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書單&一流大學研究文庫,重塑高教係統,爭創一流大學!
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盡管在社會、文化和經濟方麵存在諸多差異,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政府和高校都加入瞭這場追求學術突齣的競賽中,采取瞭一係列的發展戰略並實施瞭各類改革來重塑它們的高等教育係統。
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盡管在社會、文化和經濟方麵存在諸多差異,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政府和高校都加入瞭這場追求學術突齣的競賽中,采取瞭一係列的發展戰略並實施瞭各類改革來重塑它們的高等教育係統。2005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發起並主辦瞭“第一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之後,每隔兩年主辦一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就世界各國政府、高等教育係統以及大學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研討,至今共舉辦瞭六屆國際研討會。
本書匯集瞭第六屆世界一流大學研討會參會者的論文,分彆從全球、國傢和高校的視角提齣瞭促進學術突齣的見解,並試圖推動有關如何在實踐中整閤和平衡聲譽與績效、如何使高校實現“全球知名”與“地方服務”的相關研究與討論。
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是政策製定者、高等教育管理人員、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以及教育發展執行者。
劉念纔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科技與教育管理博士點負責人,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學部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任“IREG Observatory on Academic Ranking and Excellence”副主席、Research Evaluation等國際刊物的顧問/編委。主要從事世界一流大學、科技定量評價、大學發展戰略等研究。承擔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戰略研究、國際閤作研究等二十餘項課題,齣版英文著作6部、中文著作十餘部,在英文刊物上發錶論文和應邀在英文著作中撰寫章節20餘篇(章),在CSSCI刊物上發錶論文數十篇,領導完成並在網上發錶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得到瞭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第一部分 全球反思
重點建設計劃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邁嚮世界一流大學體係:高參與高等教育係統的世界一流大學
經濟慢速增長時期的世界一流大學
大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前方的挑戰
第二部分 國傢反應
通過國際化推動大學治理改革:日本政府和頂尖大學所麵臨的挑戰
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高等教育:“世界一流”運動的領跑者還是追隨者?
追求民族復興和全球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中國尋求更平衡的發展模式
第三部分 高校迴應
全球和地方層麵聲譽與績效之間的關係:以法國研究型大學為例
全球聲譽與地區服務可以並存嗎?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的經驗
一所熱帶大學的故事
培養創新型和創業型的畢業生
大學排名與戰略規劃的關係探究
大學角色、排名崛起以及國際化
一、 世界一流大學運動的最新全球趨勢
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Altbach 2011)。盡管在社會、文化和經濟方麵存在諸多差異,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政府和頂尖高校都加入瞭這場追求學術卓越的競賽中,采取瞭一係列的發展戰略並實施瞭各類改革來重塑它們的高等教育係統(Deem et al. 2008)。以往文獻指齣瞭主要的戰略重點,包括競爭性經費計劃和國傢項目、國際化以及政府和高校層麵的治理改革等。有關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最新討論和文獻可以發現一些共同趨勢。
(一)對世界一流大學的興趣增加緻使重點建設計劃的數量增多
為追求卓越,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傢和地區都實施瞭戰略資助計劃。正如薩爾米指齣,最早的一批重點建設計劃多數實施於1989~2004年,包括中國的“985工程”,日本的“卓越研究中心計劃”(Centres of Excellence,簡稱COE計劃)和“世界頂級國際研究中心計劃”(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s), 韓國的“21世紀智慧韓國工程”(Brain Korea 21)以及丹麥、芬蘭、愛爾蘭、挪威和加拿大的重點建設計劃等。最早實施重點建設的這批國傢和地區在過去十年來對這些項目進行持續投資,並不斷啓動新的項目,如日本的“促進研究型大學建設項目”(Programme for Promoting the Enhancement of Research University)和“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Top Global Universities Programme)(第7章)。與此同時,過去十年來,有更多的政府實施瞭重點項目,包括俄羅斯的“國傢研究型大學計劃”(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y Programme),沙特阿拉伯的“大學與教育城市計劃”(University and Education City projects)等。
這些國傢和地區對入選大學和研究中心提供瞭額外的專項經費以發展卓越的教學和科研。盡管采用瞭不同的組織和管理方式,這些計劃都明確提齣瞭追求卓越的目標,為其“擇優挑選”的高校和研究中心提供充足的經費,並確保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此外,這些競爭性資助計劃是由政府和相關機構提齣、協商並通過立法的。立法程序將這些教育項目變成瞭法律法規,從而強化瞭這些政策的權威性和強製性。此外,這些資助計劃進一步增強瞭高校的國際競爭意識(Wang 2011)。
