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文字的书写材料,除了金石缯帛,便利也流行的是竹简和木牍。一枚竹简大多只能书写一行文字,为了容纳更多的文字内容,人们开始使用比之竹简更宽的木板,而写有文字的木板,人们称之为牍。《说文》云:『牍,书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李贤《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按汉人多云尺牍。』东晋时,桓玄下令废止竹简和木牍,此后书信全用纸张书写。书写的介质与此前不同了,但名称却被沿用下来,称作尺牍。
魏晋时代,尺牍既是一种文体,更是书法创作的一种样式,其代表书家当然首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修在其《集古录跋尾》中说道:『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二王留给后人的尺牍正是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法帖。
在本册中我们辑入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行穰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妹至帖》《寒切帖》《游目帖》《旃罽胡桃帖》《远宦帖》《七月帖》《都下帖》《上虞帖》《雨后帖》《大道帖》等二十三通尺牍墨迹,王献之的《廿九日帖》《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地黄汤帖》《东山松帖》等六通尺牍墨迹。虽然这些传本尺牍墨迹皆非原作,但其双钩廓填技艺精绝,皆可谓『下真迹一等』,因而仍能让我们领略二王行草书的艺术风采。这二十九通尺牍的尺寸及馆藏情况如下:《快雪时晴帖》,纵23厘米,横14.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姨母帖》《初月帖》《廿九日帖》,载于《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整帖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装,纵24.7厘米,横46.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行穰帖》,纵24.4厘米,横8.9厘米,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纵28.7厘米,横58.4厘米,现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合装,纵24.8厘米,横41.8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妹至帖》,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中村富次郎收藏。《寒切帖》,纵25.6厘米,横21.5厘米,现藏天津博物馆。《游目帖》,11行,102字,其后的收藏者是日本广岛的安达万藏,墨迹本于一九四五年毁于原子弹爆炸,现有安达氏珂罗版黑白影印本,本册收入的是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依据珂罗版黑白影印本合作使用数字技术复原的彩色版本。《旃罽胡桃帖》,纵25.2厘米,横20.5厘米,现藏英国大英图书馆。《远宦帖》,纵24.8厘米,横21.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七月帖》,纵27.7厘米,横25.8厘米;《都下帖》,纵27.9厘米,横25.2厘米;此二帖合装为一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虞帖》,纵23.5厘米,横2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雨后帖》,纵25.7厘米,横14.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大道帖》,纵27.7厘,横7.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鸭头丸帖》,纵26.1厘米,横26.9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中秋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送梨帖》,2行,包括所缺“送”字共11字,曾入清内府,今不知所终。《地黄汤帖》,纵25.3厘米,横24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东山松帖》,纵22.8厘米,横22.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次我们即以各馆藏原本(或复原彩色本)为底本加以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维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著有《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艺术之旅》《老子解说》《孟子译注》《古文观止译注》《杨沂孙篆书在昔篇》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泰山文艺奖、刘勰文艺奖、山东省“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
一、版本好——所选底本皆为存世善本;
二、用纸好——里外全是特种纸;
三、释文精——是我所见释文头等精确的;
四、装帧美——封面大红袍,内文朴素雅致;
五、印刷美——内文全彩色印制,完美呈现原拓神韵。鉴赏、临写的好版本。
“中国书法经典”书目40种:
石鼓文
泰山刻石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魏晋唐小楷集
晋唐五代名家墨迹选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兰亭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爨宝子碑
龙门四品
郑文公下碑
张猛龙碑
董美人墓志 苏慈墓志
智永真草千字文
欧阳询化度寺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孙过庭书谱
张旭古诗四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颜勤礼碑
怀素自叙帖
柳公权玄秘塔碑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米芾蜀素帖
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三门记
赵孟頫妙严寺记
文徵明西苑诗
董其昌濬路马湖记
王铎赠汤若望诗册
第三段评价: 我对古代文人交往和书信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探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操。每一篇收录的作品后面,不仅仅是对书写技巧的分析,更有对其背后历史背景、情感流露的深入挖掘。通过这些尺牍的书信往来,我仿佛能想象出古人是如何在笔墨间寄托思念、论道学术、甚至处理日常琐事的。那些看似随意的挥洒,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际交往的智慧。这本书成功地将书法艺术从单纯的“写字”提升到了“文化载体”的高度,让我认识到,一件书法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声音和情感。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最近在学习楷书的书法技法,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析古代碑帖用笔和结字的权威参考资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学习之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书中对每一个字的点画起收、提按顿挫的分析讲解得极其细致入微,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概括性描述。它详细剖析了不同笔画在行进过程中力量的转移和速度的控制,对于我理解“力透纸背”这种抽象概念非常有帮助。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像“悬针垂露”这种需要长期实践才能领悟的技巧,也能通过文字的精准描摹变得具体可感。坦白说,有些书光有图没有深入的理论指导,学起来总是不得要领,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我感觉每临摹一个字,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技法交流。
评分第三段评价: 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方面的书籍时,常常被那些过于晦涩的术语搞得云里雾里,读起来非常吃力。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让人耳目一新。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采用了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来阐述复杂的书法美学概念。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与初学者对话,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精髓,避免了过度的“故作高深”。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气韵生动”、“意在笔先”等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不再觉得它们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这种流畅自然的文风,极大地降低了欣赏和学习传统书法的门槛,让更多对书法感兴趣的人能够轻松地走进这个领域,而不是望而却步。这种将学术性与普及性完美平衡的能力,实属难得。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尤其是那些配图的印刷质量,线条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层次感都处理得极为到位,即便是对书法研究不甚深入的门外汉,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书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下的功夫,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布局既不显拥挤,又不失庄重。光是翻阅这本书,就成了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欣赏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书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绝对能给你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沉潜心性的角落。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是一名艺术史的学生,在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脉络时,对于不同时代书风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非常关注。这本书在梳理书风流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作品,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将不同时期、不同书家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阐述得井井有条。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书法艺术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最终定型的。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种系统性和批判性的梳理至关重要。书中引用的各种旁证资料也相当扎实可靠,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确保了论述的深度和准确性。它确实是一部能够经得起学术检验的优秀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