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

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锋 著
图书标签:
  • 壮语
  • 武鸣方言
  • 语音学
  • 实验语音学
  • 方言研究
  • 少数民族语言
  • 语言学
  • 语音
  • 广西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37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作者在采录了武鸣壮语播音员不同类型的语料和不同种类的信号基础上,通过对武鸣壮语辅音、元音、单音节声调、双音节变调、语调、呼吸与韵律等方面的分析,从语音、嗓音、呼吸多个角度综合研究了壮语语音规律,建立了壮语语音库和参数库,为壮语语言资源保护、语音工程和语言安全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杨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语音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文化生态。主要著作有:《Matlab与语言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言语呼吸分析系统 Speech Breath Analyzer》(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393007号)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壮语概述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实验设备
1.4 发音人与语料
1.5 实验步骤

第二章 武鸣壮语辅音研究
2.1 清塞音分析
2.2 浊内爆音分析
2.3 鼻音声母分析
2.4 鼻音韵尾分析
2.5 复辅音分析
2.6 擦音分析
2.7 边音分析
2.8 近音分析
2.9 小结

第三章 武鸣壮语元音研究
3.1 单元音声学特征
3.2 复合元音声学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武鸣壮语单音节声调研究
4.1 基频提取和声调分析
4.2 第一调
4.3 第二调
4.4 第三调
4.5 第四调
4.6 第五调
4.7 第六调
4.8 第七调
4.9 第八调
4.1 0清浊辅音对基频的影响
4.1 1塞尾对基频曲线影响的研究
4.1 2小结

第五章 武鸣壮语双音节变调研究
5.1 第一调+第一调
5.2 第一调+第二调
5.3 第二调+第一调
5.4 第二调+第二调
5.5 第五调+第五调
5.6 第六调+第三调
5.7 第一调+第五调
5.8 第二调+第六调
5.9 小结

