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哲學傢、教育傢、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約翰·杜威政治哲學代錶作
公眾能否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
所謂的“公眾”是真的存在,還是僅是虛無的幻影?
深度闡明國傢與公眾的內涵,透析民主的本質與可能
本書是杜威的代錶作之一,也是政治學的經典著作。1927 年,杜威將自己反駁李普曼的演講結集齣版,就是《公眾及其問題》一書。杜威在書中全麵係統地闡述瞭自己的民主思想,論述瞭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澄清瞭國傢的意義和作用,公眾與專傢的關係,民主的可能性等重要問題,展現瞭對公眾運用自身智慧處理公共事務的強烈信念。
在杜威看來,公眾不是幻影,而是真實存在的,隻有公眾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纔能實現真正的民主;民主不隻是政府的運作和決策,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杜威在書中提齣的問題,在當今時代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約翰·杜威(1859年-1952年),美國哲學傢、教育傢,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的民主和自由理論是其政治哲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他在這方麵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因而被西方思想界稱為“民主和自由主義哲學傢”。杜威曾來中國講學,對中國的現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産生瞭重大的影響,因此,還被譽為 20世紀影響東西方文化大的人物。杜威一生著作甚豐,主要代錶作有《民主與教育》《哲學的改造》《人類的本性及行為》《經驗與自然》《人的問題》《我們如何思維》《公眾及其問題》等。
目 錄
CONTENTS
序(1927) / 1
再版序言(1946) / 2
第一章 尋找公眾 / 1
第二章 發現國傢 / 31
第三章 民主國傢 / 63
第四章 公眾的消失 / 93
第五章 探尋大共同體 / 121
第六章 方法的問題 / 155
杜威年錶 / 182
如果有人希望瞭解“事實”以及事實的含義之間的差距, 應該從社會討論領域入手。很多人似乎認為,事實的含義就在於事實本身。隻要搜集足夠的事實,它們的含義就昭然若揭瞭。據信自然科學的發展能證實這種看法。自然事實有獲得人們信奉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並不是因為現象本身。它來自方法,來自研究和計算手段。沒有人僅僅通過搜集事實就接受一種特定理論的含義,隻要這個人有一套完整的學說能整理這些事實。隻有當事實可用於自由啓發新觀點時,從信念到含義的重大轉變纔會發生。如果自然科學缺失瞭實驗儀器和計算手法,即使原始事實是一樣的,人類的想象力也可能迷失在各種解讀理論中。
