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与对策》内容包括一份主报告和七份分报告。研究的主报告试图在深刻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而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主报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难点与对策
一、深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与认识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矛盾与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的供求总量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任务艰巨
(二)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与国内外价格倒挂问题突出,农业降本增效压力巨大
(三)农业资源过度利用与环境状况恶化问题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四)市场调节不充分与政府调控不协调问题突出,农业市场化改革步履艰难
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二)守住三条基本底线,确保改革不出大的偏差
(三)瞄准农业供给质量,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四)坚持改革市场导向,着力理顺农业体制机制
(五)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安排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将市场形成价格落到实处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奠定盘活农业资源要素基础
(四)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在弘扬农耕文明中推进农业种养结合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农业企业家创业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与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加大政府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分报告
稻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稻谷产业供给侧的现状描述
(一)稻谷生产的区域布局
(二)稻谷产出的基本情况
(三)稻谷的生产经营方式
(四)稻谷的市场流通情况
(五)稻谷加工的基本情况
(六)稻谷及大米的进出口情况
(七)稻谷产业的扶持政策
二、稻谷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成本“地板”抬升,稻谷比较效益降低
(二)生产资源环境偏紧,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
前言/序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升级版,以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领导人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因此,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破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难题,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助于促进“三农”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创新。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作为农业农村政策研究机构,在国内外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多年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三农”领域较好地发挥了政策咨询与参谋助手作用。围绕深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与认识,2016年我们就将其列为中心的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组织中心的骨干研究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研究的基础上,2017年我们结合学习贯彻领导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跟踪研究。本书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两年持续研究的成果。
本书的内容包括一份主报告和七份分报告。研究的主报告试图在深刻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农业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而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建议。七份分报告则是选取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等七大种植业产业,力求紧扣其产业特性与产品特点,描述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思路与对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框架是在课题姐成员充分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待细化提纲确定后再明确写作分工,初稿形成后也是经过多次讨论形成最后的定稿。主报告由王忠海、习银生、翟雪玲、曹慧执笔,分报告之一由彭超执笔,分报告之二由曹慧执笔,分报告之三由习银生执笔,分报告之四由张振执笔,分报告之五由翟雪玲执笔,分报告之六由张雯丽执笔,分报告之七由马凯执笔。本书是课题组全体成员集体写作的产物,也是大家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作战的成果。作为课题主持人,我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所展现出的团队精神。
在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书成功入选了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编辑闫保荣、章颖女士为本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由于我们的能力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疏漏与不当之处,欢迎各界同仁批评指正。
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发展机遇,系统梳理了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并重点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优化和社会协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可持续且高效的全球粮食供给体系。 第一部分:全球农业环境变迁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理解当代农业困境的宏观框架。全球气候模式的不可预测性正对传统耕作模式构成严峻考验。我们详细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长期干旱、突发洪涝)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波动影响,并引入了“气候风险溢出效应”的概念,探讨了区域性气候灾害如何迅速传导至全球粮食价格市场。 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了资源约束的日益紧张。土地退化(包括盐碱化和水土流失)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扩张的关键瓶颈。水资源短缺问题被置于核心地位,特别是针对灌溉农业的用水效率提升与替代水源开发(如海水淡化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案例研究。同时,化石燃料价格的波动对农业投入成本(化肥、农药、机械能耗)的影响路径被量化分析,揭示了能源结构转型对农业经济性的深层影响。 社会层面,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需求端的深刻变革。本书详述了新兴经济体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对高质量、多样化食物的需求激增,以及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中劳动力结构变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冲击。对食物损耗与浪费问题的统计分析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粮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被损失,这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现有资源配置效率的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科技驱动的农业生产力革命 本书将技术创新视为突破当前农业困境的关键驱动力。我们全面考察了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最新进展,包括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在实时土壤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数据的变量投入(Variable Rate Application)技术如何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作物改良方面的突破被单独成章讨论。这不仅涉及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抗病虫害、耐旱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分子育种加速营养强化(Biofortification)进程,以应对“隐性饥饿”问题。此外,本书对垂直农业(Vertical Farming)和受控环境农业(CEA)的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审慎评估,探讨了它们在城市化背景下保障“最后一公里”食物供应的潜力与局限。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我们关注了“农业4.0”的趋势,即农业机器人、自动化收割系统以及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如何解决高科技农业设备在小农户经济体中的推广障碍,是本部分提出的核心实践问题。 第三部分: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韧性构建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外部冲击的粮食供应链。全球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风险使得“食物主权”的讨论再次升温。本书通过对国际贸易协定中农产品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梳理,分析了关键粮食进口国面临的脆弱性。 供应链韧性的核心在于多元化。我们分析了战略性粮食储备的优化机制,探讨了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在物流环节,针对冷链物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同时,本书强调了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政策。针对保护耕地和恢复生态平衡的双重目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农业补贴框架设计。这包括对农户实施碳汇交易机制的试点分析,鼓励其通过改良耕作方法(如免耕、覆盖作物)来固碳。 第四部分:农业经济转型与农村社区发展 农业的转型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升级,更是经济模式的重塑。本书详细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的价值重构,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品牌化、体验式农业(如乡村旅游)的延伸。这要求农业生产者从“种地人”转变为“产业链管理者”。 对小农户的赋权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本书考察了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治理模式与融资渠道创新,如利用农业资产进行抵押融资的实践案例。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如5G在偏远农田的覆盖)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评估。 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农业的图景,即一个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的农业体系。它呼吁政策制定者、科研机构和农业从业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这场深刻的农业变革。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农业经济学者以及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领域的人士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