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 [A Collection of V.K.Ting's Oversea Correspondences]

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 [A Collection of V.K.Ting's Oversea Correspondenc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雷 著
圖書標籤:
  • 丁文江
  • 海外書信
  • 曆史
  • 文化
  • 文學
  • 僑務
  • 中國近代史
  • 個人書信
  • 海外華人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536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356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A Collection of V.K.Ting's Oversea Correspondence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9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蘇泰興人,1911年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地質係,一生以地質事業為己任。丁文江不僅是民國地質學的重要締造者,而且還為民國學界的乾纔,他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央研究院總乾事等職。丁氏雖英年辭世,但仍不啻民國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
  丁文江一生交遊甚廣,與鬍適、翁文灝、傅斯年等都相知甚深。學界對於丁文江已有相當的理解和論述,傳記年譜以及文集均有麵世。然而,丁文江負笈英倫七年,是“一個歐化*深的中國人,一個科學化*深的中國人。”2他諳熟中西,其海外交遊網絡同樣廣闊,而這方麵的資料、文集麵世很少。
  丁文江海外交遊人群大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在華工作的外國學者;二是來華考察的外國學者;三是外國駐華機構的代錶。丁文江的交遊在範圍上跨越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在時間上前期以英國為主,後期以美國為主。丁文江的交遊是民國學術國際閤作的一種重要模式,同時也可窺民國學術的國際網絡。

內頁插圖

目錄

丁文江的國際交遊網絡
編著說明
丁文江通訊人物簡介
書信影印件及文本
1910年
1911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55年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
  Please don't misunderstand me.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claims no monopoly of anykind.Nothing is more welcome, to me than that the scientific abroad begin to be more alive to theimmense possibilities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in China, and it has been the settle policy of the Surveyto do all that is in its power to help foreigners coming over here to work.Many Americans includingMr.Andrews himself will be able to substantiate this statement.We realize most clearly that China ispractically an unknown continent and the more people work at it the better known it will become.But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Dr.Andersson 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have been working at the very sameproblems for the last two years, and that therefore in justice and fairness to them, their priority should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certainly in the interest of everybody as well as that of science toarrange cooper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stead of undesirable competition.I may suggest a concreteexample to show what I mean.It is known that in northern China the Hipparion fauna dominates toa large extent but the country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the southwesternprovinces, Yuanan and Szechuan, seems to have a different history.
  ……

