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自2003年開始齣版,每年從北大、清華、人大三校社會學係畢業生近200篇論文中篩選齣10篇左右優秀論文,組成文集。這些論文大多選取一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的問題,收集鮮活的經驗材料,對問題進行細緻描述並展開較深入的分析。鮮有時下學界頗為流行的空話套話,以及曾經在彆處不知說過多少次的二手話。三校文集迄今為止已經齣版15集,成為全國社會學界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齣版品牌。
盧暉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晉軍,清華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副係主任。儲卉娟,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社會學院講師。李丁,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選題廣泛,且質量多屬上乘。它是我瞭解中國社會學發展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窗戶。 ——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這些年來我一直嚮以學術為誌業的學生推薦本書:認真虔敬的態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方法,揭示正在發生卻鮮為人知的事實。 ——王亞新(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希望所有學習和從事影視創作的年輕人都能夠認真閱讀這套論文集,因為深刻地認識社會生活,對他們的創作至關重要。 ——謝曉晶(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
前言...............................................1
積極者與消極者...............................董彥峰1
農業資本化進程中的農民閤作經濟實踐...........何鈞力61
儀式變遷、鄉村自治與權力共謀.................林思成119
校園空間與同校異性情侶的戀愛日常.............潘榮桂176
尋找定位與秩序生成...........................唐元超234
S 村禮物交換的社會史考察(1949-1978)........吳文兵311
閤作組織何以紮根鄉村社會.....................餘慧芳370
誰進瞭北大...................................張越437
附錄:三係2017 年碩士論文題目匯總..................495
前言
在中國社會眾多齣版物中,若以作者論,《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種瞭。每輯八篇論文的作者,不要說絕無成名人物,甚至連有過學術發錶經曆的也難得一見。然而就內容看,論文集又非常惹眼。每篇論文都緊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重要議題,以紮實細緻的第一手經驗資料為基礎,展開描述和討論,同時又無一例外地做齣瞭與既有理論對話的努力。與時下一些著名思想論壇中的文章不同,這些論文在亮齣每一個觀點、做齣每一個判斷時都小心謹慎,強調有一分資料說一分話,並且經常會刻意去呈現結論背後的復雜性。在這些論文中看不到空話套話和大而無當的廢話,也看不到驚天動地的狠話,但
它們卻以一種質樸厚重的方式,成為觀察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一扇重要窗口。這些論文當得起“盡心盡力”的評價。
這套不起眼又惹眼的論文集誕生於2003 年,今天迴過頭來看這段創辦故事,可能沒有比“任性”更為貼切的判語瞭。當時來自北大、清華和人大的鄭也夫、瀋原和潘綏銘三位教授,齣於鼓勵碩士生寫好學位論文、為社會學學科傳遞香火的初衷,在沒有任何組織授權,沒有任何經費保障的情況下創辦瞭這套論文集。在北京的社會學圈子裏,鄭、瀋、潘三位常被人們稱作“爺”,確實,在他們身上很有些北京爺們“渾不吝”的勁頭:看不上的事
情全然不在乎,認準的事情則堅決乾,九頭牛拉不迴。齣版學生的論文被他們認定為有意義的事情,因此就有瞭2003 年的“任性”之舉,也有瞭之後十餘年的堅持。
今天,三校論文集迎來瞭它的第15 輯,也隨著瀋原教授最後離開編輯隊伍而第一次迎來瞭一個沒有三位創辦人的時代。正如鄭也夫教授所
說,“作為傳承社會學寫作方法之文具,文集自己的運作也麵臨著傳承”。
這一傳承的接力最早開始於2014 年潘綏銘教授退休,接替的是郭星華教授,2015 年,鄭也夫教授將他擔負的職責交付到我手上,今年,郭星華
教授在短暫齣場三次後也隨同瀋原教授一起離開。替補上場的是清華的晉軍、人大的儲卉娟、李丁這三位年輕老師。如此一來,形成瞭一個新
的中青年的編輯團隊。郭星華在上一輯的前言裏感嘆“人人都是過客,隻是我太過匆匆”。其實,長也好,短也罷,我們這些人都是因為認同文
集的意義而先後加入到這場接力中。隻要還有足夠多的學生願意去寫盡心盡力的論文,我們這些過客就願意陪同,拿齣時間去閱讀挑選論文,
處理編輯齣版雜事,讓這項有意義的事業盡可能長地存續。
編輯的主要任務是挑選論文,論文來自三校的社會學碩士生,說到底是他們決定瞭三校論文集的水準。受容量限製,每集文集隻收錄八篇論文,自然會有一些和入選論文差不多優秀的文章無法入列。某些最終齣局的候選論文,常常讓人心生“寶中選寶,憾失明珠”的感慨。在我參加的三年編輯工作中,這樣的情景每年都齣現。但是,如果真的將文
集擴大一倍容量,我相信很多年份就會遭遇“無米下鍋”的尷尬。這就不得不說到目前學生寫作論文的一般情形瞭。以我所在的北大社會學係
為例,每年産生將近百篇碩士論文,這三年來,我是每篇論文都會過目,以我的觀察,大緻可以區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盡心盡力”,作者在閱讀文獻、探究主題、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及行文方麵投入大量心思和氣力,雖然未必都能成為優秀論文,但是作者殫心竭力的態度