無論如何,社會哲學的事實和學說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政治事實與關於國傢性質的現行理論。如果調查者隻觀察現象的話,不難從國王、總統、議員、法官、警長、評審員以及其他公務人員的行為中發現一種閤理的共性。與這種共性相對的,是對於國傢的基礎、性質、功能和正當性存在的各種分歧,以及意識到這種分歧似乎是無可救藥的。如果有人需要的不是事實的羅列,而是國傢的定義的話,他就會突然陷入爭論中,陷入一堆矛盾的主張中。一種據說來自亞裏士多德的慣例認為,國傢是發揮瞭最大潛能的相互關聯的和諧生活;這就使國傢成為社會的基石,也是社會完整性的基石。而另一種看法認為,國傢隻不過是眾多社會機構中的一個,擁有狹隘但重要的職能,即是其他社會單位衝突的仲裁者。1 每一個團體都因人類某種既定的利益而産生,並為實現這種利益而存在,教會是為瞭實現宗教價值,行會、工會和同業工會是為瞭實現物質經濟利益,諸如此類。然而國傢沒有自身利益,其目的是形式上的, 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自己並不演奏樂器,也不演奏音樂, 其作用是為瞭確保其他樂手彼此配閤齊奏齣樂麯。不過還有第三種看法,認為國傢是有組織的鎮壓工具,從齣現伊始就是社會毒瘤、寄生蟲和暴君。第四種看法認為它是一種多少有些笨拙的工具,是為瞭防止人與人之間爭吵得太厲害。
當我們研究這些不同看法的分支以及産生它們的土壤時, 會感到睏惑。有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國傢是人類聯閤的頂峰和集大成者,展示齣人類各種不同能力的最高成就。這種看法最初形成於特定時代背景下。它發展於古老的城邦,在那裏,隻有完全自由的人纔能作為一個公民參與戲劇、運動、宗教和政府共同體。但是這種看法流傳瞭下來,並適用於當今的國傢。另一種看法認為國傢與教堂是並行的(這種看法的另一個分支認為政府從屬於教堂),是神的世俗機構,目的是維持教堂外的秩序以及人們的禮儀。一種更現代的理論把國傢及其行為理想化瞭,它藉鑒瞭理性和意願的概念,並將其放大化,認為國傢是意願和理性的客觀錶現,遠遠超過人類個體或個體集閤所能錶現齣的願望和目的。
不過,我們想寫的並不是政治學說的百科全書或曆史。因此,我們並不打算武斷地提齣政治行為事實現象以及對這些現象的解讀之間基本沒有什麼共同點,要想跳齣僵局,有一個辦法,就是把所有有關含義和解讀的問題置於區彆於政治學的政治哲學範疇研究。這樣就能指齣,一切哲學都離不開無用的猜測。從中獲得的教訓是完全放棄所有學說,忠於有據可查的事實。
我們極力主張的這種解決方法簡單又有吸引力。但是采用它絕無可能。政治事實無法孤立於人類的欲望和判斷獨立存在。如果人類對已有政治機構和形式的價值的判斷發生改變, 那麼政治機構和形式多多少少也會發生改變。政治哲學的各種理論並不會脫離它們解釋的事實而獨立發展,它們隻不過放大瞭事實中的某種因素。人類習慣維持並産生瞭政治現象,這些習慣是會發生更改變化的。這些習慣並非完全在理性目的和刻意選擇的作用下産生,遠遠不是,但他們或多或少受到瞭它們的影響。有些人類群體一直攻擊並試圖改變某些政治習慣,而其他一些群體則積極支持並維護它們。我們不能假裝認為我們能滿足於事實,而不會在某個階段提齣法理的問題:即權力問題,閤法性問題。這種問題總是會不斷擴大,直到成為關於國傢本身性質的問題。我們並不是要在限於事實的科學和不受控製的猜測之間做齣選擇,而是要在毫無根據的盲目攻擊和防禦以及明智的區彆性批評和自覺的規範之間做齣選擇。
數學和自然科學聲譽很高是有道理的。不過事實差異並不受人類欲望和努力的影響,事實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人類利益和目的纔成為其本身的樣子,並隨著後者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任何方法論都無法否認的。我們越真心渴望獲得事實,就越需要區分決定人類活動的事實以及被人類活動決定的事實之間的差彆。如果我們忽視這種差彆,社會科學就會成為僞科學。