想不起来的。事后再根据录音进行加工和补充,还会有些灵感迸发出来,常常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次课堂实录,我实际上是写一部分就拿一部分去课堂上讲。每周两次课,讲稿是陆陆续续写成的,所谓“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最后完成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一个预先经过精心策划的体系一样。当然总体构思是早已有了的,其中有的章节几乎就是我曾经发表过的文章的改写。但也有一些观点是临场发挥而定型的,这些观点往往是本书的看点。
本书最重要的创新之处,我以为就在于把全部哲学都建立在有关人类起源的一种新观点上,这个观点我已经在好几篇文章中表达过[1],这就是:人的本质定义以及人和猿的区别应当修订为“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本书对“携带工具”这一现象的哲学意义展开了系统的大规模的论证,尤其是它与形成语言和自我意识结构的密切关系,这是前人未曾注意到的。运用这一观点,我解释了一系列人类现象,如人为什么能够用火?“野人”是不是人?婴儿生出来为什么要大声哭叫?人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到底有什么区别?由此进入人的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构成,以及人的自由的起源和发展。但所有这些,我仍然认为都还属于哲学的“起步”,当然已经是哲学了,但还没有进到纯粹哲学,而是为纯粹哲学做铺垫、做准备。
有意思的是,我自己事先未曾料到,本书会终结于“自由与逻辑”,即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这居然与康德和黑格尔的做法如出一辙。康德“三大批判”每一批判的最后部分都是“方法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是以方法论结束。为什么会这样?是巧合吗?我还没有想清楚,但至少给了我很大的便利,就是与我将要建立的“自否定哲学”有一个很自然的衔接。所谓“自否定”,首先肯定是一个逻辑问题,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概念,但逻辑问题是现实问题的最高抽象,它是打开一切现实问题的最根本的钥匙,并且正因为如此,也是切入一切现实问题的方法。对于一个哲学体系来说,方法总是在先的,只是有的哲学不承认这一点而已。我将要建立的哲学,就是要在本源的方法后面揭示出现实的内涵,使它成为我们能动地对待现实问题的一种新型的世界观。
_______
[1]参看《论历史的本质》,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5期;《什么是自由?》,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从哲学看宏观历史问题》,载《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
《思想的黎明》:开启智慧之门的入门之旅 在浩瀚的知识星空中,总有一片区域,那里闪烁着最古老也最耀眼的光芒——那便是哲学。它如同一盏永恒的明灯,照亮人类探索自身、理解世界、追寻意义的漫漫长路。然而,哲学并非高不可攀的神殿,它更像是蕴藏在生活肌理中的智慧火花,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点燃。《思想的黎明》便是为你我搭建的一座桥梁,一座通往哲学殿堂的坚实阶梯,它将引领你跨越门槛,踏入那个充满疑问、思辨与启迪的广阔天地。 本书并非要将你塑造成一位皓首穷经的学者,而是希望激发你内在的思考潜能。我们深知,对于初涉哲学者而言,那些晦涩的术语、复杂的理论体系,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因此,《思想的黎明》摒弃了学院派的枯燥说教,选择了一条更加亲切、更加生动的路径。它以生活为切入点,从我们日常所面对的困惑、所产生的疑问出发,逐步引导你认识到哲学存在的价值与力量。 第一章:何为“哲学”?——超越日常的追问 在本书的开端,我们将一同审视“哲学”这个词语本身。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古希腊先哲们的玄思妙想,还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我们将从词源入手,追溯其最本真的含义,并借由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例子,展示哲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中。早起时对“为什么我要这么早起来?”的疑问,面对选择时对“什么才是正确的决定?”的思索,甚至是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乐曲时,对“美是什么?”的体会,这些都是哲学思考的萌芽。本章旨在打破哲学神秘的面纱,让你明白,你已然是一位潜在的哲学家,你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来唤醒你内在的思考力。 第二章:追寻智慧的源头——古希腊哲学的星辰 任何思想的旅程,都离不开对源头的回溯。《思想的黎明》将带领你穿越时光的河流,回到那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古希腊。在那里,我们将会晤那些伟大的思想家: 毕达哥拉斯与他的数之谜: 他的学说不仅仅是关于数字本身,更是对宇宙秩序和和谐的早期探索。我们将一同探讨,数字如何成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以及数学与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 赫拉克利特与“变化”的宇宙: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揭示了他对宇宙永恒运动和变化的深刻洞察。我们将分析他“火”作为万物本源的象征意义,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后世对实在的理解。 巴门尼德与“存在”的静止: 与赫拉克利特截然相反,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的绝对统一和不可改变。本章将深入探讨他关于“是”与“非”的逻辑推理,以及这种对静止存在的强调,如何引发了关于实在本质的持久辩论。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思想通过其学生传承下来。我们将聚焦于他独特的对话探究方式,以及他对“认识你自己”的强调。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是如何引导人们发现自己内在的无知,从而走向真正的智慧? 柏拉图的“理念论”: 他的洞穴比喻,至今仍是哲学史上最经典的隐喻之一。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个由“可知世界”和“可知世界”构成的宇宙,理解他的“理念”如何超越感官世界,成为更真实的实在。为何说我们所见的“美”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 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走向了一条更贴近现实的道路。他的逻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都为后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将重点解读他的“四因说”,理解他如何从“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来解释事物的存在与变化。 通过对这些古希腊先哲的介绍,《思想的黎明》并非简单地罗列他们的观点,而是力求展现他们思想之间的联系与碰撞,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塑造了西方哲学的初始面貌。