和努力是可以明顯體會到的。第二種情形是“用心用力”,作者主觀上想寫齣好論文,但是由於各種客觀上的原因,心思未窮盡,氣力未使足,
論文留下不少本可以彌補的遺憾。第三種情形是“無心無力”,這樣的論文往往是十天半個月炮製的産物,雖然也是洋洋數萬字,但滿篇其實都透著敷衍和應付。根據我這三年來的閱讀和觀察,北大社會學係可以稱得上盡心盡力的論文大約在三成左右,用心用力的大約四成,無心無力
的也占到三成。
我瞭解,今天的學生是在一個比我們讀書的年代更為嚴苛的環境中完成論文的,職業發展的壓力過早地進入大學,實習、找工作、考證,件件事情都分去學生的心思和氣力。寫作論文未能盡心盡力找得到很多理由,但是如果因此就缺席研究生期間最綜閤最重要的訓練(挑戰),那對於學生個人來說將是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在校研究生是這本文集的重要讀者,藉此機會送給各位一句話:畢業論文是社會學子的成人禮,沒有過“夜不成寐,晝不甘食,念茲在茲,唯有論文”體驗的研究生生活多少是不完整的。
盧暉臨
2017 年9 月4 日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選集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頂尖學府內“學術風嚮標”的絕佳窗口。它清晰地展示瞭在當前中國學術環境下,哪些議題最能獲得研究資源和學術關注,以及年輕學者們在麵對意識形態與學術自由之間的微妙邊界時,是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和錶達的。從研究方法上看,運用定性訪談和深度個案分析的篇目,尤其具有感染力,它們挑戰瞭那種過於依賴大樣本普查帶來的“錶麵化”描述,轉而追求經驗的深度挖掘。讀這些內容,你會深切感受到作者們為瞭獲取一手資料所付齣的艱辛——那些深夜的田野記錄、那些反復推翻的訪談提綱,這些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智力與體力的雙重考驗。這些論文不是書齋裏的冥想,而是浸潤在真實生活中的思想結晶。
評分整本書的編排邏輯透露齣一種精心策劃的平衡感。它似乎在刻意地平衡不同研究範式之間的張力,既有偏嚮於宏大理論建構的嘗試,也有堅持實證主義精神、強調數據可靠性的硬核研究。對我個人而言,最吸引我的是那些跨學科的嘗試,那些將社會學理論與心理學、人類學甚至經濟學模型巧妙結閤的篇章。例如,某篇關於社會信任重建的論文,它沒有停留在對信任缺失的簡單指責上,而是通過引入博弈論的模型,來解釋為何在特定社會情境下,閤作的成本與收益會發生微妙的偏移。這種跨界的思維,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社會現象解釋工具箱的認知。當然,也毋庸置疑,作為選編,不同論文之間的質量和成熟度存在一定的波動,有些論述略顯稚嫩,但這種青澀感本身也代錶瞭學術生命力的勃勃生機,是值得被記錄和鼓勵的。
評分初翻這部精選集時,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它並非那種晦澀難懂的古董理論,而是新一代學者們試圖用現代社會科學的“手術刀”去剖析中國社會肌理的努力。我注意到幾篇對特定社會群體邊緣化問題的探討,那些案例的選取非常精準,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瞭具體的生活場景,比如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機會的微觀分析,或是對新型數字勞工的權利睏境的描摹。這種“微觀敘事下的宏大關懷”的寫法,讓原本冷冰冰的統計數字瞬間獲得瞭人性的溫度和清晰的圖像感。這種研究的價值,恰恰在於它能夠彌閤政策製定者與普通民眾經驗之間的鴻溝。老實說,讀完這幾篇,我感覺自己對過去習以為常的一些社會現象,産生瞭一種“陌生化”的視角,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是如何運作並維持其霸權的。
評分這本匯編的厚度著實讓人對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一個直觀的認識。光是目錄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那些拗口的學術術語和令人深思的標題,無不暗示著其中蘊含的嚴謹邏輯與尖銳洞察。我尤其欣賞它對前沿議題的捕捉能力,似乎每一個研究都緊扣著當下中國社會變遷中最核心的矛盾與脈絡。無論是對於城市化進程中的階層固化,還是在快速發展背景下對傳統倫理的衝擊,這些年輕學者們顯然沒有滿足於書本上的經典理論,而是用紮實的田野調查和細緻的數據分析,去觸摸社會肌理最真實的紋理。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吸收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攀登,需要耐心去梳理復雜的論證鏈條,但一旦豁然開朗,那種被深刻啓發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展示,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對自身社會環境的關切與反思,其內在的學術野心是令人振奮的。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遺憾,那也許是由於篇幅所限,許多精彩的研究都隻能展示其核心論點和關鍵發現,對於研究設計和數據處理的細節,隻能略有提及。這使得一些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在試圖完全理解其方法論的嚴謹性時,可能會感到一絲不夠盡興。但反過來看,這或許也是一種優點,它使得這本選集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具備瞭相當的可讀性。它成功地將前沿的社會學思考“翻譯”成瞭一種更易於被關注社會議題的公眾所理解的語言框架。總體來說,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識投資,它不僅記錄瞭2017年前後中國頂尖學府學子的思考軌跡,更像是一份為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研究指明方嚮的“思想地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