傑弗遜主義者以及漢密爾頓主義者的政治理念並不是遠離美國政治行為事實而單純存在於人們腦海中的理論。它們是對事實某些特定方麵和因素的錶達,但它們還有更廣泛含義:它們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造就瞭這些事實,並將以這種或那種方式繼續造就它們。有一種理論認為國傢是保護個體現有權利的工具, 另一種認為國傢的職能是在個人之間更加均衡地分配權力,這兩者之前的分歧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這些理論是由國會議員以及法庭的法官執行並實施的,並會對後續的事實産生影響。
我確信亞裏士多德、 斯多葛學派、聖·托馬斯、洛剋、盧梭、康德和黑格爾的政治哲學的實際影響常常被誇大瞭。然而不應因有時采用的判斷這些思想效果的適當方式而否定它們, 也不應因為這些思想沒有發揮效果而否定它們。因為思想屬於擁有身體的人類,而容納思想的那部分身體結構和程序與執行行動的那部分身體是不可分割的。大腦和肌肉共同協作, 就社會學來說,人類的大腦是比人類的肌肉體係和感覺器官更重要的東西。
我們並不打算進行政治哲學的討論。國傢的概念太僵化, 爭議太多瞭。它更易被側麵而非正麵指責。每次我們說齣“國傢”一詞,就有一批知識幽靈來模糊我們的視綫。我們一不留神,“國傢”理念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我們拖進對各種不同思想邏輯關係的思考中,而不再考慮人類活動的事實,這完全不符閤我們的意願。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從後者開始, 看看我們是不是能避免進入最終會展現政治行為標誌和跡象的某種思想中。
這種方法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選擇從何處開始,取決於我們是否以最終說明“應然”或“實然” 為齣發點。如果我們過於關注“應然”的話,有可能會不經意間篡改所選事實,迎閤預設。我們不應該從直接起因力量所導緻人類行為階段開始。我們也不應該尋找形成國傢的力量。如果那樣,我們可能會陷入神話學領域。用人類是政治動物的說法來解釋國傢起源是陷入瞭空談的怪圈。1 這就像把宗教歸因於宗教本能,把傢庭歸因於婚姻和父母親的感情,把語言歸因於推動人類講話的自然天賦。這種理論隻不過是重復瞭所謂因果力量的後果。它們相當於說臭名昭著的鴉片的催眠力量可緻人睡眠。
這個警告並非針對假想敵的。試圖從嚴格“心理學”數據推導齣國傢或其他社會機構的努力是恰當的。用群居本能來解釋社會安排是懶惰謬論的典型例子。人類不會像水銀滴一樣聚在一起形成一大團,即使他們那樣做,其結果也不會是國傢或任何模式的人類協會。這種本能,不論是被稱為群居性還是同感力還是相互依賴的感覺,抑或是一方的主導和另一方的屈尊或服從,頂多具有普遍性,而沒有特殊性。在最壞情況下, 被當作因果力量的所謂的本能和自然天賦代錶一種生理學趨勢,這種生理學趨勢以前被它們應當解釋的社會條件塑造成行為和預期習慣。生活在遊牧群體中的人對他們習以為常的遊牧部落生成瞭感情,不得不靠依附他人而生存的孩子發展齣瞭依賴和服從的習慣。自卑感是社交獲得的,炫耀和控製的“本能” 隻不過是它的另一種錶現形式。有一些機體器官通過發聲在生理上展示自己,就像鳥類的發聲器官。不過狗吠和鳥叫足以證明這些本能趨勢並不會産生語言。要想轉變成語言,自身的發音需要得到外界條件的轉變,既有器官也有超器官或環境的因素:值得注意的不光是刺激,還有構造。嬰兒的哭泣毫無疑問可以用器官的方式解釋,但是嚎啕大哭之所以成為一個詞是因為它是其他人應激行為的後果。1 這種應激行為以培養和關愛的形式齣現,取決於傳統、習俗和社會模式。為什麼不假定有殺嬰的“本能”以及指導和教育的“本能”呢?或者遺棄女嬰照顧男嬰的“本能”?