第六章 武鸣壮语语调研究
6.1 语调的研究方法
6.2 陈述旬语调
6.3 疑问旬语调
6.4 感叹旬语调
6.5 小结

第七章 武鸣壮语呼吸与韵律研究
7.1 胸腹呼吸机制
7.2 壮语新闻朗读中的呼吸特征
7.3 壮语嘹歌的呼吸特征
7.4 壮语《布洛陀》吟唱的呼吸特征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部分辅音数据
2.部分单元音数据
3.部分基频数据
4.部分呼吸韵律数据
5.本书编写的语音分析程序部分主要源代码
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与情感的载体,其声音形态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语音,作为语言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其生成、感知、传播及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信息。尤其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其语音系统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往往是窥探其历史演变、文化特征以及认知模式的窗口。壮语,作为中国南方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音面貌。而武鸣地区,作为壮语分布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方言语音更是展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细微的语音差异。 本书《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便致力于深入探索武鸣壮语的语音世界。我们将摆脱传统方言学研究中侧重于语音描述和比较的模式,转而采用现代语音学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在客观、量化的层面上揭示武鸣壮语语音系统的深层机制和内在规律。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方言的语音特征,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考察武鸣壮语在发音器官运动、声学特性、感知规律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独特性,从而为理解该方言的语音系统提供更为科学和深入的认识。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和语言接触日益频繁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这些语言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不仅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更是丰富人类语言学知识宝库的必然要求。武鸣壮语作为壮语次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其语音系统蕴含着宝贵的语言学信息。然而,目前关于武鸣壮语语音的深入实验研究尚显不足,很多现象仍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系统的声学和生理学证据支持。 现代语音学实验研究,凭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够对语音的生成和感知过程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这为我们揭示语音的本质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 精确描述语音特征: 利用声学仪器,我们可以量化诸如元音的共振峰频率、辅音的声学参数(如起始、持续时间、能量分布等),从而对武鸣壮语的语音特征进行更为客观和精细的描述。 探究发音机制: 通过发音器官运动的记录(如舌位、唇形、声带振动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武鸣壮语语音的产生过程,分析其发音器官的协同作用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的发音策略。 考察语音感知: 语音感知是语言交流的关键环节。通过听觉实验,我们可以研究武鸣壮语使用者如何区分和识别不同的语音,探究其语音知觉的特点,以及是否存在与普通话或其他壮语方言不同的感知模式。 揭示语音演变规律: 语音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通过对武鸣壮语语音系统的细致考察,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尝试推测其语音演变的动因和方向,为壮语乃至更大范围的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服务于语言教学与应用: 对武鸣壮语语音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壮语的教学、语音教材的编写、以及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因此,开展《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填补武鸣壮语语音研究的空白,深化我们对壮语语音系统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将聚焦于武鸣壮语语音系统的核心要素,并采用多模态的实验研究方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元音系统的声学分析 元音是构成语言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学特征主要由口腔声道和唇形决定。我们将对武鸣壮语中常见的元音进行系统的声学分析,重点关注: 共振峰频率(F1, F2, F3): 通过录制标准化的元音发音,并使用语音分析软件(如Praat)提取其共振峰频率。我们将构建武鸣壮语元音的“元音图”,直观展示其元音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并与普通话或其他壮语方言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独特的元音位置或音质。 元音的持续时间: 不同的元音在发音长度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具有区分意义。我们将测量不同元音的平均持续时间,并考察其在不同声学环境下的变化。 元音的音质特征: 除了共振峰,元音的音质还受到声门振动、声道截面形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尝试分析元音的频谱倾斜度、噪声比等参数,以描述其音质的细微差别,例如是否存在鼻化元音、喉化元音等特殊现象。 实验方法: 招募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武鸣壮语使用者作为被试,录制标准化的元音发音。录音环境将进行严格控制,以减少环境噪声的影响。采集到的语音数据将导入专业的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声学参数提取和分析。 2. 辅音系统的声学与发音分析 辅音的产生涉及更多的发音器官协同运动,其声学特征也更为复杂。我们将重点分析武鸣壮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辅音,特别是那些可能与其他方言存在差异的辅音,包括: 阻碍音(塞音、塞擦音): 爆破音(例如 /p/, /t/, /k/): 分析其发声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 VOT),考察送气与不送气辅音的区分机制。 挤喉音(例如 /p’/, /t’/, /k’/): 如果武鸣壮语存在挤喉音,我们将重点分析其产生时的喉部运动和声学特征。 清浊对立: 分析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声学差异,例如是否在声带振动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摩擦音(例如 /s/, /ʃ/, /h/): 分析其摩擦噪声的频率分布、强度以及持续时间,考察不同摩擦音的区分点。 鼻音(例如 /m/, /n/, /ŋ/): 分析其鼻化共振峰的特征以及与口腔共振峰的相互作用。 流音(例如 /l/, /r/): 分析其声学特性,特别是声学上的过渡和动态变化。 声调的辅音影响: 考察辅音发声的不同,对后续声调的起止频率和变化速率是否会产生影响。 实验方法: 除了声学分析,我们还将采用发音运动学的测量方法,例如: 发音器官运动捕捉: 采用电磁发音描记仪(EMMA)或超声波技术,实时监测舌尖、舌体、下颌等发音器官的运动轨迹和形态,从而直观地展示辅音产生的发音机制。 气流测量: 利用气流计测量辅音发声时口腔和鼻腔的气流速率,以辅助分析送气、鼻化等特征。 3. 声调系统的研究 声调是壮语的重要语言特征之一。我们将重点研究武鸣壮语的声调系统,包括: 声调的调类与数量: 确定武鸣壮语的声调数量,并对其调值(起止频率、变化斜率)进行精确测量。 调形分析: 分析每个声调的调形,是平调、升调、降调、还是复合调。 声调的上下文依赖性: 考察声调在不同声学环境下的变化,例如词首、词中、词末声调的差异,以及相邻声调对当前声调的影响(调链)。 声调与韵母的相互作用: 分析声调和韵母的声学特征是否存在协同关系。 实验方法: 结合声学分析和听觉实验。利用声学分析软件测量声调的起止频率和变化斜率。设计听觉辨别实验,让被试辨别不同声调的意义,考察声调的辨识度。 4. 语音感知实验 语音感知是理解语音系统的重要补充。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听觉实验,以探究武鸣壮语使用者的语音感知特点: 最小对立体辨别实验: 选取声学上存在细微差异但意义不同的词语(例如,声调或辅音稍有区别的同形词),让被试进行辨别,考察其感知边界。 语音合成控制实验: 利用语音合成技术生成一系列具有系统性语音变化的合成语音,让被试对其进行分类或评价,从而揭示其感知倾向。 听觉适应实验: 让被试长时间听同一类语音,然后测试其对后续语音的感知,以揭示语音感知系统的适应性。 实验方法: 招募武鸣壮语使用者作为被试,进行电脑控制的听觉实验。实验结果将通过统计分析,揭示语音感知的规律。 5. 语音变异与个体差异 语言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是同一方言,在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的说话者之间也可能存在语音变异。