正如薩爾米在其文章中所言(第2章),由於時間的限製和歸因的復雜性,目前要評估這些重點建設計劃的影響還為時尚早。也有學者關心政府如何能夠維持其經費資助(第5章)、如何確保這些重點建設計劃不會被中斷以及如何避免忽略對高等教育係統健康而有意義的整體改革(第2、3章)。
(二)加大國傢和高校層麵的治理改革
由於認識到重點建設計劃不能自己運行,良好的管理是決定大學績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而高等教育係統及其高校不斷實行各類組織變革以創造有利的治理環境。治理議題包括多個方麵,如自主性、領導力、管理結構、戰略願景、競爭性環境和組織文化等(Salmi 2009;Altbach 2011)。此外,很多國傢和地區很熱衷於基準比較活動,並且非常重視“國際標準”和“質量提升”等概念。
然而,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共識的背景下,高校所麵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機構自主性和問責之間的矛盾,特彆在追求學術卓越方麵。的確,前文所提到的這些競爭性資助計劃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保證瞭入選高校按需消費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但這些計劃也采用瞭一些問責和質量保障的績效指標(World Bank 2012)。伴隨著經費來源的多元化,科研商業化也帶來瞭巨大的挑戰:市場力量會在傳統學術規範和商業利益之間、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後者往往能夠帶來經濟利益)之間引發潛在的衝突(Altbach 2009)。此外,大學校長和高校領導應該由頂尖學者擔任還是學術界以外的管理者擔任,這一問題也引發瞭激烈的辯論。
本書的多個章節通過案例探討瞭管理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其麵臨的挑戰(第6、7、8、9章)。
(三)關於聲譽和績效之間矛盾的爭論
聲譽和績效是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相關的、最受關注的概念之一,但其本質很復雜,且沒有統一的定義。過去二十年中,大學排名的發展吸引瞭所有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注意,從大學領導到教職員工、從學生到傢長、從政府到媒體,從而已經轉變為一個“全球性的情報信息行業”(Hazelkorn 2011)。這一無法改變的現象已經對大學的活動和行為産生瞭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現有文獻一方麵主要關注如何提升高校在全球和地區範圍內的聲譽、地位、影響力和排名名次,另一方麵也關注如何增強高校的質量、效率、效益和學術産齣。然而,聲譽是否是衡量績效的閤理指標,亦或相反(第9章)?排名體係與排名結果對高校的行為及活動是産生瞭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第12、13、14章)? 一所大學是否既能享譽國際又可以服務本地(第10、11章)?這些都是該領域一直在討論並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本書所收錄的論文嘗試迴答這些問題,並為高校提供一些啓示。
(四)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體係的重視程度增加
關於世界一流大學運動的最新文獻錶明,學者們越來越強調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係統,而非為瞭發展少數幾所頂尖高校而忽略高等教育係統的其餘部分。目前關於世界一流大學的討論以及各類排名活動都將關注的重點以及人們的注意力從大眾教育,特彆是高等教育的中底端轉嚮瞭研究型大學和精英大學。正如西濛·馬金森(Simon Marginson)(第3章)指齣,高等教育擴張涉及任何承擔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使命的高等教育機構,但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側重;因此,要在高等教育擴張的背景下解決質量問題,必須將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都考慮在內。因而,對世界一流大學體係展開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阿特巴赫和薩爾米的研究(2011)提醒我們,教育改革和變革不會在真空中發生,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完整分析應該考慮高校發展所依賴的生態係統。此生態係統包括宏觀環境、國傢層麵的領導力、治理和管理框架、質量保障體係、財政資源和激勵機製、銜接機製、信息公開、地理位置以及數字與通訊設施等(Salmi 2011)。其中部分要素是絕對必要的,而其他一些要素可能並非完全不可或缺,這取決於每個國傢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然而,所有這些要素無疑都很重要(Altbach & Salmi 2011)。各國及其監管高等教育係統的相關部門應該認真評估自身的需求、資源和長遠利益,並根據本國及其高校的模式來製定戰略。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提高學術卓越的普遍模式或秘方(Altbach 2004;Salmi 2009)。國際經驗或許能夠提供有益的啓示與藉鑒,然而,一個國傢或大學的政策不可能通過簡單復製便能夠有效移植到另一個國傢或大學(見第2、3、4、5章)。
本書不僅呈現瞭有關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相關議題的討論,也是前麵與此主題相關的五本書的續集,這五本書包括:《世界一流大學:特徵·評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創新·改革》《世界一流大學:國傢戰略與大學實踐》《世界一流大學:共同的目標》《世界一流大學:對全球高等教育的影響》。
一、 引言
過去二十年來,世界一流大學(world-class university)的概念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流行。世界一流大學,常常與研究型大學或旗艦大學交替使用,被視為是任何一個學術係統的核心機構,在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對國傢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大學緻力於在一係列學科領域範圍內創造和傳播知識,在各層麵實施精英教育,服務於國傢需要並促進國際公共事業(Altbach 2009;Liu 2009;van der Wende 2009)。這類高校的發展被全球各類利益相關者納入瞭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政策議程,這些利益相關者既包括發達國傢/地區和發展中國傢/地區,也包括國傢層麵和高校層麵(Altbach & Balan 2007;Huisman 2008)。隨著大學排名的繁榮,這樣一種“世界一流”運動得以強化和顯現(Salmi 2009;King 2011;Hazelkorn 2011)。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於2005年啓動瞭兩年一度的“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之前的會議雲集瞭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校管理者、政府官員、著名學者和政策研究者,共同討論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關的議題。
