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结合生物基因理论对人类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从人类认知的生理形式、群体和社会组织结构、人类文化的基因编码与复制、人类文化演化进程以及当下对于文化基因编码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文化正义、文化基因编码等问题,认为人类文化中存在着类似于生物基因的DNA结构,从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一切。
吴秋林,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专家,中宣部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已出版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术著作20余种,在《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国家985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等*家级、省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山花学术著作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家级、省级学术奖项10余项。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文化基因的概念和历史
第一节 国外关于 meme(“觅母”或“谜米”)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关于 meme 和文化基因的研究
第三节 meme 不是文化基因
第二章 基因、文化、文化基因
第一节 科学文化境域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节 基因研究对文化的启示
第三节 文化基因论对人类文化的再认识
第三章 自意识和巫术——文化基因的史前文化节点
第一节 自意识
第二节 人的异己
第三节 巫和巫术
第四章 寻找人类和世界——文化基因的信仰文化节点
第一节 人是什么
第二节 在神话中寻找人类和世界
第三节 在科学中寻找人类和世界
第四节 神性和人性的两种永恒
第五章 人类文化的信仰建构——文化基因的结构性节点
第一节 生存意义的两个根本
第二节 谁“创造”了世界和“我们”,谁就是神
第三节 彼岸与死亡
第四节 文化形式“母体”和文化多样性的起始
第六章 类型文化初始的两种方式——文化基因的生理性 倾向节点
第一节 “看”和“听”的意义
第二节 原始地中海的“声音”
第三节 东亚大陆的“图形”
第四节 人类的两种文化形式的节点
第五节 声音文化建构世界文化的错误
第六节 图形文化的终极话语权
第七章 人类制度文化——文化基因的群体性文化节点
第一节 人类制度文化的生物属性
第二节 人类制度文化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从信仰的连接到制度的连接
第四节 从信仰文化群体到社会文化群体
第五节 国家形式和个人形式
第八章 文化基因论
第一节 原 点
第二节 信仰块和节点
第三节 支点和衍生点
第四节 文化基因可以修正吗
第五节 文化基因论中的人性和兽性
第六节 文化基因在人类未来文化演进中的意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传统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需要被膜拜和继承的东西。但读完《文化基因论》,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节点上被高效复制和强力维持的文化信息包。它并非静止的雕塑,而是一段仍在运行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程序代码”。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讨论文化信息在代际传递中的“噪音”和“突变”,这让我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变迁有了全新的理解。你看,我们现在热衷于互联网文化,热衷于某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难道不是新的“基因”在快速地竞争和取代旧的“基因”吗?书中对“文化惯性”和“文化爆发点”的区分尤其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社会变革会缓慢而痛苦,而另一些则如同洪水猛兽般突然席卷一切。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量化”和“预测”文化演变趋势的理论框架,尽管这种预测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评分我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这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我通常会很快地扫过那些不那么吸引我的部分。但《文化基因论》没有这样的部分。它的每一个章节似乎都紧密地扣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关于“文化边界”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文化视为孤立的岛屿,而是强调不同文化基因组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基因交流”(或称文化借用)。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将“我们”和“他们”对立起来,而是将人类文明视为一个巨大的、不断交换和重组信息的复杂系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文化冲突时采用的非道德化视角,他不是在评判哪种文化更好或更坏,而是在分析哪种文化的信息结构在当前环境中更具有生存优势。这种冷静、近乎客观的分析角度,读起来虽然略感“冷峻”,但却极其深刻和具有启发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略微怀疑的态度,毕竟将“基因”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研究领域,常常容易陷入过度简化或决定论的陷阱。然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平衡感。作者似乎深谙这种理论上的危险性,所以他在论述中处处体现出一种审慎和克制。他没有试图用生物学的必然性来压倒社会历史的偶然性,而是将两者视为一种动态的、相互塑造的关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化适应性”的那几个章节,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了某些文化特质是如何在特定的生态和社群压力下被“筛选”出来的,而那些不适应的文化模块则逐渐消亡或被边缘化。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一个个文化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着残酷的生存竞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穿插着一些极富洞察力的比喻,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尽管要真正消化吸收还需要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遐想,《文化基因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生物学的张力,仿佛要揭示文化演进背后的底层逻辑。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严谨的排版和丰富的图表吸引住了,一看就知道作者在学术考据上下了真功夫。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但阅读的过程中,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人很难不被代入。作者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框架,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从仪式、信仰到技术革新——都置于一个可以被“编码”和“复制”的视角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模因”(Meme)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是简单地挪用流行文化中的那个词,而是赋予了它更坚实的社会学基础,探讨了文化信息如何在人群中高效传播、变异和淘汰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是否真的可以被视为某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序列”。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去解构那些看似混沌无序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秩序。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领读者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阅读此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能解开许多历史谜团的万能钥匙,虽然它不能打开每一个锁,但至少指明了锁的结构。这本书的论证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作者似乎将自己毕生的思考都倾注其中,文字中那种“我必须说清楚这一点”的执着感非常强烈。我欣赏他对那些经典理论的继承与超越,他没有止步于对既有学说的简单重复,而是敢于提出颠覆性的观点,比如他对“集体记忆”的结构性分析,指出它其实是一种为了维护特定文化基因纯度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信息过滤机制”。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基于最容易被感知和传播的表层现象,而这本书则勇敢地潜入了深层结构,试图描绘出那些看不见但却支配着我们行为的“底层代码”。对于任何对人类社会运作机制抱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厚礼,它会迫使你重新审视你所认为的“常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