前言/序言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蘇泰興人,1911年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地質係,一生以地質事業為己任。丁文江不僅是民國地質學的重要締造者,而且還為民國學界的乾纔,他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央研究院總乾事等職。丁氏雖英年辭世,但仍不啻民國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
  丁文江一生交遊甚廣,與鬍適、翁文灝、傅斯年等都相知甚深。學界對於丁文江已有相當的理解和論述,傳記年譜以及文集均有麵世。然而,丁文江負笈英倫七年,是“一個歐化最深的中國人,一個科學化最深的中國人。”2他諳熟中西,其海外交遊網絡同樣廣闊,而這方麵的資料、文集麵世很少。
  丁文江海外交遊人群大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在華工作的外國學者;二是來華考察的外國學者;三是外國駐華機構的代錶。丁文江的交遊在範圍上跨越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在時間上前期以英國為主,後期以美國為主。丁文江的交遊是民國學術國際閤作的一種重要模式,同時也可窺民國學術的國際網絡。
《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穿越時空的學術對話與情感迴響 緣起與背景 在風雲激蕩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和思想碰撞。一批傑齣的知識分子,懷揣著救國圖強的理想,遠赴海外求學深造,他們不僅汲取瞭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更將中國自身的命運與世界緊密相連,用筆尖書寫著時代的脈搏。丁文江,這位中國近代地質學、礦物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不僅在學術上成就斐然,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廣闊的國際視野,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的問世,正是對這份珍貴遺産的一次係統梳理與呈現。 本書的齣版,旨在迴溯丁文江先生旅居海外期間,與國內外各界人士往來的書信精華,以此勾勒齣一位科學巨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術探索、思想碰撞以及個人情感的流露。這些書信,如同穿越時空的橋梁,將我們帶迴到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的珍貴記錄。 核心內容聚焦 《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並非一本單純的學術論文集,也不是枯燥的個人日記。它是一部承載著時代烙印、學術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文集,其核心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麵進行深入剖析: 一、 科學的足跡與學術的探索: 丁文江先生作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其海外求學生涯與學術研究是他書信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書信中,他詳細記錄瞭在不同國傢(如英國、美國、德國等)學習的課程、參與的實驗、閱讀的文獻,以及與當時世界一流科學傢的交流。這些交流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學術思想的激蕩。 地質學與礦物學的理論前沿: 書信中,丁文江會與他的導師、同學,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傢探討當時地質學和礦物學領域的最新的理論發展,例如闆塊構造學說(雖然在當時尚未完全成熟,但相關的地殼變動理論和岩石學研究已在蓬勃發展)、礦床成因的新觀點、以及新的勘探技術和分析方法。他可能會在信中提及對某篇重要科學論文的看法,或者請教某個實驗上的疑難問題,甚至提齣自己初步的學術見解。 科學研究的實踐過程: 科學研究離不開實地考察和實驗分析。書信中可能包含他對海外地質考察的計劃、遇到的睏難、以及從中獲得的發現。他也可能描述他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精密儀器操作、樣品分析過程,以及這些實驗結果如何支持或修正瞭現有的科學理論。 學科交叉的視野: 丁文江先生的學術視野並非局限於單一學科。他會關注地質學與地理學、古生物學、乃至更廣泛的自然科學之間的聯係。書信中,他可能會與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探討跨學科研究的意義和可能性,展現瞭他對科學整體性的深刻理解。 中國地質事業的啓濛: 盡管身處海外,丁文江先生從未忘記祖國。書信中,他常常會提及中國地質資源的現狀、勘探的緊迫性,以及如何將西方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應用於中國的地質工作中。他可能會嚮國內的同事、閤作夥伴介紹海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並為中國地質學的建立和發展齣謀劃策。這部分內容,是理解他作為一位愛國科學傢的重要窗口。 二、 思想的交流與文化的反思: 丁文江先生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思想界發生巨變的時期。西方的民主、科學、自由思想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産生瞭深刻的影響。他的海外書信,也記錄瞭他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傢、社會活動傢、以及其他中國知識分子進行的思想交流。 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融閤: 書信中,他會細緻地描述他在海外觀察到的社會製度、文化習俗、教育模式。他會對比中西方在這些方麵的異同,並對如何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行深刻反思。這種反思並非簡單的全盤西化,而是帶著批判性思維,思考如何藉鑒西方文明的精華,並結閤中國自身的國情,走齣一條適閤自己的發展道路。 科學精神與社會進步: 丁文江先生堅信科學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他在信中會闡述科學精神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討論如何在中國推廣科學思想,以及科學與民主、人文精神之間的關係。他可能會對當時中國社會中的一些落後觀念進行批評,並呼籲以理性、科學的態度來解決社會問題。 對中國命運的關切: 作為一個身處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對祖國的命運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切。書信中,他會討論當時的國際局勢對中國的影響,對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動態進行分析,並錶達自己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擔憂與期望。他可能會與國內的朋友討論如何為國傢的發展貢獻力量,如何培養新一代的科技人纔,以及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哲學與人生觀的探討: 除瞭科學與社會,丁文江先生的書信也可能涉及對人生意義、哲學思想的探討。他在與友人交流時,可能會分享他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他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以及在時代變遷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持。 三、 個人情懷與生活點滴: 正如任何一部真實的文獻一樣,個人情懷與生活點滴是構成人物立體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中,我們也能看到丁文江先生作為一個人,其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側麵。 師生情誼與學術傳承: 他會與他的導師交流,錶達對老師的敬意與感激,也會嚮老師匯報自己的學習進展。這些書信,不僅是學術上的請教,更是對師生情誼的珍視,展現瞭學術傳承的溫度。 同學情誼與同胞互助: 在海外求學的日子裏,他與許多中國同學建立瞭深厚的友誼。書信中,他會與同學們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生活睏惑,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在異國他鄉,中國留學生之間的互助與鼓勵,是那個時代一道溫暖的風景綫。 傢庭的牽掛與思念: 即使身處遙遠的國度,他對傢人的思念之情從未間斷。書信中,他會與傢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況,詢問傢人的安康,也錶達對故土的眷戀。這些傢書,讓我們看到瞭一個鐵骨錚錚的科學傢,也有著至情至性的柔軟內心。 文化體驗與異域風情: 在完成學術研究之餘,他也可能在書信中記錄他在海外的所見所聞,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藝術文化進行描述。這些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在異國他鄉的多元生活體驗。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和意義: 史料價值: 這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它為我們提供瞭研究丁文江先生個人生平、學術思想、以及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海外的活動與思想狀況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書信所承載的時代信息,是任何二手研究都無法替代的。 學術價值: 書信中蘊含的關於地質學、礦物學等領域的學術交流,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瞭重要的參考。同時,他關於科學與社會、中西文化比較的思考,也為哲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瞭新的視角。 思想啓迪價值: 丁文江先生的遠見卓識、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對於當代的讀者具有重要的思想啓迪意義。他的精神,鼓勵我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不忘肩負的社會責任。 人文價值: 書信中流露齣的真摯情感,讓我們得以觸摸一個鮮活的生命。它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理想追求與人格魅力,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群像提供瞭生動的注腳。 結語 《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文集。它不僅僅是丁文江先生個人學術與思想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與世界深度對話的縮影。通過這些穿越時空的文字,我們得以跨越歲月的阻隔,與一位偉大的科學傢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感受他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領略他高瞻遠矚的學術視野,體悟他熾熱如火的傢國情懷。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深入瞭解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思想史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世界,打開瞭一扇重要的大門。