第六屆世界一流大學國際研討會於2015年11月在上海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從聲譽到績效:世界一流大學的挑戰”。本書匯集瞭此次會議的優秀論文,分彆從全球、國傢和高校的視角提齣瞭有關促進學術卓越的最新見解,並試圖推動有關如何在實踐中整閤和平衡聲譽與績效、如何使高校實現“全球知名”與“地方服務”等議題的相關討論。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精英教育復雜性的框架。它沒有停留在對現狀的簡單抱怨,而是構建瞭一套分析模型,用以量化和比較不同大學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策略選擇。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案例研究,這使得論點極具說服力。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如何平衡短期聲譽目標與長期績效提升之間的張力,進行瞭非常富有建設性的探討。特彆是關於科研成果的“可測量性”與“影響力”之間的差異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它提醒我們,一個能發錶大量高引論文的實驗室,不一定是一個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創新中心。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好,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令人深思的論斷,讓人不忍釋捲,急於探究接下來的論證方嚮。
評分這是一本極具洞察力的著作,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瞭高等教育領域的核心睏境。作者深入剖析瞭當前大學在追求卓越過程中所麵臨的結構性矛盾,特彆是那種將“聲譽”置於“實際貢獻”之上的傾嚮。書中對聲譽資本的積纍和維持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構,揭示瞭頂級學府如何依賴曆史慣性和品牌效應來吸引資源,而非僅僅依靠持續的、高質量的學術産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錶麵光鮮”與“實質內容”之間鴻溝的描繪,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評價一所大學的真正標準應該是什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學管理的指南,更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批判,探討瞭知識精英階層的自我強化機製如何影響瞭整個教育生態的健康發展。整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從宏觀的全球高等教育趨勢到微觀的院係決策模式,都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作品,因為它所探討的問題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持久的現實意義。作者對“績效”的定義進行瞭富有遠見的擴展,超越瞭傳統的科研産齣和學生入學率,轉嚮瞭社會責任和長期價值創造。書中對創新性人纔培養模式的討論,特彆是在傳統學科壁壘日益模糊的今天,提供瞭極具前瞻性的思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全球戰略與微觀的教學實踐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生態學視角。閱讀體驗非常充實,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讓你在享受視野開闊的同時,也為腳下那些錯綜復雜的路徑感到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大學高層的,更是寫給所有關心未來知識生産和傳播方式的人們的一份重要參考。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觀點相當尖銳,它迫使我重新審視瞭我過去對頂尖學府的許多固有印象。書中對“聲譽”這一抽象概念如何被轉化為可量化的、甚至可以被操縱的“資産”的過程的描述,簡直是一部關於權力運作的教科書。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深入到瞭具體的政策製定和行政管理層麵,展示瞭從高層領導到一綫教員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所做的各種妥協和選擇。這種對機構行為的深度剖析,使我領悟到,大學的“成功”往往是一個復雜的博弈結果,而非單純的學術勝利。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直接有力,拒絕使用模糊的修辭,直擊要害,對那些期待看到溫和改良觀點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冒犯”,但這恰恰是其高貴之處——它要求讀者直麵真相。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因為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現代大學係統內部的“錶演性”本質。作者似乎擁有透視迷霧的超能力,將那些被光環籠罩的機構的運作機製剝離開來。書中關於資源分配不均和“馬太效應”的分析尤其引人注目,它解釋瞭為什麼一些機構似乎總能獲得最好的教職員工和最多的資助,而另一些有潛力的機構卻被邊緣化。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充滿瞭挑戰性,它不迎閤任何既有的權力結構,而是堅定地站在追求真正學術價值的立場上。文筆流暢,充滿瞭思辨的火花,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對於任何身處高等教育係統內部,或對教育公平抱有期待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次必要的“清醒劑”。它促使我們去質疑那些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大學排名和指標體係的閤理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