我们将看到,他们是如何从神话思维转向理性思辨,是如何从关注宏观宇宙转向探究人本身。 第三章:认识自我与他人——心灵的奥秘 哲学最核心的关注点之一,便是对“自我”的理解。我们是谁?我们的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我们的情感从何而来?《思想的黎明》将从哲学角度探讨这些关乎个体经验的根本问题。 意识的本质: 我们如何体验这个世界?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存在?本章将介绍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后世对身心二元论的挑战与发展。我们会探讨,当我们将自己从身体中抽离出来时,剩下的“我”是什么? 情感的哲学: 喜悦、悲伤、愤怒、爱……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哲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纯粹的生理反应,还是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我们将触及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性分析,以及其他哲学家对情感如何影响我们判断与行为的探讨。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我们是自由的行动者,还是被命运或环境所操控?这个古老的问题,至今仍是哲学界争论的焦点。本章将梳理决定论的各种形式,以及自由意志的支持者们是如何回应的。我们将在生活实例中寻找答案,例如,当一个人做出“错误”的选择时,我们该如何理解? 认识论的迷宫: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我们的感官是否可靠?我们所认为的“真理”是否真的为真?本章将介绍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代表观点,探讨知识的来源与界限。我们将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习语言、学习科学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确信某些事物的。 第四章:理解世界与社会——秩序与价值的构建 哲学不仅关乎个体,更关乎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与社会结构。《思想的黎明》将带领你审视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各种要素。 宇宙的结构与本质: 从古代的“地心说”到现代的“日心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巨大的飞跃。哲学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章将探讨形而上学关于实在的根本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宇宙是否具有目的性或规律性。 伦理学的基石: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本章将介绍几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如功利主义、道义论、美德伦理学等,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你理解这些理论在指导我们做出道德判断时的作用。例如,当面对一个必须牺牲少数人利益才能拯救多数人的情境时,不同的伦理学理论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政治哲学的思辨: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正义的社会?权力与自由的关系如何?我们将回顾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再到当代关于民主、平等、权利的讨论。理解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政治现实。 认识世界的工具——逻辑与语言: 逻辑是思维的骨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本章将简要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以及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甚至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清晰的逻辑推理如此重要,以及模糊的语言表达可能带来的误解。 第五章:生命的意义与追求——永恒的追问 当我们在哲学世界中徜徉一番之后,最终的目光必然会回归到生命本身。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何而活?《思想的黎明》将引导你思考这些最深刻、最动人的哲学命题。 存在主义的呐喊: 萨特、加缪等人的思想,强调了存在的自由与责任。我们将探讨,当个体面对虚无与荒诞时,如何通过选择与行动来创造生命的意义。 幸福的追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以及其他关于幸福的观点,将帮助你思考,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它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精神? 死亡的沉思: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还是通往另一番存在的门槛?哲学如何帮助我们直面死亡,并从中汲取生命的价值?我们将回顾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当下生活的态度。 超越与升华: 哲学是否能帮助我们超越物质的限制,实现精神的升华?本章将探讨哲学在提升个体境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 《思想的黎明》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你参与到这场由古至今、由宏观到微观的思想探索之中。它鼓励你质疑,鼓励你反思,鼓励你用自己的头脑去构建理解世界的框架。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提出问题: 培养对事物刨根问底的习惯,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 批判性思维: 能够辨析信息的真伪,不轻易接受既定的观念。 逻辑推理: 能够清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论证。 价值判断: 能够对事物进行伦理和价值的评估,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 理解多样性: 认识到思想的丰富性,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并在对话中寻求真理。 《思想的黎明》是一次心灵的远航,它将带你驶离浅滩,进入思想的深海。你或许会感到些许陌生,些许挑战,但请相信,每一次思考的努力,都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阅读,更是一次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的旅程。当你合上书页,你会发现,你已不再是那个出发时的你,你已然站在了思想的黎明之中,准备好迎接属于自己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