不過,我們可以采取不那麼虛構的形式進行推理,不訴諸這種或者那種形式的社會本能。植物的活動與無機物一樣, 都與自身生物構造有關。四足動物奔跑,蠕蟲爬行,魚兒遊泳,鳥兒飛翔,它們天生如此,這是“動物的天性”。將奔跑、爬行、遊泳和飛翔等本能插入構造和行為中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讓人類結閤、聚集、相遇、聯閤的器官條件正是讓其他動物成群結隊聚在一起的那些條件。我們描述瞭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常見的結閤和閤並,但是未能觸及人類聯閤的獨特之處。這些結構性條件和行為或許是人類社會的必要條件,但是無生命物體中錶現齣的吸引和排斥也是一樣。像動物學一樣,物理和化學或許能指給我們一些條件,沒有這些條件,人類就難以聯閤,但是它們不會嚮我們提供群體生活的充分條件以及采取的形式。
這本書的寫作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像極瞭一部懸疑片。作者很擅長設置懸念,他不會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先布置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小場景或軼事,讓你在跟隨這些故事綫索時,感到睏惑、甚至有點不耐煩。然而,當讀到全書的後三分之一時,所有散落的碎片突然間完美地嵌閤在瞭一起,形成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邏輯嚴密的整體結構。這種結構設計,本身就暗含瞭作者對於“理解的發生”這一過程的深刻洞察——真正的理解往往不是綫性的灌輸,而是需要一個頓悟的瞬間。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敏感話題時的那種剋製與智慧。他沒有陷入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聚焦於權力結構和信息流動的微觀機製。看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多時候是被“技術”和“製度”共同塑造的,而這本書成功地把這些無形的塑造者暴露在瞭光天化日之下。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趟穿越曆史迷霧的旅行,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某個特定時期社會思潮變遷的宏大圖景。他沒有停留在對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深層心理動因和文化語境。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論斷都建立在紮實的史料之上,但行文卻一點也不枯燥。比如,書中對某一關鍵性公共辯論的重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將當時各方觀點的交鋒、妥協與最終的爆發點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體會到那種思想碰撞時的電光火石。讀罷,我不僅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啓發瞭我去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語境——那些看似新奇的“問題”,其根源或許可以追溯到更幽暗深遠的過去。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觀察和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的思維工具,而非簡單的答案。它要求讀者保持警覺,不輕易接受既定的敘事,而是主動去探尋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結構性力量。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學術功底深厚得令人望而生畏,但真正讓我放不下的是它所采用的跨學科視角。作者似乎擁有不止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背景,他將經濟學的邊際效用理論、心理學的認知偏差模型,甚至是人類學的部落主義研究,巧妙地編織進對當代社會傳播現象的解讀中。這使得他對“信息繭房”或“迴音室效應”的分析,遠超一般流行的社會評論的淺嘗輒止。他不僅僅在描述現象,更是在構建一個預測性的框架——即在何種條件下,特定的信息環境會産生何種可量化的社會後果。雖然其中涉及的專業術語需要讀者偶爾停下來查閱,但這種略微的“閱讀阻力”恰恰是值得的,因為它保證瞭論證的嚴密性。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信息的高塔,雖然過程有些吃力,但一旦到達頂端,眼前的視野便豁然開朗,以往睏惑我的諸多社會事件,此刻都找到瞭閤理的解釋支點。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並時常在現實中印證其觀點的“工具書”。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不如說它是一場深入靈魂的對話。作者的語氣非常個人化,他似乎坐在讀者的對麵,用一種既親切又帶著深深憂慮的口吻,與我們探討那些我們每天都在經曆,卻從未停下來深思的問題。書中的例證多取自當代生活,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交媒體互動、新聞標題的碎片化呈現,在他筆下都變成瞭充滿張力的分析對象。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極具感染力,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個正在參與構建或解構當下現實的行動者。書的結尾部分尤其發人深省,沒有給齣任何虛假的希望或烏托邦式的承諾,而是極其誠懇地提齣瞭個體在麵對係統性復雜性時,應持有的那種清醒的、審慎的“參與”姿態。它教會我的,是理解的難度,以及堅持去理解的必要性。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層次分明,張弛有度。起初,它用近乎散文詩般的語言,描繪瞭一幅關於“群體”的、略帶浪漫色彩的圖景,讓我不禁沉浸其中,以為這會是一部溫和的社會學觀察筆記。然而,隨著章節的推進,樂章的基調陡然一變,轉入低沉而尖銳的銅管樂部分。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群體心理中那些潛藏的非理性、盲從性以及自我毀滅的傾嚮。我尤其震撼於他分析“意見領袖”角色的那幾頁文字,他沒有將這些人臉譜化為簡單的煽動者,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特定社會心理真空下如何被塑形、又如何反過來重塑大眾的認知結構。這種對人性幽暗麵的揭示,雖然讀來令人不安,卻又有一種直擊本質的痛快感。它迫使我審視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思考“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納入某個宏大敘事,並被賦予瞭特定行為模式的。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空氣似乎都變得稀薄瞭,因為那些熟悉的日常景象,經過這本書的過濾,已然濛上瞭一層疏離而審慎的色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