我们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并分析: 年龄与性别差异: 考察不同年龄和性别组别的武鸣壮语使用者在语音发音和感知上是否存在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如果可能,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语音变异的影响。 实验方法: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会尽量包含不同特征的被试,并在数据分析时进行分组比较。 预期贡献与研究展望 《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的完成,将对以下方面做出贡献: 理论层面: 为壮语语音学研究提供翔实、客观的实验数据,深化对壮语语音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为比较语言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有助于理解壮语与其他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异同及其演变关系。 为语音感知与认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揭示人类语音感知机制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表现。 应用层面: 为武鸣壮语的语言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更有效的语言教育和推广策略。 为壮语的语音教学、教材编写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开发壮语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等技术提供关键数据和理论支持,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建设。 展望未来,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更深入的跨方言比较研究、跨语言语音特征研究、以及语音变异与社会语言学研究奠定基础。例如,将武鸣壮语的语音特征与更广泛的壮语方言、甚至与相邻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揭示区域性语音演变的规律。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也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实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结语 语音是语言的灵魂,而实验研究则是揭示这灵魂深处奥秘的锐利工具。《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力图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深入剖析武鸣壮语的语音世界。我们相信,通过这项研究,不仅能够为壮语语言学增添新的篇章,更能为保护和传承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将是我们在探索武鸣壮语语音奥秘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极其细致的声学考古。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失落的韵律”的深深眷恋,仿佛每记录下一个词语的发音,都是在为未来保留一段珍贵的听觉文物。它的叙事节奏并不急促,而是倾向于一种详尽的、层层递进的展示,这或许是为了确保读者能够跟上研究的复杂脉络。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研究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畏,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数据和图表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那些关于发音器官如何协同运作以产生特定音素的描述,准确而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些独特的声带振动和气流控制。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听见世界”的新方式。这种精微的观察力,体现了作者长期深耕于田野的功力,没有多年的积累,是无法提炼出如此纯粹的洞察力的。这本书,是献给那些愿意倾听世界最细微呼吸声的人们的一份厚礼。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内容的密度和严谨性,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而是对特定研究对象进行了地毯式、穿透性的挖掘。它那种咬住细节不放的写作风格,让人联想到早期语言学家的田野笔记,充满了对每一个音素、每一个声调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的执着探究。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复杂音变时,引用了大量的对比材料,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对读者的专业背景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坦白说,有些章节的专业术语堆砌,初读时确实需要频繁查阅相关词典来辅助理解,但一旦跨越了理解的门槛,便能体会到那种“豁然开朗”的智力愉悦。这种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精密的探针,深入到语言的肌理深处,揭示出人类思维在特定声学系统下的组织方式。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保持高度学术规范的同时,努力在复杂的理论框架中寻找清晰的逻辑线索,使得这部作品虽然深奥,但并未迷失在晦涩的学术术语之中,而是始终服务于对其所研究对象的深度阐释。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显示出作者在学术组织上的高超能力。它不像某些专著那样侧重于某一个孤立的理论建构,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过程,从基础的语音图谱描绘,逐步深入到更高层级的结构分析,再到最后对社会文化意义的探讨。这种层次感使得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切入点——初学者可以从描述部分入手,而资深学者则可以聚焦于其创新的分析模型。我尤其留意到书中可能涉及的跨方言比较分析,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出该语言与其他近缘或远缘方言在特定语音特征上的亲缘关系或分化路径,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将是里程碑式的。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一片信息茂密的语言丛林,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坐标和清晰的指示。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基准点和亟待挑战的标杆,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封面用色和字体选择,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这类涉及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交叉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抱有极高的期待。从目录的排布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个特定方言现象的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的分析框架,去理解声音系统在特定地理和社会环境下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对那些濒危或尚未被充分记录的语音特征的捕捉,这本身就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我尤其好奇它在研究方法论上是如何平衡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毕竟对于声学特征的精确测量,往往需要尖端的设备支持,而对于语境化意义的挖掘,又需要深厚的田野经验。如果书中能详细披露一些田野调查中的趣闻轶事,或者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遇到的独特挑战与解决之道,那阅读体验必然会更加立体和生动。这本书,从它散发出的专业气质来看,无疑是为严肃的语言学研究者准备的精品,它代表着我们对地方文化声音记忆的珍视与守护。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架构似乎搭建得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局限于对语音现象的描述性记录,更试图将这些声音特征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进的背景下去审视。读起来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对话平台,或许是社会语言学、又或许是认知科学的影响,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语言描述性研究。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变迁”和“抵抗”的部分,因为任何一个活着的语言系统都是在不断流动和适应的,了解一个特定社区是如何在其独特的语音实践中维护身份认同,是非常迷人的课题。如果书中能够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地方性声音特征所面临的冲击和适应策略给出更具前瞻性的预测或建议,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将大大提升。它应该能够成为政策制定者或文化保护者参考的重要依据,因为它所记录的每一个细微差别,都可能指向一个即将消失的文化符号。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深厚关怀和广阔视野的作品,它用科学的严谨武装了对本土文化的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