用戶評價

評分

全書的整理工作顯然投入瞭巨大的考據精力,這從附錄部分就能窺見一斑。詳盡的注釋和人物小傳,極大地幫助瞭讀者理解那些在正文中隻是一閃而過的人物和事件。盡管如此,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近代史的研究者,我仍舊希望能有更細緻的交叉索引或者一個更完備的地理圖集來輔助理解信件中頻繁提及的地域變動和考察路綫。即便如此,這套書的問世無疑填補瞭相關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空白。它不僅僅是對一位傑齣地質學傢的緻敬,更是對那個時代所有奮力前行的中國知識分子群像的生動側寫。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國近代科學現代化進程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書。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靜的墨綠色配上手工紙的質感,仿佛一下子就將你帶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內頁的排版更是用心良苦,字體的選擇既復古又不失現代的易讀性,大量的信件原件掃描件穿插其中,那份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特彆是那些手寫的筆跡,雖然有些模糊,但每一個勾勒、每一個轉摺,都像是與曆史人物進行瞭一次無聲的對話。我花瞭好一番功夫纔適應瞭早期印刷品的風格,但這種“不完美”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光是撫摸著這些紙張,感受著那種獨特的油墨氣味,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它不僅僅是一本資料匯編,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看得齣齣版方在整理和呈現這些珍貴文獻時所傾注的巨大心力。對於那些對那個時代的書刊設計和印刷技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提供瞭無與倫比的研究價值和審美體驗。

評分

盡管這本書的標題指嚮的是海外往來,但真正吸引我深入閱讀的,是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知識分子的內心掙紮。讀著這些跨越山海的文字,我仿佛能觸摸到丁先生在異國他鄉麵對新知、適應環境時的那種既興奮又孤獨的心緒。那些關於學術前沿的探討,關於地質科學在當時中國麵臨的睏境與希望的討論,都顯得尤為迫切和真摯。你從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個肩負民族復興希望的學者,是如何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重塑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信件的往來,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而是雙嚮的碰撞與激活,這種動態的過程在純粹的學術論文中是難以體會的。它提供瞭一個活生生的視角,去理解近代科學是如何一點一滴地紮根於那片古老土地上的。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極高的信息密度和豐富的語境綫索。每一封信件的背後,都隱含著特定的曆史背景、社會關係和當時的學術爭論。當然,對於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而言,閱讀門檻是相當高的。你需要具備一定的地理學史和社會史的知識儲備,纔能真正領會那些看似尋常的問候和討論中蘊含的深意。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信中提到的那些人名、地名以及具體的科研項目,這個過程雖然耗時,但每解開一個謎團,都會帶來巨大的滿足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不如說是一份邀請函,邀請熱衷於深度研究的讀者進入一個復雜而迷人的知識迷宮。

評分

這批信件的價值,遠超齣瞭其作為個人通信的範疇,它們猶如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界與世界交流的真實麵貌。我特彆留意瞭信中流露齣的對故土深沉的眷戀,以及那種“學成報國”的樸素而堅定的信念。相較於官方記錄的宏大敘事,這些私人化的文字更具溫度和人性光輝。它們沒有經過後世的修飾和篩選,保留瞭最原始的焦慮、喜悅和對未來的期盼。閱讀這些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文本,讓人對那位遠在海外求學的先賢産生瞭一種近乎親近的理解,仿佛能體味到他們遠涉重洋背後付齣的巨大犧牲與責任感。這份情感聯結,是冰冷的曆史文獻所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